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肿瘤鉴别诊断:从入门到掌握

近期,美国的LonghurstWD博士在IntJDermatol上发表了一篇综述,以1例拇指溃疡性肿块患者为例,阐述了手指肿物的鉴别诊断和一般路径,简要总结了常见的手指肿瘤及其治疗,现介绍如下。

病例介绍

患者女,45岁,右拇指外生性肿物2年余。查体见右拇远端指间关节处4.2cm×2.5cm大小的固定性粉红色结节性肿物,伴甲剥离和解剖结构变形(见图1和2)。

皮损散发恶臭,表面有明显出血和黄白色渗出物。患指活动范围受限,远端屈伸功能丧失。无腋窝或肱骨内上髁淋巴结肿大。

活检疑似鳞状细胞癌(SCC),前后位平片显示肿瘤直接蔓延至下方骨骼(见图3)。

患者接受了截肢,组织病理学示分化良好的侵袭性SCC,有疣状癌的特征(见图4-7)。之后对手术标本进行了高危和低危人乳头瘤病毒原位杂交染色,结果阴性。

手指肿物的一般诊断路径

手指肿瘤多为良性,可根据病史和查体作出诊断。然而,即使小的肿块也可能侵犯、压迫功能组织,导致缺血、疼痛、感觉异常、功能受限,需及时准确地作出诊断。

在看似普通的肿物中识别出恶性肿瘤很重要,早期处理可显著影响患者预后、功能和美观。

2.如对肿瘤性质仍有疑问,则进一步检查。皮损活检可提供组织学诊断,确定损害为良性、恶性还是恶变前,以及侵犯深度。

3.如怀疑深部侵犯了下方组织,可能需要进一步影像学检查,在怀疑恶性软组织或骨组织肿瘤时,影像学检查可作为第一步评价。MRI可确定邻近软组织成分的受累情况,CT是评估骨骼受累的标准检查。

腱鞘囊肿/粘液囊肿

腱鞘囊肿是手部最常见的软组织肿瘤,手指腱鞘囊肿最常发生于远端指间关节,此时也称为粘液囊肿(见图8)。常发生于20-40岁,女性好发,病变性质为良性,可能由外伤引起的滑膜疝和粘液样变性所致。

粘液囊肿可有疼痛,由于病变部位常见骨赘和骨关节炎,疼痛或触痛症状常由骨关节炎或骨赘而非囊肿本身所致。

由于与关节囊之间的连接未闭,损害大小还可出现波动。损害的囊性特点可透过光线。组织学上,本病由充满粘液的囊肿构成,以窄蒂与邻近关节囊相连。

初步治疗可采取观察或夹板固定保守治疗。持续性疼痛的囊肿可手术切除。也可抽出粘液后以弹性绷带加压包扎。

腱鞘巨细胞瘤

腱鞘巨细胞瘤(GCT)是第二常见的手部软组织肿瘤(见图9),表现为邻近远端和近端指间关节的缓慢增大的结节,多见于40岁以上者。

尽管性质为良性,通常无症状,GCT的扩张作用可压迫神经、闭塞循环并可能扩展至骨。不断扩张的损害可引起疼痛、感觉异常和手功能受限等症状。与腱鞘囊肿不同,这些肿瘤不透光,可能通过炎症、增生过程形成。无恶变风险,但如切除不完全复发率高达44%。

寻常疣

寻常疣是最常见的手/指赘生物,与HPV1、2、4和29型有关。其他HPV型别可引起手部其他亚型的疣,如3、10、28和49型可引起扁平疣,7型可引起屠夫疣。

表皮囊肿

表皮囊肿(EIC)为第三常见的手部肿瘤,占报告病例的4-14%。发病机制为轻微外伤等原因将表皮细胞接种至皮下部位,形成充满角蛋白的囊肿。

临床表现为无痛、坚实、缓慢增大的可移动性结节,可有小孔,好发于手指掌面。大小可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通常无症状,无需治疗,但根据大小和部位可影响手功能,也可发生炎症或感染。

