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植物为人类和其他动物提供食物和住所,还能调节气候,给地球带来生机和活力。但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物种正在加速灭绝,植物也不例外。据统计,从1753年至2018年,全球范围内已经有571种种子植物在野外灭绝。一种植物的消失,对我们来说,并不仅仅是单一物种的消亡,也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地球上的生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种植物的灭亡可能会导致几十种伴生物种的消失,植物的大量灭绝将会动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塔基。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由于遗传基础狭窄而引起的粮食安全事件。拥有相同基因的植物,一旦遭受疾病侵袭,很容易“全军覆没”。有专家认为,从野生植物的基因中或许能找到解决办法。如籼稻是由野生稻驯化而来的,在漫长的驯化过程中,籼稻获得了人们所期望的性状,但也失去了部分野生稻特有的基因,其中包括抗病虫、抗逆、高蛋白含量等优良基因。因此,对于育种专家而言,不适合食用的野生稻可以为改良栽培稻储备丰富的基因源,对解决粮食安全、维护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为了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科学家想出了建造植物“诺亚方舟”的方法,将野生植物的种子提前保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现在,很多国家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种子库。而坐落于云南昆明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重大科学工程、亚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种质资源是指有活力、有生命力、可以传递给后代的遗传资源,如植物的种子。种子大约出现在3.6亿年前,是陆地植物在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出的高度复杂而精妙的结构,包含植物的全部遗传信息。通常,成熟的种子会在适宜的条件下开始萌发。但有时,种子也会因进入休眠状态而无法萌发。造成种子休眠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种子自身的原因,如胚还需要继续发育或被种皮密封而未能获得足够的水分和空气;另一种则是外部原因,种子已充分成熟,只因环境不具备萌发所必须的条件而被迫处于暂时停顿状态。这两种因素既可以单独作用,也可以复合作用,使种子进入不同深浅程度的休眠状态。种子的休眠特性是一种植物特有的生存策略,可以让植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萌发生长。正是因为这一特性,才使建立种子库、通过保存种子来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方案成为可能。
为了保证种子能长久保存,首先要尽量采集成熟度较好且饱满度较高的健康种子。种子采集通常从容易采集的区域入手,逐渐延伸到更偏远的地区。种子被采集回来后,还要对其“验明正身”,核查种子与标本、数据表、DNA材料、照片等是否一一匹配,并初查种子的质量状况。其次,要创造适宜的条件将种子保存起来,尽可能使它们“延年益寿”,以便日后需要的时候再次利用。对于大多数种子而言,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速其萌发过程,促进种子的呼吸作用,加速物质代谢,也会导致出现霉变等问题。相比之下,种子更喜欢干燥低温的贮藏环境。大量实践数据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种子的含水量每降低1%或储藏温度每降低5℃,种子的储藏寿命可延长一倍。实际操作中,种子会被放置在空气相对湿度为15%的干燥间进行脱水,这样做是为了让种子的含水量下降到安全范围之内。如果种子的含水量超过安全范围,过多的水分就可能成了种子的“心腹之患”,在低温下形成大冰晶,破坏细胞膜结构,导致种子失去活性。
