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配式分析在句法?语义界面研究中的贡献与挑战
作者:青岛理工大学张艳郭印
摘要:近15年来,围绕句法?语义界面定量研究,欧美语言学界产生了一系列论争。影响较大的配式分析、吸引?依存法、△P、比值比等研究方法在研究思路和操作方法上各有利弊,需要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择需选用。其中,配式分析对词项与构式的关联度研究贡献较大,已形成由配词分析、区别性配词分析、共变配词分析组成的系统分析方法。该方法虽然在近年备受争议,但是却为研究者深入探讨跨语言中的句法?语义的规律性现象提供了理论启示和方法借鉴。
关键词:句法?语义界面;配式分析;吸引?依存法;△P;比值比
2.英语不真诚道歉行为的语料库语用学研究——以“sorryif”句式为例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竹旭锋
关键词:(不)真诚性;道歉行为;话语标记;语料库语用学
3.汉语tough结构及被动tough结构的生成研究
作者: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左涛
摘要:本文首先总结当前文献对英语tough结构句法生成的研究,英语“容易”类形容词的论元结构研究,以及学者们对类似英语tough结构的汉语对应结构(汉语tough结构)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论证类似英语tough结构的汉语对应结构(汉语tough结构)。例如,“这匹马很难驯服”,存在话题化,即“容易”类形容词后动词的补语被移位到句首的话题位置,而主句主语由空主语pro充当。本文认为汉语“容易”类形容词是提升谓词,因此pro由形容词后提升至主句主语位置。另外,本文提出汉语被动tough结构的句首成分是由形容词后提升至主句主语位置。
关键词:汉语tough结构;汉语被动tough结构;提升谓词;话题;空主语
1.当代西方叙事学史论纲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
关键词:叙事学史;分期;前叙事学;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
2.“骄傲”的“火车”——更兼容的女性主义叙事视角下的无性主义透视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林玉珍
关键词:艾丽丝?门罗;无性主义;苏珊?兰瑟;更兼容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酷儿化叙事声音;否定情节
3.唐?德里罗创伤小说《人体艺术家》的非自然叙事
作者:江西师范大学曾燕冰
关键词:《人体艺术家》;非自然叙事;创伤
4.平行世界的伦理探索——菲利普·迪克《流吧!我的眼泪》的非自然叙事及其自然化解读
作者:苏州科技大学郭雯
摘要:《流吧!我的眼泪》讲述了举世瞩目的电视明星杰森一夜之间沦为无人知晓的平凡人,并进入平行世界寻找自我的故事。“平行世界”呈现出非自然叙事的不可能性,杰森在这个虚构空间内与众多陌生的他者建构了伦理关系,并产生了物理上、逻辑上和人类属性上不太可能的非自然情感。本文以阿尔贝梳理的自然化解读策略证明探讨小说主题、类比、隐喻的可行性,希冀借助真实世界认知框架的自然化解读来分析非自然叙事功能与意义。一方面,平行世界成为人物建立伦理关系、体验情绪、诉求身份的伦理环境与场所,具有虚构性和艺术性。另一方面,自然化解读能够帮助理解记忆、身份、情感、主体建构等伦理探索,而真实与虚构的交织也是对后现代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层寓言。
关键词:平行世界;非自然叙事;自然化解读;伦理探索;身份焦虑
1.文化的物质性——哈代小说中的哥特式建筑
作者:杭州师范大学殷企平张琰
关键词:哈代;哥特式建筑;物质性;文化
2.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生态诗歌与道禅思想
作者:同济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耿纪永刘岩
