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都是人体细胞异常增生所形成的肿块。然而,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那么,医生是如何判断肿瘤的良恶性的呢?本文将详细介绍病理学技术在肿瘤良恶性判断中的应用,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
病理学检查被誉为肿瘤诊断的“金标准”。病理检查的标本通常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获取:
1、穿刺活检:通过B超、CT等影像学辅助技术进行病变部位穿刺而获取患者病变部位样本;
2、内镜活检:多数为胃、肠病变患者通过内镜检查获取咬检标本,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还有更多例如支气管镜、胸腔镜、喉镜等为明确术前诊断而进行的咬检,这些方式大大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和痛苦。
3、局部切除:一些可以通过局部麻醉进行的小手术切除标本,在门诊手术室就可完成。例如乳腺纤维瘤、皮肤痣、皮肤赘生物、皮下囊肿等。
4、手术切除:对于明确了术前诊断的肿瘤患者,需进行更广泛的病变范围切除和受累淋巴结清扫。
1、标本接收:病理科接收标本时有严格的核对制度,患者就诊卡、患者所送标本瓶或袋、申请单信息必须一致方可接收。
2、取材:由病理医生进行病变组织取材,小标本一般全部取材;大手术标本需由病理医生根据手术病变部位取材。
3、固定:标本原则上离体后立即放入4%中性甲醛中固定,防止组织自溶和腐败,以保持组织和细胞与正常生活时的形态相似。
4、脱水、包埋、制片:取材后组织上机进行13~16小时的脱水处理,病理技术员对处理好的组织进行石蜡包埋,然后切成5微米厚的切片,上机染色、封片后一张病理切片就制作完成了。
1、诊断:病理诊断一般由两位及以上医师承担,分别是初诊医师和复诊医师,疑难病例还有三级医生审核,报告实行双签字制度。病理科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结构和细胞病变特征做出疾病诊断,以明确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机制,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病理诊断报告书是一份具有法律效应的重要医疗文件,病理报告上传后不能随意篡改。
2、辅助检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过程,除了常规病理学检查外可能还会涉及到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基因检测等多种手段。如果是同家医院就诊,直接去病理科办理即可;如果手术医院和就诊医院是不同医院,还需要去手术医院借阅病理切片和白片,切片张数和规格按照就诊医院要求即可。对于普通人来说,了解了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患者在病理科就诊效率。
肿瘤的预防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管理。以下是一些关键的预防措施。
1、一级预防: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均衡饮食以及避免化学致癌物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减少肿瘤的发生。
2、二级预防:定期体检、癌前筛查。通过定期体检和癌前筛查,可以及时发现身体的异常情况,从而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这有助于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3、三级预防:康复治疗。对于已经确诊肿瘤的患者,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可以减少肿瘤的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心理支持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保持乐观的心态和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肿瘤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