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诊断病例:儿童腹部常见恶性母细胞瘤母细胞瘤腹部病例CT诊断

上述4个儿童恶性母细胞瘤的病例,好发年龄偏小,多在3岁以下,临床症状隐匿,患儿年龄小无法表述,多以腹部包块就诊,病灶通常体积较大。

概述

我国儿童恶性肿瘤中1/3为白血病,2/3为实体瘤,腹部是小儿实体瘤好发的部位。

儿童常见的腹部肿瘤有: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淋巴瘤、生殖细胞肿瘤、肝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其中以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相对多见,胰母细胞瘤罕见。

影像学检查方法

超声

优点:简单易行,是儿童腹部基本的检查方法

缺点:儿童肠道生理积气较多,超声诊断价值受限

CT

优点:扫描速度快,密度分辨率高,测CT值可以判断肿瘤成分,如脂肪、钙化,对肿瘤的分期和术后随访有较高的价值,是儿童腹部肿瘤的主要检查方法

缺点:有辐射

磁共振

优点:多序列、多参数、多方位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对病灶包膜显示优于CT,DWI序列有助于肿瘤的良恶性鉴别

PET/CT

优点:显示病灶解剖层面,提供肿瘤功能方面的信息,在原发灶及多数转移灶上具有较高的FDG摄取率及检出率,发现全身转移情况,协助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评估及术后残留或复发的诊断价值

缺点:有辐射,检查费相对昂贵

神经母细胞瘤病例分析

病例影像资料分析

病例1:4岁,女,发热1月,最高39.4℃,伴左髋部疼痛

PET/CT表现:右腹膜后区(右侧肾上腺区)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内密度不均匀伴多发钙化,CT值约41Hu,最大层面约4.4cm×3.2cm×6.4cm,FDG摄取增高,SUV最大值为5.0,向后浸润至右侧椎旁,右侧肾上腺显示不清。

右侧膈肌脚后间隙、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约2.3cm×1.9cm,FDG摄取增高,SUV最大值为4.5。

全身骨髓FDG摄取普遍增高,SUV最大值为2.2,CT示骨髓腔密度不均匀。

PET/CT诊断意见

1.右腹膜后区(右侧肾上腺区)团块状高代谢占位,考虑为恶性肿瘤(拟神经母细胞瘤)。

2.右侧膈肌脚后间隙、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

3.全身骨髓广泛肿瘤浸润。

骨髓病理学诊断:符合神经母细胞瘤。

病例2:3岁,男,发现腹部包块半月,无发热

PET/CT表现:腹膜后(左肾区)见巨块状囊实性混杂密度占位,边界尚清,范围约12.5cm×9.7cm×15.3cm,密度不均匀,内见低密度坏死区及少许点状钙化,CT值介于11Hu~41Hu之间,FDG摄取增高,SUVmax为6.9,病灶跨中线生长,左肾上腺、左肾结构显示不清。

腹膜后、骶前区、左侧髂外及左侧腹股沟区见多发增大淋巴结,最大约1.8cm×1.6cm,FDG摄取增高,SUVmax为7.5。

肝内多发结节状代谢增高灶。

左肺下叶胸膜下结节灶,FDG摄取轻度增高,SUVmax为1.5。右侧第9后肋伴软组织增厚,代谢增高,SUVmax为7.2。

全身广泛骨髓代谢增高,SUVmax为8.0,CT示骨髓腔密度不均,部分呈溶骨性骨质破坏,部分周围伴软组织肿块形成。

1.腹腔后(左肾区)巨块状囊实性混杂密度占位,代谢明显增高,考虑为恶性肿瘤(拟经母细胞瘤侵犯左肾,鉴别肾母细胞瘤)。

2.腹膜后、骶前区、左侧髂外及左侧腹股沟区多发淋巴结转移。

3.全身多发骨转移,部分伴软组织肿块形成。

4.肝内多发低密度结节,左肺下叶外基底段胸膜下小结节,伴代谢轻度增高,考虑为转移。

治疗前后对比

治疗前、后对比,肿瘤灶较前体积明显缩小、代谢显著减低,现SUVmax为2.7(原SUVmax为6.9),提示治疗后肿瘤大部分活性受抑。

原多发淋巴结转移,原左肺下叶转移结节、肝转移、全身骨转移灶均消失,提示治疗后肿瘤完全活性受抑。

病检证实:神经母细胞瘤,化疗6次后复查。两次PET检查对比,肿瘤代谢较前明显缓解。

神经母细胞瘤的特点与诊断

临床特点

神经母细胞瘤是起源于神经嵴的交感神经系统的胚胎性肿瘤,是儿童常见的颅外实性恶性肿瘤,好发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链。多发生在5岁以下,平均发病年龄为3岁。好发部位在腹膜后区,尤其肾上腺部位,其次是纵隔、盆腔和颈部等部位。常表现为无痛性腹部肿块,大部分神经母细胞瘤尿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VMA)升高,婴幼儿部分患儿肿瘤可自行消退。