摘要: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生态诗歌与中国文化之道禅思想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人在创作中强调不加入任何主观的修饰而将物之状态展现出来,与道家所倡导的“物自性”理念极为契合;诗人在创作中以自然的声音代替人类的声音,将自我隐藏在自然意象之中,主张万物有灵、人与自然平等的观念,折射出佛禅思想中“无我”的境界,反映出威廉斯对“有”与“无”之间关系的反思,对反人类中心主义的倡导和对万物个体生命的尊重。中国道禅思想的介入赋予了威廉斯生态诗歌以特殊的精神内涵,推动诗人从意象派向后现代诗风的转变。
关键词: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生态诗歌;中国文化;道禅思想
3.“想象”与“现实”之间:
华莱士·史蒂文斯隐喻观的自我论辩
作者:上海外国语大学王欣黄珊云
摘要:“想象”与“现实”是美国现代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诗学思想中的两大核心概念,也是彼此对立、难以调和的两极。通过在诗作和文论中对“隐喻”进行反复探讨,史蒂文斯实质上是在试图寻求诗歌创作中的“现实?想象”平衡。其隐喻观的表达始终流露出一种哲学化的自我论辩意味,即不断地对自己的观点表达质疑、进行重构。在创作早期,史蒂文斯更强调隐喻的“想象性”动机,却指出了“想象性”隐喻可能造成的表意不确定性危机;在创作后期,他更重视隐喻对“现实”世界本质的映现,却意识到诗人事实上永远难以摆脱对“想象”的依赖。史蒂文斯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找到了一种建构“理想隐喻”的可能策略,即包含适度的想象力,同时又无限靠近“形而下”的现实世界的隐喻模式。
关键词:华莱士·史蒂文斯;隐喻;想象;现实;中国诗学
4.中世纪英国诗人的北欧之行——《乔叟在丹麦》述评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张亚婷
关键词:杰弗里·乔叟;丹麦;接受;英国-丹麦研究
5.论《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反讽艺术——驳“反犹太主义”误读
作者:杭州师范大学田颖
关键词:麦卡勒斯;“反犹太主义”误读;反讽;种族政治
6.本·琼森《变形的吉卜赛人》中的异位区域书写与不列颠想象
作者:西南大学王永梅
摘要:本·琼森宫廷假面剧《变形的吉卜赛人》是对詹姆士一世关于英格兰和苏格兰“联合计划”的检阅和对大不列颠想象的书写。作品充斥着大量与吉卜赛人有关的法律书写,与早期现代不列颠“联合计划”语境下针对吉卜赛人身份与活动颁布的公告和法规形成呼应,并指向吉卜赛人异常活跃的“异位区域”,即边界等“异常法律区域”和“魔鬼之尻”等“特殊地理区域”。吉卜赛人在这些区域颇具异质性和颠覆性的活动使他们成为“联合计划”中不列颠想象的恰当转喻,昭示着以“完美联合”为旨归的不列颠想象的脆弱与虚妄。
关键词:《变形的吉卜赛人》;联合计划;法律文献;异位区域;不列颠想象
7.《帕梅拉》:文学公共领域与道德性
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胡振明
摘要:塞缪尔·理查逊的代表作《帕梅拉》是18世纪英国深具影响力的一部文学作品。小说中的女主角帕梅拉凭借个人美德挫败了意图不轨的少东家B先生,并促使后者改过自新。理查逊的明确的道德说教意图是在文本中的个人主体性与社会公共性互为建构中实现的,文学公共领域的实例由此成型。细究文学公共领域与道德性之间的辨证关系,有助于理解18世纪英国小说融于社会意识建构的实施路径,也为此时期的文本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帕梅拉》;文学;公共领域;道德性;
8.斯蒂芬?哈里根《阿拉莫之门》中的历史书写
作者:四川外国语大学张健然
摘要:《阿拉莫之门》以阿拉莫围困事件为原型,呈现了德克萨斯独立革命前后不同的政治权力在美墨边地的对抗和较量。小说通过揭示历史人物的“小历史”,检视德克萨斯乃至美国民族在19世纪寻求扩张兼并的帝国征服史。同时,小说恢复了阿拉莫的既定历史叙事中少数族裔的历史经历和女性历史经验的缺场,将处于官方宏大历史“边缘”的“他者”写回了“中心”,赋予了“他者”参与建构美国民族历史的权利。《阿拉莫之门》中的历史书写表明了历史真相的多义性,也批判了替西进历史辩护的美国国家意识形态。
关键词:《阿拉莫之门》;历史书写;历史事件;小历史
9.《曾经》中的“文化间”爱尔兰移民社会
作者:复旦大学向丁丁
摘要:“凯尔特虎”落幕时代的爱尔兰,托尼奖音乐剧《曾经》以文化间书写与岛内甚嚣尘上的民族主义排外思潮对话。移民流散的历史创伤与移民流入的新近经验在剧中两相观照,消解着对外来者的敌意、无知和刻板印象。在移民“他者”与爱尔兰社会的互动中,剧作突出多元文化立场间的共享、协商和影响。随着文化间社会理想图景的构建,封闭静态的爱尔兰认同也开始了重新想象。
