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师兄来啦!千呼万唤始出来,生猪期货将于2021年1月8日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
生猪是我国价值最大的农副产品,市场规模近万亿元。生猪产业链以生猪养殖业为中心,涉及饲料加工、兽药疫苗、屠宰、食品加工、物流、零售、餐饮等诸多行业。证监会表示,推出生猪期货是我国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将督促大连商品交易所扎实做好生猪期货上市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生猪期货平稳推出和稳健运行。生猪期货功能的充分发挥,对于完善生猪价格形成机制、提升市场主体风险管理能力和助力生猪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6月24日,大商所曾对“生猪期货合约及规则设计思路”进行介绍,公布了生猪期货合约概况(拟)。
其中指出,生猪期货采用实物交割,代码是LH,交易单位16吨/手,涨跌停板幅度是上一交易日结算价的4%,最低交易保证金为合约价值的5%。最后交易日是合约月份倒数第4个交易日,最后交割日是最后交易日后第3个交易日。合约月份为1、3、5、7、9、11月。
本周生猪价格为32.07元/千克,较上周上涨2.82%;猪肉价格为47.58元/千克,较上周上涨2.48%;仔猪价格79.97元/千克,较上周上涨0.95%;二元母猪价格为4438.20元/头,较上周下跌0.55%。
数据显示,12月第1周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白条肉出厂均价为41.67元/公斤,环比上涨5.79%;12月第1周商务部监测全国白条猪批发均价为41.27元/公斤,环比上涨4.19%。中粮期货最新观点认为,进入四季度,南方腊肉需求渐起,增量超预期,同时近期部分冷链冻品查出阳性,冷冻食品销售受到影响,共同推动近期猪价反弹。12月生猪缺口仍存在,预计猪价有望回升至35元/千克。
一、生猪基础知识
1.1生猪介绍
我国养猪有接近5600-6080年的历史。猪属杂食性肉用家畜。家猪由野猪驯化而来。具有繁殖力强、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食性广等特点。猪肉细嫩味美,营养丰富,是人类主要肉食品之一。除以鲜肉供食用外,还适于加工成火腿、腌肉、香肠和肉松等制品。
1.2生猪产业链
生猪行业是国计民生的大行业,产业链上游为饲料加工行业,中游是生猪养殖行业,下游是屠宰分割以及肉制品加工行业。以我国年出栏量5亿头来测算,每头生猪110公斤,生猪均价20元/公斤来粗略测算,仅生猪养殖行业年产值就可达1.1万亿。
图1:生猪产业链
1.3“猪周期”原理
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猪肉价格上涨刺激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造成肉价下跌,肉价下跌打击了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短缺,供给短缺又使得肉价上涨,周而复始,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猪周期”。
图2:猪周期
二、全球生猪供需情况
2.1全球生猪生产
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数据,全球生猪年产量接近10亿头。受非洲猪瘟影响,2019年度全球生猪产量从上年度12.7亿头大幅下滑至10.4亿头,预计2020年度全球生猪产量10.5亿头。
图3:全球生猪数量
2019年度全球猪肉产量相应下滑,2019年度全球猪肉产量自上年度1.12亿吨降至1亿吨,2020年度全球猪肉产量预计为9343万吨。
图4:全球猪肉产量
中国、欧盟及美国为三大主要生产区域
全球生猪生产大国包括中国、欧盟、美国、巴西、俄罗斯等国家。2019年中国猪肉产量4255万吨,欧盟猪肉产量2394万吨,美国猪肉产量1254万吨,巴西398万吨,俄罗斯332万吨。这5大国家合计产量占比84.7%,其他国家占比15.3%。
图5:全球各国猪肉产量占比
2.2全球猪肉贸易情况
欧盟、美国、加拿大为主要出口国
全球猪肉贸易量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19年度全球猪肉出口量933万吨,占全年产量的9.2%。出口结构方面,欧盟、美国、加拿大是主要的猪肉出口国,2019年出口量分别为355万吨、287万吨以及128万吨,三国出口合计占比82.5%。
图6:全球猪肉出口量
中国是最大的猪肉进口国
全球猪肉主要进口国家为中国、日本、墨西哥,2019年进口量分别为245万吨、149万吨以及118万吨,占比29.1%、17.7%、11.6%,合计占比58.4%。
图8:全球猪肉进口量
2.3全球猪肉消费情况
从消费国来看,中国、欧盟、美国、俄罗斯、巴西是世界前5大猪肉消费国,2019年消费量占比分别为44.5%、20.2%、10.0%、3.3%以及3.1%,合计占比81.1%。
图10:全球猪肉消费量
三、中国生猪供需及产业格局
3.1中国肉类生产消费结构
中国肉类消费结构以猪肉和鸡肉作为主要消费品种,牛肉及羊肉作为补充,猪肉消费量占中国总体肉类需求的一半以上。2019年中国肉类总产量7649万吨,其中猪肉产量4255万吨,鸡肉产量1375万吨,牛肉产量667万吨,羊肉产量488万吨。分别占比55.6%、18%、8.7%以及6.4%,其他肉类占比11.3%。
