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方式也正在由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升创新能力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
早在2015年,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就带领调研组前往英美两国开展创新驱动调研行,调研组前往伦敦、剑桥、波士顿、纽约、旧金山、洛杉矶、硅谷等地,走访多家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深入研究英美创新驱动路径与模式。盘古智库一直以来深耕于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基石,从引进模仿到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有益的制度和文化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保证。
美国科技强国之路是建立在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基础之上,在科技创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国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盘古智库课题组特此整理《美国科技创新调研报告》,旨在通过系统梳理美国科技创新发展历程,探究其科技发展成的外部条件和核心要素,总结硅谷模式的成功经验和竞争优势,为推动我国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参考。
一、美国科技创新发展回溯
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对科技进步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等战争都不同程度推动了美国科技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美国科技发展的分水岭,至今美国科技依然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结合美国科技的发展速度、外部环境、核心要素等变化,将其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美国独立到19世纪中期
建国初期,美国科学处于自由发展状态,仍依附于欧洲科学,政府不基本不直接介入科技活动,为实现国家和社会发展目标,仅将科技作为国防、资源、农业和健康等领域的附属来支持,这一时期,美国通过国家立法鼓励科技创新,相继颁布了专利保护法、莫尔法案、等,为科技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由于科研成果和荣誉未得到社会的尊重,科学从业者一直处于松散、业余的状态。进入19世纪,美国政府更加侧重应用科学的发展,并成立了第一批政府科学机构,公立大学也开始发展,但大部分是面向实际需要建立的,科学研究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直到19世纪中期,随着大学的科学教育受到重视,职业化的科学研究组织开始出现,1848年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成立,成为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科学学会,1862年美国农业部的成立,标志着美国政府对科学研究的支持达到了新的高度,政府科学机构雇用了第一批职业科学家,推动全国的科学事业发展。至此,美国科学共同体初步构建,美国科学逐步走向独立,形成了美国科研体系雏形。
(二)19世纪后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
(四)20世纪末至今
二、美国科技创新环境分析
科技创新的实质是科技创新主体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科技创新环境包含了一切影响科技创新过程和结果的各种社会因素,大体可以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三个方面。从美国科技强国的演变历程来看,美国科学从无到有,再到世界领先,激励创新的外部环境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政治环境是美国科技创新的基本保障
(二)经济环境是美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
(三)文化环境是美国科技创新的内在源泉
人是从事科技活动的主体,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的进程与结果。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美国文化由不同的文化在开放、自由的环境融合而成,塑造了美国人包容多元、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精神,多元、开放、自由、推崇创造力的社会文化对于科技创新十分重要。美国推崇“个人主义”文化,非常重视个人的独立思考,对创新力的追求和尊重已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创造性思维渗透于美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步成为了美国人的一种行为方式。此外,美国一直坚守普遍主义原则,“人人机会平等”的观念根深蒂固,强调一个人的成就和贡献只取决于他做了什么,而不在于他的阶层地位,他们勇于挑战传统和权威,正是在不断地挑战中形成了创新的原动力。美国社会还认为,每个个体都能因为个人的创新,改善和增进公众福利,因此每个人希望取得成就而获得大众的尊重和认可,创新成为每个人的价值取向。科学的三个特征——普遍主义、重视创新、致力于增进公众福利与美国文化相互契合,也是每个美国人的价值观,两者的完美契合孕育了强大的科学创造力。美国文化是推动科技创新的软实力,是美国科学拥有的最宝贵财富。
三、美国科技创新要素分析
(一)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增强了科技创新活力