保存种子最重要的意义,是为了将来有一天能够重新使用,也就是把“沉睡”的种子“唤醒”,使原本处于休眠期的种子正常萌发。为此,要周期性地给种子做萌发实验。一般情况下,在种子送入冷库一周后,就可进行初次萌发实验,萌发率在75%以上即视为合格。接下来,每隔5-10年,就要从冷库中取出一部分种子进行萌发实验,监测种子的活力情况。
理论上,对于冷库中处于休眠状态的种子,只要打破休眠条件,就能刺激种子萌发。但实际上,经过干燥、低温保存后的种子,也可能会出现一些特别的反应。比如一种叫白楸的植物,它的种子冷藏后便不能萌发。遇到这种情况,研究人员会先利用能将活细胞代谢产物染色的化学试剂进行染色实验,判断种子是否还具有活力。染色结果显示,白楸种子并没有失活。切片观察后发现,原来白楸种子的含油量特别高。冷藏之后,种子细胞内的油脂发生凝固,而在进行萌发实验的25℃的条件下,凝固的油脂没有熔化。当把环境温度升高至45℃时,种子细胞内的油脂仍处于凝固状态。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种子才逐渐萌发。简单地说,这类种子被冻僵了,需要给它“泡热水澡”,才能够苏醒过来。
另外,还要充分考虑植物原始的生长环境。比如,青藏高原的昼夜温差大,所以要把来自这一地区的种子放在培养箱里面,模拟白天温度高、晚上温度低的环境,通过变换温度,让它们能够萌发。
总之,我们希望种子能在种子库中一直“沉睡”,又希望它们在需要的时候能被轻松“唤醒”。这一点无论对种子还是对现有的保存技术而言,都充满挑战。直到现在,种子库中还有某些种子处于“一睡不醒”的状态,试过多种办法仍不能使其萌发。但这也正是物种保护工作的乐趣之一——通过工作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进一步了解自己要保护的对象,窥探大自然的秘密。
(摘编自谭治刚蔡杰《种子库:植物的“诺亚方舟”》)
A.“全军覆没”在文中指有相同基因的植物受疾病侵袭,导致其伴生物种消失的现象。
B.“验明正身”在文中指的是初步检查种子的质量状况,是种子入库前的第一道程序。
C.“心腹之患”在文中指种子的内部含水量过多,种子在低温时有失去活性的潜在危险。
D.“一睡不醒”在文中指我们希望种子经过干燥、低温保存后,能在种子库中一直沉睡。
2.根据材料中对种子库工作流程的介绍,下列填入方框中的内容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健康饱满,或有助于改良作物的基因
B.种子在不具备萌发条件时会选择休眠
C.在安全范围内,创造干燥低温的储藏环境
D.打破种子休眠条件,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
A.冷藏后白楸种子的细胞内油脂凝固,由此可见,现有保存技术在改变种子外部环境的同时,也有可能引发其内在状态的变化。
B.温度为45℃时白楸种子不萌发,随着温度进一步升高,它才开始萌发,因而当种子未被“唤醒”时,不能简单判断其已失活。
C.白楸种子被“唤醒”后的萌发率即使达到最高值,也较冷藏前明显下降,这提示我们有必要在采集时确保种子的数量足够多。
D.实验中白楸种子的萌发率在55℃时最高,然后随温度上升而下降,这说明种子在萌发时若超过一定温度会再次进入休眠状态。
4.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讲述顺序,并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4分)
5.本文兼具科学性与社会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走三边
贾平凹
往陕北远行,三千里路,云升云降,月圆月缺,旅途是辛苦的,过了金锁关,山便显得愈小,羊便见得更多,风头一日比似一日强硬,一日比似一日的思亲情绪全然涌上心头了。当黄昏里,一个人独独地走在沟壑梁上,东来西往的风扯锯般地吹,当月在中天,只身卧在小店的床上,听柴扉外蛐蛐忽鸣忽噤,便要翻那本塞外古诗,以为知音,是体会得最深最深的了。但我仍继续北上;三边,这是个多么逗人神思的神秘的地方啊。
穿过延安,进入榆林地区,车子在沟底里钻,七拐八拐的,光看见那黄天冷漠,黄山发呆。到了县城,天已擦黑,城外三里便进了绿的世界,要不是赶驴人提醒,谁能想到这不是树林子而是一座县城呢于是得知,在这三边,有一丛树,便有一户人家,有一座树林,就该是镇子或是县城了;原来天和地平行,树和人同长,这便是三边的特点了。
待了几日,新结识了几位伙伴,他们主动提出做我的向导,要往北边的沙漠里去走走。“一定要去看看,那又是另一个世界呢。”兴趣撩拨,就三人越过了长城,徒步往北行。沙地上,行走委实艰难,浑身汗水淋淋。沙丘起起伏伏,望之如海中浪涛。沙丘过去,又是成片的盐碱地,树木是不长的,只可怜巴巴生些盐蒿。一把蒿守着一杯土,渐渐便成了一个小包。再往后却又是沙丘,但已经植了树:沙柳、红柳、小叶杨、沙枣。沙盖了盐碱,树又守住了流沙。