图12:我国肉类分品种年产量
3.2我国生猪生产及进出口情况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猪肉生产国、进口国和消费国。2019年我国猪肉产量4255万吨,进口量245万吨,出口量13.5万吨,总消费量4487万吨。我国生猪生产以自给自足为主,进出口占比很少。从2019年数据来看,进口量占全国总需求的5.5%,出口占比则不足1%。
图14:我国猪肉年产量
3.3我国生猪养殖区域分布及行业集中度
养殖区域分布
从养殖分布来看,河南、四川、湖南、湖北、山东、河北、云南等省份为我国的生猪养殖大省。2018年,河南地区猪肉产量479万吨,四川481万吨,湖南447万吨,湖北333万吨,山东421万吨,河北286万吨,云南324万吨。2018年全国猪肉产量5404万吨,河南以及四川各占比约9%。
图16:2018年各省猪肉年产量
行业集中度低,散户占比高
当前我国生猪养殖行业仍然是一个散户为主的行业,农户养殖占比较高,而规模场养殖比例很低。根据中国畜牧业年鉴统计数据,截止2017年,单个生猪养殖户年出栏规模在1-49头的占比最多,为3572万头,占比94.6%,年出栏50-99头的养殖户有120万户,占比3.2%。也就是年出栏在100头以内的养殖户总占比达到97.8%。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单场出栏规模在1-5万头的养殖场仅有4134个,单场出栏规模在5万头以上的仅407个。
图17:截止2017年不同出栏规模的养殖场(户)数量分布
1、美国生猪期货发展历程及现状
随着美国生猪现货市场发展日益成熟,期货市场交割规则不断完善。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为美国生猪市场发育期:近100万个猪场缩减到24万个,猪场平均存栏量从50多头增长到215头;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为波动期:品种更迭伴随交易量萎缩频繁出现,猪场经过优胜劣汰数量下降70%,场均存栏由215头增至700头;随着产业集约化、标准化发展,70%生猪现货符合期货交割标准,与此同时金融行业的发展提高了套期保值客户的信用评级,在信贷资金的支持下大量生产者进入生猪期货市场;20世纪末至今发展平稳,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不断改进瘦肉猪期货合约,涉及到增加交易月份、调整结算指数、采用电子交易与公开询价并存等方式。
目前美国生猪期货交易属全球最大最活跃,瘦肉猪期货总持仓在30万手上下浮动。迄今为止,有美国、荷兰、匈牙利等6个国家8个交易所推出过猪类期货,由于市场不活跃、交割不便等问题,部分交易所取消了猪类期货合约,目前仍保留猪类期货有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瘦肉猪期货、德国汉诺威交易所(RMX)的生猪期货以及韩国交易所(KRX)的瘦肉猪期货,但德国和韩国猪肉现货市场消费疲软导致猪类期货交易量较低。目前CME最为活跃的瘦肉猪期货雏形是1966年美国上市的生猪期货,1980年后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的提高和现货交易定价方式的改变使交割规则逐渐脱离实际,到1997年CME将合约标的由生猪改为瘦肉猪胴体,交割方式由实物交割改为现金交割,有效规避了实物交割中容易出现逼仓、交割品级争议以及仓库储备不足、交割成本高的风险。
瘦肉猪期货由实物交割变为现金交割之后,利用公式来构建CME瘦肉猪指数合约,其数据使用连续两个工作日的USDA数据,如下所示:瘦肉猪胴体价值=协商数量×平均胴体重量×协商日平均净价+现货市场数量×现货市场平均胴体重量×现货日平均净价+协商公式交易数量×平均胴体重量×协商公式日平均净价;瘦肉猪胴体重量=协商数量×平均胴体重量+现货市场数量×现货市场平均胴体重量+协商公式交易数量×平均胴体重量;CME瘦肉猪指数合约=瘦肉猪胴体价值(连续两日)÷瘦肉猪胴体重量(连续两日)。
表1:历史上主要猪类期货
表2:目前CME瘦肉猪期货合约
注2:日内最大波幅为上一个交易日结算价±3美分/磅。若出现涨跌停情况,之后交易日最大波幅为上一交易日结算价±4.5美分/磅;交割月最后两个交易日没有波幅限制。
图1美国瘦肉猪总持仓量和交易商量
图2美国瘦肉猪商业多空双方持仓比重变化趋势
美国CME瘦肉猪期货期权市场规模自诞生以来持续扩张,产业客户参与度较高。进入21世纪10年代后,期货期权总持仓和交易商数量在30万手,300家上下波动,生猪产业的商业企业头寸在其总持仓中的占比基本保持在30%以上,截止2020年8月31日,商业空头头寸占美国瘦肉猪期货多头总持仓的39.9%,商业多头头寸占空头总持仓的28.8%。
图3:瘦肉猪期货不同类型空头持仓占比变化趋势
图4瘦肉猪期货不同类型多头持仓占比变化趋势
2、美国生猪期货对现货市场的影响
图5CME精猪期货结算价(连续)
图6美国猪肉期货上市以来的现货价格
注:美国生猪产业在2013年和2014年为非常时期,爆发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疫情使每窝产子数、PSY和MSY均有所降低,出栏量下降,从而推高猪价。
