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检验报告中,时常会有比值形式的结果,不同比值有着不同的内涵及意义。知晓这些比值,对于疾病的诊断能起到补充与完善作用。
那么,日常工作中常见的项目比值都有哪些,其意义如何?
01
白蛋白/球蛋白(A/G)
02
粪便球杆比
当前,粪便菌群研究是微生物领域的热点之一。粪便中球菌/杆菌则是反映肠道菌群稳态的主要指标之一。不同年龄段人群肠道菌群的种类及比值有所不同。肠道菌群中细菌种类的有无及丰度变化,则可提示临床肠道菌群有无失调。通常情况下,球杆比约为1:10~1:20左右。任何影响革兰阴性菌的治疗或干预措施,均会导致球杆比的变化。
03
结合胆红素通常是指直接胆红素,由间接胆红素进入肝后,在肝内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作用下,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结合与未结合胆红素之和即为总胆红素。临床上观察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主要用于判断黄疸类型。<20%提示为溶血性黄疸、先天性黄疸;20%-50%提示为肝细胞性黄疽或混合性黄疸;>50%提示胆汁淤积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此外,在一部分TBIL正常的患者中,约有30%-50%的人DBIL/TBIL>20%,提示肝炎早期、无黄疸性肝炎、失代偿肝硬化、肝癌早期。
04
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ST/ALT)
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中,当肝细胞轻度病变,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从细胞溢出主要是ALT。AST主要存在于细胞浆的线粒体中,当肝细胞严重破坏坏死时,AST便被释放出来。故两者比值,对于我们有诸多指导价值。AST/ALT参考范围0.80-1.60。在早期急性损伤时,可表现为<1;如果AST持续显著升高,比值>1,则提示肝细胞可能出现坏死情况;如果比值临界1.2-2.3,则提示患者出现了严重肝损伤;对于肝癌而言,大约一半患者AST/ALT>3;对于长期大量饮酒者,AST/ALT>2提示酒精性肝病可能,AST/ALT>3更具有诊断意义。
05
凝血酶抗凝酶复合物/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TAT/PIC)
作为血栓形成标志物,新血栓四项TM、PIC、TM、t-PAI-C逐步应用推广。TAT是凝血酶与抗凝血酶1:1所形成的复合物,其正常参考区间为0-4ng/mL,升高表明凝血系统的活化,见于DIC高风险,DVT,PE以及心房颤动等其他凝血系统激活状态;PIC为纤溶酶和α2纤溶酶抑制剂1:1形成复合物,其正常参考区间为0-0.8μg/mL,升高表明机体纤溶系统活化,见于DIC,DVT,PE,以及栓溶药物治疗。临床上常观察TAT/PIC比值,用于评估凝血与纤溶激活程度、高凝状态判断及纤溶亢进程度判断,若TAT与PIC比值小于5,常需考虑继发性纤溶亢进。
06
f-PSA/t-PSA
前列腺抗原(PSA)是目前筛检前列腺肿瘤的常用指标。目前实验室检测的抗原包括总PSA与游离PSA两种。t-PSA>10ug/L吋,前列腺癌可能性极大。t-PSA在4-10ug/L之间时,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均有可能,此时需要结合f-PSA/t-PSA比值,若比值>0.19时,前列腺癌可能性小,反之,若比值<0.19时,前列腺癌可能性较大。需要注意一点,即t-PSA在正常范围,FPSA/TPSA比值则忽略不计。
07
血清轻链κ/λ
免疫球蛋白单体由两条轻链和两条重链连接而成,其中轻链分为κ和λ两个型别,正常人体血清中两者比值为2:1。检测游离血清游离轻链,对于MM诊断、疗效评估、缓解程度、复发监测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价值。此外,轻链检测对于IgD型、轻链型、无分泌型骨髓瘤和淀粉样变性的诊断具有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价值。临床上也常把κ/λ比值作为判断疾病性质的重要参考,比值异常升高,往往预示着恶性疾病的发生。