(二)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增强了科技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是美国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这就需要有强大的产业基础做支撑。一直以来,美国把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商业化作为基本国策,坚持科技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发展思想,科学技术推动了美国工业持续向高精尖领域发展,而领先的工业水平和能力又拓展了科技成果的应用空间,形成了科技与生产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率是在发展中逐步提高的,在《拜杜法案》颁布之前,美国仅有不足5%的科研成果被商业化,随着《拜杜法案》的颁布修订,确立了政府、科研机构、产业界三方利益分配机制,加快了美国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步伐,成果转化率迅速提升至45%。另一个原因是完整的产业基础和成熟的企业生态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了土壤,以硅谷为例,硅谷企业多为中小企业,无法凭借企业内部完成研发、生产、营销一体化操作,因此形成了强大的外包服务网络,从而能够将科研成果及时地转化为工业化生产。
(三)汇聚世界顶尖人才是美国科技创新的原动力
二战前,美国已经发展成为工业强国,但基础研究水平还与英、法、德等欧洲国家有差距,科技成果还需要从外国引进。二战期间,大批科技人才为躲避战乱逃到美国,战后美国军队又把一批德国科学家转移到美国,因战争引进了大量优秀的科技人才。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科研环境进一步转好,又具备世界最先进的实验室,吸引着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此外,美国一直不遗余力从海外进口人才,以最优越的条件吸引他国人才,美国因此成为世界顶尖科学家的聚集地,为美国科学技术的腾飞积累了人力资本。更重要的是,美国科技创新与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有很大关系,美国政府非常重视教育,拥有世界一流、最先进的教育制度,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自由选择课程,基本没有家庭作业,重视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大学阶段则可以跟随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教授学习,目前美国共有4000多所高等院校,每年培养出数以万计的人才,众多优秀的一流大学是美国科技创新的根基。
四、美国硅谷科技创新模式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高技术公司云集的圣塔克拉拉谷,因生产以硅为材料的半导体而得名,是世界第一个高技术工业园区,现已发展成为世界高技术中心。硅谷模式的成功,引发了世界各国的效仿,虽无法完全复制,但可以从中获得启示。下文将介绍硅谷的形成与发展,阐释其成功的外部因素和竞争优势。
(一)硅谷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被誉为“硅谷之父”的弗里德里克·特曼教授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高技术园区——斯坦福工业园,也就是硅谷的原型。因斯坦福大学土地不能出售,所以就通过出租的形式为入园企业提供便利,较早地实现了产学研融合发展。随着入园企业不断增多,且全部是高技术企业,斯坦福工业园逐步成为高技术企业创业的聚集地,为硅谷成为高技术中心奠定了基础。
斯坦福工业园与斯坦福大学紧密的联系,推动了大学实验室与企业之间的技术转移,加速了科研成果的商品化,教授、大学生与企业的结合,促进了高技术企业的发展,高技术产业在大学与企业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向周围扩张,最终形成了如今的硅谷。
(二)硅谷模式成功因素分析
一是硅谷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人,极具冒险、包容等美国文化特征。其中有美国东部地区来淘金的人,敢于冒险和挑战,中国人、印度人聪明勤奋,还有东欧的一些人,使得硅谷地区的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形成了宽容开放的硅谷文化,敢于创新创业、宽容失败、能者至上、竞争中合作、人才自由等特质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特点十分吻合,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了硅谷创业文化。
三是硅谷以斯坦福大学为邻,大学直接向硅谷输送优秀毕业生,为硅谷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人力、智力支持,还为硅谷从业人员提供在职培训和深造机会,使工程师们的知识更新能够紧跟科技前沿,始终保持创新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大学科研与产业界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使得科研活动能够快速反馈市场需求,科研成果也能快速实现商业化,同时,很多大学教授和学生通过兼职或创业直接参与到商业活动,大学实验室与企业形成了科技创新的良好互动,硅谷模式成为大学与产业界积极有效合作的榜样。
四是硅谷集聚了一批优秀的风险投资公司,是硅谷模式走向成功的重要推手。硅谷特有的文化背景下,这里所有的企业都极具冒险精神,这些投资公司十分青睐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高技术产业,而且绝大部分风险投资公司是由退休的工程师或成功的企业家创办,具有很强的专业背景,这些风险投资公司能为初创公司提供专业咨询、关键人员招聘、市场资源对接等多样化的帮助,大大增加了创业成功的机会。
五是早期硅谷创业具有极大的成本优势,硅谷是一个长约100公里狭长地带,当时的土地成本和商务成本都比较低,使得怀揣梦想又没有资金积累的学子们能够聚集在这里,为梦想而奋斗。现在硅谷已经形成品牌了,全世界的科研人员、各种最优质的资源进一步在硅谷集聚,硅谷的创业成本已不可同日而语,有一部分产业不断转移到硅谷周边。但在早期阶段,硅谷较低的创业成本能够集聚一大批中小型创业企业,是硅谷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三)硅谷核心竞争力分析
硅谷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汇聚了大量优势资源,获得了长期的竞争优势,硅谷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集群,硅谷绝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易于形成竞合关系的企业生态,助推了硅谷创新;二是独特的硅谷文化,宽容失败、讲求合作、鼓励裂变等文化特质,激发了员工探索创新的热情,形成了知识交流、共同解决难题的氛围,培养了众多经验丰富的企业家;三是网络型组织结构,硅谷的企业组织遵循适者生存的规律,公司更强调人员的功能而不是职务,形成了相互交织的人员组织生态。这些因素都有力地推动了硅谷整体竞争力的形成,但这种竞争力是硅谷特有的,很难复制或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