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明
无论明年是朱民老师所谓的“平庸之年”还是李稻葵老师指出的板块分化,从宏观形势来看,从2022年起形成的滞胀格局将会延续。滞胀是经济低增长和高通胀的组合,比如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5%,通胀则为7%-8%。滞胀格局的形成主要源自三重压力。
地缘政治冲突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两条渠道。第一,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时候,大宗商品价格通常会显著上行,这会加剧全球滞胀压力。第二,地缘政治冲突会影响投资者情绪。一旦冲突加剧,投资者会增持避险资产并减持风险资产,进而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
第三重压力是新冠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冲击。尽管疫情已经过去了,但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很多发达国家都在反思过去的供应链产业链战略。它们过去主要追求效率,现在改为追求韧性。美国出现了“近岸外包”与“友岸外包”两个提法,也即要把跨国公司的海外业务外包给与自己地理距离足够近的国家或者双边关系足够好的国家。因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形成了区域化、本地化和碎片化的新趋势。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碎片化趋势主要有两个潜在影响。一是会降低资源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升各类商品的生产成本,从而缓慢推升全球通胀中枢。二是会削弱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核心枢纽地位。
上述三重压力共同塑造了滞胀格局。滞从何而来呢?美元强周期会导致全球经济增速下行,地缘政治冲突也会影响经济经济增长。胀从何而来呢?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产业链供应链碎片化会导致资源跨国配置效率下降与生产成本上升。2023年全球经济无疑是滞胀格局,2024年也基本如此。本轮滞胀究竟会延续到什么时候,这将取决于地缘政治冲突走向,以及未来我们能不能找到新的方式来重塑全球增长。
2024年的中国经济会是怎样?我个人主要从事国际金融研究,因此想从如下两个角度展开分析。一是中国将在经常账户继续承压,而在金融账户有所改善。二是当前国内股市与汇率正处于短期拐点。
一方面,以货物和服务贸易为代表的经常账户在2024年可能继续承压。压力主要来自两个层面。从出口端来讲,高利率导致的全球经济下行将会削弱全球需求,此外,美国对我国实施的进口限制使得我们对发达国家的出口面临挑战。从进口端来讲,其一,随着中美双边关系的边际改善,我们重新增加了对美国农产品(例如大豆)的进口,其二,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使得对其进口依赖度很高的我国增加进口成本。因此,我国贸易顺差在2024年进一步下降可能是大概率事件。
另一方面,2024年我国金融账户可能会有改善。从直接投资来讲,今年我们经历了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大幅下降,这是很多年来没有发生的事情。然而,考虑到其实跨国公司没有很多地方可去,其他东道国也有各自的问题,再加上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反弹,且我们的制度环境也在优化,所以FDI流入在2024年很可能会明显改善。从短期资本流动来讲,明年短期资本可能会从较大流出转变为流入。
第三,近期中美关系发生了显著的边际改善。最近半年以来,中美之间的高层互访越来越多。尤其是最近习主席访问美国后,大家可以看到中美关系短期内在朝积极的方向走。有关各方都在热议,未来可能有很多领域会重新开放。
综上所述,国内外机构投资者最为看重的三个核心问题均正在得到改善。有鉴于此,我认为股市和汇市已经接近短期拐点。从过去一周的表现来看,关于汇市拐点的看法已经得到市场验证。因此,我们期待2024年的中国股市会有更好的表现。
注:本文为笔者在2023年11月22日《财经》杂志年度峰会上的演讲实录,已经笔者审阅。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