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参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李耿1,2王华3董政起1王英平4王涛5姚霞1陈颖1贾海彬6孙晓波1

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3.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4.吉林农业大学5.天津中医药大学6.天地云图医药信息(广州)公司

摘要:人参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中药材,药用历史悠久、健康价值独特、文化底蕴深厚。人参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整个中药产业具有重要的带动引领作用。新形势下,我国人参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内部、外部挑战,亟待深入剖析,探索破局之策。在全面的人参产业专题调研与分析基础之上,该文从产业链视角,系统梳理我国人参产业现状,总结分析当前我国人参产业现实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人参作为我国传统滋补类中药大品种,自《神农本草经》以来,历代医籍均有记载,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之功效,广为人们推崇,并传播至海外。其药用历史悠久、健康价值独特、文化底蕴深厚、国际认可度较高,号为“百草之王”。现代研究证明,人参中含有皂苷类、多糖类、蛋白类以及氨基酸等成分[1][2],具有调节机体免疫、抗心肌缺血、抗氧化、抗老年痴呆、抗衰老等活性[3][4][5][6][7][8][9][10][11][12]。人参具有较高的药用及营养价值,目前广泛应用于中成药、保健食品、健康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全产业链开发的潜力和独特的战略价值。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民族复兴大背景下,“健康中国”“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等持续推进,在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的发展全局中,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与此同时,随着新医改和医药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中药产业面临重大战略挑战。人参是最具代表性的中药材和天然药物,做好人参产业,对我国中药材产业乃至中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象征意义。

围绕新时代国家中药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人参大品种战略引领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组通过系统、深入的人参产业专题调研、研讨与分析,借助产业链视角,系统梳理人参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和短板,凝练人参产业发展的特色及经验,展望人参产业发展趋势方向,以期为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中药产业具有显著的“全产业链”特征,涵盖了中药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者的全部路径。中药产业贯穿了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所划分的第一至第三产业,其产业链长,覆盖面广,是典型的融合一、二、三产业的复合型产业(图1)。

图1人参产业链示意图

Fig.1SchematicdiagramoftheindustrialchainofGinsengRadixetRhizoma

人参第二产业即以人参为原料,将其制成人参工业品制造业。包括含人参的中成药,红参等各种类型的人参中药饮片,及人参配方颗粒;健康产品包括含人参的保健食品;以人参为原料的化妆品、日化品、食品酒饮等产业,以及作为人参新型原料的人参提取物产业。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22-2028年中国人参行业市场分析预测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3]显示,2020年我国人参行业产量为59780t,2021年人参产量增长至69850t;2020年我国人参需求量58235t,2021年我国人参需求量达到了70031.9t。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人参需求量近年来持续提高,2010-2021年国内人参消费量复合增长率达到了7.15%。作为我国最大的人参主产区,2022年,吉林省园参种植面积14.8万亩(1亩≈666.7m2),林下参种植面积121.7万亩,产量3.48万t,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642亿元。

2人参种植业现状与趋势

人参种植业是人参产业链的基础保障,对维持人参种质资源多样性、优质种苗的培育,提升人参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人参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2.1人参资源分布与种植历史沿革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ginseng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14],在中国应用已经超过2000年。人参对光照、水分及土壤等生长环境有较为严格且特殊的要求,自然种群分布较狭窄,野生人参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东部。中国野生人参资源主要分布于辽宁与吉林,每年产量约15t。

中国自东晋起就有关于将人参从野生变栽培的记录。唐、宋、元时期,人参栽培范围较为广泛;明清时期,人参的种植技术日渐成熟[15]。改革开放之后,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人参的产业化种植颇具成效。目前世界人参种植以园参为主,韩国的全部和中国的90%的种植人参均为园参[16]。

由于人参存在连作障碍、适宜栽培环境破坏等多种问题,传统产区宜种土地资源有限,人参产区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迁移,渐次北移。明清时期,人参最初的主产地在辽宁新宾和桓仁[17];在民国中期,人参开始向吉林通化地区转移;建国后逐渐转移到吉林省抚松、长白、靖宇一带;20世纪90年代开始转移吉林敦化、延吉;近年来,逐渐向黑龙江牡丹江一带甚至邻近俄罗斯一带。

