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利用“中奖”噱头虚假宣传案
某通讯设备店通过在店外或地铁口以抽中免费办理手机套餐名额为噱头,吸引消费者进店办理手机套餐,再以虚假、夸大的方式告知消费者所办理的免费套餐使用条件苛刻、违约后果严重,诱导消费者办理指定充值套餐,从中获利。经查证,当事人在2023年6月1日至2023年8月10日期间以虚构方式诱导消费者变更套餐购买充值服务的行为共获得销售收入4.94万元。
案例二:“反向抹零”收费案
2023年2月,从化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根据举报线索到某酒家进行检查,发现该酒家2月7日至2月12日收取餐费时,未按实际消费金额结账,而是在没有向消费者提前告知的情况下自行在收费系统设置四舍五入的结算规则,有12位消费者分别被多收取消费金额0.2元。
【评析】“抹零”本是为了减少现金找零的麻烦,“让利于民”,但商家进行四舍五入“反向抹零”收款,实则违背公开、诚实信用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付款时注意仔细核对商家出具的结算单据,向“反向抹零”等消费侵权行为说“不”。
案例三:盲盒有奖销售违法案
2023年7月,番禺区市场监管局接到举报,反映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利用互联网小程序销售数字盲盒产品时涉嫌违法。经执法人员现场检查,发现该公司经营的“无限赏(数字盲盒)”赏池内赏品中奖概率不固定。后经司法鉴定分析,该公司无限赏的同一赏池、同一级赏品的抽赏概率不完全相同、非固定不变,进一步证实该公司从事数字盲盒活动的抽奖概率不固定,与公示的概率不一致,违反了有奖销售前应当明确公布中奖概率并不得随意变更的规定。
【评析】盲盒作为一种潮流玩具、新兴行业,备受极高的热度和话题度,特别是互联网盲盒产品,受众范围广泛,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多。盲盒经营者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切忌利用盲盒销售临期或者假冒伪劣商品、利用盲盒诱导消费、以珍藏/稀有/限量等名义诱导未成年人冲动消费、盲盒概率不透明等行为。同时也倡导和提醒消费者结合自身经济能力、消费需求和兴趣爱好等,理性消费、量力而行。
案例四:骗取价款不按约定提供住宿服务案
【评析】部分商家以五花八门的促销手段吸引消费者预订,又以种种借口制造“履约不能”的假象,大大降低了消费者外出旅行的体验感。上述案件正值广交会及临近五一节假日期间,番禺区市场监管局迅速反应,果断把握核心人证,锁定违法经营场所,及时固定证据,一击而破,避免了事态扩大,矛盾激化造成严重社会影响,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也维护了广州市旅游行业市场秩序。
案例五:会员卡充值不予退款案
某健康管理中心在为老年人做健康项目时,员工反复多次引诱其开办会员卡并进行大额充值,累计金额达3.78万元。消费者家人发现后要求退款,该店已事先已告知老人充值后即不予退款为由拒绝。
案例六:克扣顾客食材案
2023年1月,消费者一行十人前往南沙区某饮食店内进行海鲜加工,在店内点了半只鸡用来加工鲍鱼及其他菜式,发现该店后厨在清洁整理半只鸡时私自留下约四分之一的生鸡肉。
【评析】餐厅通过克扣食材来降低成本,是典型不诚信的经营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的同时,对餐厅自身的声誉也造成负面影响。诚信是商家长远发展的基石,市场监管部门对此类违法行为的打击,提升了消费者对“食在广州”餐饮环境的信心,助力广州市餐饮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案例八:违规进行有奖销售案
2023年7月,消费者反映北京路步行街某珠宝店涉嫌存在违规有奖销售的行为。经越秀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现场检查,该珠宝店在其经营场所开展抽奖式的有奖销售,但未建立档案,未如实、准确、完整地记录设奖规则,公示信息、兑奖结果、获奖人员等内容。
案例九:虚假标注食品生产日期案
增城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在对某食品有限公司进行突击检查时发现,其成品仓冷库存放的“红糖发糕”“紫薯包”标注的生产日期为检查日次日。
【评析】“早产”食品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不法商家以虚假标注生产日期的方法欺骗消费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市场监管部门严守保障食品安全初心,筑牢食品安全坚固防线,促使食品生产经营者守底线、守规矩,从而达到查处一起警示一片的社会效果,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颖思黄庆通讯员:穗市监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旻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