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生的健康状况、身体发育水平、功能状况以及运动史,在体育教学中一般可分为基本组、准备组和医疗体育组。
(2)准备组。身体发育和健康状况有轻微异常,功能状况虽无明显不良反应,但平时较少参加体育活动且身体素质较差者,可编人准备组。此组学生可按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锻炼,但进度应放慢,活动强度和运动负荷也要减少,不宜参加运动训练和激烈的体育竞赛活动。在参加全面的体育锻炼,生理功能和身体素质逐渐提高的基础上,可以参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
(3)医疗体育组。身体发育不良或健康状况明显异常(如病残者等),虽能参加文化学习,但不能按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活动者,编入此组。参加医疗体育组的学生,不能按正常的体育教学大纲内容进行锻炼,必须按特殊的体育教学大纲进行医疗体育活动,以帮助其治疗疾病,恢复健康。
二、课外运动锻炼的医务监督
1.早锻炼(早操)的医务监督
(1)早锻炼的作用
早锻炼(早操)是在每天清晨起床后至上午第一节课前进行的体育活动。早锻炼可以迅速消除大脑皮层因一夜睡眠而形成的抑制,活跃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振奋精神,以充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开始新的一天的学习生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经常在清新的空气中进行适当的早锻炼,能增强体内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对增进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有显著的作用。
(2)早锻炼的项目和内容
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季节而定,一般应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简单易行的活动内容为主,如广播操、慢跑、拉韧带、武术基本功和套路等。
2.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医务监督
(1)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作用
(2)项目和内容
(4)注意事项
三、肥胖判定的方法
体重指数(BMI)法
体质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2。
四、运动性疲劳与疲劳消除
1.运动性疲劳概念
运动性使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和/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日前我们可以理解为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的暂时性降低,经过适当的休息和调整以后可以恢复到原有机能水半的种生理现象。
2.运动性疲劳机制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很复杂,不同领城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目前主要有以下学说:
(1)能量耗竭学说
该学说认为,疲劳是由于运动过程中体内能源物质的大量消耗并且得不到及时补充而产生的。例如,在低于最大耗氧量强度运动时,糖原首先在慢肌纤维中消耗,在3小时运动结束时,慢肌纤维中糖原耗竭,而快肌纤维中尚有糖原。在超过最大耗氧量强度运动时,则快肌纤维中糖原消耗更加明显。
(2)代谢产物堆积学说
该学说认为,运动过程中某些代谢产物在体内大量堆积而又不能及时清除,从而造成运动能力的下降。例如,乳酸、氢离子与氧自由基等物质在肌肉组织中堆积。
(3)疲劳链学说
该学说认为,运动中肌肉做功能力的下降是运动疲劳的表现。在此过程中从大脑到肌肉存在一系列可以引发疲劳的环节。如神经冲动单位募集的降低、神经肌肉间转换的损害、离子平衡的紊乱、能量供应的减少及肌肉受损等,任何一个环节的阻断,均可引起疲劳。
(4)突变理论
该理论认为,由于运动性疲劳是多因素的综合,一个或同时几个因素的变化相互作用,导致疲劳出现,故把运动时细胞内能量物质的消耗、肌肉力量下降、肌肉兴奋性和活动性改变等综合起来,当这些因素变化达到定程度时,以保护机体免于衰竭,以疲劳的形式表现出来。
此外,还有从内环境稳定状态失调、神经一内分泌调节机能下降、氧自由基一脂质过氧化、保护性抑制等方面对运动性疲劳进行解释。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进行各种类型的活动时,疲劳的产生往往很难完全分开,常是种或多种机制共同引起的。
3.运动性疲劳程度评估
运动性疲劳主要采用主观感觉、客观检查以及运动者的经验等方法进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