我国人参主要产区为东北三省,据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1年吉林省人参种植面积10081hm2,人参产量为42136t,主要集中于通化市、白山市、延边州朝鲜自治州;黑龙江省人参种植面积持续扩大,2020年的9773hm2,2021年锐增到20202hm2,产量达到约43277t(图2)。

2.2传统人参种植模式受限,参地资源矛盾突出

人参种植主要包括伐林栽参、农田栽参和野生抚育3种模式[18]。伐林栽参是指砍伐原始森林或次生林地种植人参的生产方式,人参产量高、质量好、技术成熟,直到20世纪90年代其仍为最主要的种植方式。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天然林的保护力度,推行天然实行林保护工程,目前伐林栽参模式已经被全面禁止。

农田栽参模式即通过使用化学或生物土壤改良剂改良土壤,提高了土壤肥力等物理、化学等适用于人参条件。农田栽参可缓解林地矛盾,保护生态,便于现代化管理。2020年11月《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提出要保障粮食安全,防止耕地“非粮化”[19],适宜栽培人参的土地愈发稀缺。

人参野生抚育亦称林下栽参,人为将人参种子播撒入野生山林中,模拟野山参生长环境,通常10~20年采收[20]。林下参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缓解了林地矛盾,节约了管理成本,但生长周期较长,产量较低,采挖成本较高。

伐林栽参是我国人参产业发展史上的主要种植模式。近年来,林业禁伐带来的参业用地资源减少,导致人参产业种植模式开始由传统的采伐迹地种参向非林地种参和林下种植逐步过渡。此时,防止耕地“非粮化”政策使得人参种植用地受到严格限制,非林地种参技术仍需完善,老参地再利用技术没有实质性突破,林下种参周期长且缺乏监管机制,参农面临着“上山”影响环境,“下山”不能重复利用的两难境地,参业用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2.3人参良种培育初见成效,优势良种稀缺

我国人参育种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经长期努力已育成一系列高产、优质的人参优良品种,目前已经育成29个品种。1997年1月“吉参1号”人参新品种育种成功,填补了我国无人参品种的空白。2012年“康美1号”人参新品种育种成功,是我国首个适合非林地种植的人参新品种,该品种的育成开启了我国非林地栽培人参育种的先河[23][24]。

我国重视人参种质资源保护,大力支持人参种质资源库和人参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持续加强人参种质资源保护。2018年发布的《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将吉林省列为全国道地药材基地,并将人参作为该产区优势道地药材,引导加强野生抚育、人工繁育、良种繁育、品种创新等,提升道地药材发展水平。2021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种植业“三品一标”行动,大力推进人参等中药材品种培优和品质提升。2022年,农业农村部将吉林省抚松县等5个县区认定为国家中药材种子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其中重点支持吉林省抚松县建设人参种子种苗良种繁育基地。

2.4人参连作障碍有待突破

2.5人参市场价格

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2年,因园参的产量过剩,远高于市场需求量,2004—2010年,人参价格经历了长达10年低谷,严重挫伤生产积极性,随着资本炒作等因素影响,2013—2015年人参价格持续高价,人参亩产收益水涨船高,农田栽参技术成熟助力了高速发展,近年来人参产量再次高于市场需求,导致造成人参价格节节下滑,再次进入低谷期,在300元左右振荡(图3)。

人参叶即人参的干燥叶。性苦、味甘,寒。归肺、胃经。补气,益肺,祛暑,生津,用于气虚咳嗽,暑热烦躁,津伤口渴,头目不清,四肢倦乏[14]。人参叶与人参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高度相似,但含量差异明显,药理活性存在差异[27]。人参叶于2000年列入《中国药典》,在中成药、保健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皆有应用。2020年版《中国药典》药材和饮片部分收录人参、人参叶,植物提取物部分收录人参茎叶总皂苷、人参总皂苷。

人参花即人参未开放的干燥花序,含有人参皂苷、多糖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等成分[28],具有护肝、抗炎、抗氧化等药理功效,目前化妆品领域应用较多。

基于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与药智网数据库数据,分析含人参中成药的功能,作为传统滋补中药,人参上市中成药中补益药数量最多,共计415个药品,其中补气药数量最多达到187个,其次为气血双补药106个,补肾药,补阴药,补血药依次为76、29、17个,数量上排第二为活血化瘀药,其中活血药71个,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化瘀药16个,主要用于癌症及后续恢复治疗(图5)。