手术切除可治愈,但应完整取出内层囊壁和内容物。切除不完全时复发率高。

汗孔瘤和汗孔癌

汗腺肿瘤罕见,占原发性皮肤损害的1%,汗孔瘤占其中的10%。尽管汗孔瘤为良性,但恶变为汗孔癌的概率高达18%。汗孔癌是汗孔瘤的恶性类似物,可新发或由良性病变进展而来(见图13)。

如汗孔瘤的损害不深可电灼破坏,如损害过深可手术完全切除,两种方法均少有复发。汗孔癌广泛手术切除的治愈率高达70%-80%,20%的病例在4个月至12年内复发,20%的病例发生淋巴结转移。

纤维瘤

纤维瘤约占手部肿瘤的1%-3%,好发于近端指间关节腱鞘处。常表现为局限性无痛性肿块伴分叶结构,常与GCT难以区分。

有些纤维瘤常见于特定人群,婴儿指纤维瘤病见于2岁以内儿童,表现为指间关节处直径小于2cm的孤立性或多发性肉色结节(见图14),大多数损害可自行消退,故建议保守观察。

在成人患者中,典型表现为新发的圆顶形丘疹伴周围皮肤隆起(见图15至17),组织学表现角化过度伴纤维性核心,故未被分类为真正的纤维瘤。它们的性质为良性,不能自发消退,治疗选择为局部切除。

甲周纤维瘤也称为Koenen肿瘤,是发生于手指远端的纤维瘤,与结节性硬化症有关,也可见于非结节性硬化症患者。这些纤维瘤为良性,彻底切除可治愈。

神经鞘瘤和皮肤神经纤维瘤

神经鞘瘤是一种良性疾病,是手部最常见的神经肿瘤(见图18),典型表现为无痛性、缓慢增大的圆形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与皮肤神经瘤不同,神经鞘瘤位于神经鞘外,有包膜,仔细切除后可不复发。

皮肤神经瘤是第2常见的神经肿瘤,有神经纤维穿行于损害,无法单纯通过手术切除。治疗需要手术切除联合神经修复或移植。

典型损害表现为肤色、圆顶结节,有时可有下垂或丛状(弥漫性)形态,损害数量不断增多,可伴有疼痛或功能障碍。神经瘤在儿童期前不发病,性质为良性,I型神经纤维瘤病可恶变为神经纤维肉瘤。

血管性肿瘤

血管性肿瘤有各种类型,仅对常见类型进行综述,手指血管肉瘤极为罕见。

化脓性肉芽肿占所有手部肿瘤的1%-2%,常发生于轻微外伤部位(见图19),表现为手指暗红色反光的、质脆、有蒂或圆顶形结节,生长迅速,轻微外伤即可出血。

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电干燥和刮除治疗,还可采取硝酸银反复腐蚀和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尽管化脓性肉芽肿为良性疾病,但其表现可模仿无色素性黑素瘤和SCC的变型,有人建议对所有的化脓性肉芽肿病例进行活检以排除恶性肿瘤。

血管瘤为内皮细胞良性肿瘤,占手部血管性肿瘤的2%-6%,见于出生后1年内,表现为红色至紫红色、边界不清的隆起性肿块,在1-5岁内可自发性消退,期间可出现增殖阶段,70%的损害在7岁前完全消退。推荐保守治疗,使损害自行演化。

血管瘤还可作为一系列综合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Maffucci综合征,它是一种非遗传性疾病,可伴有多发性血管瘤和最常发生于指或掌骨的内生软骨瘤,好发于青春期前,需积极治疗以防恶变。

血管球瘤是另一种常累及手指远端和甲床的血管性肿瘤,约占手部肿瘤的2%(见图20和21)。血管球体为具有体温调节功能的动静脉结构。患者常主诉温度下降时局限性点状疼痛,可见手指远端或甲下蓝色、压之褪色的丘疹性损害。可手术切除治愈。

皮肤癌

皮肤癌是手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本综述的文献中均提到日光暴露是一项危险因素,以下为几种常见类型。SCC最常见,占所有病例的35-90%,可自发发生或在前驱皮损如日光角化病、鲍温病或HPV16型疣的基础上进展而来(见图22)。

1.鳞状细胞癌(SCC)

