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概述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2.11.02

肿瘤概述

一、肿瘤的概念

肿瘤(tumor,neoplam)是一种基因病,但并非是遗传的。它是指细胞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基因发生了改变,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单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因而得名。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机体的危害性的不同,肿瘤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前者生长缓慢,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不发生转移,对人体健康危害不大。后者生长迅速,可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还会产生有害物质,破坏正常器官结构,使机体功能失调,威胁生命。

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有本质的区别:非肿瘤性增生为机体生存所需,所增生组织能够分化成熟,并且能够恢复原来正常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且这种增生到一定限度就不再继续。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功能,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生长旺盛,具有相对自主性,即使后来致瘤因素不存在仍能持续生长。

二、肿瘤的组织形态学

(一)、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

(1)肿瘤的肉眼观形态

肉眼观肿瘤的形态多种多样,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良恶性。

3)肿瘤的颜色:一般肿瘤的切面呈灰白或灰红色,视其含血量的多寡、有无出血、变性、坏死等而定。有些肿瘤会因其含有色素而呈现不同的颜色。因此可以根据肿瘤的颜色推断为何种肿瘤。如脂肪瘤呈黄色,恶性黑色素瘤呈黑色,血管瘤呈红色或暗红色。

4)肿瘤的硬度:与肿瘤的种类、肿瘤的实质与间质的比例及有无变性、坏死有关。实质多于间质的肿瘤一般较软;相反,间质多于实质的肿瘤一般较硬。瘤组织发生坏死时较软,发生钙化或骨化时则较硬。脂肪瘤很软,骨瘤很硬。

(2)肿瘤的组织结构

肿瘤的组织结构多种多样,但所有的肿瘤的组织成分都可分为实质和间质两部分。

2)肿瘤的间质:肿瘤的间质成分不具特异性,起着支持和营养肿瘤实质的作用。一般由结缔组织和血管组成,间质有时还具有淋巴管。通常生长比较快的肿瘤,其间质血管一般较丰富而结缔组织较少;生长缓慢的肿瘤,其间质血管多比较少。此外,肿瘤往往有淋巴细胞等单核细胞浸润,这是机体对肿瘤组织的免疫反应。此外,在肿瘤结缔组织中还可以见到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具有纤维母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双重特点,这种细胞即能产生胶原纤维,又具有收缩功能,可能对肿瘤细胞的浸润有所限制,这种细胞的增生可以解释乳腺癌的乳头回缩,食管癌和肠癌所导致的肠管僵硬和狭窄。

(二)、肿瘤的特异性

1、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1)肿瘤细胞的多形性,即肿瘤细胞形态和大小不一致。恶性肿瘤细胞一般比正常细胞较大,有时可见瘤巨细胞。但少数分化很差的肿瘤其肿瘤细胞较小,圆形,大小也比较一致。

(2)瘤细胞核的多形性

瘤细胞核比正常细胞核增大,核大小、形状和染色不一。并可出现双核、巨核、多核、奇异核、核着色深(由于核内DNA增多)。染色质呈粗颗粒状,分布不均匀,常堆积于核膜下,使核膜显得肥厚。核分裂像增多,特别是出现不对称性、多极性及顿挫性等病理性核分裂时,对恶性肿瘤具有诊断意义。恶性肿瘤细胞的核异常改变多与染色体呈多倍体或非整数倍体有关。

(3)瘤细胞胞浆的改变:由于胞浆内核蛋白体增多而多呈嗜碱性。瘤细胞产生异常分泌物或代谢产物(如激素、粘液、蛋白、色素等),因此具有不同特点。

(4)肿瘤细胞超微结构的异型性:一般来说,良性肿瘤的超微结构与其起源的组织基本相似。恶性肿瘤细胞根据其分化的程度表现出不同的异型性。总的来说,恶性肿瘤细胞通常绝对或相对明显增大,核膜可有内陷或外凸,使核形不规则甚至形成奇异型核。胞浆内的细胞器常有数目减少、发育不良或形态异常。细胞连接常有减少,有利于肿瘤浸润生长。

2.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三)、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具有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特点,并且是恶性肿瘤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1.肿瘤是由一个转化细胞不断增生繁衍形成的

一个典型的恶性肿瘤的自然生长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一个细胞的恶性转化→转化细胞的克隆性增生→局部浸润→远处转移

在此过程中,恶性转化细胞的内在特点(如肿瘤的生长分数)和宿主对肿瘤细胞及其产物的反应(如肿瘤血管形成)共同影响肿瘤的生长和演进。

(l)肿瘤生长的动力学。肿瘤的生长速度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

2)生长分数:指肿瘤细胞群体中处于增殖阶段(S期+G2期)的细胞的比例。恶性转化初期,生长分数较高,但是随着肿瘤的持续增长,多数肿瘤细胞处于G0期,即使是生长迅速的肿瘤生长分数也只有20%。

3)瘤细胞的生长与丢失:营养供应不足、坏死脱落、机体抗肿瘤反应等因素会使肿瘤细胞丢失,肿瘤细胞的生成与丢失共同影响着肿瘤能否进行性长大及其长大速度。

(2)肿瘤血管形成。诱导血管的生成能力是恶性肿瘤的生长、浸润与转移的前提之一。肿瘤细胞本身和浸润到肿瘤组织内及其周围的炎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能产生一类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这些血管生成因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和毛细血管出芽生长。新生的毛细血管既为肿瘤生长提供营养,又为肿瘤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

