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多种呼吸道感染病呈高流行趋势,呼吸道混合感染风险增加,给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带来巨大考验。如何进一步提升呼吸道感染的诊治能力、降低呼吸道传染病的危害,我国呼吸科、儿科、医学检验、医院感染控制及护理等多学科专家讨论并形成了《多重病原体流行期间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治专家共识》。
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及流行病学特点
肺炎支原体:
全年散发,我国北方以冬季、南方以夏秋季为多。人群普遍易感,儿童是最易感人群,在学校、托幼机构等较封闭环境容易引起暴发。
肺炎衣原体: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夏末秋初多发,以5-15岁青少年发病率最高。
呼吸道合胞病毒:
我国北方以冬春季流行为主(10月至次年3月),南北方流行有差异。感染高危人群集中在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12月龄时40%的儿童至少有一次感染,2岁时达66%。
腺病毒:
人群普遍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我国北方以冬春季常见,南方以春夏季常见。腺病毒在学校、托幼机构等密闭、拥挤和潮湿的环境中可引起暴发流行。
甲型/乙型流感病毒:
每年10月我国各地陆续进入流感冬春季流行季节,人群普遍易感,<5岁的儿童、≥65岁的老年人、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肾病、肝病等人群为重症高危人群。
副流感病毒:
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至少有75%-80%的5岁以下儿童曾经感染过副流感病毒。
警惕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
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可能导致更严重的临床症状,需要引起重视。
混合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器官移植、血液系统疾病、慢性肾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等。基于分子生物学等检测技术获得的多重病原体结果,需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判断,明确主要致病原,排除呼吸道定植/污染微生物。
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是感染性疾病诊断最重要的依据,在多重病原体流行期间,应根据当地流行情况制订相应的病原学检查范围。
1、血清学检测
检测血清中病原体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水平。IgM和IgG抗体检测有助于区分患者急性感染或既往感染,IgM阳性常提示近期感染。
2、抗原检测
采用胶体金或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病原体抗原。此法耗时短,操作简便,但可能出现假阴性。
3、核酸检测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是目前最常用的病毒核酸检测方法,其他还包括多重PCR、等温扩增技术、病原体高通量测序技术及数字PCR技术等。核酸检测具有快速,敏感度和特异度高的优点。
4、培养及分离
从呼吸道标本中可分离、培养获得病毒、细菌及支原体等微生物。
呼吸道病原体感染辅助检查
血常规、CRP、降钙素原是判断患者炎症程度及是否合并细菌感染的重要指标,D-二聚体可帮助评估肺动脉栓塞风险。重症患者,存在多种基础疾病、老年及儿童等特殊人群完善上述检查有利于病情评估。
病毒性感染
支原体感染
混合细菌感染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白细胞总数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占比升高
白细胞升高
CRP
部分患者升高
升高
降钙素原
一般正常
_
D-二聚体
危重症病例升高
呼吸道病原体感染诊断
诊断原则:根据症状、流行病学史、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综合判断。诊断标准需同时具备以下两点:
2、具有以下一种或以上与临床表现相符的病原学、血清学检查结果:
(1)病原体核酸检测阳性;
(2)病原体抗原检测阳性;
(3)病原体分离、培养阳性;
(4)恢复期病原体特异性IgM阳性,或IgG抗体水平较急性期升高4倍或以上。
16条专家共识推荐意见一览
推荐意见1:
推荐意见2:
持续3d体温>39℃、咯血、胸痛患者,以及治疗效果不佳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高龄及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等高危人群需完善肺部CT检查。
推荐意见3:
推荐意见4:
核酸检测具有快速,敏感度和特异度高的优点,临床上广泛应用;胶体金抗原检测耗时短,操作简便,适合自检或门诊快速检测;病原体IgM、IgG检查疾病早期有假阴性可能,近期IgM转阳或4倍以上IgG升高是病原学诊断的有效补充。
推荐意见5:
重症患者,存在多种基础疾病、老年及儿童等特殊人群建议完善血常规、CRP、降钙素原及D-二聚体等检查以便于评估病情。
推荐意见6:
病史采集需包括流行病学史,如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接触史、所在工作单位或学校是否有聚集性发病等。
推荐意见7:
病原学检查的选择依据当地近期流行情况而定,一般需包括近期流行的主要病原;对于常规检查未获得病原学结果的重症患者、多例聚集且临床表现相近病例建议行mNGS,以排查少见病原体及新突发传染病可能。
推荐意见8:
对于症状典型、流行病学依据充分的患者,可按照临床诊断采取治疗,疗效不佳者建议完善病原学检查。
推荐意见9:
如条件允许,建议门诊采集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及指氧饱和度,为病情评估提供客观生理指标。
推荐意见10:
CURB-65≥2分,SOFA评分≥2分及临床评估为重症的患者建议住院治疗。
推荐意见11:
体温≥38.5℃或发热时伴有明显不适的患者可考虑采用非甾体类解热药物对症治疗;儿童建议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孕妇建议选用对乙酰氨基酚。
推荐意见12:
上呼吸道感染大部分可自愈,对于高热、全身症状明显、有较多合并症、老幼体弱人群及累及下呼吸道患者建议早期、积极抗病原体治疗。
推荐意见13:
重症患者建议采用中低剂量、短疗程激素治疗,体温变化、影像学吸收情况可作为调整用药剂量的依据。
推荐意见14:
重症感染性疾病患者,应依据抗病原体、抗休克、抗低氧血症、抗继发感染、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维持微生态平衡为核心的“四抗二平衡”策略制订临床救治方案。
推荐意见15:
中医中药在呼吸道感染预防及治疗中均具有较好作用,建议因地制宜、辨证论治。
推荐意见16:
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流行期,戴口罩、勤洗手及保持社交距离是有效的防控措施;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高危与重点人群应积极接种。
参考文献
[1]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多重病原体流行期间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23,16(6):412-419.DOI:10.3760/cma.j.issn.1674-2397.2023.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