影像学特点

1、任何含交感神经元部位均可发病,好发于肾上腺(约70%)

2、多为混杂密度肿块,内部常合并坏死、囊变区,80%见不定形钙化(特征性改变)

3、肿瘤常跨越中线生长,包埋大血管,少浸润周围血管

4、早期向外、向下推压肾脏,肾皮质完整,晚期肾脏受累并可侵犯脊柱旁组织。

5、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实质内见紊乱的肿瘤血管,坏死囊变区显示清楚。

6、常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内见点状钙化,膈肌脚是腹腔神经母细胞瘤淋巴结转移的好发部位(特征性表现),并沿此区域向上转移至纵隔。

7、呈浸润性生长,易早期转移到骨(特征性表现)、骨髓、肺及脑等。

PET/CT显像原理及诊断价值

18F-FDG是正电子发射标记葡萄糖的类似物,在许多肿瘤组织中被大量摄取,通常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高代谢的糖酵解越多,FDG的聚集越多,这是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和细胞内己糖激酶表达增加的结果,相反低代谢良性疾病则FDG的浓集少或不浓集。因此,18F-FDGPET显像不但用于肿瘤的诊断,还可用于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18F-FDGPET/CT在神经母细胞瘤(NB)原发灶初诊中的阳性率很高,NB原发灶对18F-FDG的摄取量均增高,而且大多数病灶都表现为中高度的FDG摄取,这样原发灶容易发现并且范围清晰显示。

神经母细胞瘤易发生转移,超过半数的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发生转移,常见转移部位为骨与骨髓,其次有淋巴结、肝脏、肺和皮肤等部位。

肾母细胞瘤病例分析

病例3:1岁,男,血尿,呕吐,精神状态差,CT示右肾占位

PET/CT表现:右肾区见一巨块状软组织肿块影,边界尚清,包膜较完整,范围约6.5cm×8.2cm×9.7cm,内密度欠均匀,CT值29Hu,右侧肾盂肾盏变形,可见残新月形余肾实质,推挤邻近肝右叶,FDG摄取增高,SUVmax为4.4。

受压残余肾实质呈“新月形”,病灶密度低于肾实质

1.右肾区巨块状软组织肿块伴代谢增高,考虑为肾母细胞瘤。

2.全身其余部位未见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征象。

术后病理:肾母细胞瘤。

肾母细胞瘤的特点与诊断

肾母细胞瘤,又称Wilms瘤(WT),是儿童常见的原发性肾肿瘤,好发年龄为1-3岁,临床症状隐匿,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无痛性的腹部包块,其次为血尿和腹痛。在实际工作中儿童肾恶性肿瘤常常较大,可能与肾肿瘤位于腹膜后引起的症状隐匿,患儿年龄小无法表述,或因该肿瘤恶性程度高,发展迅速有关。

肾母细胞瘤是起源于后肾胚基的肾胚胎性恶性肿瘤,大多数开始发生于肾包膜下的肾皮质内,且呈膨胀性生长,向内可突破假包膜进入肾窦、肾内血管和淋巴管,向外可突破肾包膜侵及邻近组织,侵入下腔静脉或肾静脉引发瘤栓,也可转移至腹膜后淋巴结、肝、肺及脑部等。

1、CT表现为实性或囊实性肿块,肿块巨大可超越中线或达盆腔,边缘常光整、清楚,密度略低于正常肾实质,瘤体内可发生出血、坏死、囊变,钙化少见,少数可有细小斑点状钙化或弧形钙化。

2、增强扫描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与残余肾实质呈“新月形”明显强化形成鲜明对比,即“残肾”征、“边缘征”,是肿瘤定位于肾脏的重要征象,肿瘤内见迂曲增粗血管,由肾动脉及腹主动脉细小分支供血。

3、肿块包膜不光整或肾周脂肪层模糊、狭窄常提示肿瘤外侵。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充盈缺损表示有瘤栓存在,肾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

