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常常要看许多书。
一本书能否看得下去,取决于两个方面:
第一,这本书讲什么的;第二,讲得好不好。
因为工作的习惯,我拿历史和政治举例。
先谈第一点:也就是书的内容。
这些我通常是一眼看过去,也不翻阅,径直走向书店的深处。
里面常常是历史哲学、财经金融类书籍,工作室一些同事十分喜欢看营销类书籍,以便多学习一些小技巧,可以在推广知识星球和青云读书会时用上;而我则不同,我更多的是去翻历史书。
而我记性不好,对于历史上那么多人物,那么多事件根本记不住,所以历史书我是常看常新,不管是中国古代史还是欧洲古代史,每次看都跟以前没看过似的,看一次有一次的收获,也不追求全都记住,就当看故事。
而政治类的书我一开始并不喜欢,政治在学生时期给我留下的印象不好。那时的政治课本术语太多,而且这些术语的含义十分相近,看起来味如嚼蜡,比生动好玩的历史故事差的远了。最关键是政治也需要大段大段地背诵,比背历史痛苦得多,以至于我一度将政治评价为最无聊的一门课。
但政史不分家,大多数历史其实还是政治的历史,因为政治记录下来之后,它的价值相对于艺术史之类是更大的,不是有句话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各朝各代,记录历史的是史官,而史官大多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所以,说历史是政治的历史,并不算错。
因此,如果一本书是关于历史的书籍,那么它对我的吸引力就更大,因为我希望从中了解过去发生过什么。每读完一段历史,仿佛是过了几十数百年,书中人物命运浮沉,短短几行几页就写完了全部,或离奇或荒诞,能带给读者的远不止一声慨叹。
看历史本质上是在吃瓜,不过要严肃得多,有时候精彩至极,还会陷入瓜中无法自拔。
再谈第二点,讲得好不好。
能否看完一本书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可读性,也就是写得好不好,读者能不能看懂,看过之后是脑袋空空还是若有所思。
市面上有一些书,出版就是在浪费纸张,因为它并无多少可读性,至多骗骗一些书呆子或盲目读书的人。
而一本好的书籍,至少语言是精彩的;读者看完第一篇,是有兴趣去看下一篇的,而不是看了几句,被匪夷所思的逻辑和梳理不清的表述绕昏了脑袋,最后不得不把书一扔,这本书就算白买了。
公司的书架上有几本讲犹太人历史的书。
一本是简史,从犹太人的始祖亚伯拉罕讲起,然后讲以色列国的几个阶段,把犹太人的起源及与外族是怎么发生冲突,怎么互相影响,怎么被欺压歧视,讲得比较清楚,是能让人不知不觉看完的。不过这本书只讲到了中世纪后面的16世纪,并不涉及近代。
第二本是千年史,同样是从亚伯拉罕率众迁徙到迦南之地讲起,一直讲到了现代以色列的建国和六次中东战争,并且对以色列蚕食巴勒斯坦一事也有见解,比较客观公正,而且语言流畅,叙事清晰,只有部分章节稍微拖沓。
第三本是四千年史,一个英国作家所写,厚厚的两本。
外国的历史书籍译本由于翻译水平的缘故,常常有一些陌生的用词和表达方式,中国读者看到时会十分不解,如果这本书又十分学术化,不能给人以吃瓜、反而给人以啃木头的感觉,那它卖得不好是必然的。
就好比许多人背四六级单词,背到B开头就背不下去了,就是因为背起来实在无聊,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趣味背单词的方法。
所以一本书的表达是十分重要的,它决定了书的可读性,决定了读者是只愿意看个开头,还是愿意翻来覆去地看很多遍。
就拿卢克文作品系列来举例。
卢克文作品目前有三本,《卢克文作品二〇二〇》《卢克文作品二〇二一》《风云录二〇二二》。
它们的内容很多读者早已看完,而且它们也只是普通的历史政治读物,并不是技能类或考试类书籍,那为什么读者依然选择购买和二次阅读呢?
书中讲的内容都是刚刚过去不久的政治事件,最远的历史,也只到《风云录二〇二二》中的《大清灭亡史》。书中既有十分独到的时政议论,也有感人至深的散文,小说随笔在其中也有篇幅。可以让读者间或从严肃的时政里抽身,看到历史的另一面。
所以,如果你在下面看到了《卢克文作品》的链接,就赶快下单吧,月末下单有优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