2.肿瘤的生长方式与扩散

(1)肿瘤的生长速度:各种肿瘤的生长速度有极大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肿瘤细胞的分化成熟程度。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恶性肿瘤生长较快,良性肿瘤恶变时生长速度突然加快。

(2)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可以呈膨胀性生长、外生性生长和浸润性生长。

1)膨胀性生长:是大多数良性肿瘤所表现的生长方式,肿瘤生长缓慢,不侵袭周围组织,往往呈结节状,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对周围的器官、组织主要是挤压或阻塞的作用。一般均不明显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因为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手术容易摘除,摘除后不易复发。

2)外生性生长:发生在体表、体腔表面或管道器官(如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表面的肿瘤,常向表面生长,形成突起的乳头状、息肉状、菜花状的肿物,良性、恶性肿瘤都可呈外生性生长。但恶性肿瘤在外生性生长的同时,其基底部也呈浸润性生长,且外生性生长的恶性肿瘤由于生长迅速、血供不足,容易发生坏死脱落而形成底部高低不平、边缘隆起的恶性溃疡。

3)浸润性生长:为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由于肿瘤生长迅速,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如树根之长入泥土,浸润并破坏周围组织,肿瘤往往没有包膜或包膜不完整,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明显。临床触诊时,肿瘤固定不活动,手术切除这种肿瘤时,为防止复发,切除范围应该比肉眼所见范围大,因为这些部位也可能有肿瘤细胞的浸润。

3.肿瘤的扩散

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具有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不仅可以在原发部位生长、蔓延(直接蔓延),而且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转移)。

(1)直接蔓延:瘤细胞沿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或神经束浸润,破坏临近正常组织、器官,并继续生长,称为直接蔓延。例如晚期子宫颈癌可蔓延至直肠和膀胱,晚期乳腺癌可以穿过胸肌和胸腔甚至达肺。

(2)转移: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体腔,迁移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良性肿瘤不转移,只有恶性肿瘤才转移,常见的转移途径有以下几种:

1)淋巴道转移: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多经淋巴道转移;

2)血道转移:各种恶性肿瘤均可发生,尤多见于肉癌、肾癌、肝癌、甲状腺滤泡性癌及绒毛膜癌;

3)种植性转移:常见于腹腔器官的癌瘤。

4.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机制

(l)局部浸润。浸润能力强的瘤细胞亚克隆的出现和肿瘤内血管形成对肿瘤的局部浸润都起重要作用。

局部浸润的步骤:

1)由细胞粘附分子介导的肿瘤细胞之间的粘附力减少;

2)瘤细胞与基底膜紧密附着;

3)细胞外基质降解。在癌细胞和基底膜紧密接触4~8小时后,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如LN、FN、蛋白多糖和胶原纤维可被癌细胞分泌的蛋白溶解酶溶解,使基底膜产生局部的缺损。

4)癌细胞以阿米巴运动通过溶解的基底膜缺损处。癌细胞穿过基底膜后重复上述步骤溶解间质性的结缔组织,在间质中移动。到达血管壁时,再以同样的方式穿过血管的基底膜进入血管。

(2)血行播散。单个癌细胞进入血管后,一般绝大多数被机体的免疫细胞所消灭,但被血小板凝集成团的瘤细胞团则不易被消灭,可以通过上述途径穿过血管内皮和基底膜,形成新的转移灶。

转移的发生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具有明显的器官倾向性。血行转移的位置和器官分布,在某些肿瘤具有特殊的亲和性,如肺癌易转移到肾上腺和脑,甲状腺癌、肾癌和前列腺癌易转移到骨,乳腺癌常转移到肝、肺、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清楚,可能是这些器官的血管内皮上有能与进入血循环的癌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特异性结合的配体,或由于这些器官能够释放吸引癌细胞的化学物质。

5.肿瘤的分级和分期:一般只用于恶性肿瘤。

肿瘤的分级:I级为分化良好,属低度恶性;II级为分化中等,属中度恶性;III级为分化很差,属高度恶性。

肿瘤的分期:一般使用TNM分期系统。根据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范围以及是否累及邻近器官、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血源性或其他远处转移确定肿瘤发展的程期或早晚。

三、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恶性肿瘤由于分化不成熟、生长较快,浸润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可发生转移,因而对机体影响严重。恶性肿瘤除可引起与上述良性肿瘤相似的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外,还可有发热、顽固性疼痛,晚期可出现严重消瘦、乏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

由于肿瘤的产物(包括异位激素产生)或异常免疫反应(包括交叉免疫、自身免疫和免疫复合物沉积等)引起内分泌、神经、造血、消化、骨关节、肾脏、皮肤等系统发生病变,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称为副肿瘤综合征。

四、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

肿瘤一词在医学专著中定义为:“肿瘤是人体器官组织的细胞,在外来和内在有害因素的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以细胞过度增殖为主要特点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与受累器官的生理需要无关,不按正常器官的规律生长,丧失正常细胞的功能,破坏了原来器官结构,有的可以转移到其它部位,危及生命。”肿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而癌症则是一类恶性肿瘤。由于良性肿瘤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所以下面着重介绍恶性肿瘤,特别是癌症。

