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史论文汇总十篇

卷草纹优美流畅的形象被广泛运用于器物、染织、建筑等艺术门类的外观装饰上,随着历史时代的变迁和装饰艺术的发展,卷草纹又富于众多变化,演变为许多不同的形态,如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的忍冬纹、唐草、缠枝纹、卷枝纹、番莲纹、勾莲纹等,都是对卷草纹在不同时代的继承与发展,记录了卷草纹的演变过程。

卷草纹并非中国原创的传统装饰纹样,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埃及时代,在人类文明中以经历了几千年的时光。最初的写实风格植物纹样由埃及传入希腊,逐渐形成了初具蛇形曲线特征的棕叶卷草纹,这种依然保持自然写实主义的纹样是以当地的特有植物为描绘对象的,带有独特的地域风格。随着亚历山大帝的东征,棕叶卷草纹从希腊被带往西亚和中亚等地区。传入波斯后与当地祆教文化相融合合,形成了乐园纹与圣树纹(也称生命之树),这些纹样保留着希腊纹样波状曲线的特征,却脱离了写实主义的羁绊,不再拘泥于自然界的植物造型,而是将各种不同的植物花果组合在一起,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和理想化的想象,造型也逐渐抽象化、平面化,并最终形成了取材于金银花的忍冬纹,这是卷草纹发展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变革,形成了卷草纹的基本样式,成为卷草纹在不同地区、民族、宗教、文化的装饰艺术中万变不离的经典。

忍冬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后又进入朝鲜和日本。这种随西亚和中亚的祆教流入中原地区的“胡饰”,经由中国历代艺术家和匠人的传承和再创造,派生出带有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的卷草纹。另有一支则向东传入印度,与印度的莲花纹结合,而成一种以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为主要构图方式的装饰纹样,称之为印度莲花。南北朝时代,这种莲花卷草纹饰随佛教传入我国。因其来自外邦,被称为蕃莲纹。这些颇具异域风格的图案为中国装饰艺术注入新的血液。

忍冬即是金银花,为多年生常绿灌木,越冬而不死,严寒而不凋,被看做生命不息、灵魂不灭的象征,因此被大量运用于佛教艺术中,进而用来装饰绘画、雕刻作品和碑刻边饰,敦煌莫高窟的北朝壁画中多绘有这种卷草纹,最多的则是出现在陶瓷艺术中。陶瓷装饰中的忍冬纹通常是以三个叶瓣和一个叶瓣互生于波曲状茎蔓两侧的图案,形成连续流畅的卷带状花纹,常与莲瓣纹相配作为纹饰,主要表现手法是刻划。南北朝时期的忍冬纹表现手法比较写实,风格简练朴实,节奏感强。

隋代的器物装饰依然沿用忍冬纹,但描绘手法和表现风格有了变化,削弱了写实性,而采用更加概括和简练的手法。

到了唐代,其强盛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映射在文化艺术上就形成了当时雄浑大气的审美观。当时的艺术作品线条刚劲矫健、色彩浓艳华丽,反映了唐代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的气象,其健康积极、开放飘逸的审美取向,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不多见的。

在唐代卷草纹上依然能看的出忍冬纹的遗传基因,吸纳了其以圆切线为主要骨干的基本形态,整体风格却一扫纤细柔软的作风。由于人们对牡丹与莲花的偏爱,忍冬的形象在装饰纹饰中逐渐淡出,而多采用这些富丽堂皇的花朵。“唐草”不仅成为后世装饰艺术不断模仿、演变、发展的典范,也传入日本、朝鲜等外邦,对当地的装饰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的器物装饰崇尚典雅简约,较少使用繁复艳丽的装饰纹样,这一时期的卷草纹风格内敛雅致,用于陶瓷纹饰时仅以浅刻的线条勾勒花纹,施釉时形成稍有深浅变化的痕迹,线条文弱、色彩朴素、造型秀丽、风格典雅。

