畚箕,也叫粪箕,是用竹子做成的一种铲状盘,是客家地区常用农业工具,主要用来担有机粪肥、运土、装农产品等。
簸箕
簸箕,是用竹子或其他植物杆茎制作而成的一种劳动工具。农村收藏、晾晒粮食用得比较多,也可以用藤条或去皮的柳条,竹篾编成的大撮子,扬米去糠的器具。
笠麻
斗笠,客家人把它叫作“笠麻”,指一种遮挡阳光和避雨的编结帽,是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客家人戴上斗笠去干农活,主要是起到头部防晒和挡雨作用。
草帽
草帽一般是指用水草、麦秸、竹篾或棕绳等物编织的帽子,帽檐比较宽。夏天戴这种草帽,既遮阳又能通风透气,十分凉爽。还可用来遮雨,并且休息时将衣物放于帽中,以防沾尘土。
担杆
扁担,在客家话中叫“担竿”,是扁圆长条形挑、抬物品的竹木用具,有木制的,也有竹子做的。其外形一般都是简朴自然,直挺挺的。
风谷机
风谷机,又称风谷车、扬谷机、风车、风柜、扇车、飏车、扬车、扬扇、扬谷器,由容器,出风口、手摇风扇,出口几部分组成。是一种用来去除水稻等农作物籽实中杂质、瘪粒、秸秆屑等的木制传统农具。
打谷机
打谷机,动力是人力,农民打稻谷时须用脚用力踩传动踏板,手抓稻禾塞进快速滚动的打谷机中打落谷粒。
箩筐
箩筐是用竹子或柳条等编成的器具,或圆或方,或方底圆口,用来盛粮食、蔬菜等。制作精细,形状多以圆底方口的为主,为传统农家必备的农具之一。
鸡笼
鸡笼是用竹篾编制而成,用于关闭家禽的器具。
禾篮
禾篮是梅州农村过去的主要耕作工具之一,由底座、耳和插梢三部分组成。底座结构为X型,由方木棒构成;耳由毛竹削成的篾条组成;插梢是在装满禾苗后,交叉插上小竹枝条固定。禾篮往来于秧田、晒秆坪等地,用于挑担禾苗。
鸡公车
鸡公车又名独轮车或羊角车,既是一种实用的农具,又是一种便利的交通工具,木制而成。这种车只有一个轮子,前尖后宽,主要使用人力推动滚轮向前行进。
龙骨车
龙骨车是旧时中国民间灌溉农田用的龙骨水车,为世界上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农用水车。其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
犁耙
犁耙是以前主要的生产农具,耕田作地,犁耙缺一不可。与犁相比,耙的结构简单许多。铁质的耙齿、横梁、竖梁、翘梁和木质的扶手,就组成了一张耙。在春耕插秧之前,农户赶着牛用犁进行深翻后,还必须换上耙,把田细细地耙作一番,耙细之后才能插上水稻的秧苗。
石磨
石磨,俗称磨石,主要用来磨豆浆、磨米浆、磨豆腐等,用这种老石磨磨出来的豆腐正宗且美味。
砻磨
砻是一种客家物具,亦是一种破谷出壳的加工器械,陪伴客家人度过了漫长的岁月。砻谷的砻和石磨在结构、工作原理上许多地方有相似之处,比较起来也有许多细微的差别。
蓑衣
蓑衣,用粽编织成的像衣服一样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
格箩
客家箩隔,是一种用竹篾编制成的用具,一般分成两层或三层,底层固定,上面几层是活动的,根据需要可以增加或减少层数,有盖,通常是成对使用。
石舂
石舂主要用来蓄水,或者用来砸、捣、研磨药材食品等。
打谷桶
比打谷机历史更久远的传统农具,是打谷机发明之前的主要脱粒工具,现在一些偏远山区还在使用。其工作原理非常简单,就是一个木制的大桶,使用人力双手紧握成熟的稻子下端用劲摔打谷桶内壁,达到脱粒效果,脱粒后的稻谷落在桶内。
薯擦
擦丝器又叫擦子、擦刀(各地俗语叫法不同),它的用途很多,可以把各种薯类、蔬菜擦丝。
碓
碓是舂谷的设备。掘地安放石臼,上架木杠,杠端装杵或缚石,用脚踏动木杠,使杵起落,脱去谷粒的皮,或舂成粉。
谷斗
木制而成,圆底鼓形,上下两端用铁条箍牢,上方敞口,用来装盛粮食,也用来量粮食,有“斗”的用途。
钉耙
木制长柄,一端有铁齿、木齿或竹齿,用来平整土地或松土等。有四齿耙、二齿耙之分。
锄头
锄头,是一种我国传统的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收获、挖穴、作垄、耕垦、盖土、筑除草、碎土、中耕、培土作业皆可使用,属于万用农具,是农人最常用的工具之一。
谷仓
储藏粮食用的仓库。客家地区常见的家用谷仓都是木制而成的,有门,上书“五谷丰登”之类词语并贴红纸神符,以示吉祥和表达美好的祈愿。
镰刀
镰刀是农村收割庄稼、割草、劈除细枝的农具,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一种是刀口较长的,用于劈砍树枝或者劈开短小的柴火叫做“大颈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