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纤溶亢进:是由于纤溶酶原激活剂(t-PA、u-PA)增多导致纤溶酶活性增强,后者降解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多种凝血因子,使它们的血浆水平和活性下降。临床表现常见于t-PA、u-PA增多的疾病。原发性纤溶亢进症时,纤维蛋白原在没有大量转化成纤维蛋白之前即被降解,D-二聚体为阴性或不升高。继发
嘧啶二聚体pyrimidinedimer,通常是指环丁烷型嘧啶二聚体。通过紫外线照射,DNA或RNA上相邻的嘧啶以共价键相互结合形成的结构,为紫外线的生物学作用为主要原因。通过光解酶的催化作用,吸收光后再恢复为单体。
紫外线可以造成DNA的损伤,将DNA分子中的胸腺嘧啶以环丁基环形成二聚体,称为胸腺嘧啶二聚体。这种变化在DNA链上相邻近的胸苷酸容易发生。二聚形成后,RNA引物的合成将停止在二聚体处,DNA的合成也受阻。
低聚物又称寡聚物,旧称齐聚物。低聚反应产物。分子量在1500以下和分子长度不超过5纳米的聚合物。分子量和分子长度在上述范围以上的是高聚物。低聚物的性质与高聚物不同,能溶解、蒸馏、形成晶形或无定形物质。低聚物的物理化学性能随分子量不同而变化,是一个不完全聚合的聚合物。如未交联固化前的环氧树脂、不饱和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ICD-10:J44.001/J44.101)。(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七版)》1、有慢
一、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非危重)(ICD-10:J45)(二)诊断依据。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止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郭燕教授团队通过整合骨折患者人群的血浆代谢组、蛋白质组和临床表型,对680例创伤后发生和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代谢改变及血液学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创伤后深静脉血栓(Post-traumaticDVT,pt-DVT)可能的调控机制与潜在治疗靶点,为疾病的早期
标本溶血会使钾离子和一些酶等,从红细胞中释放出来,造成这些结果假性升高。因此,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的影响是有定论的。而网上时常有检验人提问“标本溶血会不会影响凝血结果”,可往往都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答复。而笔者恰好曾对此问题做过一点探究,也查过一些文献。因此整理出来,请大家参考。实验探究取三份已测完凝血
2014年2月7日,美国环保署发布豁免D-甘露糖(D-mannose)(CASNo.3458-28-4)的残留限量要求。ISKBiosciencesCorporation向环保署提交了申请,要求豁免D-甘露糖的残留限量要求。环保署决定当D-甘露糖作为作物收获前使用的农药中的助
D(-)阿拉伯糖是一种还原糖,化学式为C5H10O5,它是一种D-核糖的戊糖类似物,具有易溶于水,微溶于醇,不溶于醚、甲醇和丙酮的性质,是组成分枝杆菌细胞壁阿拉伯半乳聚糖(arabinogalactans)的成分,也是酵母中D-红抗坏血酸(D-erythroascorbicacid)合成的
1、生理作用在抗坏血方面的作用只有抗坏血酸的1/20;但在降血压、利尿、肝糖原生成色素排泄、解毒等方面的作用,大致与抗坏血酸相同。2、制法以葡萄糖为原料,接种假单胞菌属的荧光杆菌,经通气发酵,得α-酮葡萄糖酸钙,经酸化、除钙后,加甲醇和少量硫酸进行酯化,得到固体葡萄糖酸甲酯。将酯溶解
D-苏氨酸是一种化学物质,分子式是C4H9NO3。1、D-苏氨酸的性状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乙醚、氯仿;味甜。2、D-苏氨酸的物理化学性质熔点274°C比旋光度28°(c=6,water)水溶性soluble3、D-苏氨酸的质量标准符合