三天过后,我们走到一个镇落里,这个镇落显得很大,有回民,有汉民,分两片屋舍:一处汉民,建筑分散中但有联络;一处回民,建筑对仗里却见变化。伙伴讲,再往北去不远,还有蒙民哩。夜宿镇里,当地老人给我一个手抄本,有这么一段:
三边地区蒙民,昼意干族,晚就道旁,有水草处卸鞍驮,撑帐支锅,取野薪自炊,其牛纵食原野,人披裘轮卧起,以犬护之,不花一钱。汉民亦有效之。
读此书,方知三边地域民族竟是这么亲善!更不曾想,这个镇子在两日之后,便是汉、回、蒙一年一度的盛大交易会。
交易会,其场面可谓热闹,有北京王府井的拥挤,却比王府井更气势;有上海南京路的嘈杂,却比南京路更疯野。那一排一摆小吃,荞面拉条、豆面揪片、黄米干饭、羊肉粉汤,酸、辣、煎,五味俱全;那菜市上一筐一车,二尺长的白菜、淡黄的萝卜、乌紫的土豆、半人高的青葱,六色尽有;那农具市上的铜的挂铃、铁的镢、钢的锨,叮、咣、铿、锵,七音齐响。还有那骡马市上,千头万头高脚牲口,黄乎乎、黑压压偌大一片,蒙民在这里最为荣耀,骡马全头戴红缨,脖系铃铛,背披红毡,人声喧嚣,骡马鸣叫,气浪浮动得几里外便可听见。在羊肉市上,近乎一里长的木架上,羊肉整条挂着。更有买卖活羊的,卖主用两只腿夹住羊头,大声与买主议价。汉、回、蒙民似乎都极富有,买肉就买整条,买果就买整筐。末了就涌进那菜馆酒馆,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直要闹到月上中天方散。在酒馆里,几句攀谈,我们便成了极熟的人,兴致高涨,开怀大饮。
A.以“天和地平行,树和人同长”来概括“三边的特点”,承接初见县城时的感受,凸显了三边地区人民的生存境况。
B.新结识的当地人“主动提出”做向导,酒馆里几句攀谈“便成了极熟的人”,这些描写都展现了三边地区的淳朴民风。
C.引用手抄本的记载,将今日的汉、回、蒙的交易会与蒙民千年习俗关联起来,写的是三边地区民族团结的历史传承。
D.写柳树林“叶子全红了,像无数偌大的灯笼高高举着”,与“端端一柱白烟”相映衬,表现三边地区的苍凉风景。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8.本文写交易会时大量堆叠同类词语,请简要分析其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节选自《涑水记闻》)
10.(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A法B用C铁D数E斤F为G龙H爪I形J沈K之L水M底N系O絙P以Q船R曳S之T而U行
A.“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意为停止,与成语“无法自己”的“已”意思不同。
B.课,原意为根据一定标准对官吏进行考核,文中指范子渊记录下来以备考核的业绩。
C.“资谈笑”的“资”,意为供给,与《谏逐客书》中“逐客以资敌国”的“资”意思相同。
D.“共为欺罔”的“罔”,意为欺骗,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意思不同。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候补官员李公义提议用铁龙爪疏浚黄河河道,宰相王安石认为这种浚河的方法很好,于是他设置浚川司,并派范子渊前去依法施行。
B.宫官黄怀信在铁龙爪的基础上,以铁、木、石为材料,制作了更为大型的浚川耙,配合绞车同时使用,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
C.王安石推行使用浚川耙,但是百姓都认为这并不奏效,王安石又把浚川之事交由河北安抚司负责,要求推荐有能力的官员去实施。
D.荥泽河的水位上涨,情势危急,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他使用浚川耙疏通河道,成功地避免了决堤,上报朝廷后受到皇上赞赏。
13.(8分)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2)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昉从之。
14.(3分)对于新工具浚川耙效用的争议,皇上体现出明君应有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青玉案
陈璀
碧空黯淡同①云绕。渐枕上、风声峭。明透窗纱天欲晓。珠帘才卷,美人惊报,一夜青山老!