08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血红蛋白(FEP/Hb)
但凡引起FEP与铁结合异常的疾患,均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引发患者贫血。缺铁性贫血因铁源不足,患者FEP会积聚在红细胞中。铅能抑制血红素的生成,故铅中毒时,患者游离原卟啉与血浆铁都会有所升高。恶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及红白血病时因机体缺乏制备原卟啉能力,患者血液中游离原卟啉较低。临床上常把FEP/Hb引入到实验诊断中来,并把FEP>0.9μmol/L(全血),FEP/Hb>4.5μg/gHb作为缺铁性贫血诊断依据之一。
09
总甲状腺素/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T4/TBG)
甲状腺素(T4)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与TBG结合,为结合型甲状腺素(T4);另一种是呈游离状态的甲状腺素,为游离型甲状腺素(FT4),两型可互相转化。结合型与游离型之和为血清总T4(TT4)。仅FT4可进入细胞发挥其生理功能,故测定FT4比测定TT4意义更大。在生理情况下,几乎所有的T4都呈结合型,而FT4含量甚少。TBG是人血浆中主要的甲状腺素转运蛋白。其浓度改变对于FT4生理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临床上,将TT4/TBG比值作为判断甲状腺功能状况的指标更加准确。
10
国际标准化比率(INR)
INR即为国际标准化比率。用凝血活酶所测得的参比血浆与正常血浆的PT比值和所用试剂标出的ISI值计算所得。健康成年人,INR值大约1.0;静脉血栓患者INR值一般应保持在2.0~2.5之间;有心房纤维性颤动的患者INR值一般应保持在2.0~3.0之间;当INR值高于4.0时,提示可能引起无法控制的出血,甚至死亡。而INR低于2.0不能提供有效的抗凝。然而,临床上监测INR值,一定要根据每一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实行精细化管理。
11
胸腔积液积液LDH/血清LDH
胸腔积液LDH是指胸水中的乳酸脱氢酶。渗出性胸腔积液的乳酸脱氢酶含量增高,常大于200U/L。乳酸脱氢酶含量利于鉴别渗出液类型。LDH活性值越高,提示胸膜炎症严重程度堪忧;。LDH大于500U/L,常提示为恶性肿瘤,或胸水已经并发细菌感染。在临床上,常将胸水/血清LDH比值大于0.6,作为鉴别渗出液与漏出液的标准。
12
谷氨酰转肽酶/谷草转氨酶(GGT/AST)
GGT即为氨基酰转肽酶,AST即为谷草转氨酶。两者比值,常用于临床鉴别诊断阻塞性黄疸及酒精性损伤。GGT/AST>2,且患者有酗酒史,则考虑酒精性肝硬化;GGT/AST<2,且伴随胆碱酯酶减低、IgG升高,则考虑进行性和轻度感染性肝硬化。急性酒精性肝炎患者GGT/AST可大于6,胆道阻塞初期患者GGT/AST为3~6,长期梗阻患者GGT/AST可大于6。
13
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LD/AST)
LD即为乳酸脱氢酶,AST即为谷草转氨酶,两者比值,临床上常用于鉴别溶血性黄疸和肝炎或肝后黄疸。通常情况下,25℃比值>12或37℃比值>5是溶血性黄疸的诊断标准。
14
视黄醇/视黄醇结合蛋白
视黄醇即为维生素A,视黄醇结合蛋白是体内转运维生素的转运蛋白。由肝脏合成、广泛分布于血液、脑脊液、尿液及其他体液中。测定视黄醇结合蛋白能早期发现肾小管的功能损害,并能灵敏反映肾近曲小管的损害程度,还可作为肝功能早期损害和监护治疗的指标。临床上常同时监测血清视黄醇和视黄醇结合蛋白比值变化,正常时视黄醇/视黄醇结合蛋白>0.9,当出现肾功能不全时,其比值常<0.9。
15
血清铁/转铁蛋白结合能力(转铁蛋白饱和度)