恶性肿瘤从组织学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由上皮细胞发生恶变的称为癌,如肺上皮细胞发生恶变就形成肿癌,胃上皮细胞发生恶变就形成胃癌等等;另一类由间叶组织发生恶变的称为肉瘤,如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等。人们对癌听得较多,而对肉瘤听得较少,这与癌症病人远比肉瘤病人为多有关。临床上癌与肉瘤之比大约为9:1。

那么,癌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癌作为一类恶性肿瘤,是由人体内正常细胞演变而来的。正常细胞变为癌细胞后,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人体无法约束它,产生所谓的“异常增长”。异常增长是相对于细胞的正常增生而言的。人体细胞有一个生长、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老化的细胞死亡后就会有新生的细胞取代它,以维持机体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可见,人体绝大部分细胞都可以增生。但是这种正常细胞的增生是有限度的,而癌细胞的增生则是无止境的。正是由于这种恶性增生,使人体大量营养物质被消耗。同时,癌细胞还能释放出多种毒素,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症状。如果发现和治疗不及时,癌细胞还可以转移到全身各处生长繁殖,最后导致人体消瘦、无力、贫血、食欲不振、发热及脏器功能受损等,其后果极为严重。

良恶性肿瘤鉴别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点明显不同,因而对机体的影响也不同。区别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对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组织分化程度:良性肿瘤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原有组织的形态相似;恶性肿瘤分化不好,异型性大,与原有组织的形态差别大。

(2)核分裂像:良性肿瘤核分裂像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核分裂像;恶性肿瘤核分裂像多见,并可见病理核分裂像。

(3)生长速度:良性肿瘤缓慢;恶性肿瘤较快。

(4)生长方式:良性肿瘤多见膨胀性和外生性生长,前者常有包膜形成,与周围组织一般分界清楚,故通常可推动;恶性肿瘤为浸润性和外生性生长,前者无包膜形成,与周围组织一般分界不清楚,故通常不能推动,后者伴有浸润性生长。

(5)继发改变:良性肿瘤很少发生坏死和出血;恶性肿瘤常发生坏死、出血和溃疡形成。

(6)转移:良性肿瘤不转移;恶性肿瘤常有转移。

(7)复发:良性肿瘤手术后很少复发;恶性肿瘤手术等治疗后经常复发。

(8)对机体影响:良性肿瘤较小,主要引起局部压迫或阻塞,如发生在重要器官也可引起严重后果;恶性肿瘤较大,除压迫,阻塞外,还可以破坏原发处和转移处的组织,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甚至造成恶病质。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有时并无绝对的界限,某些肿瘤的组织形态介于两者之间,称为交界性肿瘤。如卵巢交界性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和粘液性囊腺瘤。即使是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亦各不相同。有些良性肿瘤可发生恶性变化,个别恶性肿瘤也可停止生长甚至消退。如结肠息肉状腺瘤可恶变为腺癌,个别的恶性肿瘤如恶性黑色素瘤也可由于机体的免疫力增强等原因,可以停止生长甚至完全消退。又如见于少年儿童的神经母细胞瘤的瘤细胞有时能发育为成熟的神经细胞,有时甚至转移灶的瘤细胞也能发育成熟,使肿瘤停止生长而自愈。但这种情况十分罕见。

五、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1.肿瘤的命名

2.肿瘤的分类

通常以组织发生为依据,每一类别又按其分化成熟程度及其对机体影响的不同而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1.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的潜在可能性的病变,如长期存在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转变为癌。常见的癌前病变有:

(1)粘膜白斑:常见于口腔、外阴等处粘膜。由于鳞状上皮的过度增生和过度角化并有一定异型性,长期不愈可转变为鳞状细胞癌。

(2)慢性子宫颈炎伴宫颈糜烂:这是妇科常见疾患,是在慢性宫颈炎基础上,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被来自子宫颈管内膜的单层柱状上皮取代,可以转变为宫颈鳞状细胞癌。

(3)直肠、结肠的腺瘤性息肉:单发、多发均可发生癌变,有家族史的多发者,更易发生癌变。

(4)乳腺增生性纤维囊性变:常因内分泌失调引起,伴有导管内乳头状增生者易发生癌变。

(5)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粘膜上皮的肠上皮化生可发生癌变。慢性胃溃疡长期不愈,也可发生癌变,其癌变率大约为1%。

(6)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在反复溃疡和粘膜增生的基础上可发生结肠腺癌。

(7)皮肤慢性溃疡:经久不愈的皮肤溃疡和瘘管特别是小腿慢性溃疡可发生鳞状上皮增生,易癌变。

(8)肝硬化:慢性病毒性肝炎进展为肝硬化,相当一部分可进一步进展为肝细胞性肝癌。

2.非典型性增生:

非典型性增生是上皮细胞异乎常态的增生,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不足以诊断为癌,多发生于皮肤或粘膜表面的鳞状上皮,也可发生于腺上皮。这种非典型性增生如累及2/3以上尚未达到全层的为重度非典型性增生,很难逆转而发生癌变。癌前病变常通过这种形式转变为癌。

3.原位癌:

原位癌指粘膜鳞状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内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几乎累及或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称为原位癌。如子宫颈、食管及皮肤的原位癌。

六、常见肿瘤举例

1.上皮性肿瘤

(1)良性上皮性肿瘤

1)乳头状瘤:肿瘤向表面外生性生长形成乳头状突起,并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外观,由覆盖上皮发生。肿瘤的根部较狭窄形成蒂与正常组织相连。镜下每一乳头都由具有血管的分支状间质组成轴心,其表面覆盖的增生上皮因其起源部位不同,可为鳞状上皮、柱状上皮或移行上皮。在外耳道、阴茎及膀胱和结肠的乳头状瘤较易转变为乳头状癌。