使君留客金樽倒,正千里琼瑶未经扫。欺压梅花春信早。十分农事,满城和气,管取明年好。
[注]①“同”即“彤”。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碧空黯淡同云绕”与“孤帆远影碧空尽”都用其他意象来衬托“碧空”的辽阔。
B.“美人惊报”与“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都通过旁人的视角写室外的景物。
C.“使君留客金樽倒”与“丰年留客足鸡豚”,以不同形式体现了主人待客的热情。
D.“欺压梅花春信早”与“春信未来梅已知”都以梅花的开放作为春天将至的信息。
16.这首词不着一个“雪”字,却处处写“雪”,请选取三处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鹿”喜居山林,生性温顺,文人常借以寄托山林之思,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2)“巷”常出现在古诗词中,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写“”,以表现田园生活;辛弃疾《永遇乐》中的“”,描绘了刘裕曾经生活的地方。
(3)“盈盈”一词往往包含美好的含义,今人喜欢用来取名,古人也常在诗文中用到这个词语,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钟扬是从未止步的“跨界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基础课程结束,17岁的钟扬选择转入无线电电子学系学习。这个专业横跨“无线电”和“电子学”两大学科,需要敏锐的跨学科领悟力和持之以恒的坚持力,而这两点正是钟扬的特质,这种“跨界”的学科也给予他更宽广的想象和驰骋空间。
然而钟扬自己也没有想到,学了无线电电子学,后来分配到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那时的植物学界习惯于传统的植物学研究方法,对数量分类学嗤之以鼻。钟扬出于自己的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知识背景,不但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问题,从而自己的发展方向也迅速找到了——将无线电电子学的知识应用到分子生物学、进化和生态学的研究中。至今,像钟扬这样突破学科界限、耕耘交叉地带的学者仍属少数。
更为难得的是,钟扬在科学追求的路上,没有放弃一直钟爱的诗歌创作,他的一颗“文艺心”填平了科学与文学之间的沟壑。他翻译的科普读物《大流感》,语言生动,广受欢迎。
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钟扬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改变原意。(4分)
19.结合文段,分析划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怎样读《红楼梦》这绝不是只有一种答案。读的方法可以因人因条件而异,不必拘于一途,你完全可以甲,抵达书中绝妙深奥之处。但这不等于说,不需要听别人的指点。(①),问刚从山上下来的人或游过此山的人,他的指点切实可靠得多。
读《红楼梦》,自然还应该认真地反复地读,乙地读一二遍,是不可能对此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苏东坡读书有“八面受敌法”,在他看来,每一书都要读之数遍,每次应精读一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击破,在读了若干遍后,方有其成。这样看起来似乎有点笨,耗时耗力,(③),读成之后就能经得住各方面的考验。这与不作深入钻研的读书方法比较起来,效果会丙。
这样说来,读《红楼梦》又只能拘于一途,听人所指、融我所思,即能有所悟、有所得。
20.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2.请你运用“八面受敌法”,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拟定阅读计划要点。要求:结合《红楼梦》具体内容,完成下表;句式整齐,表达简洁。(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语言文字运用I为我们讲述了“跨界者”钟扬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有勇敢的“跨界者”,也有兀兀穷年做好一件事的“守界者”。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语言文字运用I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02简版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
1.(3分)C2.(3分)A3.(3分)D
4.(4分)
