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大语文用心做教育千万考生高效提分平台
教师交流
学生学习
投稿合作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刘小忠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33年,潜心研究高考语文命题方向与考场作文升格指导。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巩彦芬/责编:梁音
审校:罗莉/美编:李悦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健康生活:自我管理健全人格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信息意识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试题提供的写作情境是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论及的“体育之效”,选文包括三层意思,一是体育锻炼能使人身体强健;二是强弱之变,即强者滥用其强将会变弱,弱者加强锻炼将会变强;三是强者和弱者都要摆正心态,强者不可自喜,弱者不必自悲。这是材料给考生提供的写作情境,考生须在整体理解这段话的基础上构思立意。
同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3.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立足“体育之效”,说明体育与身体强弱变化的关系,认识“体育之效”与“强弱之变”对人生的启发,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体育对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作用,并从中领悟到“强弱可以转化”的人生哲理。
开放性
1.立意角度的自由。材料起于“体育之效”,行于“强弱之变”,终于“个人心态”。“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应该是写作重心之所在。没有永远的强者,没有永远的弱者,强者要居安思危,弱者要奋起直追。只要扣住“体育之效”和“强弱之变”这两组关键词来谈“论述的启示意义”,均是符合题意的。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扣住材料中的“体育之效”,可谈体育对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三大作用;扣住材料中的“强弱之变”,可谈“强弱是可以转化的”“强者不恒强,弱者不恒弱”“强者不足恃,弱者不足畏”的人生哲理;扣住“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可谈“体育强国”“民族复兴”“大国保持谦卑”“弱国勤勉奋进”等治国方略。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
3.文体选择自由。考生可以记叙自己的见闻与感受,写成记叙文;可以扣住“论述具有启示意义”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写成议论文;也可以扣住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写成记叙性或议论性散文。
解题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从“体育之效”悟“强国之道”。
2.强者不恒强,弱者不恒弱。
3.强者不足恃,弱者不足畏。
4.体育领航,修己安邦。
5.强身·强国·强魂。
……
偏题立意:
1.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就事论事,没有根据“启示”来行文,没有整体理解材料。)
2.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只抓住锻炼,忽略“强弱之变”,立意片面。)
3.强国必先强体。(注意到“强国与强体”的关系,忽视了“强与弱”之间的转化,立意片面。)
下水文
恃“强”而滥用则弱,因“弱”而勤习则强
济南一中丁长缨
一般人对于丛林法则会有这样的理解:弱肉强食,强者为王。是的,非洲大草原上居于食物链顶端的狮群是生来的强者,面对食草类的瞪羚似乎不用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大啖其肉。直至看过一期《动物世界》后才恍然明白:作为生来的强者——狮子,如果想要成功猎获成年的瞪羚除了拥有与瞪羚相匹敌的奔跑速度外,还必须团队作战,不然一旦追逐之力耗费过多,作为王者也会遭受挨饿的惩罚。而作为食物链低端的瞪羚为了生存几乎从一出生就开始练就奔跑的能力。因而从整个种群角度来看,强者的狮群如果一味恃强捕食,耽强滥用,并不利于狮群的繁衍,而弱者瞪羚因弱谋生,把超强的奔跑能力烙进种群基因,整个种群也得以发展壮大。所谓恃“强”而滥用则弱,因“弱”而勤习则强,就是这个道理。
丛林世界这般,人的发展也是如此。早在1917年4月,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这样说,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确乎,仅就身体素质而言,毛泽东在73岁的时候还可以畅游长江,可以说正是在其后天成长过程中长期坚持游泳锻炼的结果。
当然“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伟人在发出这样感慨的时候,恐怕还不仅仅限于健体强身吧!联想1917年的中国正处于积贫积弱、被列强诸国虎视蚕食的时候,面对这般生而弱的国家危局,接受了无产阶级思想启蒙的毛泽东没有“自悲”“自颓”,而是以“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革命豪情寻找让中国走向强大的道路。正因为彼时中国之“弱”才让毛泽东等深入思索“弱”之因、“弱”之本,去寻找祛“弱”之方,练习强健之术。从这一角度来看,近代中国的“弱”,让觉醒者开启了谋图近现代中国的图强之路。而起初弱小的中国共产党也在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洗礼下一步步发展壮大,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因弱而强,靠的是居于“弱”时不断地经受的各种锤炼,这种锤炼既有对立面“强”的压制与打击,也有清醒的自我锤炼、自我革命。纵观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史可以说印证了因弱勤习则强的道理,积贫积弱的中国在不断锤炼中逐渐由弱到强。
固然,生而强者不会遇到生而弱者所遇到的困境。但也正如毛泽东所言,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则会至弱。试想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所谓强者必然是有辖制力、决定权的,但是这种辖制力、决定权也是有约束与条件的。一味靠强势压制胁迫必然导致自身力量的耗损,所以古往今来滥用其强的人最终是强者不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言犹在耳,引人深思!当今世界滥用其强者或许只是看到自己的强大,却不知道这种强大一旦滥施其自身的短板就会彰显无遗,反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今天我们重温毛泽东的这一段话,不仅能够对强弱转换有所认知,更多的是面对困难面对强力压制的时候要树立自信自强的信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拥有这份信念方能保持定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范文展示
不以强喜,不以弱悲
永州一中653班和娴
强者一定为强,弱者一定为弱,似乎理应如此。然而青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由此可见,强弱之分并非一成不变。这之于宇宙万物均有深刻启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
生而为强者,理应不以强喜,自强不息,不滥用其强。
有道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那么强者既已为强,有又何必要自强呢?毛主席曾道: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而至弱。由此观之,自强是必要的,尤其是强者。生而为强者,更容易被自身迷惑,从而孤芳自赏,自高自大,滥用其强,终至失其所强。纵观历史,我们皆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何其强大,然最终也不过十余载就灭亡,这是为何?生而为强,不自强反而滥用其强,贪图享乐,奢侈骄纵,又如何能长久?是以强者不以强喜,方可至强。
生而为弱者,理应不以弱悲,奋发图强,不自甘懦弱。
习总书记有言:“立鸿强志,做奋斗者。”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即使生而为弱,又有何妨?毛生席也曾道: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弱者不甘其弱,心怀大志,志在变强,终有一日也能登上至强之顶。因此,弱不可怕,可怕的是白甘懦弱,情愿永在井底仰望星空,而不愿跳出井口看一看浩瀚星河,终是日渐消沉,自我放弃。顾城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弱者不以弱悲,发奋图强,方可至强。
至强至弱,非一成不变;至弱至强,恰在于自身。
“历史长河奔腾,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回望中国历史数百载,又何尝不是由强至弱而又至强?大唐盛世,何其繁荣?外国使节络绎不绝,贸易来往数不胜数,丝绸之路沟通东西,封建王朝领先世界数百年。而后无论多么强盛,中国曾论为奴隶的历史也永远不会改变。南京大屠杀,火烧圆明园,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记在我们心间,提醒着我们不可再为弱者。纵使中国沉沦百年,不甘的弱者大有人在,从嘉兴南湖驶来的一艘红船,引领着中国人民一步一步走向至强。看今朝,“中华儿女多奇志,敢教则月换新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在咫尺,中华民族必将屹立于东方不倒。生而为强者,滥用其强,于是有了昨日的中国;生而为弱者,不甘其弱,于是成就了今天的中国。
不以强喜,不以弱悲,天之诱我以至于强,亦可知也,亦可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