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应把自身发展质量放在规模扩张之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邹新月作《用足用好政策性金融促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演讲。

群英荟萃,盛事如约。12月27日下午,2022南都金融高峰论坛暨第11届金融行业年度评鉴在广州举行。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广东表现出“金融强省”应有的定力与张力,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粤”来“粤”强的活力。今年,南都金融高峰论坛呼应广东金融业的时代命题,以“护航实体经济促高质量发展”作为年度主题,来自监管、金融机构、学界、企业的代表嘉宾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参与本次活动,共同聚焦广东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革新举措。

广东省银行、保险等主要金融指标均位居全国首位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发源地,也是金融改革与创新的最前沿。推动广东从金融大省迈向金融强省,离不开金融监管部门的引领和护航。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陈玉海在致辞中表示,我国经济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环境动荡不安,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但经济依然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将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新发展阶段的总定位总目标,坚定不移引导金融机构回归本源、优化结构,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行业、群体的支持,落实落细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增强微观主体活力。

广东银保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吴庆在致辞中指出,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广东银保监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中国银保监会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积极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巩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成果,推动银行业保险业为广东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提供有力金融支撑。前三季度,广东的金融业增加值达8852亿元,同比增长8.3%,占GDP比重达9.7%。广东省银行、保险等主要金融指标都位居全国首位。

帮助企业把准政策动向、用好金融工具

此外,陈玉海在致辞中表示,在政策宣传方面,今年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与广东银保监局、南方都市报社联合开展了“湾区暖企‘粤’有担当”公开课系列策划,推动广东金融政策红利“直达快享”,帮助企业把准政策动向、用好金融工具,更从容地应对当下的挑战,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王吴庆在致辞中提及,做深做实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是金融监管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推动金融业长期稳健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2022年以来,广东银保监局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与南方都市报开展了多项宣传活动,如激发了全体金融从业人员的消保工作热情的“最美消保人”视频风采展示活动、有针对性地向大中小学以及老年大学等不同年龄段群体普及红色金融知识的“广东金融知识云课堂”等。

“当前,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为我们拨云见日、指明航向。”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副书记、主编刘江涛在致辞中表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此次活动的举办更具行业效应与时代意义,也是南都在金融领域的一次铿锵作答。

专家学者畅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

1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邹新月: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需用好用足政策性金融

主题演讲环节,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邹新月在以《用足用好政策性金融促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题的演讲中指出,政策性金融是国家目前应对“三重压力”带来的经济运行挑战、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重要举措。

“政策性金融每个国家都有,但我国用政策性金融应对经济下行可能比其他国家更具有制度优势。”邹新月表示,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制并非完全同市场机制相反的行政机制,具有财政“无偿拨付”和金融“有偿借贷”双重性。”邹新月指出。

邹新月演讲中提及,我国政策性金融能够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完善筹融资机制,加大对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资本性货物出口的贷款支持力度。同时,政策性金融推出的力度加大,有利于满足重大项目资本金到位的政策要求,撬动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尽快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实物工作量。

“广东在政策性金融运用中有诸多先行先试经验,有条件对政策性金融使用的有效性进行探讨并推广先进模式和经验,助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邹新月表示。

2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

2023年金融业聚焦三大工作重点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则在以《金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为题的演讲中表示,金融的核心本源是服务实体经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和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背景下,金融机构如何服务好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发展目标,以及开展好2023年经济重点工作,成为金融行业接下来的重点工作。

从金融的角度出发,如何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曾刚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现在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要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纳入到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三是要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占比。

曾刚表示:“金融行业应把自身发展质量放在规模扩张之前,要更好地服务好实体经济。在此基础之上,深化改革、防范风险、提升效率。”他认为,金融业明年重点工作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进一步深化改革,通过改革提升金融效率,同时在改革过程中化解处置金融风险,确保金融体系运行稳定;二是提升运行效率,更好地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让金融政策更加精准地服务实体经济;三是结构优化,优化资产端投放结构,把金融资源投向国家所支持的战略行业以及薄弱环节。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

扩内需为基点的转型已进入实质阶段

围绕《加快促进高质量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在活动上展开了一场精彩演讲。

冯俏彬演讲中表示,在高质量发展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下,过往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在转变。今年以来,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的增长转型,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经济转型进入实质性阶段。

如何扩大内需一是消费,二是投资。冯俏彬指出,一方面要发挥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投资的关键力量。扩大内需包括房地产、汽车、家电,也包括服务型的消费需求;在投资方面,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另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重点,推进新型城镇化也可以释放大量投资需求。