①首先介绍了种子库建立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接着讲述了保存种子的过程、方法与挑战;②先介绍为什么建种子库,再讲述怎样保存种子,符合公众的认知规律和认知需求。[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4分)
①本文用准确严谨的科学语言,呈现实证研究的科学结果,具有科学性;②本文选题聚焦物种保护的时代关切,旨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具有社会性。[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
6.(3分)D7.(3分)C
8.(6分)
①描写了蒙、汉、回各民族热闹、和谐的市场景象;②形成了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③表现了当地民族融合、物阜民丰的世俗生活气象。[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
放蜂人让“我”找到了书写三边的角度:①放蜂人的身份,转变了“我”外来者的观察视角;②放蜂人的讲述,启发了“我”描写三边的情感立场;③尝了三边的蜜之后,“我”确定了选材角度和写作内容。[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6题详解】
凉。
故选D。
【7题详解】
D.“刚健”说法错误。刚健的语言风格特点是刚健有力,气势雄壮,本文的语言质朴自然,并没有“刚健”的特点。
故选C。
【8题详解】
内容角度:由文中“这个镇子在两日之后,便是汉、回、蒙一年一度的盛大交易会”“交易会,其场面可谓热闹,有北京王府井的拥挤,却比王府井更气势;有上海南京路的嘈杂,却比南京路更疯野”可知,作者描写交易会时所用的大量堆叠同类的词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蒙、汉、回各民族热闹、和谐的市场景象。
修辞角度:由文中“那一排一摆小吃,荞面拉条、豆面揪片、黄米干饭、羊肉粉汤,酸、辣、煎,五味俱全;那菜市上一筐一车,二尺长的白菜、淡黄的萝卜、乌紫的土豆、半人高的青葱,六色尽有;那农具市上的铜的挂铃、铁的镢、钢的锨,叮、咣、铿、锵,七音齐响”等句子可知,本段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大量堆叠“荞面拉条、豆面揪片、黄米干饭、羊肉粉汤,酸、辣、煎”等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了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
主题角度:由“荞面拉条、豆面揪片、黄米干饭、羊肉粉汤”“二尺长的白菜、淡黄的萝卜、乌紫的土豆、半人高的青葱”“铜的挂铃、铁的镢、钢的锨”“头戴红缨,脖系铃铛,背披红毡”等堆叠的词语可知,作者是从不同方面展示了交易会上物品种类的丰富,表现了当地民族融合、物阜民丰的世俗生活气象。
【9题详解】
由文中“相坐攀谈,放蜂人来自江南,年年都来,来数月方去。他说外人以为三边无色无香,其实那是错了”可知,放蜂人也是一个来自江南的外来者,但正是这样的身份,才让他清楚地知道外人对三边是有误解的,这转变了“我”外来者的观察视角;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10.(3分)
JNP[每答对一处1分;答错不扣分;答案超过三处,不给分。]
11.(3分)A12.(3分)B
13.(8分)
(1)君主广泛地听取和接纳意见,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下面的情况就能够到达君主那里。[4分。大意2分,“拥蔽”“通”各1分。]
(2)范子渊告诉程昉说直河水浅,可上报文书给浚川司,用浚川耙疏通河道,程昉听从了他的建议。[4分。大意2分,“属”“牒”各1分。]
14.(3分)
①皇上既没有偏信王安石的保奏,也没有偏信文潞公的上奏;②他先安排了熊本去视察,又派遣冯宗道去汴水做试验。[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3分)A
16.(6分)
①“同云”“风峭”,描写下雪之前阴云密布、寒风料峭的景象;②“明透窗纱天欲晓”,描写遍地白雪在晨晖中反射出光亮;③“一夜青山老”,描写大雪覆盖山头;④“使君留客”,明写诗人留客,暗写大雪封路;⑤“琼瑶未经扫”,指大雪覆盖;⑥“欺压梅花”,描写大雪覆压梅花;⑦“十分农事”“管取明年好”,暗含“瑞雪兆丰年”之意。[每点2分。任意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
(1)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2)狗吠深巷中寻常巷陌
[每空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3)示例一: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示例二: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示例三:三五明月满盈盈不自珍(陈子昂《感遇诗》)
示例四:帘下开小池盈盈水方积(白居易《官舍内新凿小池》)
