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高考语文二卷选取了作家葛亮的小说《书匠》的章节,作为阅读理解的考题。考生们纷纷表示,在考场上“被老董这个人物所感动”,并感到读罢“意犹未尽”。
试题中两个主观题之一是“结合文本分析老董身上的‘匠人精神’如何体现”。专家点评,本道试题以“立德树人”为命题宗旨,紧扣新时代主题,讲好中国故事,让考生感悟传统匠人恪守职业操守、坚持行业规矩的精神风范,与时代呼唤大国工匠精神相呼应。
《书匠》中的主人公老董,是一名古籍修复师,亦是葛亮目前在创作的“匠传”小说系列中的重要角色之一。恰好葛亮近日和友人通信,专就“匠人”、“匠心”等话题作出深入探讨,或可作为对这道考题的回应。
作家葛亮
葛亮书信全文:
YJ:
谢谢你的来信。
一晃许久过去了,上次见面,还是前年你来香港看巴塞尔展,记得我们约在九龙湾一间怀旧风的茶餐厅。
当时,大约你也注意到了店铺里的许多旧物。台式的SINGER缝纫机、火水炉、来自南丰纱厂的纺锤和锈迹斑斑但依然可以转动的电风扇。与其说,里面满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遗迹,不如说是香港在彼时走向经济腾飞、出自于日常的劳作的辙印。
在当下,我们对“匠人”这个词感兴趣,除了你说的“专注”,大约还来自于手工的细节和由此而派生出的仪式感。显然,在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语境之下,复刻已视为生活常态。手工本身所引以为傲的稍有缺陷感的轮廓,都可以经过更为精准的流水线生产来实现。我在一个展示会上,曾看到用3D打印,数个小时之内还原了已被氧化至面目全非的青铜器。刹那间,我甚至对本雅明念兹在兹的“本真性”产生的怀疑。对于器物,“唯一”的意义是什么;手工,是否需要以排他来实现价值、维护尊严。
你信中提到“匠心”与“匠气”的辩证。“匠”大约本身就是个见仁见智的词汇。我在澳门时,走访一位佛像木雕的匠人。大曾生特别强调他的工作中,有关佛像与工艺品的区别。同样一块木头,工艺品可顺应木头的品种、材质及制作的季节,信马由缰,出奇制胜。但佛像制作,则要依据规制,在原材料的使用上极尽绸缪。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他举了一个例子。庙宇中,善男信女,举目膜拜。之所以四方八面,看菩萨低眉,皆觉神容慈悲。佛头俯仰的角度,至关重要,其实是关乎于一系列的技术参数,也是行业内承传至今的规矩。“规矩”的意义,便是要“戴着脚镣跳舞”。如今规矩之外的脚镣,更多些。制作工艺,凡涉及有关环保、防火,皆不可触线。
关于“艺术”和“匠”,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显然是对“匠气”的抗拒。可我们也很清楚他的匠人出身,以及流传他以半部《芥子园画谱》成才的故事。他的传记叫《大匠之门》。最近中央台做了一套涵盖他在内的纪录片,叫《百年巨匠》。因此说到有关“匠”的定义,其实我内心一直存疑,是否可完全对应于英文的Craft-man或者日本的“职人”。因为“匠”本身,亦包含在行业的磨砺中,技艺的升华之意。譬如西方的宫廷画家,如安格尔或委拉斯贵支。后者的名作《玛格丽特公主》,被蓝色时期的毕加索所戏仿、分解与变形,却也因此奠定与成就了他终生的风格。这可以视为某种革命,但这革命却是站在了“巨匠”的肩膀之上,才得以事半功倍。这实在也是微妙的事实。如今,站在艺术史的晚近一端回望,也只是因属不同的画派,各表一枝罢了。
愿我们都可自在。
夏日安和
葛亮
据悉,葛亮的小说《北鸢》《朱雀》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北鸢》入选了当年中国好书。《匠传》一书,亦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
编辑:黄茜
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廉江工作站挂牌成立
文化中国行|全国美展巡展,375件作品带你探索多元化艺术
01:03
小舞台感受大中华!12个东莞优秀文艺作品精彩上演
00:44
弘扬工匠精神!纪录片《南粤工匠》(第二季)举行开播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