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施加一种多巴胺能或抗胆碱能的效应,特别是在基底神经节。
正如我们用来治疗头晕或眩晕的药物的知识是经验获得的,我们关于药物引起头晕或眩晕的知识也是如此。这主要是因为对眩晕的病理生理了解得很少,而神经药理学(神经递质和作用位点)是一个相对新而复杂的领域,不过,通过研究引起头晕的药物,已经清楚某些种类药物引起眩晕的机制,但是还有许多机制仍然没有搞清楚。阅读关于这些药物发现的历史的简短描述很有意义。引起头晕的药物可以分成作用于外周前庭系统的(迷路或前庭神经)耳毒性药物和作用于中枢前庭系统或中枢神经系统(CNS)(脑干和更高级中枢)的药物。
一份详细的病史是头晕患者病因的首要线索,特别是头晕的特点和描述。表.1概括了症状的类型、可能的病理生理和引起该影响的药物。这些症状也可能是其他章节提到的疾病引起的。多数情况下,患者提供的病史将症状与诸如“5年来任何东西看上去都像是在移动,现在我感觉头脑模糊,注意力集中困难”相联系。一定记住,药物的不利影响也可能发生在本身有前庭疾病的患者中。
表1药物副作用概要
苯醌引起头晕的机制不清楚,但最可能是一种中枢影响,因为没有听觉症状,症状是短暂的,停药后恢复。此外,详细的中枢影响证据显示,苯醌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NSAIDS可能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引起服用苯醌的患者出现癫痫。副作用有剂量依赖性。在治疗剂量时,大多数患者可以忍受晕。头晕是曲伐沙星(trovafloxacin)最常见的副作用。苯醌主要通过肝脏排泄,有肝脏疾病的患者,必须降低剂量。
四环素(tetracyclines)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在治疗开始后,罕见的可延迟出现良性颅内高压,症状的特点是头晕同时伴有头痛、恶心和呕吐、视神经乳突水肿(papilledema)和视觉混乱。清除药物后症状消失。二甲胺四环素(minocycline)引起的头晕比颅内高压更常见,机制可能是外周性原因,药物聚集于内、外淋巴液内(是在脑脊液内)。症状的发作延迟几天或几周,剂量依赖性,药物清除后症状消失。
甲基氟氯喹(mefloquine)足一种奎宁类的抗疟药物,用来治疗或预防抗药性疟疾菌株。头晕是相对频繁的副作用,通常较轻,当停止用药后症状缓解。与奎宁不同,引发头晕的机制可能是中枢性的,并且可以引起幻觉、癫痫和抑郁。其引起耳鸣或眩晕罕见。症状是剂量依赖性、自限性的。
所有类型的抗高血压药物,都可以引起头晕。包括利尿剂、血管扩张剂,B受体阻滞剂、交感神经节阻滞剂、中枢作用药物和其他的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的一个共同的副作用,特别是在治疗的早期阶段,是直立性低血压(posturalhypotension)。可有头晕的表现,并且通常随着剂量的调整而缓解。该现象在女性中表现得较为常见,或许因为她们可能被给予较高剂量的药物。即使调整药物,仍有持续性直立性低血压,提示自主功能不良。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随着年龄的增加降低,心率在站立、锻炼、咳嗽和低氧状态时反应性的增加,可能变得迟钝。抗高血压药引起的头晕,并不总是由直立性低血压引起,部分也可能是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递质的结果。脑缺血的影响可能长期的。
血管扩张剂(硝酸盐、硝酸甘油、消心痛)通过松弛平滑肌发挥作用,人类已经用它们成功治疗心绞痛超过了一个世纪。较低剂量硝酸盐(nitrates)引起静脉扩张大于动脉扩张。将它们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使用来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硝酸盐类的副作用(常见于较高剂量)包括昏厥、头痛、脸红和暂时性脑缺血,许多人认为达些是抗高血压药物典型的副作用。
a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传统上用来治疗严重的高血压,对血压影响大。酚苄明(phenoxybenzamine)由于能够非竞争性、不可逆性地结合a受体,从而中和了循环中的儿茶酚胺,对于有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s)的患者有特殊的作用。新的药物(哌唑嗪、特拉唑嗪、多沙唑嗪)能够竞争性、选择性地阻断a受体,从而扩大了它们的使用指征。特拉唑嗪(高特灵)和多沙唑嗪(卡度雷)不仅用在治疗原发性的高血压,还经常用于治疗良性前列腺肥大,因为膀胱颈部和前列腺主要是a1受体。这些药物像酚苄明只是增强尿流,尚不足以强大到影响性功能。使用这些药物长期治疗过程中,仍有10%的患者有直立性低血压和头晕。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ls)在抗抑郁的治疗中与三环类药物效果相似。但是由于它们与各种药物和食物(例如干酪、啤酒、红酒、巧克力、酵母)存在复杂的、无法预知的、广泛的相互作用,仅当三环类药物无效时,才使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它们的副作用包括直立性低血压、头晕、抗胆碱能效应、震颤、失眠和继发于药物相互作用的高血压。
乙醇与所有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都有相互作用,进一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乙醇不应该与安眠/镇静药、抗惊厥药、抗抑郁药、抗组胺药和麻醉性镇痛药一起服用。
共济失调是苯妥英一个常见的效应,需要降低使用剂量。有证据显示如果中毒浓度维持较长时期,乙内酰脲(海因)会引起永久性的小脑损害。
最常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施加一种多巴胺能或抗胆碱能的效应,特别是在基底神经节。左旋多巴是多巴胺能药物的前体,而三已芬迪(安坦)是中枢作用抗胆碱能药物的前体。
其他的副作用有锥体外系反应,常发生于吩噻嗪类药物。尽管异丙嗪(非那根)属于吩噻嗪类药物.但是它的特性更像抗组胺类和抗胆碱能类药物,并且没有锥体外系反应,我们常用其来治疗前庭疾病。可是某些止吐类吩噻嗪药物,如氯吡嗪(康帕嗪)、胃服安(灭吐灵)和三甲氧苯酰胺,更可能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特别是静脉内使用时,应该避免在儿童和老年人中使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我有话说
0/500
同步到新浪微博
进群即领
扫码加入
扫码进群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意见反馈
下载APP
健康界APP
了解更多
返回顶部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