2)腺瘤:由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粘膜腺的腺瘤多呈息肉状,腺器官内腺瘤呈结节状,且常有包膜,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晰,结构与起始腺体十分相似,常具有一定的分泌功能,能分泌浆液和粘液,常见于甲状腺、涎腺、卵巢、乳腺等处。

根据腺瘤的组成成分或形态特点,可将腺瘤分为囊腺瘤、纤维腺瘤、多形性腺瘤和息肉状腺瘤等类型。

①囊腺瘤是由于腺瘤组织中的腺体分泌物淤积,腺腔逐渐扩张并互相融合成大小不等的囊腔,因而得名。主要见于卵巢,偶见于甲状腺及胰腺,卵巢囊腺瘤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粘液性囊腺瘤,常为多房性,囊壁光滑,少有乳头状增生。另一种是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腺上皮向囊腔内呈乳头状增生,并分泌浆液,所以称为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

②纤维腺瘤是女性乳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除腺上皮细胞增生外,同时还伴有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这种肿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

③多形性腺瘤好发于涎腺,特别是腮腺,过去常称为混合瘤。由腺组织、粘液样及软骨样组织等多种成分混合而成。本瘤生长缓慢,但切除后常易复发。

④息肉状腺瘤发生于粘膜,呈息肉状,有蒂与粘膜相连,多见于直肠。其中表面呈乳头状或绒毛状的恶变率较高。结肠多发性腺癌性息肉病常有家族遗传性,不但癌变率较高,并易早期发生癌变。

(2)恶性上皮组织肿瘤

恶性上皮组织肿瘤统称为癌,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群,常以浸润性生长为主,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发生于皮肤、粘膜表面者呈息肉状、或菜花状,表面常有坏死及溃疡形成,发生在器官内者为不规则的结节状。癌早期一般经淋巴道转移,到晚期才发生血道转移。这与间叶组织恶性肿瘤有区别,恶性间叶组织肿瘤主要先经血道转移。癌的常见类型有以下几种:

1)鳞状细胞癌:常发生于原有鳞状上皮覆盖部位,如皮肤、口腔、唇、子宫颈、阴道、食管、阴茎等,也可发生于鳞状上皮化生的部位如支气管、胆囊、肾盂等处,正常时虽不由鳞状上皮覆盖,但可通过鳞状化生而发生鳞状细胞癌。肉眼呈菜花状,可向深层浸润生长。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可在镜下观察,层状角化物称为“癌珠”,分化较差的鳞癌无角化珠形成,甚至也无细胞间桥,瘤细胞呈明显的异型性并见较多的核分裂像。

3)移行上皮癌:膀胱、肾盂等处移行上皮易发生,呈乳头状、多发性,可溃破形成溃疡或广泛浸润膀胱壁。镜下,癌细胞似移形上皮,呈多层排列,异型性明显。

4)腺上皮癌:较多见于胃肠、胆囊、子宫体等。是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分化较好的具有腺样结构的称为腺癌,分化差的常形成实体性癌巢,不形成腺腔的称为实体癌。分泌粘液较多的称为粘液癌,又称胶体癌,常见于胃和大肠。镜下可见粘液聚集于癌细胞内,将核挤向一侧,使该细胞呈印戒状,称为印戒细胞。

2.间叶组织肿瘤

(l)良性间叶组织肿瘤

这类肿瘤的发化成熟程度高,其组织结构、细胞形态、硬度、颜色等均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相似。肿瘤生长慢,一般具有包膜。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1)纤维瘤:瘤组织内的胶原纤维排成束状,互相编织,纤维间含有纤维细胞,外观呈结节状,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有包膜,切面呈灰白色。常见于四肢及躯干的皮下。此瘤生长缓慢,手术摘除后不再复发。

4)平滑肌瘤:常见于子宫、胃肠。瘤组织由形态比较一致的梭形平滑肌细胞组成。细胞排列成束状、互相编织,核呈长杆状,两端钝圆,核分裂像少见。

(2)恶性间叶组织肿瘤

恶性间叶组织肿瘤统称为肉瘤。癌与肉瘤的区别如下:

2)发病率:癌较常见,约为肉瘤的9倍,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肉瘤较少见,大多见于青少年。

3)大体特点:癌质较硬、色灰白、较干燥;肉瘤质软、色灰红、湿润、鱼肉状。

4)组织学特点:癌多形成癌巢,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纤维组织有增生;肉瘤细胞多弥漫分布,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间质内血管丰富,纤维组织少。

5)网状纤维:癌细胞间多无网状纤维;肉瘤细胞间多有网状纤维。

6)免疫组织化学:癌细胞表达上皮标记(如细胞角蛋白);肉瘤细胞表达间叶标记(如波形蛋白)

7)转移:癌多经淋巴道转移;肉瘤多经血道转移。

常见恶性间叶组织肿瘤:

1)纤维肉瘤:是肉瘤中常见的一种。发生部位与纤维瘤相似,好发于四肢皮下组织。分化好的纤维肉瘤瘤细胞呈梭形,异型性小,与纤维瘤有些相似。分化不好的纤维肉瘤则有明显的异型性。纤维肉瘤分化好者生长较慢,转移和复发较少见,分化不好者生长较快,易发生转移,切除后较易复发。