生猪期货与现货市场长期关系稳定。生猪期货的上市,使生猪屠宰量和产量波幅降低,价格波幅减小,猪周期从4年延长至8年,满足了生猪产业的避险需求。在价格发现功能下,帮助生猪养殖者通过期货行情预估未来猪肉现货价格走势,促使养殖户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饲养周期,从而降低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实现稳定增收的效果;其次在套期保值功能下,满足了猪肉加工企业应对猪肉现货价格波动和加工产品价格波动风险的套保需求,推出生猪期货有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生猪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的发展。养殖规模化的程度是影响猪周期长度和波幅的关键,故从长期来看,生猪期货有利于熨平现货价格波幅、稳定生猪生产、加工和消费市场,帮助生产者控制养殖环节风险的同时为投资者提供套期保值机会。
图7美国猪肉期货对产量与屠宰量的影响
表3:美国“猪周期”
疫情下出现价格异象。今年冠状病毒“2019-nCoV”在美国爆发期间,大量屠宰场工人因感染而无法工作,工厂关闭,生猪积压,美国生猪产业链遭遇重大打击。CME瘦肉猪价格在2020年4月16日下跌到每磅37.33美分,与2014年7月的最高点133.88相比跌幅72.12%,随后呈现倒V反弹,而在美国国内生猪供给溢出、出口受限的施压下,生猪期货市场反弹后快速回落,近一个月来在50到55美分间调整,截至2020年8月31日,价格为每磅53.58美分。
2020年5月美国生猪现货价格7.91元/公斤,与去年5月相比减少18.1%,与4月对照环比增加20.6%,当月中美生猪价差约278%,5月单月中国进口美国猪肉量大幅增长,同比增加346%,环比增加10%,多为数月前订单。6月美国猪肉现货均价11.54元/公斤,比去年6月减少5.7%,与5月对照环比减少29.8%,6月中美猪肉价差约270%。在此特殊时期基差出现了重大偏差,主要源于买卖双方协商的基准价格计算公式,协商出售作为最基础的交易准则,目前使用此方式交割的投资者只占3%,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瘦肉猪指数是根据现货议价、公式定价以及公式议价三种方式五个连续工作日的加权平均值计算得出的,据估计大约35%驱动源于宰后市场。4月16日至5月14日美国猪肉期货价格的急剧上涨与新导致的冠疫情屠宰厂开工有关,未屠宰的生猪在特殊环境里变得一文不值,生产商甚至对生猪实施安乐死并处理尸体,这就形成了宰前宰后价差异常的市场异象,仅将宰前生猪市场价格为合约标的的投资者得不偿失,而完全以宰后价格为合同标的的投资者盆丰钵满。
以下为天风期货农产品部在今年8月在广东生猪产业链市场调研的报告
1.调研背景
1.1调研目的
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猪价自2019年中起一路上扬至2019年10月的高点,涨幅高达230%。此后,国储冻肉的投放叠加消费替代效应,猪价有所回落。但是,从今年5月之后,猪价又出现了反弹趋势,涨速较快,目前已接近去年10月的高点,我们推测此次价格上涨的原因同南方雨季导致非
瘟疫情扩散有关。因此,此次降雨对华南疫情产生多大的影响,生猪存栏恢复节奏和进度如何,饲料端的需求受到疫情的影响程度,均为此次广东地区生猪产业链调研的目的。
1.2调研地区
1.3调研企业
调研对象包含三家饲料厂、三家养殖场、一家屠宰厂及参与生猪调运环节的猪经纪。
A饲料厂
某集团子公司,2015年建立,猪饲料占比最高,年产能25-30万吨
B饲料厂
某集团饲料版块子公司,2019年饲料产量720万吨,同年7月尝试养殖业务
C饲料厂
全国拥有16家饲料厂,年销量300万吨,鸡鸭料为主营,占全部饲料生产约90%,猪料约占10%
D养殖场
某集团生猪养殖子公司,年出栏200万头,目标2022年出栏500万头生猪
E养殖场
新建小型养殖场,主要代表散户养殖端
F养殖场
某集团生猪养殖分公司,2020年6月出栏生猪8万头
G屠宰厂
大型屠宰、肉制品加工企业,规划年屠宰量100万头生猪
M猪经纪
主要为某集团调运生猪至屠宰端及终端销售
N猪经纪
从北方调运生猪至两广地区
2.调研内容
2.1饲料端
小麦:当前小麦价格很有优势,有部分工厂已经大量使用小麦替代,理论上可以100%替代,但为了维持饲料外观,还是会选用一些玉米。小麦具有后熟化特点,放置半年的陈麦较新麦营养含量高10%,所以主要使用河南自产小麦,均为陈麦。小麦的蛋白含量比玉米高,国产玉米蛋白含量约7%-8%,小麦约为13%,相对可以节省豆粕的使用量。若饲料配方中的玉米全部替换成小麦,豆粕使用量可以下调4%-5%至15%-20%。饲料中添加小麦,将提升猪的肉质及适口性。目前,由于玉米物流受阻,小麦物流通畅,玉米和小麦在华南的到货价差很大,公司内仍有进口玉米可以使用,同时使用了前期进货的高粱。如果使用小麦替代玉米,在生产技术上改动较大,由于原料较硬,要调整蒸汽环膜,改造周期约半个月,现在厂内备有一个环膜。另外,要使用新的磨具,订购至磨具到货时长约15天。玉米的磨具周期为1:7,小麦的磨具周期为1:3.5。
高粱和稻谷:可以选用有价格优势的进口高粱和稻谷,但是稻谷受监管影响,需要企业具有一定资质。使用高粱为主的饲料后,猪的料肉比并不差,饲养效果同玉米饲料相当,但外观呈黑色,美观度差,市场接受度低。若使用陈稻谷,会进行检查毒素、气味、除杂、除粉尘等一系列处理。
B饲料厂:玉米不断涨价,饲料配方会用高粱进行调整,并未考虑完全替代玉米。由于猪料要泡水,使用高粱容易让饲料变红,影响外观,波及销量。
2.1.2饲料蛋白端,是否使用其他蛋白粕替代豆粕的用量?