4、瘤体破裂扩散可发生腹膜后及腹腔种植。

5、PET显像FDG摄取增高,坏死区FDG摄取减低。

鉴别诊断

一、肾脏透明细胞肉瘤,曾被认为是肾母细胞瘤的一种变异,约占儿童时期肾原发肿瘤的4%-5%,发病高峰是1-4岁。肿瘤通常为单侧体积较大,含有坏死及不同大小和数目的囊性病变,25%有钙化。肿瘤内血管丰富,故增强CT扫描为中度强化。其特点为易发生骨转移。

透明细胞肉瘤以侵袭性行为为特征,可以转移到骨、淋巴结、脑、肝和肺,它与儿童常见的肾母细胞瘤在临床和影像表现上很相似,以发现腹部肿块、腹痛、血尿或骨痛等症状就诊。

典型的肾母细胞瘤通常为实性,常转移到肺,很少出现骨转移,并可伴多发性畸形如偏身肥大、虹膜缺如等,有利于鉴别。

二、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侵犯肾脏,大部分的神经母细胞瘤为肾外肿块,肾母细胞瘤为肾内肿块,通过CT检查容易鉴别,但是当神经母细胞瘤侵犯肾脏时,常常也会出现“残肾征”,这时就很难明确其为肾内还是肾外肿块。而不典型肾母细胞瘤也可表现为不规则肿块,或表现为肾外肿块。这些都对两者的鉴别诊断造成困难。

肝母细胞瘤的病例分析

病例4:

男,3岁,腹痛查体,B超示肝脏占位。

甲胎蛋白AFP180000↑(0-10)

C反应蛋白↑197,白细胞↑13.2(4.4-11.9),中性粒细胞9.49↑(1.2-7.0),血红蛋白110↓(112-149),红细胞、血小板正常。

PET/CT表现:肝脏体积明显增大,肝内(肝右叶为著)见一巨块状低密度占位,范围约13.0cm×9.9cm×10.2cm,内部密度不均匀,伴低密度坏死区及多发结节状高密度钙化,CT值介于28Hu~50Hu之间,边界欠清,推压邻近血管,FDG摄取不均性增高,SUVmax为3.2,内部多发FDG摄取缺损区。

肝门区及腹主动脉旁见多发增大淋巴结,最大约1.5cm×1.2cm,FDG摄取增高,SUVmax为2.0。

1.肝内(肝右叶为著)巨块状高代谢占位病变,考虑为恶性肿瘤(拟肝母细胞瘤),请结合病理学。

2.肝门区及腹主动脉旁多发增大淋巴结,伴代谢增高,多考虑为转移。

3.脾稍大伴代谢增高,中轴骨骨髓代谢轻度增高,考虑为反应性改变。

肝母细胞瘤的特点与诊断

肝母细胞瘤(HB)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原发性肝胚胎性恶性肿瘤,是肝胚胎性恶性肿瘤,其由含骨样、软骨、胚胎间叶组织或胚胎性上皮组织构成。大多出现于3岁以下,起病较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多以肝大,右上腹包块就诊,其他症状有发热、食欲下降、体重减轻、贫血、黄疸等。

大多位于肝右叶,一般为单发圆形、体积较大,边界清楚。

绝大多数HB患者的血清AFP显著升高——是肝母细胞瘤的重要指标。

肝母细胞瘤在影像表现上具有“十多、一低、一少”的特点。

“十多”即单发病灶多,右叶多,外生型多,实体多,圆形多,出血坏死多、囊变多、钙化多,跨叶多,假包膜多。

“一低”即无论平扫或增强扫描,肿瘤密度及强化程度总是低于正常肝实质,肿瘤与正常肝组织的分界明显

“一少”即肝硬化少见,肿瘤周围的肝组织正常,此外,很少侵犯大血管。

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幼儿出现肝脏巨大肿瘤伴代谢异常增高,同时AFP升高,应首先考虑为肝母细胞瘤,但仍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原发性肝细胞肝癌:AFP同样可以显著升高,但该病儿童少见,发病年龄多大于5岁,肿块内钙化少见。且中高分化肝癌的代谢一般无明显增高(放射性摄取与周边正常肝组织相仿),另外肝炎病史和抗原抗体反应有助于本病诊断。

2、肝内转移瘤:肝转移瘤一般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低密度结节,代谢程度与原发灶有关,临床一般表现有原发肿瘤症状,全身PET/CT显像有助于肝外原发灶的发现,AFP一般不高。

3、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发病年龄大多在6~10岁,幼儿少见,临床常表现为迅速增长的腹部包块,可合并腹痛,常转移至肺和骨骼。肿瘤内钙化少见,同样可表现为异常高代谢,AFP阴性,最终明确诊断需进行病检。

