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水稻育性发育科研团队是一支以刘耀光院士挂帅,以长江学者、珠江学者、广东省杰青为核心,以博士后和研究生为主体的农业科学基础研究团队。从“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院士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卢永根院士再到新晋院士刘耀光教授,华农水稻育性发育科研团队经历几代人薪火传承,深耕水稻育性调控数十载,是探索农业科学问题,保障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服务“三农”的先进典型。
刘耀光院士
该团队共有师生59人,其中教师9人,博士后5人,博士生17人,硕士生28人;35岁以下的人员占比80%,平均年龄约30岁,包括22名团员,33名中共党员,成立了教工和研究生2个党支部;教师9人全部拥有高级职称,其中7人海外留学归来,刘耀光院士、陈乐天教授均为归国知识分子代表。该团队是华农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核心科研力量,长期从事水稻育性发育分子机理以及水稻基因工程研究,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团队党支部活动
该团队近五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及转基因重大专项等各类国家科研课题50项,累计经费4300多万元;发表论文50篇;申请发明专利(著作权)10项,获大北农科技奖2项。团队曾荣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称号,团队成员也获得各类人才项目支持和荣誉称号,其中包括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珠江学者1人、广东省杰青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1人、广东省丁颖科技奖1人、南粤优秀教师1人。
不忘农业初心,使命薪火相传
不忘初心,薪火传承。团队中陈乐天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依托团队建立的教工和研究生党支部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党支部”受到上级单位嘉奖。团队不断努力、共同前进,曾荣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华农“十佳科研团队”等称号。
齐心协力攻关,交出中国答案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科学家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系成功培育并大面积推广“三系”杂交水稻,在水稻杂交育种生产应用中取得重大突破,并一直引领世界前沿,但杂交稻育性遗传调控的分子机制一直未被揭示。近年来,杂交稻应用范围和增产潜力开始遭遇瓶颈,出现产量徘徊不前的局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随着城市化进程,耕地日益减少,只有进一步挖掘杂交稻增产潜力,促进水稻高产和稳产,才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其中,刘耀光教授课题组针对“三系”杂交稻育种应用最广泛的三大不育类型(包台型、野败型和红莲型),克隆了包台型和野败型两种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庄楚雄教授课题组克隆了“两系”杂交稻育种中应用最普遍的2个光、温敏不育材料(培矮64和安农S)的关键基因;陈乐天教授课题组则率先克隆亚洲稻与非洲稻(亚非稻)种间杂种不育基因,创造了籼粳稻亚种间和亚非稻种间杂种亲和材料,并揭示了调控不育系包颈的新机制。正是因为有华农育性团队一批年轻、优秀的博士后、博士生的顽强拼搏和勤奋工作,才在水稻育性分子机理研究中给出了中国答案,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助力学子创新,扬威国际舞台
在iGEM比赛中所获得奖杯
“华南农业大学水稻育性发育科研团队”正在进行第二十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公示,点击“阅读原文”,为华农团队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