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翅目昆虫具有十分广泛的适应性,除海洋外,无论陆地、空中和各种水域中均有分布。甲虫能生活于各种不同的生境,如沙漠、森林、草原、洞穴、高山以及温泉、盐碱水、沼泽或海岸地带,有的寄生于其他昆虫的体内,或寄生于哺乳动物的体外,有的生活于动物粪便、尸体、枯枝落叶层或土壤中,也有的寄居在鸟类或鼠类的巢穴中,或寄居于某些社会性昆虫如蚁类和蜂类的巢内,还有的是仓库害虫。鞘翅目昆虫行两性生殖,偶有孤雌生殖。
通称甲虫。昆虫纲、有翅亚纲、全变态类。是昆虫纲中最大、分布最广的目,世界已知约33万种,约占世界已知昆虫种类总数的1/3,共分为22个总科,135科。中国已知约7000种,隶属于17个总科,105科。本目中广布的科有步甲科、叶甲总科、金龟总科和象虫总科。虎甲科、吉丁科、天牛科和锹甲科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至温带地区种类渐少。有一些科的分布范围很有限,例如水生的两栖甲科仅分布于中国的四川、吉林和北美的某些地区。在仓库害虫中有100多个种属于世界性分布。
图2漆黑短鞘萤叶甲
图3爪型
幼虫有头,胸节3节,腹节10节。头每侧有1~6个单眼。触角3节;具直翅目型的口器。胸部一般有胸足3对,具全部分节,包括明确的跗节和一对爪。腹部无腹足,一般在第九节背板上有一对骨化的尾突,第十节无附肢。气门环形,9对,第一对着生于前胸与中胸之间,其余8对着生于腹部第一至八节上。体型一般分蛃型(图5a),蛴螬型(图5b)和无足型(图5c)。蛃型幼虫体表坚硬,体型扁长;胸足发达,5节,具跗节和成对的爪;触角和口器发达;腹末端有能活动的尾须;行动非常活泼,营自由生活。属于这一种类型的有肉食亚目、隐翅虫总科、大花蚤科等的幼虫和芫菁科第一龄幼虫。蛴螬型幼虫身体柔软,肥大而弯成C形;胸足4节,行动迟缓;具触角,口器发达,无尾须;生活于隐蔽和阴暗的地方。金龟甲科的幼虫属于此型。无足型幼虫身体柔软,粗圆,弓弯;触角退化,无尾须;胸足退化或无足。象虫总科幼虫属于此型。此外,还有属于上述3型间的一些中间类型。
图4雄性外生殖器
图5鞘翅目幼虫
捕食性甲虫中,有很多是益虫,例如瓢虫科、步甲科、虎甲科等。瓢虫科中的澳洲瓢虫是有很大经济价值的天敌昆虫,中国曾自大洋洲引进以防治吹绵蚧;孟氏隐唇瓢虫原分布于印度至澳大利亚,中国亦曾引进以防治介壳虫。步甲科中重要的种类如中华广肩步甲和赤胸步甲捕食多种鳞翅目幼虫,捕食率很高;广屁步甲捕食能力亦强,尤喜捕食蝼蛄及其卵。虎甲科中,中国重要和常见种如:中国虎甲、多型虎甲红翅亚种和铜翅亚种、月斑虎甲和金斑虎甲等均为蝗虫的天敌。
腐食性、粪食性和尸食性的甲虫,例如埋葬虫科的绝大多数种类均以动物尸体为食;拟步行虫科和金龟甲总科中的金龟甲科、粪金龟甲科、皮金龟甲科等也有很多腐食性或粪食性种类。
寄生性甲虫中,如隐翅虫科的一些种类寄生于哺乳动物体外或鸟巢内,世界性广布的属有的种类寄生于蝇类的蛹壳内。
有一些甲虫具有医药价值,其中应用较广的如芫菁科的斑芫菁属、绿芫菁属、豆芫菁属和短翅芫菁属等,它的成虫分泌的芫菁素(亦称斑蝥素),早就在医药中应用,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已记载有起泡、利尿、壮阳等作用,近年来在中国医学上亦用于治疗某些癌症。象虫科的蚊母草直喙象雌虫产卵于蚊母草或水苦荬的子房中,随着幼虫的发育,子房发育为虫瘿。有虫瘿的蚊母草可以入药,有止血、活血、消肿、止痛的功能。粪金龟甲科的紫蜣螂,其干燥成品有镇惊、散瘀止痛、攻毒通便等功能。
图6弯脉玉门甲化石
对于鞘翅目的分类,各家的见解不一。一般分为2~4个亚目,20~22个总科。鞘翅目的现代分类系统的奠基人冈尔鲍尔(Ganglbauer,1903)将本目分为两个亚目,即肉食亚目和多食亚目。以后福布斯(W.T.M.Forbes,1926)增加了一个原鞘亚目;包括两个科,即长扁甲科和复变甲科。前者属于鞘翅目中最原始的科,最早的化石纪录见于早二迭纪;后者仅包括一个种,产于北美。克劳森(1955)又增加了一个亚目,称为藻食亚目,包括4个水生的小科,即:球甲科,水缨甲科,急流甲科和单跗甲科,分别分布于欧洲、美洲、地中海沿岸和非洲。克劳森(1960)认为在鞘翅目分化或进化的过程中,分出3支,一支是肉食性的肉食亚目,另一支是在树皮下生活的原鞘亚目,第三支是多食亚目,并认为藻食亚目是多食亚目的一个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