摘要:选取2011-2021年的省级数据,构建粮食供应链韧性和农村数字化的综合指标体系,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农村数字化对粮食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数字化的发展能够提升粮食供应链韧性;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农村数字化对粮食供应链韧性的正向效应在中部地区最强,西部地区最弱。因此应重视农村数字化转型在粮食供应链韧性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农村数字化转型阶梯式发展,以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的可靠性。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各行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进度不断加快,数字金融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数字化转型的主流趋势下赋能现代农业,借助数字化提高农田数量与质量监管,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助力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等,为构筑粮食安全屏障提供了新的保障。《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中提出要构筑粮食安全的数字化屏障,可见,随着数字化进程在农村的不断推进,农村数字化有望成为新的有效路径来推动粮食供应链韧性的增强。目前,农村数字化在粮食监管、粮食收储、粮食加工等各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如数字农场、智慧果园等多样的试点形式,随着农业大数据分析、5G农用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突破,农村数字化在粮食供应链韧性培育中也不断发挥着重要潜力。那么,农村数字化转型是否提升了粮食供应链韧性农村数字化转型对粮食供应链韧性的影响是否存在区域异质性科学回答该问题,对于农村数字化转型与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已有文献[7,8],本文以粮食供应链韧性的内涵为基础,探索性地构建包括粮食体系抵抗能力、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3个方面的粮食体系韧性综合指标,基于农村数字化视角对粮食供应链韧性展开定量研究,拓展了研究视角,进而为政府提升粮食供应链韧性措施提供参考。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农村数字化对粮食供应链韧性的影响
农村数字化对粮食供应链韧性有直接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提升粮食供应链抵抗能力、恢复能力、变革能力而实现。
第一,农村数字化可以提升粮食供应链抵抗能力。
农村数字化可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资源进行整合,促进农村产业融合,提升粮食供应链的内在稳定性。一方面农村数字化能够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粮食价格等信息,减少传统粮食供应链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中间环节过多问题,提高各环节之间的信息流动和协作效率,加强供应链的整体韧性。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粮食产业链条得以完善和延长,通过农村数字化转型发展,产业能够进行融合,有效防范和应对外部冲击可能造成的对粮食供应链的损伤,有效促进粮食生产秩序和生产关系恢复与重建,从而大大增强粮食供应链的抗挫能力。
第二,农村数字化可以提升粮食供应链恢复能力。
农村数字化通过推动优化要素配置,整合要素资源的协同作用,缓解外部冲击对粮食供应链的不良影响。粮食安全系统在面对自然风险冲击时,其可持续生产能力会受到考验[9]。农村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智慧农业等新兴业态的发展,推动粮食生产细致化、生态化、数字化的转变,降低粮食在生产过程中的脆弱性。此外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农村地区可以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粮食流通效率,降低农业生产对传统要素的依赖程度,有效提升粮食供应链的恢复能力。
第三,农村数字化可以提升粮食供应链变革能力。
农村数字化可以有效激发粮食生产链条中各主体的活力,推进粮食生产、仓储、物流等环节的数字化转型,有助于粮食供应链韧性面对冲击时作出灵活反应并实现适应性调整。农村数字化转型通过对粮食供应链条上的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等群体的数字赋能,推动新技术、新产品革新进而加强链条韧性。生产者通过数字化平台了解市场需求,进而调整种植计划与生产策略。经营者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发生冲击时对市场行情进行预测,对粮食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进行判断,可以减少粮食储存、销售的盲目性。管理者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实现粮食生产的精准管理和智能决策。这些创新和升级不仅提高了粮食供应链的品质和竞争力,而且推动了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假设1:农村数字化能够提升粮食供应链韧性。
(二)农村数字化对粮食供应链韧性影响具有地区差异
农村数字化对粮食供应链韧性的提升作用受到地区因素的影响。农村发展差异为一个重要因素。不同地区的农村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农村数字化的实施和运行效果。发达地区通常拥有更好的网络连接、物流配送系统和技术支持,可以更充分地利用数字化技术来提升粮食供应链的韧性。农业生产特点、地方政策支持和社会经济环境也是重要的差异因素。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受数字化的影响产生差异。例如,依靠小规模家庭农场的地区与依赖大规模农业企业的地区可能需要不同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来提高粮食供应链的韧性。不同地区的地方政府政策和社会经济环境也将直接影响农村数字化的推广和应用,政策支持水平高的地区可能更容易推动数字化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粮食供应链中的应用,从而提升韧性。因此,在研究农村数字化对粮食供应链韧性的影响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地区因素的差异,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和评估。
假设2:农村数字化对粮食供应链韧性的提升作用会因地区不同而产生不同程度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说明和变量选取
1.数据说明。
2.变量选取。
表1粮食供应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表2数字农村评价指标体系
表3描述性统计
(二)计量模型设定
在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来测量农村数字化推动粮食供应链韧性的影响,模型如下所示。
Fit=β0+β1Cit+β2Xit+μi+λt+εit(1)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准回归分析
对于具体模型的选择,通过豪斯曼(Hausman)检验发现固定效应模型适合本文的研究。
表4基准回归结果
从控制变量角度看,农业用水量、化肥折纯量、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和适当的生产资料投入以及有效的环境治理等有助于提升粮食供应链韧性。政府财政支出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政府财政支出对粮食供应链产供不平衡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但作用力度不够深入,还需进一步加大针对粮食供应链的财政支出。经济发展水平的系数显著为负,可能的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主要跟产业结构有关,经济发展水平越发达,第一产业占比越小,反而不利于粮食供应链韧性的提升。
(二)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缓解
为了增强实证分析结论的可靠性,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
1.剔除重点城市。
鉴于北京和上海作为经济发达的直辖市,其经济条件和资源配置与其他省份存在显著差异,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特殊影响。因此,为了测试结论的普适性,从31个省份的数据中剔除了这两个城市的数据,并重新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如表5列(1)(2)所示,无论是否剔除重点城市,研究结果依然稳健。