A饲料厂:对于现有的饲料配方,可以再降低十几个点的豆粕含量,保留一些豆粕是为了饲料产品的美观度。菜粕和棉粕的用量有上限,菜粕可以使用20%,棉粕要考虑对猪生长有影响的棉酚,最多使用10%-15%。
B饲料厂:禽料主要使用杂粕(葵粕为主)和豆粕,小鸭料以豆粕为主,中大鸭料含葵粕较多。
2.1.3低蛋白饲料的优劣及推广可行性?
A饲料厂:美国的低蛋白粮技术很成熟,所谓的低蛋白粮,实质上是降低粗蛋白,而非真蛋白,在国内现有的研究水平内,再度降低蛋白含量是可行的,对饲料效果没有影响。
B饲料厂:低蛋白粮可以减缓生猪肠道压力,但当前市场上只是技术推广,养护端难以接受。例如,小猪料的蛋白含量以往都是17%,目前普遍16%,低的可以达到14%-15%。
C饲料厂:自配料用户认为,蛋白含量较多可以提高氨基酸,提升健康水平。当前政策提倡低蛋白粮,众多企业综合考虑成本、产品上市等需求,统筹生产低蛋白粮,但作为饲料商品仍然较难实现。养殖户主要考虑养殖效果,低蛋白饲料的养殖水平较差。
2.1.4饲料配方中油脂的使用情况?
B饲料厂:鸡饲料中主要使用豆油,占比约8%-10%。
C饲料厂:近两年,油脂在饲料里的用量有所增加。由于近年来养殖利润波动较大,许多养殖户在利润较高时为了缩短养殖天数,选择对饲料喷油。例如山东的白羽肉鸡和肉鸭的饲料,添加了高含量的油后,脂肪可以快速存于腹下,使鸡鸭增重较快,油量上调比例最高可达8%-10%,最低可以完全不使用。因为北方的鸡鸭屠宰企业较多,所以当地剩余的鸡鸭油用回饲料可以增加饲养效果。但是由于广东地区货源不足,且动物油的卫生指标、酸价等不好监管,所以珠三角地区的饲料中主要仍使用豆油。2017年前饲料几乎不添加油,使用量约100吨/月,现在使用量高时可达800-900吨/月。若豆油和棕榈油的价差约在1000以上,则饲料中可以添加棕榈油,一般选择24度。具体的饲料配方选择主要依赖于能值和价格,即每一大卡的价格水平。
2.1.5饲料原料的库存天数?
A饲料厂:原料渠道库存配15天,饲料保质期约为一个月。玉米和豆粕均在期货市场上做套保,玉米库存约为5天,豆粕约为3天。合同库存上,玉米至少15天,在期货市场上点价交易;豆粕库存基本在年初3-5个月内就锁定。
B饲料厂:玉米库存约30天,合同库存是现货现买。豆粕安全库存约15天,由于厂家与阳江港距离较近,可以直接在港口提货。成品库存一般1-2天,基本按照订单生产,变动不大。
2.1.6饲料的种类及销量有多少?
A饲料厂:公司整体饲料在广东地区的市场份额约30%。7月份猪料销量增长15%,主要原因是养猪户增加三元留种及外购仔猪,母猪及所产的小猪量有所增加。其中,教槽料增长20%,乳猪料增长20%,母猪料同比增100%,小猪料非瘟前占比约75%,目前占比50%。预计四季度猪料销量继续增长,至年底全国猪料销量可以恢复到非瘟前60%-70%。
B饲料厂:猪料在广东地区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前三家总体市场份额约50%。在广西地区,禽料市场占有率约50%,整体饲料市场份额约30%。目前,鸭料销量环比增20%-30%,鸡料销量较2018年增10%。鸭料预计8月份禽料销量小幅增长,其中鸭料及鹅料环比可增10%,猪料及鸡料环比基本持平。
C饲料厂:公司内禽料销量同比增30%,集团增15%,全国的禽料需求基本无增加,而广东地区有所增加。集团自产饲料中,鸭料占比60%,年产180-200万吨,产量较为稳定。鸡料年产30-40万吨,水产料年产30-40万吨。公司猪料自产自用,非瘟前产1万吨/月,从2019年起逐月减少1000吨,目前产1000吨/月。
2.1.7饲料赊销的账期多长?
B饲料厂:经销商对养殖场的账期最长有6个月,一旦农户有损失无法还清欠款,经销商也会遭受损失。一般情况下,猪料赊账6个月,鸡料赊账2-3个月。饲料厂给经销商赊账100%。
C饲料厂:集团以经销商为主,有资产抵押便可以赊销,饲料账期一般半个月左右。
2.1.8自配料的使用情况?
A饲料厂:今年7月,政策出台表明自配料只能自用,不能外卖(以往有经销商外卖)。原则上饲料内的添加剂只能用兽医开处方的兽药,但也有散户买非药字的添加剂。广东地区内自配料市场占比较低,原来主要市场集中在四会,现在基本转型成生猪养殖户。
E养殖场:现在四会市场的自配料很少,粒料的养殖效率低于粉料,粒料通常只能维持生猪的基本生命需求,而粉料可以做到猪基因表达所需的功能性需求。
2.2养殖端
2.2.1目前生猪、母猪存栏恢复情况?