5)平滑肌肉瘤:较多见于子宫和胃肠,患者多为中老年人。镜下见瘤细胞有不同程度异型性。核分裂像的多少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3)神经外胚叶源性肿瘤

(4)多种组织构成的恶性肿瘤

1)畸胎瘤:根据组织分化成熟程度不同可分为良性畸胎瘤和恶性畸胎瘤。根据外观可分为囊性和实性。良性畸胎瘤又称为皮样囊肿,多见于卵巢,呈囊状。恶性畸胎瘤多为实性,在睾丸比卵巢多见。容易发生转移,可转移到盆腔及远处器官。畸胎瘤还可见于纵隔、骶尾部、腹膜后、松果体等处。

2)肾胚胎瘤:又称为肾母细胞瘤或Wilms瘤,由肾内残留的未成熟胚胎组织发展而来,多见于5岁以下的儿童,肿瘤成分多样,除见由瘤细胞呈巢团状排列,类似幼稚的肾小球、肾小管样结构。此外,还可见到粘液组织、横纹肌、软骨等。

3)癌肉瘤:同一种肿瘤中既有癌的成分又有肉瘤的成分。

七、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1.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癌基因是具有潜在的转化细胞的能力的基因。由于细胞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以非激活的形式存在,称为原癌基因。原癌基因可被多种因素激活。

原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大都是对正常细胞生长十分重要的细胞生长因子和生长因子受体,如血小板生长因子(PGF),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F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重要的信号转导蛋白质(如酪氨酸激酶),核调节蛋白质(如转录激活蛋白)和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如周期素、周期素依赖激酶)等。

2)原癌基因的激活

原癌基因的激活有两种方式:①发生结构改变(突变),产生具有异常功能的癌蛋白。②b.基因表达调节的改变(过度表达),产生过量的结构正常的生长促进蛋白。

基因水平的改变继而导致细胞生长刺激信号的过度或持续出现,使细胞发生转化。

引起原癌基因突变的DNA结构改变有:点突变、染色体易位、基因扩增。突变的原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原癌基因的正常产物有结构上的不同,并失去正常产物的调节作用。通过以下方式影响其靶细胞:①生长因子增加;②生长因子受体增加;③产生突变的信号转导蛋白;④产生与DNA结合的转录因子。

肿瘤抑制基因的产物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其功能的丧失可能促进细胞的肿瘤性转化。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多是通过等位基因的两次突变或缺失的方式实现的。

常见的肿瘤抑制基因有Rb基因,P53基因,神经纤维瘤病—1基因(NF-l),结肠腺瘤性息肉基因(DCC)和Wilms瘤基因(WT-1)等。Rb基因的纯合性缺失见于所有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及部分骨肉瘤、乳腺癌和小细胞肺癌等肿瘤,Rb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3ql4,Rb基因的两个等位基因必须都发生突变或缺失才能产生肿瘤,因此Rb基因是隐性癌基因。

P53基因异常缺失包括纯合性缺失和点突变,超过50%的肿瘤有P53基因的突变。尤其是结肠癌、肺癌、乳腺癌、胰腺癌中突变更为多见。

(3)凋亡调节基因和DNA修复调节基因

调节细胞进入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基因及其产物在肿瘤的发生上起重要作用,如bcl-2可以抑制凋亡,bax蛋白可以促进凋亡,DNA错配修复基因的缺失使DNA损害不能及时被修复,积累起来造成原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形成肿瘤,如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综合征。

端粒随着细胞的复制而缩短,没有端粒酶的修复,体细胞只能复制50次。肿瘤细胞存在某种不会缩短的机制,几乎能够无限制的复制。实验表明,绝大多数的恶性肿瘤细胞都含有一定程度的端粒酶活性。

(5)多步癌变的分子基础

恶性肿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多因素形成的分阶段的过程,要使细胞完全恶性转化,需要多个基因的转变,包括几个癌基因的突变和两个或更多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以及凋亡调节和DNA修复基因的改变。

2.环境致癌因素及致癌机制

(1)化学致癌因素

1)间接作用的化学致癌物:多环芳烃,芳香胺类与氨基偶氮染料,亚硝胺类,真菌毒素。

2)直接作用的化学致癌物:这些致癌物不经体内活化就可致癌,如烷化剂与酰化剂。

(1)亚硝胺类,这是一类致癌性较强,能引起动物多种癌症的化学致癌物质。在变质的蔬菜及食品中含量较高,能引起消化系统、肾脏等多种器官的肿瘤。

(2)多环芳香烃类,这类致癌物以苯并芘为代表,将它涂抹在动物皮肤上,可引起皮肤癌,皮下注射则可诱发肉瘤。汽车废气、煤烟、香烟及熏制食品中;

(3)烷化剂类,如芥子气、环磷酰胺等,可引起白血病、肺癌、乳腺癌等;

化学致癌物引起人体肿瘤的作用机制很复杂。少数致癌物质进入人体后可以直接诱发肿瘤,这种物质称为直接致癌物;而大多数化学致癌物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体内代谢活化或生物转化,成为具有致癌活性的最终致癌物,方可引起肿瘤发生,这种物质称为间接致癌物。放射线引起的肿瘤有:甲状腺肿瘤、肺癌、骨肿瘤、皮肤癌、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

