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大食物观作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抓手,与“大农业”观念并列亮相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进一步明确“要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大食物观是建立在我国自然资源禀赋基础上,旨在满足人民消费需求升级、日益多元的食物消费需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均衡。融合了现代农业对市场、科技、生态、结构、政策等要素“多位一体”高质量发展诉求的系统食物供需思维,其提出与发展紧扣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通过大食物供需体系提升积极健康的状态和对美好生活的把控力。
(二)大食物观的意义
系统思维:将粮食安全问题置于整个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中进行综合分析,强调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系统协调。践行大食物观有利于挖掘各类资源生产潜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多元化升级,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业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
二、粮食安全的现状与挑战
1、劳动力短缺
农业劳动力短缺、技术发展存在瓶颈,制约了多样化的“大食物观”实现。农业劳动力匮乏使得农业种植品种单一化、生物多样化水平下降,粮食生产对机械、农药、化肥存在路径依赖的问题。大豆、高粱等农作物单产较低,种植面积推广一直缓慢,制约了“大食物”发展。
2、消费需求下降
在全球不确定性风险冲击下,食物价格上涨,对“大食物”消费需求下降。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约束与环境压力的冲击下,全球发生粮食危机的国家增加。与此同时,限制粮食出口的国家增加,国际市场粮食贸易总量下降,全球石油价格上涨推高了运输成本,国际粮食价格呈上升趋势。
三、大食物观下的粮食安全保障路径
1、加强顶层设计
2、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前沿技术攻关
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如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等,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通过选育高产、抗病、抗逆的农作物品种,适应不同生态条件,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积极利用生物技术对传统产业升级再造,加大对食品生产技术的支持力度,促进产学研用加快融合。
3、优化粮食供应链管理
从生产、加工、储存到运输的各个环节,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粮食的安全与品质。实现供应链透明化,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供应链的透明度,实现粮食的可追溯管理,增强消费者信心。
4、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建立可持续农作制度,推行轮作、间作等可持续农业制度,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5、加强营养安全与公众教育
6、坚持市场导向
围绕需求推进产供销协同发展,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各省各地应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渐打破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农业大市场。
四、政策支持与国际合作
(一)政策与人才支持
(二)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建立稳定的国际粮食贸易体系。实现知识与技术共享,促进粮食安全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共享,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为进一步挖掘大食物资源开发潜力奠定基础。
五、结语
大食物观为保障粮食安全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系统性、综合性的理论框架。通过全链条管理、新内涵丰富和系统思维,可以有效提升粮食生产和供应的效率与质量。同时,加强政策支持与国际合作,推动绿色农业和营养教育,是实现可持续粮食安全的重要路径。未来,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共同推进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是新时代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
原创推荐
探访“一颗大”种植园——看“高素质”西红柿是如何打造出来的
视频推荐
吃石榴不吐籽引发肠梗阻
配料表和配料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面包将告别脱氢乙酸钠
吃辣还有这样的好处
食用油散装运输强制性国标发布
热点排行榜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区16号楼邮编:100070
中国食品安全网是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国家级专业新闻媒体。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获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的国家级互联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