冯俏彬强调,这个过程涉及到实体经济和服务业相互融合、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问题,亦会带来大量的机会,这既是金融业应该支持的对象,也是全社会应当努力挖掘机会的领域。

群英聚首“2022南都金融高峰论坛”

A圆桌对话:金融资本高效助力实体经济

在主题为“金融资本如何高效精准支持实体经济”的圆桌论坛上,泛华金融服务集团副总裁钱军、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张乐、广发证券投行委副主任委员蔡铁征、越秀产业基金母基金投资部执行总经理何金星、导远电子资金总监魏淑娟等五位嘉宾,共同围绕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路径以及如何助力科创企业发展等议题展开了精彩讨论。

谈及服务实体经济,钱军认为,千方百计激活小微企业的活力是重中之重。“小微企业发展往往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全球普遍性问题。出于风险考虑,传统金融机构在信贷方面通常设置了较为严格的资质门槛要求,且整个审批流程耗时相对较长,难以满足小微企业对资金流动性的时效要求。”在钱军看来,要解决这一难题,金融科技是关键。

何金星则从产业投资角度表达了她的看法。“与其追求单个项目的回报做投资,不如集中兵力围绕赛道增加对产业链或目标领域的研究,围绕企业核心优势打通上下游产业资源,真正赋能企业。”何金星表示,希望能联合更多金融机构,逐步构建“金融+服务”生态圈,切实做好科技、产业、金融三者良性循环。

作为企业代表,魏淑娟对于金融资本助力科创企业成长有着深刻感受。“金融资本要精准服务实体,首要工作是提升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的匹配性,更精准地了解产业乃至企业个体的发展阶段和需求特点,灵活组合各类金融渠道和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世界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各节点城市产业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具有鲜明的金融业、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优势。其中,广州更是首次明确提出了“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进一步以创新作为发展重点。

蔡铁征在发言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国家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相应政策支持,同时拥有世界一流的一系列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装置,这都是湾区科创发展的突出优势。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市场的深度与宽度不断延伸,证券公司作为的空间也越来越大。”蔡铁征指出,证券公司正在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企业从0到1、从1到10的成长过程中,帮助投资者和企业做好投融资两方面的工作,降低金融在社会资源配置当中的中介成本。

张乐则表示,科创企业是目前各家商业银行的重点支持方向。而作为全国最早从事科技金融业务的银行机构之一,广东中行做了许多探索与尝试。据张乐介绍,今年4月,广东中行再次携手省工信厅,全面升级融资服务行动计划,破解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难题。

B圆桌对话:聚焦养老金融新时代

“从需求端来看,目前养老保障需求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养老需求尚未完全明确,但养老保障的意识已经越来越得到大众的重视。”申曙光在发言中指出。

同时,申曙光亦指出,总体来看,在养老第三支柱方面,供给要落后于需求。尽管在老龄化加速和养老保障需求推动下,第三支柱养老金市场近年来开始起步发展,保险、基金、银行、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均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具有一定养老功能的金融产品,但从总体上看,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发展相当薄弱。众多养老保障第三支柱产品的参与人数、规模和覆盖面都远低于国际水平,且在性质上大多属于广义上的第三支柱产品,其中的多数并不真正具备养老功能。

扎根于保险经纪市场一线的李致炜同样深有感触。“在我们长期的社群服务中亦能察觉到,消费者的养老保障意识有了明显的强化。更多客户愿意持续告诉保险经纪人其家庭的新变化,以此动态平衡家庭养老规划。”李致炜表示,特别是自疫情以来,此前不少追求高收益的投资者也开始将目光投向养老保险等偏长期、低风险的投资产品以丰富投资组合。

“从全球金融市场来看,养老金融是一类十分普遍的需求。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尤其是发达经济体中,养老金是资本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债券市场还是股票市场等,都是久期最长的资金之一。”陈洪斌表示,随着我国居民整体资产型收入在个人资产负债表中的占比逐渐抬升,养老金投资的占比也将有所提升。个人养老金这类长期资金入市,无疑对资本市场结构带来巨大利好,助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繁荣,并提升A股市场稳定性。

在汤亮看来,参与养老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数量越来越庞大,对于客户而言就能够获得更多选择,享受到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并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面对我国庞大的养老市场,要把握好这一机遇并在众多商业银行中脱颖而出的重点还是要做好更加定制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养老方案。”汤亮表示,平安银行作为首批拥有个人养老金账户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之一,已经可为居民个人提供储蓄存款和公募基金两大类产品,并在未来继续发挥中国平安集团金融行业全牌照优势,在产品研发、投资策略等领域提供专业支持。