转铁蛋白饱和度是指血清铁和转铁蛋白结合能力的比值,即血清铁除以总铁结合力的百分比,其参考范围为20%~55%,凡是造成血清铁降低及或转铁蛋白含量变化的,均会导致转铁蛋白饱和度的改变。正常情况下,转铁蛋白饱和度生理波动大,正常波动低谷与病理情况重叠。其增高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降低可见于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和炎症等。临床上转铁蛋白饱和度常常作为缺铁性贫血诊断依据之一。
16
ALT即为谷丙转氨酶,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特异性指标。ALP即为碱性磷酸酶,常用于反映肝脏胆道阻滞及骨代谢情况。ALT/ALP比值主要用于黄疸类型鉴别。临床上一般认为,当ALT上升至正常上限2倍以上时,ALT/ALP值≥5为肝细胞性肝损害,ALT/ALP值≤2为胆汁淤积性肝损害,ALT/ALP值在2~5之间为混合性肝损害。
17
胸腹水ADA/血清ADA
ADA即为腺苷脱氨酶,是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酶之一,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细胞及体液中,在淋巴细胞中的活性最高;当免疫细胞受刺激时,细胞浆内的ADA活性增高,测定胸(腹)水的ADA活性是诊断结核性胸(腹)膜炎的特异性指标。结核性胸腹水ADA含量常在40U/L及以上。临床上常常联合检测血清ADA,并将两者比值,作为判断结核性胸腹膜炎的依据之一。通常情况下,胸腹水ADA/血清ADA>1时,常可明确结核性胸腹膜炎的诊断,及其与癌性/心衰性胸腹水的鉴别诊断。其诊断的准确性与特异性优于结核抗体阳性。
18
19
LD是一种细胞质酶,存在于体内各种组织中。由于组织中浓度远高于比血浆,故即使组织的轻微损伤也将导致血清中活性的显著增加。基于肝、心肌、骨骼肌和肾损伤均会增高,故单独检测LD含量,其诊断特异性不高。故临床常联合检测LD同工酶。并监测部分同工酶间的比值,以提高诊断的特异性与实用价值。其中,LD1/LD2>1.0,常作为判断心肌梗死的诊断依据,其对急性心肌梗塞诊断的阳性率和可靠性优于单纯测定LDH1或CK-MB;LDH5/LDH4常用于肝脏病变的诊断,其中LDH5/LDH4>1时常考虑急性肝炎,LDH4>LDH5即LDH5/LDH4<1时,临床需考虑原发性肝癌。
20
脂肪酶/淀粉酶
胰腺炎时脂肪酶活性的升高多与淀粉酶并行。发生急性胰腺炎时,脂肪酶在症状出现4-8小时开始升高,在24小时达到峰值,8-14天才能回复原来水平。因脂肪酶半衰期长,淀粉酶半衰期短,故在急性胰腺炎筛检中,如不及时进行检测,会出现血清淀粉酶升高的病例,脂肪酶均升高;而脂肪酶升高者,淀粉酶不一定升高的现象。
此外,也有依据脂肪酶/淀粉酶比值进行胰腺炎病因鉴别诊断的。一般认为,若比值小于2,常归因于胆诱发,而大于2时,常归因于酒精中毒诱发。
21
CD4/CD8
临床实验室常把CD4/CD8的比值做为免疫调节的一项指标,其判断界值为>2.0或<1.4,即无论是>2.0或<1.4,都提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紊乱。CD4/CD8<1.4常见于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的比值常小于0.5)、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部分白血病和病毒感染等;CD4/CD8>2.0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I型糖尿病等等;此外,器官移植患者,若移植后CD4/CD8比值较移植前明显增加,则提示临床患者可能发生了排异反应。
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通常情况下,只有在指标本身检验结果异常时,观察指标间比值大小及其变化趋势才有意义。若是两者均正常,则比值不一定有太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