1、物理性质白色结晶性粉末。相对密度1.544(25℃)。α-D葡萄糖的熔点146℃,[α]D20为+113.4°,β-D-葡萄糖的熔点148~150℃,[α]D20为+19.2°。把两者溶液放置时,其[α]D20最后都为+52.5°。溶于水,微溶于乙醇,甜度约为蔗糖的70%。2
1、鉴定葡萄糖可与苯肼结合,生成葡萄糖脎,后者在结晶形状和熔点方面都与其他糖脎不同,可作为鉴定葡萄糖的手段。2、功能与作用医药上用作营养剂,有利尿、解毒和强心等作用,用于制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等。还用作还原剂、织物的修饰剂、颜料的浓缩剂、代替甲醛制造电木粉等。
(1)取本品约0.2g,加水5ml溶解后,缓缓滴入微温的碱性酒石酸铜试液中,即生成氧化亚铜的红色沉淀。(2)取干燥失重项下的本品适量,依法测定,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光谱集702图)一致。
化学法制备D-阿洛酮糖由于产物纯化步骤繁复、化学污染严重和副产物杂多等原因,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1990年,日本香川大学(KagawaUniversity)Izumori团队发现,产碱杆菌属细菌A1caligenessp.可以生产D-阿洛酮糖,开辟了生物法制备D-阿洛酮糖的先河。生物转化方法
1.低热量人体小肠对D-塔格糖的吸收率仅为20%-25%,大部分的塔格糖进入大肠后被细菌分解代谢。D-塔格糖可以通过塔格糖-6-磷酸途径分解代谢,该途径存在于部分微生物中,高等动物不具有此径。D-塔格糖在小肠内的吸收率很低,不被小肠吸收的部分到达大肠并被肠内的微生物完全发酵,产生的大量短链脂
D-异抗坏血酸钠为食品行业中重要的抗氧保鲜剂,可保持食品的色泽,自然风味,延长保质期,且目前尚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广泛用于肉食品、鱼食品、啤酒、水果汁、果汁晶、水果和蔬菜罐头、糕点、乳制品、果酱、葡萄酒、咸菜,油脂等。[2]应用领域1.肉制品中:作为发色助剂,保持色泽,防止亚硝胺类(
1.甘露醇可从海带中提取,也可以从海藻中提取,但较多采用葡萄糖或蔗糖溶液电解还原或催化还原的方法。下面分别简单介绍。-----(1)从海带中提取的方法将干海带加适量水常温浸泡使其溶胀后不断搅拌使甘露醇溶入水中。将洗水液用烧碱调PH值为12以上,使其沉淀16H以上。再用1∶1的硫酸调PH值
D-葡糖醛酸除在尿中以酚类、类固醇的配糖体(D-葡糖醛酸苷)的形态出现外,在动物中以粘多糖的组成糖的形态出现,在植物中则以阿拉伯树胶、半纤维素和皂苷等的组成糖的形态出现。另也常以细菌分泌的荚膜多糖出现。在细胞内。经NAD+的特异的脱氢酶的作用,由UDP-葡萄糖生成UDP葡糖醛酸,成为配糖体和多糖的葡
维生素C(又称L-抗坏血酸,化学名L-3-氧代苏己糖醛酸内酯),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具有抗氧化性质的有机化合物,亦是一种维持人体正常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L-抗坏血酸分为还原型和脱氢型两种,其中还原型L-抗坏血酸极不稳定,遇空气中氧、热、光、碱性物质,特别是在有氧化酶及痕量铜、铁等重金属离子存在时,易
(1)氯化物减低:①细菌或真菌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结核性和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急性期、慢性感染的急性发作期。②细菌性脑膜炎的后期,由于脑膜有明显的炎症浸润或粘连,局部有氯化物附着,使脑脊液氯化物减低。③呕吐、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由于血氯减低,使脑脊液氯化物含量亦减低。(2)氯化物增高:主要见于尿毒症、
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因其能和肺炎双球菌的细胞壁的C多糖起沉淀反应而得名[1],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15-140KD的血清β球蛋白。CRP持续增高提示机体存在慢性炎症或自身免疫疾病,CRP在病毒感染时不会升高,其变化不受患者的个体差异、机体状态和治疗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