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从产品的维度来看,呼吸道核酸检测产品可以分为四类:
(1)核酸单检产品:甲乙流、肺支、肺衣、合胞12、腺病毒等
(2)呼吸道小Panel(10重以下):甲乙新、甲乙合胞、上呼六、下呼六等
(3)呼吸道多Panel(10重以上):呼吸道10联检,呼吸道13联检等。
(4)呼吸道大Panel(特指tNGS):100-200种及以上的呼吸道病原体都能覆盖。
第一种和第二种目前是相对比较红海的市场,产品很多,种类也很多样,目前后来者还是比较吃力的,比如呼吸道小Panel这块,甲乙新,呼六就是卖的非常不错的产品。
前种多是PCR技术产品,通过不同的荧光信号来区分检测靶点,再通过不行的产品设计,衍生出不同的细分领域,比如核酸快检,核酸POCT等。
第四种是tNGS,与前三种不同,tNGS在技术上和产品销售模式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本次就不纳入讨论。
我们从前三种产品的维度来看,目前第三种,大于10重以上的呼吸道多Panel市场竞争相对来说还没那么激烈,此前一直是海尔施及中帜的7+3+2方案为主,后来伯杰医疗也推出6+2+2方案后,这个市场的打法也才变得更加多元化。
“我们定位病房,他们定位门诊”不冲突的逻辑
前两天,某IVD上市公司正在做明年的产品策略,其中把呼吸道检测市场划分为病房和门诊,并表示说我们的产品定位在病房送检,和其他家产品差异化定位,我问他,你的这种定位中间有啥壁垒么?
我又问他,如果有一个多联检产品收费和三联检的收费一样,你觉得门诊医生会开哪个?他一时回答不上来。
这就是目前很多呼吸道核酸检测企业在市场划分时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我在定义我的市场,而不是市场在定义市场。其实病房送哪个,门诊送哪个,医生主要是就是看收费,还有部分医院可能会被暗中归置一下(商务解决的问题)。
同等收费下,医生肯定会优先开检测靶点多的产品,因为性价比更高嘛。
呼吸道多联检与症候群检测
提到呼吸道多联检产品,就必须提到另外一个名词——症候群检测。
呼吸道多Panel(10重以上)缺少一个“很顶”的产品
关于这类产品的临床需求,我们就不过多说明了,只要价格合适,需求那是大大地有。只看这种多重Panel的产品形态问题。
除去组合方案不谈,目前国内获批的两款超10重的呼吸道多联检产品:
(1)海尔施-13种呼吸道病原体多重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法)
本产品用于对人痰液或咽拭子样本提取核酸中的13种呼吸道病原体进行定性检测。检测的病原体包括:甲型流感病毒(H7N9、H1N1、H3N2、H5N2)、甲型流感病毒H1N1(2009)、季节性H3N2病毒、乙型流感病毒(Victoria株和Yamagata株)、腺病毒(B组、C组和E组)、博卡病毒、鼻病毒、副流感病毒(1型、2型、3型和4型)、冠状病毒(229E、OC43、NL63和HKU1)、呼吸道合胞病毒(A组和B组)、偏肺病毒、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沙眼衣原体和肺炎衣原体)。其中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衣原体检测结果不分型。
本试剂盒用于体外定性检测儿童咽拭子样本中的十种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的病原体包括:甲型流感病毒(H7N9、H3N2、H5N1、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2009))、乙型流感病毒(Victoria株和Yamagata株)、人腺病毒(1、2、3、4、5、7型)、人鼻病毒(A组、B组和C组)、人副流感病毒I型、人副流感病毒II型、人副流感病毒III型、人冠状病毒229E、人冠状病毒OC43、人冠状病毒NL63、人冠状病毒HKUI、人呼吸道合胞病毒(A组和B组)、人偏肺病毒(A组和B组)、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其中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人腺病毒、人鼻病毒、人呼吸道合胞病毒和人偏肺病毒的检测结果不可分型。
我依然觉得这个方向上,缺少一款很“哇塞”的产品,一款“很顶”的产品。
操作足够简单,取一份样本,直接上机或者经过简单的操作之后可以上机
单管多分型,加一次样,一个管子里面能够做到多重,这样可以减少管间差异,提高检测通量。
全程闭管反应,没有核酸暴露和污染风险,能够多场景下使用,最好是分子POCT类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