[每空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7分)
18.(4分)
①搭配不当,“出于”改为“基于”;②关联词语使用不当,“从而”改为“而且”;③语序不当,“迅速找到了”移至“自己的发展方向”前面。
修改示例:钟扬基于自己的无线电电子专业的知识背景,不但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问题,而且迅速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每改对一处2分,两处3分,三处4分;只找出错误,没有正确修改,不得分;意思答对即可。]
19.(3分)
①使用比喻修辞,把科学与文学之间的差距比喻成“沟壑”,②生动形象地突出钟扬的
文艺气质把两个领域的差距抹平,③为下文其翻译作品《大流感》大受欢迎作铺垫。[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3分)
20.(6分)
①譬如登山②不弄清这些问题③但读得扎实
[每句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3分)
甲:另辟蹊径乙:浮光掠影丙:更胜一筹
[每空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22.(4分)
①示例:反复通读
②示例(1):女性形象,万艳同悲
示例(2):诗词歌赋,隐喻命运
[每处2分;内容具体1分,句式整齐1分。意思答对即可。]
四、写作(60分)
23.(60分)
审题立意
一、关于题意理解
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一)对材料的理解
本题材料为一段文字,共两个句子。
第1个句子:语言文字运用I为我们讲述了“跨界者”钟扬的故事。
语言文字运用Ⅰ讲述了“跨界者”钟扬的三次“跨界”:
大学学习期间,学习无线电电子学专业,横跨“无线电”和“电子学”两大学科;
这则阅读材料,既清晰地展示了钟扬三次“跨界”——专业“跨界”、学科“跨界”和领域“跨界”,也揭示了钟扬“跨界”的原因——需要与爱好;为考生明确了理解“跨界”的方向,打开了分析“跨界”的思路。
材料中“跨界”的“界”,指的就是边界、界限。“跨界”既可以指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也可以指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的转移,还可以由考生进行自定义。
第2个句子:在我们身边有勇敢的“跨界者”,也有兀兀穷年做好一件事的“守界者”。
第2个句子由两个分句组成。第一个分句承接第1个句子,点明“跨界者”的两个特征:
一是“我们身边”,并不神秘,也不特殊,以引导考生联系身边现实、结合社会时代,展开分析思考;
二是“勇敢”,强调“跨界”需要勇气,跳出自身的舒适区,属于一种勇敢的行为。
第二个分句,提出“跨界者”的对立面——“守界者”,并以“兀兀穷年”高度概括了“守界者”的特点。“兀兀穷年”出自唐代韩愈的《进学解》,用以形容人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年复一年地坚持做好一件事,突出了持之以恒、始终如一的坚守精神。
材料中的两句话,虽没有呈现观点,但通过“勇敢”和“兀兀穷年”同时表达了对“跨界者”与“守界者”的敬意。
综上所述,对材料的解读应该强调以下两点:
①“跨界者”与“跨界”,有着“跨”的勇毅、突破、发展、创新等,值得尊敬;
②“守界者”与“守界”,因为“守”的坚持、沉潜、深探、恒心等,值得尊敬。
(二)对引导语的理解
本作文题第二段为引导语,规定了写作任务。
(1)结合材料。
“结合材料”,有以下两个含义:
一是要写作题中的材料为起点,作文的主题要由材料得出;中间要提到材料;结尾要回扣材料。不可置材料于不顾,不可抛开材料写作。
二是既要结合材料的内容,也要结合材料的含意、逻辑关系及其情境。材料的内容是指“跨界”与“守界”方面的意义,含意是指材料的启示意义,即哲学意义、抽象意义、类比意义、扩展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语言文字运用Ⅰ中阅读材料的内容,可以直接提示考生理解“跨界”“跨界者”,也可以间接辅助考生理解“守界”“守界者”,考生可以其为写作的起点,也可以置之不理,自行构建“跨界”与“守界”内涵和外延。
(2)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3)反映你的权衡与取舍。
“反映”是指表现出客观事物的本质。
“权衡”原指秤锤和秤杆,一般比喻衡量、斟酌,即在对比中展现对不同事物、状态等的比较与考量。
“取舍”指要或不要,即要做出判断,要呈现选择的结果,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当“墙头草”,两边倒。
对于写作引导语要整体观照与兼顾:
“结合材料”,就是以材料为本,不能断章取义、不能另起炉灶;
“感悟与思考”要做到思想积极健康向上、言之有物;
“权衡与取舍”要做到观点鲜明,阐释充分,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三)对写作要求的理解。
