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同一产业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2、哈佛学派
20世纪30年代,梅森开始在哈佛大学正式开设产业组织课程,哈佛大学人才济济,成为早期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中心。他们被称为“哈佛学派”,主要贡献是建立了较为完整以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为基本框架的理论体系。贝恩在1959年出版的《产业组织》一书,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正式形成。哈佛学派十分强调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决定作用,为此,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者也把哈佛学派称为“结构主义学派”。
3、芝加哥学派
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施蒂格勒、德姆塞茨、波斯纳、麦吉、布罗曾等来自芝加哥大学的学者,对当时被奉为正统的结构主义理论进行了激烈批评,并逐渐形成了了一个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心,他们被称为“芝加哥学派”。1968年施蒂格勒在《产业组织》一书中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的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学派那样只重视是否阻碍了竞争。布罗曾也指出高利润不一定是垄断定价的结果,而完全有可能是高效率的结果,由于芝加哥学派几位注重效率标准,人们也称芝加哥学派为“效率学派”。
4、市场行为
指企业在市场上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所采取的一系列战略行为。包括一体化战略行为、价格行为等。
5、市场结构
指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因素的市场组织的特征。其决定因素包括:市场集中程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壁垒。
6、市场绩效
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产量、费用、利润、技术进步、产品质量和品种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状态。市场绩效的主要衡量指标是资源配置效率、生产和分配效率、技术进步率等和销售费用率等。
7、规模经济
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所导致的经济。
8、范围经济
与规模经济相联系,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9、产业经济学
是一门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的中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由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产业政策理论、反垄断与管制理论组成。
10、第一次产业
许多国家在研究经济增长,分析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各项社会经济指标及其结构变动情况时,通常将全部产业划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第一次产业的属性取自于自然,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狩猎业、渔业和林业。
11、第二次产业
许多国家在研究经济增长,分析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各项社会经济指标及其结构变动情况时,通常将全部产业划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第二次产业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主要包括制造业、建筑业,通常还包括矿业和煤气、电力、供水等产业。
12、第三次产业
许多国家在研究经济增长,分析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各项社会经济指标及其结构变动情况时,通常将全部产业划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第三次产业被认为是创造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范围最为宏大,主要包括商业、金融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等。
13、比较劳动生产率
又称产业间相对国民收入,是产业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相对比重之比。一般而言,第一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在大多数国家都低于1,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则大于1.
14、霍夫曼比例
由霍夫曼提出,是工业化过程中消费材料工业的净产值和生产资料工业的资产值之比。
15、卡特尔
指由一系列生产类似产品的独立企业所构成的组织,目的是提高该类产品价格和控制其产量。它是一种正式的串谋行为,能使一个竞争性市场转变为垄断市场。
16、特许投标制
指借助竞争的间接规制理论,强调在规制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拍卖的形式,让多家企业争夺在某产业或业务中的特许经营权,并在一定的质量要求下,由提供最低限价的企业获得特许经营权。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只能获得正常利润,不能获得垄断利润。
17、产业集群
18、独占区域
主要是指生产商在零售商之间划分最终市场,使得在每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只有一个零售商独自拥有向消费者提供这种产品的权利。
19、主导产业
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引导和支撑作用的产业,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重点产业,这些产业在此发展阶段形成国民经济的“龙头”,在产业结构中具有较大比重,对整个经济发展和其他产业发展具有强烈的前向拉动或后向推动作用。
20、数量规制
在自然垄断行业中对投资数量或是产品产品产量进行规制。目的是为了避免因投资过多或过少而造成价格波动、资源浪费或是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正常满足。主要内容体现为投资规制和产量规制。
21、规制失灵
政府规制失灵是政府失灵在微观规制领域中的表现。从质的规定性上看,指政府在推行规制政策时,经济效益不能得到改善或规制实施后的效率低于实施前的效率等现象。从量上看,规制失灵意味着规制成本超出了规制收益。
22、进入壁垒
所谓进入是指某产业内出现新的卖者。进入壁垒是指使进入者难以成功地进入一个产业,而使在位企业能够持续的获得超额利润,并能使整个产业保持高集中度的因素。
23、配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将不断减少,而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将增加,揭示出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移是由于经济增长过程中各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造成的。这一成果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其研究开创了产业结构研究的新局面。
24、纵向关系
指具有纵向交易关系的企业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设计或者制度安排。建立怎样的纵向关系对一个产业的价值实现和发展起到举重轻重的作用。
25、纵向一体化
又称垂直一体化,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指沿产业链占据若干环节的业务联系。它是企业扩展现有经营业务的一种发展战略。分为完全纵向一体化和部分纵向一体化。
26、纵向分拆
是纵向一体化的相反过程,指原来包括多个产业链的企业将其中的某一个或多个环节从企业中剥离出去,将企业内的经济活动转向市场进行。
27、纵向约束
指具有纵向关系的产业链中,一个企业利用所在市场的垄断势力或讨价还价能力,通过各种纵向约束或控制的方式,影响上游或下游的竞争状态,阻止或延伸垄断势力的目的。
28、战略性新兴产业
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等四大特征的战略性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