统计含人参中成药的生产单位,含人参中成药的区域分布呈现出鲜明的产地特色,吉林省凭借产地优势,中成药产品数量远高于其他省份,从整体上来看,含人参中成药分布南北差距较大,北方省份数量明显高于南方省份,东北三省,尤其是吉林省人参中成药批文数量遥遥领先(图7)。

中成药大品种概指市场销售终端规模大、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或在所在治疗领域存在明显的优势,或获得重要的科技成果的品种。《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研究报告-2019版》统计了579个中药大品种,基本代表了目前国内中成药科技创新的主流,其中有56家企业生产的共计67个产品(58个中成药品种)处方中包含人参[29]。

67个人参中成药大品种中,除参一胶囊和振源胶囊为人参单味制剂外,其他65个产品均为复方制剂;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两个品种为2味药制剂;生脉注射液、注射用益气复脉、益气复脉颗粒、胃复春片为3味药制剂;其余50个品种处方均含4味或以上药味。

含人参中成药的处方组成显示含5味以上中药材的大复方制剂占比较高,而人参单方与5味及以下数量中药材的小复方制剂占比极低。大部分中成药组方中人参占比并不高,如乌鸡白凤丸全方20味药,肾宝片全方22味药,这些名称多来自传统方剂名。众多方剂和中成药以人参命名,也反映出人参在传统医药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很大。单方或小复方制剂,由于其单味药材处方占比较高,对于原料相应的药材产业拉动非常直接;而大复方中成药,由于原料众多,单味药材所占比重低,对于原料药材产业的拉动效应偏弱。可以看出,单方人参或小复方中成药产品稀缺,拉动人参产业发展的牵引力偏弱。

分析含人参的中成药大品种的治疗领域(图8),发现67个品种的临床主要治疗领域分布在11个系统中,尤其在心血管病领域,大品种的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领域。通过与含人参中成药的治疗领域分布对比,数量庞大的补益类人参组方并未培育出相应比例的中成药大品种,人参制剂的大品种依然聚集于心血管、肿瘤等领域。可以看出:临床治疗价值是中成药大品种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促进中药材产业价值提升的关键。即使对于人参这样“补益”作用明确的药材品种而言,其终端市场价值依然集中在临床治疗价值治疗领域,主要是临床作用突出的中成药产品。

将药材通过炮制加工制成饮片,是目前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人参的加工炮制,进一步丰富了人参的应用和发展,生晒参、大力参、红参、糖参、活性参和黑参的逐步应用,使人参产业更加多元化。人参冻干片为鲜参净制后切制,真空冷冻干燥所得;红参片为人参炮制品红参切片所得;人参配方颗粒为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单味中药饮片通过特殊工艺所得的供患者直接冲服的颗粒剂[30]。近年来,人参产地趁鲜切工艺的研究和使用,2022年吉林省政府发布了《加快推进全省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推进实施《吉林省规范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指导意见(试行)》(吉药监药生产〔2022〕11号),鼓励中药饮品生产企业采购本省产地趁鲜切制的人参产品。

作为我国传统中药中最知名的滋补类药材,人参一直受到保健食品行业的青睐。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2025年中国人参保健品市场可行性研究报告》,2020年中国人参保健品行业产值为222.17亿元。截至2022年底,中国正式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并取得“卫食健字”或“国食健字”的人参保健食品已经达1039款。此外,中国还进口了41款人参保健食品。

目前人参保健食品的功能主要集中于增强免疫力和缓解疲劳两方面,约占人参保健食品数量的70%左右。由于存在一种保健食品中包含多种保健功能的情况,主功能为延缓衰老、抗缺氧、降血糖、改善睡眠的人参保健食品中也大量存在含有增强免疫力和缓解疲劳这一功效的情况,增强免疫力和缓解疲劳在人参保健食品中的实际占比会更高(图9)。

胶囊是人参保健食品最常见的形态,达459款,占比超过40%;其他较多剂型为口服液、酒剂、片剂(图10)。

保健食品审批数量可以相对客观地反映该年份的政策监管力度。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保健食品行业进入调整期,人参保健食品获批数量也急剧下降,并且维持了数年之久。受2016年颁布的《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影响,自保健食品双轨制颁布后几年,国内保健食品行业调整基本完成,人参保健食品审批数量趋于稳定(图11)。