2.替换解释变量。
将解释变量替换为数字金融的子维度(即覆盖广度与使用深度)进行分析。覆盖广度衡量了农村数字化的触及性和普及性,使用深度反映了农村居民利用数字产品的水平。估计结果如表5列(3)(4)所示,数字金融的各子维度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实证结果与前文一致,通过了稳健性检验。
3.内生性检验与工具变量。
表5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缓解
(三)异质性分析
表6异质性分析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运用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村数字化对粮食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农村数字化转型对粮食供应链韧性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通过剔除重点城市和替换关键变量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并采用工具变量滞后1期方式处理内生性问题,结论依旧成立。
第二,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中部地区的农村数字化转型对粮食供应链韧性的影响最大,西部地区的影响最小。
(二)建议
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强化农村数字化转型对粮食供应链韧性提升的赋能作用。
第二,因地制宜,实现农村数字化转型阶梯式发展。
根据农村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不同水平状况,结合各农村在数字化发展环境、人口分布、粮食产销分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实行差别化、动态化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应继续发挥其农业要素与数字技术融合的优势,加快粮食供应链体系高水平发展;东西部地区应加大政策引导,结合地区低成本优势和资源禀赋条件,通过技术、模式创新等方式拓展农业粮食产业链与价值链。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机制,逐步全面提升粮食供应链韧性,从而增强粮食供给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4]孙红霞,赵予新.基于危机应对的我国跨国粮食供应链优化研究[J].经济学家,2020(12):107-115.
[5]李雪,吕新业.现阶段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的判断:数量和质量并重[J].农业经济问题,2021(11):31-44.
[6]陶亚萍.新时期强化中国粮食供应链韧性的创新路径[J].宁夏社会科学,2023(01):118-124.
[7]马俊凯,李光泗,韩冬.数字经济赋能粮食供应链韧性:作用路径和政策取向[J].新疆社会科学,2023(01):46-54.
[8]王胜,余娜,付锐.数字乡村建设: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施策略[J].改革,2021(04):45-59.
[9]徐亚东,张应良.新征程中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深刻内涵与关键举措[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4):95-103.
[11]张鸿,杜凯文,靳兵艳.乡村振兴战略下数字乡村发展就绪度评价研究[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33(01):51-60.
[12]殷浩栋,霍鹏,汪三贵.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现实表征影响机理与推进策略[J].改革,2020(12):48-56.
[13]林玉妹,李承翰.农业数字化转型对农业绿色增长的影响[J/O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16[2024-06-18].
[14]郭峰,王靖一,王芳,等.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J].经济学(季刊),2020,19(04):1401-1418.
[15]伍国勇,张启楠,张凡凡.中国粮食生产效率测度及其空间溢出效应[J].经济地理,2019,39(09):207-212.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72063030);新疆财政金融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依托项目(XJEDU20);
西藏自治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边疆稳定地区,其农业发展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尤其在实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发展战略背景下,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期西藏自治区的重要任务。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既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能更好地反哺城市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开展新时代职业农民培训,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新时代职业农民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因此,职业农民培训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属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410~2521m[1],气候属温带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区;四季分明,干旱少雨,温差较大。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适宜种植道地中药材,且其中药材种类格局丰富多样、品质较高。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藏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西藏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更好地服务青藏高原、长江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草牧业高质量发展,基于西藏的资源禀赋和草原发展现状,建植人工草地提高饲草产量是解决当前饲草供需矛盾的重要举措[3]。
202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2024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不同养殖规模的成本和收益不同,因此分析河北省不同生猪养殖规模的生产成本收益和生产效率,并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具有代表性的省份对比,明晰不同生猪养殖规模的优势与问题,对于优化河北省不同规模生猪养殖的发展布局,提高河北省生猪养殖产业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水城区猕猴桃种植始于2000年,从四川都江堰成功引进猕猴桃品种后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2014年同时组建水城县宏兴绿色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果园道路、引灌工程、节水灌溉工程、果园物联网等基础设施逐步配套[2],且在果品分选、贮藏保鲜、冷链物流、果品精深加工、品牌打造、产品销售等全产业链得到全面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承载着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任,是生存之源,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种植业和畜牧业是西藏自治区农业的两大支柱,半农半牧区主要发展种植业,而牧区主要发展畜牧业,农牧民是西藏自治区农业的主体。农业生产是实现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农作物秸秆是指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剩余部分,属种植业废弃物[1]。安徽省枞阳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北岸,地处长江经济带,拥有50km长江北岸线,属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枞阳县秸秆资源丰富,具有分布广、种类多、产量大等特点。
人气:3031
人气:2611
人气:2541
人气:2334
人气:1338
期刊人气:3868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