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2006年、2014年和2020年调查目标年龄范围分别为1~59岁、1~59岁、1~29岁和1~69岁。本次公布的为2020年调查结果,调查采用分层、三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
第一阶段:从中国160个疾病检测点(DSP)中随机抽取120个县(区);
第二阶段:在每个县(区)随机抽取2~5个村,以抽到村的户籍人口数作为抽样样本;
第三阶段:从村的名单里面按1~4岁、5~14岁、15~69岁三个年龄段列出潜在参与者,并按年龄分层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其中1~4岁每1岁分为一层、5~14岁每2岁分为一层、15~29岁每5岁分为一层、30~69岁每10岁分为一层。
研究最终纳入91896人。结果显示:
中国一般人群(1~69岁)HBsAg流行率自1992年的9.72%,降低至2006年的7.18%,而2020年进一步降低至5.86%(预估共有7500万人感染HBV)。
儿童HBsAg流行率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1~4岁儿童在1992年、2006年、2014年和2020年HBsAg流行率分别为9.67%、0.96%、0.32%和0.30%,相比于1992年,2020年HBsAg流行率下降了96.89%。
年龄15~49岁的育龄期女性HBsAg流行率也呈下降趋势,自1992年的8.16%降至2020年的5.87%。
同时,专家检查发现,在年龄≥15岁的HBsAg阳性个体中,78.03%为HBsAg携带者且无肝损伤证据、19.63%为慢性HBV感染伴肝脏酶异常、0.84%存在肝硬化证据、0.15%存在肝癌证据。
此外,HBsAg阳性个体中,调查前有59.78%(4500万)知晓自己感染了乙肝病毒,其中38.5%(1700万)存在抗病毒治疗指征、17.33%(300万)人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而另有约40%(3000万人)并不知晓自己是HBsAg阳性。
根据《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应依据血清HBVDNA、ALT水平和肝脏疾病严重程度,同时结合年龄、家族史和伴随疾病等因素,综合评估患者疾病进展风险,决定是否需启动抗病毒治疗。指南建议:
(1)对于血清HBVDNA阳性,ALT持续异常(>ULN),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建议抗病毒治疗。
通常慢性乙肝患者首选核苷(酸)类似物(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或艾米替诺福韦)治疗,也可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通常需要长期治疗甚至巩固治疗,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建议经过HBVDNA、HBsAg、HBeAg等指标评估后再停药随访。
总之,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自1992年到2020年,中国一般人群、1~5岁儿童、15~49岁的育龄期女性的HBsAg流行率呈下降趋势,说明中国在达到WHO的预期目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离不开早期发现感染者,提供长期的医疗监控和管理,也有利于预防乙肝病毒感染。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more”,即可访问TheLancetRegionalHealthWesternPacific官网阅读完整论文。
欢迎投稿:学术成果、前沿进展、临床干货等主题均可,。
参考资料
[1]ZhengHuia,WangYuc,WangFuzhen,etal.NewprogressinHBVcontrolandthecascadeofhealthcareforpeoplelivingwithHBVinChina:evidencefromthefourthnationalserologicalsurvey,2020.September14,2024.TheLancetRegionalHealth–WesternPacific.DOI:10.1016/j.lanwpc.2024.101193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22,15(6):401-427.DOI:10.3760/cma.j.issn.1674-2397.2022.0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