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商家的刷单炒信问题由来已久,前些年刷单者较为分散,总体规模不算大,经过多年发展,分工细化、技术进步,网络刷单逐渐呈现出技术化、专业化、批量化特点,转瞬间即可生产出大量控评信息,进而干扰消费者购买决策。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应用,网络水军实现了从人工到机器、从显性到隐性的变化,刷单行为更高效、更逼真。当网络水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网购平台更应与时俱进更新识别技术和打击手段。例如,建立智能分析和预警系统,精准识别异常订单等。
遏制网络水军及刷单炒信行为,不仅事关构建公平的网购环境、竞争秩序,还关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近来,常有消费者吐槽一些“好评如潮”的商家实际“很拉垮”,于是兴起“反向打卡”潮流,即去评价一般的商家消费,体验反而超乎预期。某种角度看,这其实也是一种预警:当评价体系不再被信任、当信誉被反噬,再多“好评”也没有意义,甚至“狼来了”的故事可能会在一些平台和商家上演。
“买个东西还得经历一番江湖险恶”——网友的这类戏谑和无奈,不该一再成为网购之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