SCC好发于日光暴露的手背,很少发生于指缝,其外观变异大,包括结节、丘疹或斑块,可表现为红褐色或肤色伴鳞屑、结痂、溃疡和硬结。甲床SCC常伴HPV16感染,最常累及第一、二趾和拇指。

手指远端SCC的推荐治疗为Mohs手术,以保留手功能和美观。如侵犯骨则需要更激进的治疗,包括截肢。角化棘皮瘤表现为坚实、隆起的结节伴中央脐形凹陷(见图23)。标准治疗为手术切除,有利于美观和组织学诊断。较大的损害可采取Mohs手术。

2.基底细胞癌(BCC)

BCC转移罕见,有多种治疗方法,但手术切除是标准治疗,Mohs手术的复发率低于1%。

3.黑素瘤

黑素瘤死亡率高,发病率不断升高,但在所有皮肤癌中仍最低,发生于手指者罕见。黑素瘤占手部肿瘤的3%,其中皮肤和甲下黑素瘤发生频率相当。

黑素瘤表现变异大,包括结节性黑素瘤、肢端雀斑样、浅表扩散性和恶性雀斑,均可模仿其他手指病变如疣、慢性感染、纵向黑甲和坏疽性脓皮病。黑素瘤起病隐匿,可表现为新发的色素性损害或发生于既存的痣(见图24和25)。

对可疑损害的评估遵循ABCD原则(不对称、边界不规则、颜色不均匀和直径大于6mm),有助于确定是否需要组织活检。当甲下出现色素性损害时,可遵循ABCDEF原则(年龄/人种、条带宽度、变化、手指受累、扩展至甲皱襞、黑素瘤个人或家族史)。

早期识别和治疗后生存率良好,因此,对任何无法解释的手指色素性损害均应进行活检。对累及甲床者,需要以3mm环钻活检、刮取或切除进行准确评估,但术前必须向告知患者潜在的甲营养不良风险。

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根据侵犯深度确定手术边缘。原位病变采用0.5-1.0cm边缘,中等厚度(1-2mm)的病变采用1-2cm边缘,厚度大于2mm需要2cm手术边缘。在侵袭性病变时,需考虑截肢以获得充分的手术边缘。

治疗甲下黑素瘤需在受累的最远端指间关节处截肢,但近年来提出了采取更保守的手术方法保留手指的美观和功能,但保守术式的预后是否非劣效于截肢还存在争议。哨兵淋巴结(SLN)是否受累是原发性皮肤黑素瘤最重要的预后因素。

薄层损害无需SLN活检,但以溃疡为特征或有丝分裂率大于1个/mm^2时,应考虑SLN活检。损害厚度大于0.75mm的淋巴结转移风险大于薄层损害,如无其他危险因素,是否常规活检还有争议。中等(1-4mm)至厚(>4mm)损害均应进行SLN活检。

上皮样肉瘤

手指软组织肉瘤罕见,最常见的是上皮样肉瘤(见图26)。本病常发生于15-35岁男性的手指、手部和前臂,表现为皮下组织深部缓慢增大的、褐色至白色可触及结节,外观与环状肉芽肿、类风湿结节、掌筋膜痉挛和SCC相似。也可出现溃疡。

由于组织学表现为炎症过程,误诊并不少见。本病转移常见,大多数病例经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后可治愈。手部的其他软组织肉瘤还包括滑膜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等,但均罕见。

转移性病变

手指转移极为罕见,仅0.1%的骨转移发生于手部。在16%的手指转移病例中,手指表现为恶性病变的首发体征。总体上,手部转移性肿瘤预后差,按发生频率依次为远端指骨、掌骨和近端指骨。作出诊断后,应转诊至肿瘤科进行全面检查。