(2)物理致癌因素

离子辐射引起各种癌症。长期的热辐射也有一定的致癌作用,金属元素镍、铬、镉、铍等对人类也有致癌的作用。临床上有一些肿瘤还与创伤有关,骨肉瘤、睾丸肉瘤、脑瘤患者常有创伤史。另一类与肿瘤有关的异物是寄生虫。

(3)病毒和细菌致癌

1)RNA致瘤病毒:通过转导和插入突变将遗传物质整和到宿主细胞DNA中,并使宿主细胞发生转化,存在两种机制致癌:①急性转化病毒②慢性转化病毒。

3.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1)遗传因素

1)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肿瘤如视网膜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肾上腺或神经节的神经母细胞瘤。一些癌前疾病,如结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病、神经纤维瘤病等本身并不是恶性疾病,但恶变率很高。这些肿瘤和癌前病变都属于单基因遗传,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规律出现。其发病特点为早年(儿童期)发病,肿瘤呈多发性,常累及双侧器官。

2)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遗传综合征如Bloom综合征易发生白血病和其他恶性肿瘤;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症患者易发生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着色性干皮病患者经紫外线照射后易患皮肤基底细胞癌和磷状细胞癌或黑色素瘤。这些肿瘤易感性高的人群常伴有某种遗传性缺陷,以上三种遗传综合征均累及DNA修复基因。。

3)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肿瘤发生中起协同作用,而环境因素更为重要。决定这种肿瘤的遗传因素是属于多基因的。目前发现不少肿瘤有家族史,如乳腺癌、胃肠癌、食管癌、肝癌、鼻咽癌等。

(2)宿主对肿瘤的反应——肿瘤免疫

CD8+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3)免疫监视。免疫监视在抗肿瘤的机制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在免疫缺陷病患者和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病人中,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明显增加。

(3)其他与肿瘤发病有关的因素

八、肿瘤的治疗

随着对肿瘤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更由于肿瘤局部治疗方法的停滞不前,恶性肿瘤逐渐地被看成为一种全身性疾病。由此而来,肿瘤治疗观念便发生了明显的转向,肿瘤综合治疗观应运而生。

纵观恶性肿瘤治疗方法的历史发展与衍变,不难看出,肿瘤外科学、肿瘤放射治疗学、肿瘤化学治疗学构成了现代肿瘤治疗学的三大支柱。.三种手段互有特点,互为补充。

从治疗效应看,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都为局部治疗的方法。因此,肿瘤外科学家和放射肿瘤学家对肿瘤概念结构认识极为相似,两者都认为恶性肿瘤发生在局部,侵犯周围组织、经淋巴管、血管或通过自然腔隙转移他处。这样,治疗的重点自然放在局部上,也即是控制局部生长和局部扩散特别是淋巴结的转移上。药物治疗属于全身效应的方法。因此肿瘤化学治疗专家除了重视局部肿瘤外,更多地把着眼点放在恶性肿瘤的扩散和转移上。他们对于肿瘤治疗的观点为细胞指数杀灭的观点,故强调了多疗程、足剂量的用药方法,以期能彻底杀灭绝大部分的肿瘤细胞。

肿瘤治疗历经手术、放疗、化疗及生物治疗,近年,众多学者又提出肿瘤综合治疗的概念。所谓肿瘤综合治疗是指: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可以说,肿瘤治疗学研究显示出多学科的合作与补充,肿瘤的治疗也已进入综合治疗的时代。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根本思想是系统论中各组分相加的和大于各组分的代数和作为肿瘤综合治疗的组分,手术。化疗。放疗及生物治疗,依照不同病例特点,进行有机组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人们在综合治疗癌瘤时,大多先切除原发病灶,再辅以化疗,这不仅有利于病情分期,同时又可防止那些对化疗不敏感肿瘤手术切除的时机。但对睾丸、肛门、喉咽等部位的肿瘤,人们尝试做过术前化疗,显示出化疗的效果。辅助化疗是指在采取有效的局部治疗后,针对微转移癌灶,为防止复发转移而进行的化疗。

中医治疗肿瘤要攻克癌症,我们首先要探查癌症的起因,癌症的起因首先是人体内阴阳平衡,组织细胞在不同的致癌因素长期作用下,细胞突变而引起的,它的主要表现在组织细胞异常和过度的增生。其实癌组织也是人体的一部分,只有在人本阴阳平衡失调,五行生克乘侮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人体的免疫监控系统才会对其失去监控,任其发展。久而久之,癌细胞日益增殖,肿瘤队伍日益壮大,最后侵蚀周围正常组织,消耗大量能量和营养,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代谢,造成机体逐渐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以中医整体辩证理论为基础、结合针灸理论、癌康诱导理论、免疫抗癌理论、物理医学理论而产生的,它是一种抗癌、保命与治本相结合和治疗方法。以改善肿瘤间质细胞功能而抗癌,(即:使本来对肿瘤间质细胞起支持和营养作用的肿瘤间质转变成对肿瘤实质细胞起拮抗和抑制作用的间质细胞,癌细胞失去生存环境而灭亡);以调理气血、调整阴阳平衡、维持正常生命体征而保命;以培补正气、产生抗体,清理"毒源"而治本。

适合中医治疗肿瘤的患者:

