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突然出现短暂性眩晕(通常持续≤1min);②起床、躺下、床上翻身、低头或抬头时出现;③可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
2)重要体征:
3)治疗:
①手法复位是根本;频繁复发以及复位后存在残余症状的患者,可尝试药物辅助治疗。
②可使用有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如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等。
③因前庭抑制剂抑制(异丙嗪、苯海拉明、茶苯海明、地芬尼多等)或减缓前庭代偿,故不推荐常规使用。
①发作性旋转性眩晕;②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平衡障碍,无意识丧失;③波动性听力损失,早期多为低频听力损失且逐渐加重;④伴有耳鸣和/或耳胀满感;⑤部分患者的耳蜗症状和前庭症状不同时出现,中间有可能间隔数月至数年。
发作期或中晚期神经性聋。
①眩晕发作期可使用前庭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前庭抑制剂原则上不超过72h,糖皮质激素根据情况可口服或静脉。
②若恶心、呕吐症状严重可用止吐药如甲氧氯普胺等。间歇期可选用倍他司汀、利尿剂、糖皮质激素(鼓室注射),庆大霉素(鼓室注射,低浓度、长间隔),限制食盐的摄入,忌烟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有创性治疗。
自发性朝向健侧的水平扭转性眼震;站立身体向患侧倾倒。
应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尽早进行适当的活动。
04.伴眩晕的突发性聋
①眩晕,恶心、呕吐;②突然发生听力下降;③可伴耳鸣、耳闷胀感、听觉过敏或重听、耳周皮肤感觉异常等。
①Rinne/Weber试验:感音神经性聋;②单向水平扭转性眼震;③固视抑制成功。
及早应用糖皮质激素,首选全身给药,口服泼尼松龙或静脉应用甲泼尼龙,根据疗效应用3~5天。推荐血液稀释和改善微循环等措施,高压氧可以试用。
05.双侧前庭病
①慢性持续性症状,以行走或站立时不稳为主,可伴有行走或头部/身体快速运动时出现运动诱发的视物模糊或振动幻视,也可伴有黑暗环境中或地面不平时上述不稳症状加重;②静坐或平躺时症状消失;③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
头脉冲试验可显示双侧前庭眼动反射阳性。
以前庭康复锻炼为主。
06.其他较少见的前庭周围病变
上述疾病可在「诊疗顾问」中搜索查看
01.脑干小脑病变
眩晕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者多见于TIA和部分多发性硬化;持续数小时到数天者多见于脑梗死、脑出血、多发性硬化或感染性疾病;持续数周以上者多见于肿瘤或变性病。
脑干小脑受累体征。
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脑梗死者可行溶栓、抗板或血管内介入治疗;脑干小脑肿瘤者行手术治疗。
①可表现为头晕、眩晕、姿势不稳或前庭-视觉症状;②伴或不伴偏头痛;③持续5min~72h;4.常伴恶心、呕吐,畏声、畏光。
非发作期无明显阳性体征,发作期可见各种类型眼球震颤。
主要为药物治疗:可选用氟桂利嗪、前庭抑制剂、曲坦类药物、抗癫痫药物、β受体阻滞剂、抗抑郁药物、天麻素、尼麦角林等治疗。
三、非前庭系统性头晕/眩晕
01.持续性姿势性感知性头晕(PPPD)
2)无明显阳性体征。
前庭康复训练、心理治疗及必要的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疗程至少维持1年以上,最大程度抑制头晕复发。苯二氮卓类药物以及其他前庭抑制剂治疗无效。
02.药源性头晕/眩晕
多为发生于用药一定时期以后(过敏反应除外);头晕/眩晕产生较快,但很少呈发作性;周围环境不稳,有颠簸不定的感觉,较少是旋转性的,可伴或不伴眼球震颤;由于受损部位不一或有所侧重,故症状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