在申曙光看来,加快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建设需要每个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

申曙光在发言中指出,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第一支柱为基本的公共养老保险金,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保基本”的目标,但整体保障水平比较有限,替代率不足50%。特别是养老金支付压力和财政负担不断加重,已难以进一步承载由于快速和大规模的老龄化而造成的迅速增大的养老重压。

第二支柱包括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多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然没有能力建立企业年金,造成企业年金覆盖面太小;且职业年金覆盖人群已接近饱和(超过82%),增长潜力有限。

“营造第三支柱良好发展环境,还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合作开展有效的工作。一是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参与产品提供,鼓励不同业态良性竞争;二是支持金融机构研发凸显养老功能、满足多元需求的多样性产品;三是要求金融机构提高产品风险控制能力;四是完善监管机制。最后,要求金融机构做好信息披露工作。”申曙光建议。

A04-07版

策划:王莹

统筹:李颖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许爽王文妍程洋卢亮叶霖芳见习记者罗曼瑜王蕾娜实习生庞成

THE END
1.经济工作会议解读(精简版)形势:面临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形势:面临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 ——三重压力的表述是第一次提出,前所未有。去年末政策背景形势主要是疫情后的修复,而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迹象已经有所显露,本次会议表明三个方面同时存在压力,形势严峻程度明显高于以往,复杂度也是之前没有的。 https://xueqiu.com/7383794244/205666044
1.学习时报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增多,经济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2021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中国经济仍将面临“三重压力”的挑战。“三重压力”为何会持续存在,2022年“三重压力”是否会进一步增加,宏观...https://paper.cntheory.com/html/2022-04/06/nw.D110000xxsb_20220406_1-A2.htm
2.坚定信心,稳妥应对经济下行三重压力12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就“两节”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振作工业经济运行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面对三重压力,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因为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支撑经济稳定运...https://opinion.southcn.com/node_2a78d3e518/4184a2090a.shtml
3.国家统计局解析“三重压力”: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12月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回应了关于经济下行压力情况的提问。 付凌晖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判断,这是在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全球疫情蔓延、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不畅、...https://m.thepaper.cn/rss_newsDetail_15850910
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揭示了三个“问题”新闻频道问题一:三重压力,如何应对? 这是会议明确指出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针对宏观经济形势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概括了当前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也表明决策层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担忧加大。 需求收缩,主要是内需不旺,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地产和基建)增速继续下滑,消费持续不振,同时外需增长也存在不确定性...https://news.hexun.com/2021-12-12/204917726.html
5.面临三重压力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时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判断,国家统计局表示,统计数据清晰地反映了这三重压力和经济的下行压力,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 付凌晖:从未来看,尽管存在这三重压力,但也要看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韧性强的特点...https://www.workercn.cn/c/2021-12-15/6934651.shtml
6.深化改革是破解“三重压力”关键一招经济参考网当前国内疫情多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更加突出。近期,党中央发出明确信号,围绕稳住宏观经济基本盘果断推出一系列有力措施,包括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更大力度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宏观经济政策、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等。要确保党中央各项大政方针落实到位,各地区各部门...http://www.jjckb.cn/2022-05/09/c_1310587383.htm
7.伍戈:宏观经济“三重压力”的诊断与应对题记:2021年12月19日,北大国发院在承泽园隆重举办第六届国家发展论坛,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联合主办。本文根据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伍戈博士在本届论坛的“宏观经济形势展望暨第59次经济观察报告会”专题环节上的演讲内容整理。 “三重压力”一词出自2021年12月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在肯定前...http://jer.whu.edu.cn/jjgc/4/2022-02-22/5476.html
8....专家:实现明年经济平稳开局向好发展,需化解好“三重内部压力”在坚持底线思维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的新表现、疫情反复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发展常态以及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内部压力,需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敢于过险滩、闯难关,啃下“硬骨头”,努力实现明年经济平稳开局、向好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航船劈波斩浪、行稳...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436274.html
9.国家统计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加大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后,我们陆续收到媒体关注问题,现回答如下: 1.11月主要指标增速有所回落,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11月份经济形势? 答:11月份,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外需收缩进一步显现,国内疫情大面积反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加大,对经济运行制约明显。面对新情况新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https://www.kankanews.com/a/2022-12-15/00310302592.shtml
10.发力“三大策略”化解“三重压力”但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在世纪疫情持续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推进经济工作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坚定...http://www.bingtuannet.com/btllw/xjpsx/202112/t20211221_114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