1、早期肿瘤患者,未转移者。

2、不适于手术、放疗、化疗及患者不愿意西医治疗者

3、晚期癌痛西药无效者。

4、已经接受手术、放疗、化疗的患者需要中医减轻并发症及辅助治疗。

九、肿瘤的预防

细胞组织如果异常生长,就会出现肿瘤,它在人体内没有任何功用,并且常会妨碍正常的身体机能。肿瘤可分为良性及恶性。良性肿瘤可在任何部位出现,但它不会扩散,而且通常在切除后,不再复发。虽然良性肿瘤只固定生长于某处,但它通常应被切除,因为它不仅有时会压迫附近的器官,有少数良性肿瘤后来还会变成恶性的。与良性肿瘤相反,恶性肿瘤会扩散至其他部位,而且即使切除后,仍可能复发。恶性肿瘤应尽早治疗。

肿瘤的形成似乎与环境及饮食两大因素有关。当患者改变饮食习惯,并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以后,有些人的肿瘤变小,甚至消失了。这是因为适当的饮食能增强免疫系统,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吸烟。世界卫生组织预言,如果人们都不再吸烟,5年之后,世界上的癌症将减少1/3!其次,不酗酒。

2.不要过多地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年老体弱或有某种疾病遗传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碱量高的碱性食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3.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可见压力是重要的癌症诱因,中医认为压力导致过劳体虚从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压力也可导致精神紧张引起气滞血淤、毒火内陷等。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耐寒能力和机体抵抗力。冬天坚持用冷水洗脸、洗手,睡前按摩脚心、手心,都有一定帮助。

5.生活要规律,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人,如彻夜唱卡拉OK、打麻将、夜不归宿等生活无规律,都会加重体质酸化。容易患癌症。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保持弱碱性体质,使各种癌症疾病远离自己。

6.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鱼蛋,发霉的食品等,要吃一些绿色有机食品,要防止病从口入。

十、肿瘤的康复护理

癌症病人发病后,无论从生理上、心理上都发生很大变化,要重新建立生活规律,养成良好习惯。美国著名医学专家赖斯特·布莱斯罗博士经过多年研究得出结论:“人们日常生活习惯对疾病和死亡的影响大大超过医药的作用。”故每个癌症病人应根据自己的病情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许多肿瘤病人由于各种原因,扰乱了正常的生活节律,不利于机体康复。而有规律的生活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则能使身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按节律正常进行,如每日起床、洗脸、漱口、进食、排便、锻炼、工作、休息等形成良好的规律,则既能利于身体健康,又能利于肿瘤康复。

十一、肿瘤饮食原则

饮食营养是维持生命,保持健康的物质基础,在很大程度上饮食对机体的机能和状态有重要的影响。一般认为75%~90%的肿瘤是由环境因素所引起,因环境可影响食物和营养素的质与量,并进而可引起或抑制癌症的发生。在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时,常先有核酸代谢的异常,即遗传物质发生突变,而在此之前常涉及到合成代谢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于受到精确调节的代谢作用,与被分化的机能有关,为正常细胞所特有的代谢作用,变为必须包括不断地合成核酸、酶、蛋白质,及合成更专一地参与细胞生长与分裂的其他各种物质,无论是酶,还是蛋白质,或是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都有营养素的参与。因此这种代谢作用与饮食营养有密切关系,均已被动物实验、临床观察和流行病学调查所证实;女性癌症死亡率的50%以上,男性癌症死亡率的30%以上可能与营养素有关。美国妇女癌症60%及男性癌症40%;其病因均与食物有关。在我国与饮食直接有关的肿瘤有胃癌、食管癌、肝癌、肠癌、乳腺癌,以上各种癌症患者死亡率约占全部恶性肿瘤45%。我国北京、天津和上海3地的食物脂肪量均已超过总热能30%以上,与此有关的癌症,如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的发病率均显著增高,已经引起有关方面注意。

十二、肿瘤癌症患者饮食及注意事项

1、首先要保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癌症的坚强信心。

2、适当的运动可使气血流畅,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受风寒,"百病从寒起",身体受风寒剌激时,抵抗力下降,易诱发疾病。

3、饮食应以清淡而富有营养为主。多吃蔬菜、(如卷心菜和菜花等)及萝卜、酸梅、黄豆、牛肉、蘑菇、芦笋、薏苡仁等、食物中含有抗癌物质,水果、牛奶、甲鱼等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和易消化的滋补食品。

4、肿瘤病人热能消耗大,因此饮食要比正常人多增加20%的蛋白质。

5、少吃油腻过重的食物;少吃狗肉、羊肉等温补食物;少吃不带壳的海鲜、笋、芋等容易过敏的"发物";少吃含化学物质、防腐剂、添加剂的饮料和零食。忌食过酸、过辣、过咸、烟酒等刺激物。

肿瘤癌症的预防及预后疗效

十三、肿瘤预后

食管癌患者的预后总的来说是鳞状细胞癌好于腺癌;缩窄型、蕈伞型好于溃疡型、髓质型。早期食管癌无转移外侵者5年生存率60%,已外侵转移或中段食管癌5年生存率小于25%,平均5年生存率18.1%~40.8%,但国外报道食管癌预后甚劣,5年存活率不到5%。

最新研究发现新的抗肿瘤靶标

公布在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的一项研究表明,抑制一种叫做血红素加氧酶-1(一种与铁代谢有关的酶)能够缓解Kaposi肉瘤的生长。这一发现将促进治疗这种以及其他病毒性癌症的新药的研制。研究的结果公布在4月21日的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杂志上。

