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日系便利店标准定义,其中SKU为库存单位(StockKeepingUnit),即库存进出计量的基本单元,是连锁零售配送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大日本便利店品牌:罗森LAWSON、7-ELEVEn、全家FamilyMart;也是目前中国的三大外资便利店品牌(图片搜索于网络)
随着1992年7-ELEVEn在深圳开出首店,标准化的外资便利店在中国正式起步。二十几年间,三大日本便利店品牌首先在东部及华南沿海一线城市和其辐射区域铺开(上千家全家FamilyMart集中在北上广深杭,及苏州、无锡、嘉兴等位置靠近沪上的长三角城市;2200多家7-ELEVEn主要分布在华南和京津地区);中西部少数新一线及省会城市则属于第二梯队(2010到2012年,7-ELEVEn和全家先后进入成都市场;重庆、武汉在2010年后引入罗森,目前分别有179和248家罗森便利店。)。
▲香港一间7-ELEVEn的药品柜台
▲上海一间罗森便利店的休憩区。正值台风天,很多人前来买东西或休息。
不知不觉中,便利店消费习惯在部分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慢慢培养起来。商业住宅、百货商圈、人流量大的街道路口都充斥它们的身影,如果你现在去便利店布局密度较大的城市区域,比如上海南京西路半径500米的范围走上一圈,甚至能看到10家以上的全家门店。
外资便利店高密度集中度的入驻使之逐步成为人们心中的繁忙“大都市”标配;同时,它们也给中国内陆以传统杂货店小卖部为主的零售市场带来新的启发,上海几家大型国企业早年间随之模仿打造出如良友、快客、可的这样的内资本土便利店,如今如美宜佳、苏果好的、红旗连锁、好德等在全国占比前10的连锁便利店也均为内资打造。
好吃好看又洋气的“现代化”便利店(部分网友语)何时才能开到我们身处的二三线城市来?许多网友对此十分关心。
按照行业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便利店开始发展;达到6000美元,进入成长期;而像711和全家这样供应鲜食的便利店想要生存,一万美元以上的人均GDP必不可少。查阅2017年内陆城市人均GDP情况后我们会发现,大部分二三线城市都具备便利店成长阶段的人均GDP标准(6000美元以上),许多中西部二线省会城市也达到一万美元以上的人均GDP(如昆明、贵阳等),为什么“现代化”便利店还那么少?外资便利店还不来?
同时,便利店相应的消费习惯养成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便利店更偏重于满足消费者应急性便利性的需求,它在区位、渠道、管理甚至经营上的特征使其比之超市等其他零售业态有着更高的定价。例如7-ELEVEn便利店内的商品价格一度要比普通超市商品高出10%~20%,以目前很多二三线城市人的消费观念来看未必能很快接受。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曾在其推文中讨论过全家进驻苏州的情况,即使是苏州这样的新一线城市也经历了2006到2011近5年的消化期来适应全家不同于传统小卖部小超市的售价、服务和商品。经营者还注意到,虽然不同级别城市对于便利店内新品的接受度差异正在减小,但非一线城市对产品的反应周期仍然明显更长。
▲香港北角宝马山上一家7-ELEVEn
与小卖店小超市和普通便利店进行差异化竞争的,很大一部分是日系便利店里的鲜食产品,据说全家整体营业额的四成以上都出于此。鲜食经营依赖完善的供应链体系,鲜食工厂和物流配送是扩张经营的标配,比起需要花费巨大成本重新建立相应的鲜食供应体系,经营鲜食的便利店更愿意选择落户一线城市周边满足2h内生鲜配送车程的城市,例如罗森选择的上海周边的苏州、无锡、镇江。另一方面,外资便利店成熟的连锁经营运作体系高成本高要求的扩张标准使得很多人望而却步,即使是在已经开放加盟的城市,出于对成本和初始投入额的考量,许多有意向进入该零售业态的个体经营者也许会转而选择内资便利店加盟,甚至找准位置直接经营普通社区小卖店。
▲全家便利店的便当(图片来自全家官方微博)
这样说起来,非东部和华南沿海的二三线城市就无法享受期待中的便利店生活了吗?