关键词:《曾经》;移民;文化间主义;爱尔兰
10.《摇摆时光》中作为生命政治形态符码的舞蹈姿态
作者: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南大学王捷
摘要:扎迪·史密斯《摇摆时光》中的舞蹈主题及不同舞者通过舞蹈所塑造和呈现的迥异姿态,揭示了全球化时代黑人后裔在族裔混杂的社会中特有的阈限生命政治形态。本文旨在分析舞蹈作为少数族裔流散者原生的或异化的生存形态符码,在阈限的悬置状态所形成的开放空间里,如何衍生出具有多维意义的姿态,如何发挥了对抗多元文化社会内在的隐形暴力机制,将个体从禁锢状态中解放出来,构建新型主体范式的政治潜能。
关键词:扎迪·史密斯;《摇摆时光》;生命政治形态;舞蹈;姿态
11.波西米亚的平等与匿名——史蒂文森早期的唯美主义思想与实践
作者:上海外国语大学高卫泉
关键词:史蒂文森;唯美主义;朗西埃;平等;匿名
1.诗歌翻译,形似而后神似——江枫先生学术访谈录
作者:华北理工大学李绍青,中国社会科学院江枫
摘要:本文是对中国“彩虹翻译终身成就奖”唯一得主、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
得者江枫教授的访谈。结合个人的雪莱、弗罗斯特、狄金森的诗歌英译汉成功翻译实践体会,阐明了英美诗歌汉译巨匠江枫先生“形似而后神似”的翻译主张以及诗人译诗的翻译理念,还批判了诗歌不可译性论。这些真知灼见无疑对于当今诗歌翻译乃至整个文学翻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江枫;诗歌翻译;形似而后神似
2.《黑奴吁天录》中的翻译话语与晚清国族话语传播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王卫平
摘要:近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大量涌现于晚清时期,晚清翻译小说在构建现代中国民族国家这一“想象的共同体”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黑奴吁天录》出版于国家民族危局之际,其主旨不在于抒写黑种之悲,而在于为“黄种一号”,为“爱国保种之一助”。本文将其置于时代语境中,结合译本的序、跋等副文本、文本的叙事学分析及传播影响研究,从3个方面深入考察译者通过改写和操纵在翻译文本中植入国族想象话语及译本与时代话语场和意识形态互动呼应,帮助构建现代中国的国族身份和社会心理无意识。
关键词:《黑奴吁天录》;话语;国家;民族
3.汉英词典新词新义翻译探析——一项基于5本词典的实证研究
作者:厦门大学杜开怀
关键词:双语词典;新词新义;翻译;内向型汉英词典;实证研究
4.追寻翻译的多重“声音”和行动者网络——以贾平凹小说《高兴》的英译为例
作者:上海财经大学卢静
摘要:当代译学认为,各种错综复杂、此起彼伏的“声音”存在于译本和翻译过程中。依据翻译“声音”和行动者网络的整合理论框架,本文重点考察了典型翻译事件《高兴》的英译过程,从分析译本“声音”和语境“声音”到考察译作生产的行动者网络,试图揭示文学文本翻译生产过程中的“叙事性”。本文提出,翻译“声音”研究可以为译本和译者的社会化研究提供更为建构性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翻译“声音”;行动者网络;翻译社会学
5.文学“他国化”翻译策略的运用——以晚清域外小说标题翻译为例
作者: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李震
摘要:基于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中的文学“他国化”视角,重点探讨晚清域外小说标题翻译的“他国化”具体表征——似曾相识的小说标题、时代特色的小说“标签”、别具一格的章节标题,分析小说标题翻译的变异现象,并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文化根源。“以夏化夷”族际伦理是一条始终贯穿着晚清士人对待和处理域外文化的主线,影响、控制、甚至决定了他们的翻译行为和策略。这一探讨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下中国文学、文化典籍“走出去”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