A饲料厂:广东市场生猪存栏恢复至非瘟前的25%,华南市场生猪存栏恢复至非瘟前的30%,本公司集团内生猪存栏恢复至非瘟前的70%。
B饲料厂:目前广东市场上存栏损失约70%,省内保持不好的地方,只剩约20%。阳江地区的防疫措施执行效果较好于广东省其他地区,促进了生猪复养进度。
C饲料厂:猪饲料销量同比增加约20%,逐月递增,主要因为一些大集团场的数据体量一直在增加,现在几乎没有企业有淘汰母猪的意愿。
D养殖场:2019年下半年,广东省开始大幅补栏生猪,目前全省整体生猪存栏约3500万头,规模以上企业的母猪存栏不到70万头,母猪存栏预计2021年下半年、生猪存栏预计2022年底恢复至非瘟前的水平。
E养殖场:现在需要扩建补栏的企业仍处于猪栏在建阶段,而中小散户可以快速补栏,有一定实力的中小散户正在跃跃欲试,因此生猪存栏主要还是看中小散户,目前散户+集团厂的存栏恢复比例不到非瘟前的三成。二元母猪存栏正在增加,预估恢复要2-3年。生猪存栏总量恢复至非瘟前,预计要3-4年。
F养殖场:公司内母猪产能较非瘟前没有损失,现在反而增加,原因是非瘟前母猪量很少。非瘟前,三个核心厂母猪约10万头左右,都保存下来,目前约有12-13万头左右。生猪育肥端,死亡较多,情况仍不乐观。
G屠宰厂:今年存栏有增加,具体结构不清楚,母猪补栏较多。
M猪经纪:生猪产能恢复速度不会很快,二元母猪恢复仍需2-3年,三元留种再卖的母猪在商品猪中占约40%。今年复产情况达不到70%,四川、广西受疫情影响最严重。
2.2.2广东省受非瘟疫情影响的损失有多少?
A饲料厂:猪饲料销量上,2019年6月是华南市场的低谷,此后逐月增长,近期增长率约为15%-20%,目前恢复至非瘟前的60%,8月份预计较7月份增15%-20%。
B饲料厂:阳江在广东地区受非瘟影响较小,目前每个月猪料销量约为5000吨,比较稳定,鸡料3000吨,鹅料7000吨。由于非瘟影响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所以今年上半年整体鹅料、鸡料销量较去年持平,猪料同比下降20%。猪料今年总销量预估下降10%-15%左右。今年5-7月份,由于华南地区的雨季,加上人和车辆的流动量较大,防疫有所松懈,之前被掩埋的非瘟病毒再次扩大传播,对生猪产业造成影响。
E养殖场:从今年4、5月份至今,疫情不断,非瘟野毒现象很少,主要是疫苗毒影响。目前,四会的复养群体损失70%-80%。散户聚集的地方,资金实力较弱,没有充足的资金防控疫情。同时,饲料受到经销商转运所波及的影响,目前广东地区复养积极性更低。非瘟后,大多散养户会永久性退出市场,只有少数散户会和集团合作,主要因为损失了大量资金甚至负债,打击了散户的养殖信心。
G屠宰厂:屠宰量同比下降50%,广东同比下降45%,较非瘟前变化不大。
N猪经纪:两广地区原来自有猪很多,受非瘟影响,“拔牙”式清仓,目前数量较多的仅剩小猪。广西省原来是生猪产区,现在也需要从其他地区调运猪进来,但由于调运的关系,非瘟传播加快。
2.2.3养殖、调运、环保等成本问题
B饲料厂:目前场内肉猪仍未出栏,外购猪苗完全成本约为11-12元/斤,合每头猪价约为1500-2000元,死淘率约为90%出头。集团内自繁自养的完全成本非瘟前约5.3元/斤,当前约7元/斤,上市率约93%,去年同期上市率约为89%。代养费跟养殖指标有关,猪价较高时,代养费约为300-400元/头,猪价较低时,代养费约为200-250元/头。
D养殖场:完全成本上,非瘟前约为12元/公斤,非瘟后约为13元/公斤。今年,公司外系猪苗约占50%,自产猪苗成本约330元/头,外系猪苗成本约2000元/头。由于同一集团内有饲料厂,因此公司原料采购上具有一定优势,饲料成本占生猪养殖成本约55%-60%。断奶仔猪成活率约为95%-96%,PSY约为26-28,成本约为250-280元/头,育肥成本约6元/公斤。由于二、三元猪品质上有差异,二元母猪产24头猪苗,三元母猪产15头猪苗,三元仔猪相对二元仔猪饲料转化效率低,所以二、三元猪苗成本差价约30%以上,三元仔猪成本约1.2-2元/公斤。
规模化养殖场的环保成本中,一吨污水约耗费12000元,国标用水成本约为11元/吨,生猪出栏的环保成本约为15-20元/头。非瘟后,环保成本上升,主要增加了包括生物安全防疫在内的固定投入和人员需隔离、检测的人工成本等,总体上防非瘟成本增加0.5元/斤。环保成本与规模无关,若要达到国标,环保成本必然会上升,但所增加的环保成本可以用饲料等其他成本降低来弥补。然而,总成本回到非瘟前的概率仍然很低。
E养殖场:散户较为担忧疫情、政策等不稳定性提高养殖成本,致使更多散养户退出市场。外购母猪成本每头约为肉猪价+500-1000元。生猪养殖的土地较难找,土地租金非瘟前每年约为50元/亩,非瘟后约为250元/亩。猪栏建造标准及原材料价格高,改造成本约为60万,合每头约1000元。非瘟前本养殖场生猪出栏成本5.5-6.5元/斤,散户约为7元/斤,集团厂约8-9元/斤。
F养殖场:代养费同比上涨100%,目前生猪出栏代养费约300-400元/头,预计3、4季度代养费将继续提升,明年相较今年有所下降。公司已经从北方买了几万头小猪,目前仔猪、母猪、种猪购买仍在持续,猪价只要在28-30元/公斤(保本价)内,都会持续购买。非瘟前,仔猪自繁自养成本约为12元/公斤,非瘟后成本约为22元/公斤,主要成本增加在防非瘟费用上。三元母猪按照配种成功率76%×分娩成功率76%计算,成本约为22-24元/公斤,全行业平均程度下,二元母猪成本约为16-18元/公斤。
G屠宰厂:代宰费上,清远地区约为130元/头,其他地区约为80元/头。非瘟主要增加了人工成本。
M猪经纪:按照出肉率80%计算,毛猪成本约27-28元/斤。目前一个月亏损约18万,但为了维持客户,只能一定程度上减少接货量。
N猪经纪:东北地区生猪调运至华南市场,保本价差约2.1元/斤,河南地区调运至华南市场保本价差约1.8元/斤。生猪调运从河南至广东的运费约为15000元/车(一车猪约80-150头),检疫票约8000元/车(非瘟前100元/车)。
2.2.4目前生猪出栏供应情况如何?
