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是反映交易的法律形式。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采购合同是《合同法》中买卖合同作为买方的一种表现形式,采购合同的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在订立、履行采购合同的过程中,未来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差异而给企业造成损害的可能性,如不注意防范和控制法律风险,将会引发诸多的合同纠纷,甚至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一、采购合同签订之前的法律风险预防
资信调查
签订合同前,应对供货方的资质进行认真审查。供货方作为采购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对其资质进行审查是防范合同风险的源头。要想保证交易安全,首先应当了解“交易对手”。通过主体资质审查,判断对方当事人是否具有订立合同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权利调查
采购合同的供货方大部分是公司法人。审查公司法人的主体资格,一般是查验对方的三证是否齐全,特别专注其基本信息,如法定代表人、地址、年检状况。营业执照不方便查验的,也可以到工商局查询其基本状况。在了解上述情况过程中如果发现异常,如未通过年检,采购方要适时调整合同条款或者不再与之签约。
能力调查
二、采购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控制
采购合同的签订过程实际是合同双方确定并填写合同条款的过程。在此将流程简要梳理如下:
1、合同的主体
采购合同的主体指买受人和出卖人,亦称需方和供方或买方和卖方,是合同的当事人,是合同权利、义务的具体承担者。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和住址—定要清楚。企业或单位应当使用全称,保证与营业执照上的名称—致,也可以将营业执照作为合同附件。如果是自然人,姓名应当与其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同时写上身份证号码。
2、买卖的标的物
双方一定要明确约定买卖产品名称、品牌、规格、型号、等级、生产厂家、数量等详细内容,尽可能把产品的各项指标都作为标的内容写进合同。同时,要求供货方对产品的所有权及处分权做出保证或承诺,防止其产品存在权利限制,如产品被出租、抵押、涉嫌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等影响到标的物的交付。
3、价款及支付方式
4、标的物交付
5、质量及功能要求
除国家的统一质量标准外,某些标的物由于涉及材料性质、工艺流程、环境参数、技术性能、组装模式、特殊指标等差异,会影响到外观、功能、通用性、适用性、设备使用寿命等具体指标,如果双方没有达成充分的约定和共识,一旦合同签订履约后,就有可能引发关于标的物工艺和功能等方面的认识偏差和矛盾纠纷,导致最后无法完成按时按质交付使用。因此,需要买卖双方在采购合同中进行事先约定,重点围绕标的物的选材、尺寸、加工、细节、功能、安装等要素,用量化的标准予以明确,这样才能有效杜绝采购合同中的技术疏漏,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6、违约责任
7、争议解决条款的约定
争议解决条款涉及的是当事人在履行采购合同过程中一旦产生纠纷,经协商不成时可以选择的解决方法。纠纷解决方式主要有两种,即诉讼和仲裁。
三、采购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管理
1、配备专业人员、制定管理制度
企业应配备管理采购合同的专业人员,负责管理合同,并制定采购合同管理的制度,建立健全采购合同登记、汇报检查制度,统一保管合同、统一监督和检查合同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处理违约,提出索赔,解决纠纷,保证合同的履行。
2、合同核对
采购合同签订后,合同管理人员应认真审核合同,一方面是审查合同文本在法律上是否存在错误或疏漏,如有,要及时告知企业负责人,以免造成损失;一方面要检查合同文本是否存在文字、措辞方面的错误或笔误,告知企业负责人,与合同另一方当事人进行协商,重新修订合同文本,消除笔误。
3、合同整理
有些采购合同文本并不是单一的一张纸或完整的合同文本,而是由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协商往来的各种函电、邮件等构成,合同管理员应在合同审核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合同进行整理,按照合同的业务种类和履行期限进行归档,登记入册,开列出“合同履行备忘录”。
4、合同履约台账管理
采购人员应建立合同履约的管理台账,对双方的履约进程逐次、详细地进行书面登记,并保存好能够证明合同履约的原始凭证。
四、采购合同的变更与发生纠纷的补救
1、采购合同的变更
2、采购合同变更的方式
采购合同变更的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双方当事人协商变更;另一种是申请法院或仲裁机构裁决变更。
《合同法》第77条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当事人协商变更合同是最常见的合同变更方式。当事人就变更合同内容达成一致的,应当签订补充协议,由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后生效。
根据《合同法》第54条规定,因重大误解,显失公平,被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签订合同的,受损害的一方当事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采购合同如果出现法律规定的违背当事人意思表示的情形,应当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或申请仲裁机构裁决变更相应合同内容。
3、采购合同变更的内容
《合同法》第78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变更的内容约定不明确的,推定为未变更。”采购合同内容的变更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①标的物数量的增减;②标的物品质的改变;③价款的增减;④履行期限、地点的改变;⑤结算方式的改变;⑥违约金的变更等。上述内容变更应当具体明确。
合同变更的目的,是通过对原合同的修改,保障合同更好地履行以实现合同目的。采购合同的变更是合同进一步履行的依据,最好都采用书面形式签订补充协议,以防止出现合同争议。
4、采购合同纠纷的处理
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很难保证不出现纠纷。当企业的采购合同发生纠纷时,首先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双方当事人可以按照双方合同的约定,选择诉讼或者仲裁的方式解决合同纠纷。
总之,企业如果能够做到认真审查供货商的资质,签订内容明确、合法有效的采购合同,加强合同管理,依法及时处理合同纠纷,一定能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采购合同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