总结

上述4个儿童恶性母细胞瘤的病例,好发年龄偏小,多在3岁以下,临床症状隐匿,患儿年龄小无法表述,多以腹部包块就诊,病灶通常体积较大,有各自的好发部位,对18F-FDG的摄取均增高,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侵犯肾脏与肾母细胞瘤比较难鉴别,若肿瘤体积较大时,定位困难,肾母细胞瘤通常呈膨胀性生长,肿块边界清楚,可见包膜,钙化少见,密度低于正常肾实质,可见“残肾”征,可侵入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引发瘤栓,而神经母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形态不规则,边缘分叶,常跨越中线生长,包埋大血管,钙化多见,密度混杂,常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内见钙化,膈肌脚是特征性淋巴结转移部位,易发生转移,常见转移部位为骨髓与骨,最终明确诊断需要病理学支持。

参考文献:

1、李佳宁,傅宏亮等.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儿科杂志,2013,31(10):928-932.

2、郝跃文,张增俊.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与病理基础[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1,31(8):1413-1416.

3、陈丽英,王亚柱等.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分期与治疗方案制定中影像检查的作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7,28(10):752-755.

4、郝跃文,张增俊.儿童肾母细胞瘤的CT特征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20,36(9):1463—1465.

5、张国勋,邱辰杰等.增强CT在儿童肾透明细胞肉瘤与肾母细胞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22,41(8):1525-1529.

6、刘亚超,沈智辉等.PET/CT在儿童肝母细胞瘤中的诊断作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6,27(1):22-24.

7、郝济森,张力莹等.小儿肝母细胞瘤的CT及MRI诊断[J].临床医学.2021,41(1):14-16.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我有话说