B饲料厂:今年上半年集团生猪总出栏量约60万头,其中外购仔猪占1/3,剩余的是自有种猪场提供的猪苗。
D养殖场:由于当前猪价高位,下游消费疲软,所以整体上供应其实不算太紧。广东省去年生猪总出栏量3500万头,消费5000万头,集团总出栏量为500万头/年,集团养殖场的压栏时长最多一周。
F养殖场:公司6月份生猪出栏8万头,7月份的出栏量将高于去年同期,但养殖区域同比去年有所减少(主要集中在粤西、清远、韶关等地),8月份计划出栏预计环比增加40%,9月份计划出栏预计环比增加30%。
G屠宰厂:广东省去年出栏量3700万头,今年2000多万头。在正常年份下,广东省生猪自给率约为70%,外调30%,而当前自给率约为40%,外调60%。目前存在部分仔猪按照商品猪统计的情况,所以出栏量与官方公布的数字仍有一定差异。若现有猪能成功养活,则预计明年下半年生猪出栏量将恢复至3700万头。预计9月份生猪出栏量有所增加,明年的屠宰厂利润较今年上升。
2.2.5生猪调运模式及当前形势?
E养殖场:如果南北方生猪价差低于1-2元/公斤,由于隐性成本很高,北方的猪很难调运至南方。
G屠宰厂:由于广东省偏好热鲜肉,当地生猪调运现状是外紧内松。调运途中,一般控料方式较好的猪途损约13-15斤/头,社会上散养户的猪途损约20斤/头。
N猪经纪:近日,河南河北的猪调运进广东省较多,东北地区由于天气较热不敢轻易调运。河南地区调运的猪途损约11-15斤(仅包含掉秤而非路途死亡)。在2018年10月时,佛山的调运量为1.7万头/日,至19年11月,最大调运量约为1.4万头/日,当前最大调运量约为0.25-0.28万头/日。运猪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收货者货到付款,不承担路上风险;二是收货者找人代装猪,付款后货再出厂,承担路上风险;三是收货者和供货商合作,协定出厂价,盈亏各自承担50%。
2.3屠宰端
G屠宰厂:公司规划年屠宰量100万头,目前屠宰量为1500头/天。广东省屠宰量同比下降45%。清远地区目前已将30家屠宰厂整合成12家,将生猪屠宰市场集中化。
2.3.2广东省的肉类消费比例?
G屠宰厂:受当地文化习俗等影响,广东省消费比例中,热鲜肉占90%,冷鲜肉占5%。
2.3.3肉类的终端消费结构?
G屠宰厂:屠宰厂主要供货给批发市场、商超及专卖店。在广东地区,农批占约60%-70%,商超占15%-20%,专卖店占20%。农批走量,价格相对便宜,屠宰厂的利润较低;专卖店和商超的价格相对较高,屠宰厂的利润较丰厚。
2.3.4出肉率有多少?计算方式是怎样的?