写作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写作角度选择、立意确定、标题拟写三个方面提出要求;二是对考生写作态度提出要求,明确反对套作,强调不得搬用语言文字运用I的材料,禁止抄袭和保证公平;三是对字数提出要求,不少于800字。
2.确定立意:一般而言,可从正面立意,也可从反面立意。
二、关于是否符合题意
这道作文试题规定了下述四个方面的写作任务:
1.结合材料:要抓住材料的主要内容“跨界”与“守界”及其含意与逻辑展开写作。
2.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有真情实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时代精神,文风端正。
3.反映你的权衡与取舍:有真知灼见,展现全面认识事物、客观分析现象、多角度看待世界的思辨性思维特征。
4.联系现实,结合自身实际、时代社会,谈感悟与思考。
完成上述写作任务1和任务2,即可视为“符合题意”;在此基础上,“内容项”评为一等文,须完成任务3;“内容项”评为一等文中的“一等上”或“一等中”,还必须完成任务4。
要言之,抓住材料的主要内容“跨界”与“守界”,思考什么是“跨界”,什么是“守界”?面对“跨界”与“守界”,有所权衡,有所取舍,在什么情况下做出取舍,为什么这样取舍?在此基础上,由此及彼作拓展,延伸至各行业、领域、界别、哲思,均视为“符合题意”。
(二)基本符合题意
1.没有结合材料,写感悟与思考。
2.只是扩展材料,没有写感悟与思考。
3.不符合情境,任务完成得不好。
4.对材料中给定正向材料(内容及含意)进行批评,对材料中给定反向材料(内容及含意)进行肯定与赞扬。
(三)偏离题意
1.完全抛开材料,另起炉灶。
2.思想不健康,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违背公序良俗,没有底线思维。
3.残卷,没有完成写作任务。
4.白卷。
(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是“我们身边”,并不神秘,也不特殊,以引导考生联系身边现实、结合社会时代,展开分析思考;二是“勇敢”,强调“跨界”需要勇气,跳出自身的舒适区,属于一种勇敢的行为。第二个分句,提出“跨界者”的对立面——“守界者”,并以“兀兀穷年”高度概括了“守界者”的特点。“兀兀穷年”出自唐代韩愈的《进学解》,用以形容人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年复一年地坚持做好一件事,突出了持之以恒、始终如一的坚守精神。
“结合材料”,有以下两个含义:一是要写作题中的材料为起点,作文的主题要由材料得出;中间要提到材料;结尾要回扣材料。不可置材料于不顾,不可抛开材料写作。二是既要结合材料的内容,也要结合材料的含意、逻辑关系及其情境。材料的内容是指“跨界”与“守界”方面的意义,含意是指材料的启示意义,即哲学意义、抽象意义、类比意义、扩展意义。
(3)反映你的权衡与取舍
对于写作引导语要整体观照与兼顾:“结合材料”,就是以材料为本,不能断章取义、不能另起炉灶;“感悟与思考”要做到思想积极健康向上、言之有物;“权衡与取舍”要做到观点鲜明,阐释充分,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三)对写作要求的理解
1.选准角度
2.确定立意
一般而言,可从正面立意,也可从反面立意。
4.联系现实,结合自身实际、时代社会,谈感悟与思考,
【样卷与评语】
1号文
肯定跨界勇气,更需守界精神
在我们身边,有勇敢的“跨界者”,如钟扬一般突破不同领域的界限。然而,更多人却是兀兀穷年做好一件事”守界者”。在伟大复兴的桅杆之下,我们固然喜于越来的越多人有跨界”的勇气,但更应鼓励人人培育“守界”之精神,以沉潜之姿,为飞跃蓄力!
越来越多“跨界者”的出现,得益于社会发展后机会的丰富。愈发宽容的社会环境、国家的支持、高校的鼓励机制,使得我们的试错成本不断降低,从而有勇气尝试不同领域,延展生命的广度。跨学科培养模式赋予钟扬宽广的想象与领悟力,支持他跨无线电电子学与生物学之界,以跨学科的视野为科学研究助力;《中国诗词大会》兴起为外卖小哥、普通工人提供大展身手的机会,指引越来越多人跨柴米油盐与风花雪月之界,以诗词之美为生活添彩。“斜杠青年”群体的出现,更反映了社会多样性的提升。不可否认,“跨界者”群体的壮大确为可喜变化。
但是,并非人人都能有“跨界”的机会,我们更应肯定"守界者”的意义,呼唤专于一件事、拓展生命深度的“守界精神”。“守界”绝非闭目塞听、眼界狭隘,而是坚持专注于本职工作的自觉、求深求精的决心。跨界固然可喜,但大多数人都是兢兢业业的“界中人”。而从“界中人”到“守界者”,需要的便足沉潜的毅力、扎根的决心。胡晓春作为黄山第十九任“守松人”,日复一日地守护松责任之界;张桂梅一生致力于让大山中的女孩接受更好的教育,以实行守教育之界......正是无数“守界人”在升日落间的执着,在寒来暑住中的坚守,成就了今日中国!
当今中国正迈过发展的急流险滩,社会成就“跨界者”,但更呼唤你我成为”守界者”。基础学科建设急需人才,我们听见“甲骨文专业女孩”无导师难以继续学习的呼声;却也看见盲从“金融热””公务员热”的人影幢幢。要想“冷门不冷,绝学不绝”成为现实”就需要更多心守界者挺身而出,为学科建设承担守界之责。作为新时代育年,我们受益于祖国的发展,拥有“跨界”的选择;亦应自明责任,以“守界”之姿为后来人创造更多的机会!