0/500

同步到新浪微博

进群即领

扫码加入

扫码进群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意见反馈

下载APP

健康界APP

了解更多

返回顶部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THE END
1.PET/ct肿瘤全身显像今天PET/ct结果出来了,医生说用个自费的三四万的药,十天或者一个月再去检查一次,之后去个五六次就...http://wap.house086.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93722
2.豫西南首台PET/CTElite正式投入使用PET/CT可以显示组织的功能代谢状态甚至分子水平的变化,产生了“生物靶区及生物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新概念,明显提高了放射治疗的临床效果,而且“生物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可能会成为21世纪肿瘤放射治疗发展的主流。 7.寻找肿瘤原发灶 PET/CT通过全身显像,可以发现大部分原发病灶,协助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但是,有部分...http://www.nych.cn/news/227.html
3.核医学科普知识宣传80问答北京协和医院9. 全身骨显像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对于恶性肿瘤病人,可以早期发现骨转移病灶,以及一些恶性肿瘤如前列腺癌、乳腺癌及肺癌患者治疗前的分期和治疗后的随访;对于不明原因骨痛的诊断(排除骨肿瘤);此外对于X线难于发现的细微骨折,如肋骨、指骨、趾骨的骨折;骨显像还可以观察移植骨的成活情况以及人工关节置换后的随访...https://ims.pumch.cn/detail/11337.html
4.PETCT——原理及临床应用刘全达医生文章目前,PET显像主要用于肿瘤的定性与定位诊断、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肿瘤的临床分期、肿瘤恶性程度的判断、疗效的评价、转移灶的寻找与复发的监测等方面。对于肿瘤标志物增高或发现转移灶,而CT、MRI及纤维内窥镜等临床常规检查未发现原发灶的患者更具有优势。https://www.guahao.com/article/detail/oCjDo12943575727849473
5.PET/CT显像对淋巴瘤分期及疗效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PET/CT显像对淋巴瘤分期及疗效评 恶性淋巴瘤是儿童和年轻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淋巴组织遍布全身,并与单核-吞噬系统、血液系统关系密切,故其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常以实体瘤形式生长于淋巴组织丰富的组织器官中,其中淋巴结、扁桃体、脾及骨髓为最常见部位。灵敏、全面地显示淋巴瘤全身组织脏器累及情况对淋巴...https://www.fsyyy.com/phone/ArticleInfo.aspx?id=122561
1.PETCT全身显像有哪些作用肿瘤因此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对于了解肿瘤的全身累及范围具有独特价值。 糖代谢是细胞内能量代谢主要的方式,由于大部分恶性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需要葡萄糖的过度利用,大脑及心肌细胞、感染诱发局部炎症反应也具有葡萄糖高代谢的特点,因此18FDG PET-CT有4大适应症:肿瘤、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炎症。https://ca.51daifu.com/advantage/r838875.shtml
2.全身糖代谢PET/CT显像是检查什么39降网核心提示:全身糖代谢PET/CT显像可以检查机体的葡萄糖代谢情况,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鉴别良恶性病变、肿瘤分期以及疗效评价。如果患者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全身糖代谢PET/CT显像可以检查机体的葡萄糖代谢情况,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鉴别良恶性病变、肿瘤分期以及疗效评价。如果患者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http://care.39.net/a/240109/q2lnlq2.html
3.多功能型PETPET(Positi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的全称为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最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PET技术是目前唯一的用解剖形态方式进行功能、代谢和受体显像的技术,具有无创伤性的特点,是目前临床上用以诊断和指导治疗肿瘤最佳手段之一。PET/CT是将PET和CT有机结合在一起,使用同一个检查床和同一个图...https://www.lzzyy.com/news/view?aid=64
4.降科普您知道PET/CT与其他检查或治疗需要间隔多长时间吗...肿瘤显像、全身骨、肾动态及甲状腺功能显像、甲状腺吸碘功能及骨密度检查等。同时积极开展多种新型分子探针(PSMA、FAPI及DOTA-TATE等)用于肿瘤疾病诊断及前沿临床研究。 1、PET/CT显像:一次扫描即可获得全身的代谢图像,不仅可以准确直观的显示病变的位置、范围及分布情况,还可以准确地对病变进行(良性、恶性)定性分析、定...https://www.nmgzlyy.cn/m/ywzc/info_11928.html
5.特色技术此外,PET/CT还对感染性病灶和动脉粥样硬化活动斑块的检测和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四、ECT显像检查 甲状腺静态显像: 了解甲状腺位置、大小、功能、计算重量、区分结节性质,判断异位甲状腺。 全身骨显像: 反映骨骼的血供和代谢状况,主要用于诊断不明原因骨痛病人或肿瘤患者,了解早期有无骨转移,评价治疗效果。 https://www.hkdyfy.cn/info/1924/11968.htm
6.全息数字化PET/CT在我院投入使用引导页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还可以鉴别肿瘤术后、放化疗后是否有残留、复发,判定治疗方案是否有效,是否继续使用或更换。指导放疗计划,肿瘤放疗前生物靶区的勾画,最精准的生物靶区,在杀死恶性肿瘤细胞的同时,尽量减少正常细胞的损伤,疗效最大化。临床上不少患者以转移灶侵袭症状首诊,PET/CT通过全身显像,可及时寻找到原发灶。https://www.bddhospital.com/yyxw2/36894.jhtml
7.右肺占位,做PETCT检查详查案例全国PETCT/MR检查预约网纵隔内及双肺门散在淋巴结影伴FDG代谢增高,目前考虑转移依据不 足,建议随访。余全身(包括脑)PET显像未见FDG代谢明显异常增高灶。 双肺肺气肿。 肝脏多发囊肿。结肠炎。 左肾多发囊肿。 椎体退行性变 ←肿瘤标志物升高,做PETCT检查详查案例-全国PETCT/MR检查预约网_癌症筛查_肿瘤复查_高端体检 ...https://www.51petmr.com/activity/142950/
8.核医学科成功开展奥曲肽PET/CT显像(生长抑素受体显像)用于神经内...2022年10月,我院核医学科成功合成[18F]-AlF-NOTA-octreotide(氟标奥曲肽),截至目前已完成40余例患者的显像,填补了医院神经内分泌肿瘤分子特异显像的空白,成为紧跟浙大一院之后的浙江省内第二家开展该项目检查的医院。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发病率在全球呈逐渐升高趋势,其中以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https://www.wzhospital.cn/news/detail/56/75/146755
9.PET/MRPET/CT精准影像根据病情需要,PET/CT 检查部位分三种: (1)体部显像,范围自颅底至股骨上端; (2)局部显像:指身体某一部分,如:头颈、胸部、腹部或盆腔等; (3)全身显像:从头顶至足。对于肿瘤病人,常规采用体部显像,一次10分钟体部扫描(颈、胸、腹、盆腔)就能同时获得PET、CT和两者融合的体部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图像。4....https://www.yunshanmedical.com/service/exactpic/
10.浙大一院肿瘤全身断层显像(PET—CT)检查信息公示根据《浙江省医疗保障局关于将肿瘤全身断层显像纳入大病保险支付范围等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要求,现将肿瘤全身断层显像(PET—CT)检查的相关信息进行公示,详见附件。 2022.11.1.xls 2022.11.2.xls 2022.11.3.xls 2022.11.4.xls 2022.11.5.xls 2022.11.7.xls ...https://www.zy91.com/content/default/192/7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