目前公布的配方中含人参(提取物)、人参花蕾(提取物)、红参(提取物)、生晒参(提取物)的保健食品共947款(部分品种配方未公开)(表1)。

Table1Frequencyofcommonlyuse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inthehealthfoodformulascontainingGinsengRadixetRhizoma-relatedingredients

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将支持度设置为5%(表示该数据出现的频次至少占总处方数的5%),得到常用原料组合共22个,其中2味原料的组合16个,3味原料及以上组合6个,将原料组合出现最低频次设置为45(表2)。

表2含人参保健食品配方中常用原料组合

Table2CommonmedicinecombinationsinGinsengRadixetRhizoma-containinghealthfoodformulas

人参保健食品主要功效为提高免疫力、改善疲劳,因此配方中常用中药大多为滋补类药材,如枸杞、黄芪、淫羊藿、鹿茸等,皆具有提高免疫力、缓解疲劳的功效。这些中药与人参常联合使用,起到增强滋补疗效,提升免疫力的效果。配方中仅含有人参一味中药的保健食品数量为110款,某些人参保健食品中添加营养素和矿物质类成分,以达到提高产品疗效的目的,如55款人参保健食品中添加了维生素类成分,21款人参保健食品中添加了牛磺酸类成分。

3.4其他人参工业品

自古以来,人参就有“补气生血、美容养颜”的作用。《千金方》和《圣济总录》中记载人参及其方剂具有美容功效。人参具有得天独厚的滋补美容效果,作为中国传统的美容护肤佳品,其美白抗皱延缓衰老功效得到一致认可。人参提取物和皂苷类成分已经在皮肤护理方面得到广泛的研究,且已证明在皮肤护理方面的具有显著的抗衰老、美白、抗皱等[33][34]多种功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参广泛应用于化妆品中,如人参润肤霜、人参美白霜、人参面膜等多种人参化妆品,成为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植物化妆品原料。据药智网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3年,国内人参化妆品批号已达672件、进口批号282件。国内人参化妆品知名品牌有丁家宜、韩后、碧素堂等,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等地区。进口人参化妆品知名品牌主要有韩国人参公社旗下的彤人、正官庄,与日本的株式会社纳益其尔。

人参主要活性物质人参皂苷所含羟基可与亲水基团生成氢键,增加了头发对皂苷的吸收进而起到护发作用,同时人参中所含的维生素与微量元素也可起到养护头发的作用[35][36]。目前市面上的人参洗护产品数量众多,主要集中于洗发水与沐浴露,功效多为清洁与滋补养护。

目前我国的人参食品多集中于健康食品领域,除上节提到的保健食品,还有人参茶、人参酒、人参糖果、人参蜂王浆、鲜人参蜜片、人参糖浆、人参饼干、人参面包等[37]。尤其是近年来涌现了多种人参饮料类等饮品,如:人参咖啡、人参多糖发酵乳饮料、人参乳饮料、人参枸杞酸乳、人参八宝茶和人参可乐等系列;以及人参焙烤类食品如人参面包、人参低糖饼干和人参饼干、人参多糖营养米,人参圆形奶酪等也相继出现。

服务一般指从事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本文所提及的人参服务业主要指将人参工业产品流转至消费者手上的产业集合,主要包括人参贸易、人参交易市场、人参旅游业、人参品牌等。

4.1人参进出口贸易

据中国海关数据,我国2017年人参进出口贸易总额为8.59亿元,其中进口贸易额0.96亿元,出口贸易额7.63亿元,进出口贸易比例约1:8,2022年进出口总额为6.66亿元,其中进口贸易额2.46亿元,出口贸易额4.20亿元,进出口贸易额比例约4:7。近年来人参贸易出口额呈下降趋势,进口额呈持续增长态势,我国人参国际贸易顺差逐年减少。

我国人参进口额呈较快增长态势,近五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1%。进口数量上,2017年进口人参总计52.9t,至2020年间呈持续减少趋势;人参进口均价上持续上涨,2020年,每公斤约3500元,达到高峰,为2017年每公斤1800元的近2倍。2021—2022年人参进口数量剧增至近80t,进口均价有所下降(图12)。

近年来我国人参出口金额和数量降幅明显。2022年我国人参出口金额出口数量为1463t,仅为2019年人参出口数量的六成;并且出口价格呈持续下跌态势,2017年人参出口均价为每公斤约345元,2022年每公斤约287元,降幅约16.8%。