有趣的是,相比趋近成熟市场的一线城市,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二三线城市才是便利店的未来机会所在。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并发布的“2017年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来看,增速最快的前20个城市中至少有三分之二为非一线城市,位列第一、二及第五的西安、昆明、南宁便利店增长率更是达到20%-25%。没有外资便利店,很多城市的内资本土便利店也展开布局。
▲2017年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便利店增长率(%)
这些二三线城市里,有的有美宜佳、快客、喜士多之类的大范围连锁品牌加码扩张,有的有本土区域性连锁便利店品牌的摸索建立,其中也不乏阿里巴巴天猫小店、苏宁小店、京东便利店等电商平台以便利店零售开展线下市场抢占出手来袭。
▲一间云南本土便利店品牌门店,开业不到3个月
亮黄色小清新风店面的Easy-12、配色设计与7-ELEVEn极为相似的万逸之家,也许是昆明目前最为接近日系便利店形式的便利店。从商品上看,这些便利店与附近传统小卖店或小超市相比并没有太大差别,例如,柜架上的速食面包都为定位中低端、保质期长且适合运输的“桃李面包”;而具体到商品价格上也几乎没有太大差异。但是,比起本土普遍的老式便利店,这里有意识的商品陈列、台式吧台、不设门的冷藏柜、前台设置的包点、关东煮和即食小食购买区正显示着新型便利店雏形。
▲云南本土便利店前台设置的包点、关东煮和即食小食购买区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类似昆明这样的二线城市,目前仍然是夫妻店、小卖部占剧较大比重。即使是京东便利店这样的连锁品牌,也只是通过给传统小卖部换招牌、拿补贴的形式以求快速进入市场。“会有京东进货渠道啊,成本会降低一点点,不过总的来看没什么区别。”昆明一家刚刚换头面加盟京东便利店的小卖店老板如是说。从12000多的人口便利店比例和28.8%的24小时便利店比例来看,昆明的便利店发展距离发达城市还有很大差距。
既然暂时等不来外资便利店的下沉,又要面对本土便利店起步周期,我们不妨根据便利店发展的趋势期待一下理想中便利店的样子。
绿色健康,鲜食主打
市场资讯公司Mintel(英敏特)的最新数据显示,绿色健康已成为全球11到43岁消费者购买食物时的首要要求,同时人们对“新鲜”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对比线上购买的冷供应链环节,实体零售商往往抓住人们对新鲜、质量和价格的重视来促成消费者的即时消费,便利店绿色健康鲜食的前景进一步凸显。
二三线城市也有喜欢尝鲜的年轻人,不便煮饭的白领和学生,偶尔想买点即食品的社区大爷和大妈。不爱吃汉堡薯条的你,可以坐下来吃完一份10-15块、健康好味又卫生的便当。
更新迭代,特色无二
全家便利店一年的商品迭代率高达70%以上,新生网红产品如脏脏包、椰子灰冰淇淋往往能即时面市;自有产品和独家引进又总是吸引一众忠实消费者。在产品差异化、迭代速度和开发能力方面,外资便利店的确值得学习。
也许公司附近终会有几家你爱去的便利店,虽然找不到伊藤园和八喜,却有别处买不到的自有蛋糕和白花蛇舌草水。
既洋气,又落地
环境设计、商品选择好看又洋气自然是很多消费者的基本愿望,而在经营上本土化落地化也是便利店发展的一大重点。美国近年来便利店小型连锁品牌步步崛起,跻身全国便利店排行榜,不同于受到食品供应体系限制而无法自由扩张的全球连锁品牌7-ELEVEn,这些小型连锁便利店在美国乡村地区及社区内找到了自己的市场和定位。
如果有一间结合城市情况,利用社区资源经营、根据社区场景调整商品品类的便利店,你很容易产生”犹如我家‘的感叹。
互联网赋能新零售
新零售与互联网赋能在当下已经不新鲜,作为传统零售业态中难得不沉反升的一个门类,便利店的发展在资本助力下,将结合更多的新技术、新概念。虽然电子商务已经发展到可以取代便利店部分公共附加服务的地步,然而,互联网形式的数据解读和库存管理、线上线下结合的经营模式、多维度覆盖的公共服务、甚至智能贩售的开发,也许仍将在这个领域内赋予城市中生活的你更多惊喜。
一个城市里便利店的数量、分布与形式,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这个城市的便利度和舒适度。便利店更加多样地、健康地、贴心地融入消费者生活场景的经营和服务,是很多城市人们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