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分为狭义产业链和广义产业链:
狭义产业链:从原材料一直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各生产部门的完整链条,主要面向具体生产制造环节;
产业链简化:
流程:上游——中游——下游
生产分工:原材料——制造加工——销售营销
客户端:B端——B端/C端——C端
周期性:强——中——弱
供应顺序:上游原材料企业——中游制造加工企业——下游销售营销——终端消费者
需求顺序:终端消费者——下游销售营销——中游制造业——上游原材料企业
供给不足:
上游原材料企业:涨价、股价上涨
中游制造加工企业:成本提升、利润降低、股价下跌
下游销售营销企业:涨价或平价、股价间接下跌
终端消费者:需求旺盛
消费者需求一直在增加,整个产业链企业也会同步增长,最终成为一个成熟行业产业链,这个时候一般只有TOP龙头企业才能获得超额利润,中上游企业会陷入严重的成本竞争和技术创新竞争,只有最优秀的公司才能存活!
供给旺盛:
上游原材料企业:降价、股价下跌
中游制造加工企业:成本下降、利润提升、股价上涨
下游销售营销企业:降价或平价、股价间接上涨
终端消费者:需求紧缩
消费者需求一直在下降,整个产业链企业也会同步下降,这个时候一般只有TOP龙头企业资金雄厚,才能抵抗压力,进行大量存货或补仓储,中下游企业要么应对市场需求进行降价薄利销售或者平价销售维持企业运营,要么暂时性的停产或关闭,只有抵抗力强,资金雄厚的公司才能渡过并最大化获得收益。
我们选择什么公司:
真正能获得超额利润的企业一般有两种特点:
二、学习产业链的意义
了解经济发展趋势
提前判断经济动向
把握市场热点行情
1、上游原材料企业:
猪饲料消耗和成本计算:
注:玉米、谷等作为粮食还有几个用途,例如:酿酒、食用等。所有说他们不光是猪饲料的原材料,还有白酒的原材料之一,包括民生的刚需食品。
总结:行业产业链的上游“玉米、稻谷”的价格上涨会直接带动中游的生猪养殖、白酒酿造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压缩。
2、中游的生猪生产:
产业链的中游部分是生猪的生产过程:种猪育种、母猪妊娠和仔猪育肥。一般来说,种猪成熟配种需要3个月,母猪妊娠4个月,仔猪育肥出栏5个月,加起来正好12个月。
从补拦4个月大后备母猪到商品猪出栏历史约14个月。母猪8个月大可配种,经过4个月妊娠期分娩得到仔猪,仔猪180天左右长成商品猪出栏,其中0~35天成为“哺乳仔猪”,体重达到7Kg左右;
36~70天称为“断奶仔猪”,体重达到20Kg左右;
71~110天称为“生长猪”,体重达到60Kg左右,日增重500~700g;
111~150天,体重达到100Kg,日增重800~900g;
180天体重达到110Kg左右。
生猪可分为大周期和小周期:大周期主要是根据市场生猪的养殖户数量的增加与减少而延伸出来的,大致在3~4年左右;小周期是根据市场生猪的出栏量(主要以大企业18个月左右为主)和供需关系(节假日)延伸出来的。
产业链的中游生猪的大周期:对上游的原材料(粮食、饲料等)有所影响,因为养殖户的增加导致的生猪出栏量的增加有可能会引起原材料的供给不足,和市场的供给量增加,需求降低——市场竞争力增强——价格降低——利润空间压缩——股市下降(我国目前还是处于此阶段);反之养殖户的减少和生猪的出栏量减少会导致上游的原材料供给充足,价格回温,市场的供给量减少,需求增高——市场竞争力回温——价格上涨——利润空间增大——股市上升。进而形成闭性循环。
产业链的中游生猪的小周期:主要是由于生猪的出栏量的季节性和国情的节假日所引起的,对于上游的原材料变化影响不大。
总结:生猪行业的大周期对于产业链的上游企业粮食原材料会直接影响变动,小周期对于上游企业的原材料影响不大。
注:如果上游的原材料受自然环境变化、政策的影响变动的话,中游企业也会随着上游的变化而变动。
下游的屠宰、加工流通业:
生猪出产后会进入屠宰厂,进而延伸出冷鲜肉、肉制品加工、肉罐头业。
屠宰业:2010-2020年期间我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较为波动,随着生猪定点屠宰逐步规范,部分品牌屠宰加工企业跨省配置生产资源,实现了连锁经营、冷链配送、直供直销,优质猪肉产品跨区域流通格局初步形成。