正是:肯定跨界勇气,更需守界精神。以守界之心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兀兀穷年,岂有悔
评语:
本文属论述类一等文。
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身边“跨界者”的勇气固然值得肯定,但更应鼓励的是“守界者”兀兀穷年的沉潜蓄力之精神。观点清晰,立场鲜明,凝练有力。
第二段紧承开头,对于当代“跨界者”的广泛涌现,进行社会发展层面的纠因分析——“宽容的社会环境降低了试错成本”,从而使更多人勇于延伸生命的广度,凸显了考生的思维深刻性。进而结合语言文字运用的材料,从钟扬的跨界视野与行动切入例证,由此及彼,论证人们得以跨越生活的柴米油盐与诗词的风花雪月,参差多态与兼容多元是可喜的。此段贵在并没有“搬用材料”,不囿于机械套用或扩写的窠臼,有思维层面的明显归纳提升。
第三段阐释“跨界”与“守界”的区别,加以权衡,“更应肯定”是非常精准的表述,
本段完成了对于两个关键词的对比、考量、斟酌,并不否定“跨界”的意义,只是更应肯定专注于深度的精神。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现思辨精神——“绝非闭目塞听、眼界狭隘”,而是“自觉求深求精的决心”,从胡晓春到张桂梅,无不是由于执着扎根与沉潜坚守,成就了自我伟业,亦成就了今日之中国。
第五段呼应标题,重申观点,收束简洁有力。
发展等级打在“深刻”。
评分:19+19+20=58
2号文
第二段随即深入分析“为什么我们不追求跨界者而应成为守界者呢?”此文段从两个方面析理:精力有限和能力有限决定了我们更应该做出正确的选择,即将“守界者”作为我们必胜的追求。行文干净利落,切中肯綮。
第三段进一步对跨界者的勇敢和守界者的勇敢进行权衡,举樊锦诗、叶嘉莹和许渊冲的例子详细阐述了守界者的勇敢的具体体现。
第四段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相对辩证地思考,在留有余地的同时进一步肯定了自己的观点,指出中学生应该怎么成为一个守界者。
结尾段鼓励青少年应该不怕困难,坚定地将守界者作为我们毕生的追求。再次强化观点,照应全文。
全文立场鲜明,理据丰富,充分且准确地落实了“权衡与取舍”的写作要求,以我入文,展现了当下青年积极昂扬面对人生挑战的精神风貌。
评分:18+19+19=56
3号文
“守界”诚可贵,跨界”价更高
兀兀穷年,久久为功。“守界者”皓首穷经,身耕一隅,诚然可贵;敢于突破,勇于跨越,跨界者”突破界限,限,超越自我,价值更高。“江山不负英雄泪,且把利剑石破长空”,吾辈青年需赓续前辈精神、以“利剑破长空”之姿,勇于跨界,超越极限!
跨界者,不固守于自己的小天地中,而是勇于跳出舒适圈,跨越领域边界,探寻各方互通。跨界,能赋予跨界者融会贯通的智识,以及敢于挑战的勇气。观当下,不少高校开展通识教育,打破文理分界,致力于给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天地,提供更充足的机会,不正是“跨界”的最好注释么而“跨界”在赋予“跨界者”智识与勇气的同时,“跨界者”打破了各种领域的界限,推动各学科、各领域知识的交汇与融合。“跨界者”钟扬将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知识融入生物学、生态学之中,不正是“跨界者”的最佳楷模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跨界为跨界者提供“清渠”,而跨界者的贯通融合,也如同活水一般,为活渠注入新鲜动力。
守界者诚然可贵,但我们更需要多些跨界者:将不同领域的识、技能、经验整合起来,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守界”某种程度上,仍代表了“孤立与片面”,而跨界者却主动地用运动、发展,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达到对事物更深层次的认识。跨界者永不会是单向度的人,而必然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开放的胸怀。钟扬如此,文转理的钱伟长如此,“弃医从文”的鲁迅亦如此......先辈已立模范,吾辈青年,更需自觉主动地探索跨界之机,做新时代的跨界者。且观当下,我们同习六科,怎算不上“跨界者”?进入大学后,我们在主修专业之时,仍海选修各项课程,怎算不上是“跨界者”?时代问卷,正待吾辈作答,我们必需拥抱跨界者身份,敢于跨越,勇于超越,拓宽生命的广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