G屠宰厂:出肉率=白条肉重量/毛猪重量。一般出肉率约为80%-81%,若出货时包含猪腰、蹄髈等,出肉率可达83%-84%,但是内脏不算进出肉率内。二元商品猪出肉率低于三元商品猪。
3.调研结论
饲料端,猪料销量较去年同期快速增长,恢复进程加快;原料成本价格过高时,饲料配方可以根据价差、饲养效率、市场接受度等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养殖端,生猪存栏恢复速度低于预期,恢复进程较慢,主要因为降雨、防疫措施不到位等造成非瘟疫情有所复发,养殖户受损较重;屠宰端,广东地区屠宰量同比降幅较大,主要仍以鲜销为主。
一、产业发展历程
我国生猪产业经历了计划经济背景下的统购统销阶段;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市场放开发展阶段;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推进的转型发展阶段以及当前所处的现代化转型升级阶段,生猪养殖产业已经成为大型现代化产业链条。
1.1统购统销阶段
计划经济背景下的统购统销阶段(1949-1984):建国初期,主要农副产品实行有计划的统购统销政策。生猪生产实行“调五留五”政策,主要特点是养殖规模小、生产水平低、产品短缺,种、料、药和技术服务等处于起步阶段,生产和消费严格按国家计划调配。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养猪生产力低下,肉食品供给匮乏,人均猪肉消费很低。截至1984年,全国猪肉产量1445万吨,人均占有量仅13.84千克,肉食品种也相对单一,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高达93.78%。
1.2市场放开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市场放开发展阶段(1985-199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调动了畜禽养殖的积极性,生猪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逐步取消生猪派养派购,实行自由上市,随行就市,按质论价,生猪购销政策放开。随着“菜篮子工程”和生猪产销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生猪生产发展迅速,居民猪肉消费大幅提高。1997年,全国猪肉产量3956万吨,人均占有量增加到29.09千克,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下降为68.3%,1985到1997年猪肉产量年均达到增速6.7%。
1.3过渡阶段
从传统向现代推进的转型发展的过渡阶段(1998-2004):1998年以来,生猪养殖从以数量增长为主逐步向数量质量并重、优化结构和增加效益为主转变,主要特点是生猪养殖开始向优势区域集中,产业整合速度加快,更加注重质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经历前一阶段的较快速发展后,产量大幅提升,产业发展由“量”向“质”转变,生产效率、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增要素。
1.4现代化转型升级阶段
现代化转型升级阶段(2005-至今):2005年以来,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良种覆盖率逐步提高,现代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主要呈现为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产地及销区更加集中、环保升级、食品安全升级以及生产效率升级。详情见产业现状。
二、产业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猪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国家政策的带动和市场的拉动下,生猪产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素质大幅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加强,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现代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也进一步打开了生猪养殖产业链的广阔发展空间。
2.1猪肉产量&销量稳居世界首位
我国猪肉产销数量稳居世界首位,以19年为例,USDA数据显示我国生猪产量4650万吨(国家统计局4255万吨),全球占比自15年的50.41%逐渐下降至19年43.8%,但仍然第二名高于2398万吨水平的欧盟,高于第三名1254万吨的美国,远高于第四名、第五名的巴西与俄罗斯。
2019年产业结构受到非洲猪瘟冲击较大,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19年猪肉产量4255万吨,较18年下降21.3%,明显低于16-18年5400万吨的产量水平。自18年8月我国发生第一起非洲猪瘟后,生猪产量明显下降,尤其对二元能翻母猪存栏造成的负面影响直接减少了生猪产业的核心产能。19年生猪出栏54419万头,环比下降21.6%。产能产量减少呈现为生猪价格高位运行。
据USDA数据显示,我国19年生猪供给4650万吨,高于国家统计局数据4255万吨,生猪进口260万吨,高于海关总署的196.7万吨。不同口径数据总供给相差458.3万吨,但两者均明显小于我国发生非洲猪瘟之前年度5500万吨以上的消费量,生产与进口的供给量减少,其他蛋白品增加替代、中央储备冷冻猪肉竞价投放市场,总供给依然不足以支撑15-18年的平均消费平均水平,从而生猪价格大幅上涨,在高价格区间达到新的供需平衡。
2.2产业结构升级
2004年,农业部发布《关于推进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2007年农业部颁布《关于促进生猪产业发展和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给予政策支持2010年起,农业部组织实施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在全国创建了1567个生猪标准化示范场,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推动全国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高。在全行业的共同推动下,生猪规模养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尤其在2016年,农业部颁布《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生猪养殖产业踏上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2014年至今,生猪养殖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企业占比不断增加,尤其集团公司占比快速增加,而散养户受制于养殖收益低、环保水平不达标、抗病抗疫情能力差等原因正在逐步退出市场。2014年,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占比约41%,较2007年提高了19.0个百分点;而2019年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占比约62%,较2014年提升21个百分点。受到非洲猪瘟疫情影响,集团公司占比大幅提升至18%,较14年的3%增长6倍。集团公司与规模养殖企业在生猪养殖产业中将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集团公司&规模企业市场占有率增加。2011年上市龙头公司年出栏市场占有率仅有1%-2%,而后呈现递增趋势,在环保清退与非洲猪瘟两个事件驱动中继续增加市场占有率。18年上市龙头公司年出栏市场占有率超过7%,预计19年占有率在8.5%-8.9%之间。以某龙头XX企业为例,其2019年年度报告显示生猪销售量1025.33万头,其中商品猪867.91万头;2018年全年销售生猪1,101.1万头,其中商品猪1,010.9万头。环比下降14%,远低于总体下滑水平,市场占有率有所提高,此外,其商品猪销量虽然下降,但仔猪销量大增,综合考虑其猪类销售总量,市场占有率提升幅度更大。据公开数据整理,2018年出栏量较大的八家养殖企业(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天邦股份、中粮肉食、大北农、天康生物)生猪合计出栏4844.78万头,占全国生猪总出栏量的6.98%。2019年该八家养殖企业生猪合计出栏4499.93万头,较上年度减少300多万头,但占全国生猪总出栏量的比例上升至8.27%,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