制造(加工)业:因为属于成品,具有保质期的特性,有些懂行业变动规律、有前瞻性目光的企业可以利用中游的供需侧关系进行囤货建仓或者投入市场的方式规避风险和利益最大化,这个操作仅限资金量大,抗压能力强的中型规模的企业和龙头企业(一方面是资金量抗风险能力强,另一方面是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有中下游产业链想链接的特点)。
一般性的中小企业就有可能降价(各类促销活动)或者降低成本(降低成分配比)的方式进行规避市场的风险。
总结:产业链下游的增速会随着中游的周期性变动而变化。
终端消费者:
通过超市、市场、餐饮进入人群,正常来说,市场的价格波动也可以反映出下游企业或者散户带来的压力大小,例如出栏季节性高峰期、节假日、猪瘟等情况,可以理解为小周期的波动;市场价格的波动过大可以反映出上中下游整体产业链带来的压力,例如上游粮食供给端不足/过剩、中游养殖户过多/少、下游的产业扩张增产/收缩等,可以理解为大周期的波动。
总结:从消费者每天的日常活动“吃”的方面和市场买菜买肉的价格细节变化可推断出整个产业链的粗略变动,再切合深入分析研究就可以推论出行业的变动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对于针对性的上、中、下进行布局投资。
通过对于“猪”的完整产业链分析案例可以看到,任何行业的任何中间环节出现变动都会牵扯带动其他的上中下游的整体变化,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可以从微观方面,自己的身边去观察事物的变化,进而分析研究和推论整体行业的发展体系,前提需要从宏观的角度对于该行业的完整产业链有一个概念的了解知识面。
针对于实体行业可以通过产业链的变化周期规避市场风险;对于投资来说,一方面可以利用基金对于整个行业产业链体系的进行分散配比,也可以根据行业产业链的个股(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进行配比。
三、应用方法和法则:
1、发现需求
影响经济直观因素:人(前瞻经济网)、周边事物的微观变化
注:人的消费方向和意愿,通过切身体验和周边人群的反映来观察商品的变动情况
推动经济权威因素:政府(工信部、国家能源局)、新闻信息
注:国家对于一些行业的新规和补助政策,以及一些资源的分配配置
拉动经济快速因素:企业(年报、研报)、市场经济货币的流向
注:国际上的一些大事件,大宗物品的变动,以及经济体的结构性变化导致的外汇与货币走向
2、找上游
注:能源在占比在国际上的排行,是否被国外的某些非中国支持的国家所掌控。
广大的份额:市场占有率龙头(财报)
注:原材料的战略布局是否以国际的方向为轴点进行的,也可以理解为该企业的格局有多高,以及当地的政策是否有支持开发。
垄断的市场:价格(英为财情、生意社)
注:在不违反国家反垄断法的是否有定价权,例如:科研专利等
总结:还需注意作为上游企业的资源是否还相连着其他行业的产业链
3、查中游
是否能衔接好上下游?
注:该企业是否占据和开发该行业的上下游产业,与上下游直接的关系是否紧密(可从年报中查询是否对于上下游进行长期供应产品和应收预付账款来进行推断)
是否企业经营稳定?基本指标
注:年报中的数据指标结合实地考察总收入是否常年稳定增长,以及员工的人数、工资是否有拖欠或稳步增加上涨来进行推断
是否合作企业实力强大?龙头企业
注:可从年报中查询护城河是否宽,议价能力是否强(成本压缩或者专利)来进行推断
总结:是否具有行业完整产业链的发展的能力和潜力,同样是通过年报和国家的政策导向来进行推断
4.看下游
定价权——商品价格网站
注: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价格稳定情况和价差比的波动情况来进行推断
消费群体——前瞻经济网
注:该商品是否刚需品,非刚需品人们的购买意愿(市场对于商品的供需侧)来进行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