骨良、恶性肿瘤

鉴于骨良、恶性肿瘤更适合由骨科和整形外科进行处理,故本综述未对这些疾病进行总结。

本文由同心编译

编辑:程培训

骨哥每天为您推送精彩资讯内容,丁香园站友回复口令「绑定」可获取5个丁当哦。

THE END
1.恶性肿瘤十四大特征。恶性肿瘤进行早期识别十分重要,明确恶性肿瘤特征尤为关键。 明白以下十四大特征,也就了解了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 1:自给自足的生长信号。 2:对生长抑制信号不敏感。 3:逃避凋亡。 4:无限复制的潜力。 5:持续的血管生成,肿瘤盗血较为突出。 6:组织浸润和转移。 https://sns.guahao.com/mip/topic/FWPqE317396231598948355
2.@45问卷如何填?怎么查看“测评”结果? “问卷调查”包含参与对象的详细个人信息、一般情况、饮食习惯,生活环境、方式和习惯,既往史、恶性肿瘤家族史、女性生理和生育史等。 手机线上完成“问卷调查”后,评估结果如显示“高危人群”且符合免费筛查条件,可直接线上预约“免费检查”(选择“荆门市人民医院”),选择一项或多项...http://m-jingmen.cjyun.org/p/331796.html
3.降科普讲堂李冉:肺癌知识科普如何预防识别和治疗健康大河南讯:(文│睢县中医院肿瘤一科李冉)肺癌是一种由恶性肿瘤引起的严重疾病,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同时也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与其他恶性肿瘤一样,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尽管肺癌的发生率在逐年增加,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我们可以做到预防和有效...https://www.hntv.tv/rhh-8637558784/article/1/1672913494518943746
4.乳腺良恶性肿瘤的5个鉴别点:如何准确区分两种疾病?最后,乳头凹陷和皮肤增厚也是恶性肿瘤的常见征象。这主要是由于癌细胞浸润、充血及淋巴水肿所致。然而,在急性乳腺炎和导管炎时也可能出现这些征象,因此需要结合其他临床病史进行鉴别。 总之,作为放射科医师,我们需要仔细识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特征性X线表现,同时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和家族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只有这样,才能...http://www.manyoubang.com/group-topic-id-4679696283.html
1.怎么判断是恶性肿瘤权威文章怎么判断是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可通过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具体情况可到医院进行相关咨询。 1、病理检查: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对肿瘤切片组织进行活检病检的方法,判断肿瘤的性质。 2、影像学检查:其中包括核磁共振检查,超声检查,CT检查等,可重复的对肿瘤进行判断,并且对后期的治疗及分期具有较...https://www.cndzys.com/ylcore/art_detail/1_2034526.html
2.恶性肿瘤到底多可怕?每当我们一旦提及恶性肿瘤都是谈之色变,但是我们需要客观理性的认识才可以: 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是即使出现转移仍可以采取手术治疗,以达到减少肿瘤负荷、避免或接触压迫和梗阻的目的 手术切除并不是https://cont.jd.com/pccontent/266907
3.肿瘤入门知识A:恶性肿瘤开完刀之后一般来说要做化疗、放疗等一些辅助性治疗,良性肿瘤不需要这些治疗。 Q:肿瘤切除后要如何护理? A:一个是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包括:让患者从手术中恢复过来、后期病人下地、饮食等。接着,就是一个长期的护理,一般来说,包含上消化道器官切除重建的手术后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我们不建议患者吃...https://xingren.com/web/article/yx0BGP15/wap
4.[中国抗癌协会]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1)2、癌症是怎么扩散转移的? 恶性肿瘤容易发生转移,所谓“转移”,是指癌细胞离开最初出现的部位(原发病灶),通过血液系统、淋巴系统或者其他途径,扩散到全身另外的部位,并在合适部位长出新肿瘤的过程。事实上,约90%的癌症患者,是由于癌症出现转移而去世的。癌症细胞具有转移能力,是癌症的一个重要致命特征,也是良性肿瘤...https://www.shanghang.gov.cn/bm/wjj/zwgk/ylwswjj/jbfkwjj/202104/t20210413_1778563.htm
5.AI助力,西湖大学大幅度提高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辨别力有望大幅提高良恶性判断的准确率 为了克服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的难题,西湖大学郭天南实验室与李子青实验室联手,同国内外多个临床团队合作,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了蛋白质检测上,通过测量不同类型甲状腺结节组织蛋白质分子水平的变化,来对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进行“识别”。 https://www.westlake.edu.cn/news_events/westlakenews/academics/202007/t20200724_68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