龙头上市公司受非洲猪瘟负面影响小。查阅各公司年报、半年报可得知,生物性资产损失幅度远低于市场损失率,非洲猪瘟疫情尚未有有效疫苗,规模企业防控能力较强,据中国产业信息数据网数据显示,500头规模以下企业发生非洲猪瘟场点占比超过30%,而500头规模以上养殖企业发生非洲猪瘟场点占比不足10%。此外,规模企业养殖点覆盖区域分散,受系统性风险影响小,局部出现非洲猪瘟不影响全局。
养殖门槛继续提高,规模企业受益大,尤其现代一体化企业受益较大。猪瘟疫情下,对企业的专业能力要求越发提高,生猪养殖企业具备规模化、现代化、一体化优势才能有长足发展,自繁自养的同时,需要就地宰杀才能有效减少生猪调运,降低非洲猪瘟感染几率。那么具备“资金充足,跨多省扩张,自产饲料,自繁自养,系统内屠宰,冷链运输,兽药研制”能力的集团化企业更有扩张优势,尤其在中小散户让渡了很大规模市场份额的情况下,规模企业远景较好。据上市龙头公司年报、半年报数据显示,19年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在建工程及存货大多有不同程度增加,可见龙头集团企业经营规模正在主动性不断扩充。
2.3良种繁育体系日趋完善
目前我国种猪主要依靠进口,当前的三元商品猪,为祖代进口种猪杂交而来,进口种猪主要为长白猪、大约克夏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其中二元母猪为杂交品种,三元商品猪由二元母猪与单品系公猪繁育而来。非洲猪瘟疫情后,产业出现三元母猪留种作为能繁母猪的情况,则商品猪为“四元”猪,此特殊情况不做详细赘述。
但同时我国也在自主研发种猪体系,2009年《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年》的颁布实施,为加快建设现代生猪种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目前全国范围已遴选出74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核心群种猪达12万头;成立了国家种猪遗传评估中心和华南、华中、华东等区域性种猪遗传评估中心,建立了武汉、广州、重庆等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山东等省级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确立国家级猪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50个,以地方猪品种为素材,成功培育了龙宝猪1号配套系等24个优良品种(配套系)。目前,以核心育种场、资源场为基础,扩繁场、改良站为支撑,质量检测中心为保障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形成。
2.4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标准化规模养猪场质量安全风险管控的意识不断增强,按照《畜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养殖档案、健全防疫制度、规范投入品使用,生产管理更加规范,有力地保障了猪肉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屠宰检疫和肉品品质检验制度的推行,有效提高了屠宰企业上市肉品质量。
2.5养殖区域分布广泛
我国生猪养殖分布比较广泛,但相对集中在粮食主产区。前十大主产省为:四川、河南、湖南、山东、云南、湖北、广西、广东、河北、江苏。四川养殖量位居全国首位,其出栏量占全国总出栏量10%左右,消费流向比较好。我国居民对猪肉消费习惯主要以热鲜肉消费为主,就决定了生猪养殖地和消费地比较近。另外中东部气温适宜,水源方便,有利于生猪生长,中东部以及南方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多,多方面原因造成我国生猪养殖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西南和华南。东北地区养殖量也比较大,主要供往京津冀内蒙一带,东北地区也有养殖优势,饲料成本比较低,铁路陆运交通便利,地域辽阔适合规模化企业发展。
2016年,国家发布“十三五”生猪产业发展规划规定,将四川、河南、河北、山东广西、海南和重庆划为生猪养殖重点发展区,以供北上广深等沿海城市生猪需求。为保护水资源和环境资源,长江中下游和南方水网区的两湖、长三角、珠三角一带规划为约束发展区。东北地区、内蒙古和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地区地域辽阔,粮食资源充足,适合养殖规模化发展,增长潜力大。山西、陕西等西北地区地域宽广、可实行规模化发展,但是受缺乏水资源、民族饮食习惯不同、养殖基础薄弱等的限制,定为养殖适度发展区域。
受制于非洲猪瘟疫情问题,原规划推进步伐或有所放缓,但总体规划具体情况为:
从目前的情况看,东北地区的养殖优势不断扩大。东北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玉米临收储政策取消后,玉米各地区的价差逐步趋于合理,东北地区玉米价格较低,由原来的“资源劣势+物流劣势”转变为“资源优势+物流劣势”,产业转移的动力逐步增强。东北振兴和南方加大环保的大背景下,“南猪北养”趋势明显。
具辅音国际(新牧网)数据显示,目前各大区域存栏情况基本符合“十三五”生猪产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内容,华中地区受河南存栏较高影响,绝对量达到5838万头,居全国首位。而西南地区本轮产能恢复情况较好,达4660万头,位居第二。再次就是华东地区,山东与安徽的存栏予以支撑,存栏4549万头,略低于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存栏2168万头,具备较大发展潜力。
2.6非洲猪瘟仍是当前面临主要问题
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动物防疫工作的投入力度,各地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剔除非洲猪瘟外,生猪重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影响生猪生产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疫病流行强度逐年下降,发病频次大幅降低,发病范围显著缩小。新发疫情大幅度下降,海南、辽宁、吉林永吉建成了免疫无区。等生猪重大疫情总体平稳,未发生区域性重大生猪疫情。
非洲猪瘟病毒在未出现有效疫苗的前提下,大概率无法完全杜绝,只能通过改善产业环境、增强防控水平降低发生概率,较初期相比,现在的重点防疫工作在生猪非法调运方面有所加强,今年3月份以来,全国报告发生13起家猪非洲猪瘟疫情,其中绝大多数疫情由违法违规调运引发。一体化养殖屠宰企业优势更加明显,冷链运输白条肉风险可大幅降低。这种背景下中小散户即便看到非常可观的利润,也很难参与复养。尤其有些此前经历过非洲猪瘟疫情的养殖户心有余悸,有些养殖户在各政策落地前就已经安全退出,并已经转向投入禽类和水产的养殖,短期内难以回到生猪养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