十四、肿瘤的浸润

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恶性肿瘤的主要生物学特征之一,而浸润也是肿瘤细胞转移的前提,是肿瘤临床治疗中的难题,恶性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不同之处是生长发展的同时,还向周围的其他组织浸润,就如同树根一样,可以向周围深深地“扎根”,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

恶性肿瘤细胞的浸润是非生理的、恶性的,后果是来自的和有害的,没有明显的方向性、趋化性,细胞分化不成熟,往往边浸润边增殖,同时不断地破坏被侵袭的组织。而机体对感染的正常反应炎性浸润则不同,其有明显的趋化性,是炎性细胞主动游向细菌和其他炎性刺激物,具有防卫的自我保护意义,是机体对细菌侵袭的一种生理防御功能。并且都是成熟的或基本成熟的细胞,缺乏继续增殖的能力,很少能够破坏被侵袭的组织。

肿瘤浸润是恶性肿瘤的生长特性之一,是肿瘤转移的前奏。肿瘤的浸润和转移,共同构成肿瘤的播散,老百姓说“扩散”。无论是局部的复发或是远出的转移都与浸润有关

THE END
1.恶性肿瘤十四大特征。恶性肿瘤进行早期识别十分重要,明确恶性肿瘤特征尤为关键。 明白以下十四大特征,也就了解了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 1:自给自足的生长信号。 2:对生长抑制信号不敏感。 3:逃避凋亡。 4:无限复制的潜力。 5:持续的血管生成,肿瘤盗血较为突出。 6:组织浸润和转移。 https://sns.guahao.com/mip/topic/FWPqE317396231598948355
2.@45问卷如何填?怎么查看“测评”结果? “问卷调查”包含参与对象的详细个人信息、一般情况、饮食习惯,生活环境、方式和习惯,既往史、恶性肿瘤家族史、女性生理和生育史等。 手机线上完成“问卷调查”后,评估结果如显示“高危人群”且符合免费筛查条件,可直接线上预约“免费检查”(选择“荆门市人民医院”),选择一项或多项...http://m-jingmen.cjyun.org/p/331796.html
3.降科普讲堂李冉:肺癌知识科普如何预防识别和治疗健康大河南讯:(文│睢县中医院肿瘤一科李冉)肺癌是一种由恶性肿瘤引起的严重疾病,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同时也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与其他恶性肿瘤一样,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尽管肺癌的发生率在逐年增加,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我们可以做到预防和有效...https://www.hntv.tv/rhh-8637558784/article/1/1672913494518943746
4.乳腺良恶性肿瘤的5个鉴别点:如何准确区分两种疾病?最后,乳头凹陷和皮肤增厚也是恶性肿瘤的常见征象。这主要是由于癌细胞浸润、充血及淋巴水肿所致。然而,在急性乳腺炎和导管炎时也可能出现这些征象,因此需要结合其他临床病史进行鉴别。 总之,作为放射科医师,我们需要仔细识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特征性X线表现,同时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和家族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只有这样,才能...http://www.manyoubang.com/group-topic-id-4679696283.html
1.怎么判断是恶性肿瘤权威文章怎么判断是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可通过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具体情况可到医院进行相关咨询。 1、病理检查: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对肿瘤切片组织进行活检病检的方法,判断肿瘤的性质。 2、影像学检查:其中包括核磁共振检查,超声检查,CT检查等,可重复的对肿瘤进行判断,并且对后期的治疗及分期具有较...https://www.cndzys.com/ylcore/art_detail/1_2034526.html
2.恶性肿瘤到底多可怕?每当我们一旦提及恶性肿瘤都是谈之色变,但是我们需要客观理性的认识才可以: 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是即使出现转移仍可以采取手术治疗,以达到减少肿瘤负荷、避免或接触压迫和梗阻的目的 手术切除并不是https://cont.jd.com/pccontent/266907
3.肿瘤入门知识A:恶性肿瘤开完刀之后一般来说要做化疗、放疗等一些辅助性治疗,良性肿瘤不需要这些治疗。 Q:肿瘤切除后要如何护理? A:一个是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包括:让患者从手术中恢复过来、后期病人下地、饮食等。接着,就是一个长期的护理,一般来说,包含上消化道器官切除重建的手术后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我们不建议患者吃...https://xingren.com/web/article/yx0BGP15/wap
4.[中国抗癌协会]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1)2、癌症是怎么扩散转移的? 恶性肿瘤容易发生转移,所谓“转移”,是指癌细胞离开最初出现的部位(原发病灶),通过血液系统、淋巴系统或者其他途径,扩散到全身另外的部位,并在合适部位长出新肿瘤的过程。事实上,约90%的癌症患者,是由于癌症出现转移而去世的。癌症细胞具有转移能力,是癌症的一个重要致命特征,也是良性肿瘤...https://www.shanghang.gov.cn/bm/wjj/zwgk/ylwswjj/jbfkwjj/202104/t20210413_1778563.htm
5.AI助力,西湖大学大幅度提高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辨别力有望大幅提高良恶性判断的准确率 为了克服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的难题,西湖大学郭天南实验室与李子青实验室联手,同国内外多个临床团队合作,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了蛋白质检测上,通过测量不同类型甲状腺结节组织蛋白质分子水平的变化,来对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进行“识别”。 https://www.westlake.edu.cn/news_events/westlakenews/academics/202007/t20200724_68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