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一直是我国人参的主要出口对象,日本对人参农药残留、规格等级等要求较高,对应的进口价格也高于其他市场。香港作为高水平的自由贸易港,通关便利化水平极高,对参类产品进出口贸易免征关税,在世界参类贸易中,承担着全球参类转口贸易港的功能,多年来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参类贸易市场。中国台湾地区与中国香港类似,既是参类消费市场,又承担了转口贸易港的功能,但是贸易规模远小于中国香港。

近年来我国人参的出口额减少,主因是日本人参市场的萎靡,自2020年以来,我国出口日本人参数量急剧下降,2019年为1090t,2020年为755t,同比下降30.7%,21年为466t,较20年再次同比下降38.2%,出口均价逐年下降,22年出口量与均价均有小幅上涨。2022年向我国台湾及香港地区的人参出口额下降严重。

表32022年我国人参出口贸易情况

Table3China’sexportofGinsengRadixetRhizomain2022

4.2人参交易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在传统药市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中药材专业市场,我国现有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人参均为该类市场重要交易品种。其中广州清平路中药材专业市场以销售贵细中药材和海外药材见长,是我国红参重要交易市场,每年有500t红参以上经过清平市场批发销售,占产地以外红参销售量的1/3以上。

中药材产地市场交易日趋活跃,交易量和交易额不断增多,产地采购已成为中药材市场趋势。近年来,中药材专业市场交易量逐渐下降,产地市场交易成为趋势。吉林是中国人参的主要产地,也是人参大宗交易的集散地。据统计,全国85%左右的人参交易在长白山地区的白山市抚松县万良、通化市快大、集安市清河三大人参交易市场完成。其中抚松县的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是我国乃至全球最大的人参交易集散地,约有2800余家人参加工业户,96家规模企业,占地达到近4万m2,其中人参交易区占地2.6万m2,建有人参交易中心、检测中心、追溯中心、报价中心、大数据中心及多媒体信息中心,是一家集经贸、金融、物流、仓储、服务为一体大型综合市场。2023年8月,延边鹏程人参交易市场(延边跨境商品保税直购中心)启动试营业。

4.3人参康养文旅业

韩国高丽参总产量中有80%以上是以加工成为食品形式进行消费的,韩国的人参食品多达600余种。2012年人参被国家批准为新资源食品,不再局限于药品、保健品,人参开始广泛渗入人们的饮食生活中。药膳发源于中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采用中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药膳“寓医于食”,迎合了人们科学膳食、营养均衡的追求,已经成为交融传统烹饪学和传统医药学的一个独具特色的重要领域,并以其“药食同源、简便验廉,蕴医于食、寓养于膳”的特色优势,人参成为药膳中最常用的中药材原料之一。

4.4人参品牌

近年来,吉林省始终推进产品质量建设,打造出了“长白山人参”“抚松人参”等优势区域公用品牌。

自吉林省“长白山人参”品牌建设启动以来,吉林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出台《吉林省人参管理办法》、设立人参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措施,持续为“长白山人参”品牌建设保驾护航,注入活力,并申请了“长白山人参”国际商标保护;完成了知名、著名、驰名“三名”商标的认定工作,以开展品牌运营工作,提升品牌运营能力。通过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成立长白山人参种植联盟、全面开展测土栽参、大力推进科技兴参、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和着力搭建人参产业全产业链溯源平台等措施,不断提高人参品质。目前,已有52家企业的206种产品加盟“长白山人参”品牌,“长白山人参”品牌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74个著名区域公用品牌中排名第一,品牌价值190.48亿元。

2019年,“抚松人参”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22年“抚松人参”新标识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核准注册,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截至2023年,共有17家企业113种产品加盟“抚松人参”品牌。

我国目前较为著名的人参企业品牌,除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杭州胡庆余堂国药号有限公司等传统中药老字号外,主要是新开河有限责任公司、益盛汉参化妆品有限公司、吉林敖东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紫鑫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长白山皇封参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多位于长白山地区,依托当地优质人参种植资源与环境,建立GAP人参种植基地,发展人参全产业链,产品类型较为丰富,主要集中于药品、化妆品、健康食品领域。

随着人参产业不断发展,其产业链不断朝着专业化与多样性的方向延伸,目前人参产业链已涉及药品、食品、日化品等几大领域,仍有不断发展延伸的趋势。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人参一、二、三产业逐渐开始走向融合发展的道路,信息数字化的发展为产业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电商业与种植业的结合已初有成效,人参农户通过电商平台出售人参已不是新鲜之事;人参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通过人参主产地的文化渲染、优美景色、康养设施建设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人参康养旅游业也在不断发展中。

提高人参质量是人参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人参产业要发展壮大、要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长远发展目标,推进人参良种化、标准化种植、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精深加工多元化高新技术与传统技艺结合等,研发具有大健康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根据现有研究分析,笔者提出中国人参产业最优发展模式为“三产拉动一产,促进二产”的模式。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参的临床价值、健康价值会不断的被发现,更多的更加有效的人参新产品积极面世,会进一步推动人参产业中的第二产业发展。

THE END
1.2024年家政服务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一、劳动力市场现状分析 4 (一)农村居民选择分析 0 (二)城镇居民选择分析 0 (三)劳力热点问题分析 6 (四)劳力市场相关建议 1 二、农村劳动力市场问题 2 三、农村劳动力规范措施 8 第二节 中国家政服务劳动力情况 6 一、中国第三产业情况分析 6 (一)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8 (二)第三产业就业情况 产 二、...https://www.cir.cn/R_QiTaHangYe/52/JiaZhengFuWuWeiLaiFaZhanQuShiYuCe.html
2.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三大产业结构调整公务员考试网发展第三产业的必要性: 1. 由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 2.由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决定: 原因:(1)一二产业产率低,劳动力束缚(2)认识上重视工业,轻视流通、服务行业 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1. 有效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https://www.huatu.com/2012/0917/367922.html
3.IIGF观点ESG视角下我国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浅析可以说,餐饮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生紧密相关,不仅直接和居民生活水平挂钩,也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具有很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当前我国餐饮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如财务管理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将从ESG视角出发,分析目前国内餐饮业的总体情况以及国内餐饮业的现存不足,并以金拱门(中国)有限...https://iigf.cufe.edu.cn/info/1012/6954.htm
1.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摘要: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做了具体论述,并根据现状提出了促进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关键词: 第三产业现状对策 分类号: F1(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在线出版日期: 2006-08-24 (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qy200608004
2.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变化(精选8篇)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及世界相关国家相比,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尚显不足, 其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偏低, 远远低于世界50%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现状与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及所处的阶段很不相称, 对GDP的贡献也远远低于其应有的贡献, 其发展速度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 导致其中不少行业的服务产品供不应求, 服务价格上扬...https://www.360wenmi.com/f/filegqz6do6a.html
3.专家观点“十四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特征及趋势展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硬约束等背景下,我国工业创新发展能力大幅提升,高端发展态势逐步显现,绿色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十四五”期末第二产业比重将降至35.5%左右;在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和居民消费品质升级等背景下,我国服务业发展迎来新机遇,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进一步凸显,“十四五”期末第三产业比重将升至...https://www.ndrc.gov.cn/wsdwhfz/202110/t20211012_1299485.html
4.本地下载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纲).ppt,什么是第三产业()含义()四个层次第三产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必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必要性(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纲),结束,1、第三产业的含义及其划分,()含义,第三产业是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https://m.renrendoc.com/p-28023942.html
5.苏毅清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摘要: 依据分工理论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内涵进行了定义,并分析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使农业获益的机制。建立了观察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状况的分析框架,并以浙江、安徽、https://www.zgxcfx.com/sannonglunjian/109808.html
6.三大产业三大产业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了解三大产业的划分,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含义;初步理解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能结合实际分析说明农业的基础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https://www.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080803205523_147411.html
7.[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动力与优化路径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现状分析 (一)产值结构已趋于合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按照国际惯例,通常将各产业划分为三大类。其中,第一产业指农业,第二产业指工业,第三产业指服务业。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情况,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发达程度。2013年以前,第二产业一直是我国GDP构成的“主力军”,在...https://www.sjzkz.com/decision/207
8.夜色繁城:“夜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成因及提升路径2010年以前是我国“夜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在2010年之前,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心位于第二产业,对于第三产业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弱。消费者对于夜间消费,即“夜经济”的需求并不旺盛,故夜色繁城指数一直处于负值,计算可得,2007-2010年的平均夜色繁城指数为-0.2676。 https://www.fx361.com/page/2022/0112/109182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