元代以后卷草纹大量运用于陶瓷装饰,并逐渐演化出缠枝纹和卷叶纹,盛行于明、清两代。

缠枝纹与卷叶纹在构图形式上是一致的,表现手法也比较接近,依然延续卷草纹一贯的“S”形、螺旋形或漩涡形骨式,但有了一些细微的差别,叶片的形态较之卷草纹更为明显。缠枝纹与卷叶纹二者之间的差异在于有无花卉果实。缠枝纹中穿插点缀有花朵或果实,而且往往比较大,叶片相对较小。卷叶纹中则只有枝蔓和叶片,没有花卉果实。在描绘手法上,缠枝纹相对来说偏写实,卷叶纹则更为抽象化。缠枝纹多以藤蔓植物为原型,如忍冬、爬山虎、常青藤、紫藤、葡萄、凌霄等,以点缀其间的不同表现对象又可分为“缠枝莲”、“缠枝葡萄”、“缠枝牡丹”、“缠枝西番莲”、“缠枝石榴”、“缠枝宝相”、“缠枝百合”、“缠枝人物鸟兽”等类型。由于其花枝藤蔓缠绕转折、连绵不断,也被称为“转枝”、又称“万寿藤”,穿插其间的花朵生动多姿,造型曲折流畅、赋予动感,取其生生不息、万代绵长之意,是中国象征美好吉祥的传统装饰图案之一。

明代的工艺美术家在继承前代纹样的基础上,丰富了卷草纹的表现要素,提炼了表现手法,吸收和发扬外来伊斯兰纹样的营养,赋予卷草纹崭新的面貌,创造出了极具表现力和时代风格的植物纹样。

清代的卷草纹基本是对明代纹样的模仿与延续。满清皇室的审美趣味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当时的工艺美术创作。较之于明代,清代卷草纹精致华丽了许多,然而格调却显得不高。以繁复精致为美、以奢华富贵为美的审美思潮使清代卷草纹略显俗艳,虽精致却死板,虽华丽却无韵味,美丽而不生动,失去了以往的生命力。从造型上看,清代卷草纹更为纤细孱弱,花卉叶片精致优美,但缺乏活力。

清代出现的勾莲纹也属卷草纹范畴,这种纹样是对难于有新突破的缠枝纹的创新,并在清中期后代替了缠枝纹的地位。勾莲纹使用的依然是卷草的骨骼,弧形、涡形的曲线是其显著的特征。与以往不同的是,勾莲纹不再拘泥于长线条的限制,创造性的将短弧线的末端转化为钩形,将原本连缀的图形打散,分化为小的构成单位,这些小的单位之间以末端的钩形相连,若断不离,其灵活性和柔软度都是史无前例的。又在枝蔓花朵等构成元素外,将装饰文字“福、寿、禄、康”以及蝙蝠、寿桃等吉祥图案与原结构相连缀,可适应任意形状、大小的器物表面,加之以釉料色彩的新突破,勾莲纹有了极强的表现力。

如今,卷草纹时而被高度抽象化,提炼为简约时尚的涡形线条,时而被夸张为张扬洒脱的圆弧纹饰,时而又被复古风吹回唐朝,惊艳着现代人的眼球。卷草纹在今天以千变万化的面貌出现,被人们信马由缰的运用于商业插画、工业产品装饰、染织服饰、环境艺术等领域,古老纹饰焕发出新的活力。

景观设计的基本表达方式和建筑一样,是绘画。在景观设计学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之前,园林艺术(或园艺)和建筑是平行发展的;建筑师不仅是设计建筑,还兼顾园林的设计和室内空间的设计。自从1919年由德国著名建筑家、设计理论家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创建世界上第一所设计学院“包豪斯”设计学院,才使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有了统一的标准。

一、绘画史的变革

自从人类开始产生意识以来,绘画是最能反映人类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早在2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人类用绘画来描绘对生活的真实记录与感受。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绘画的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从古典主义到文艺复兴,在道立体主义、构成主义、风格派,绘画艺术不仅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内容形式上也通过艺术家们的不断尝试创造出了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文思想的新作品。

绘画艺术是在历史变革中首当其冲的艺术形式。wWw.133229.COM19世纪以来,艺术资助力量虽资本主义的发展急剧改变,艺术服务的对象不再仅仅是封建贵族阶级,而是富裕的资本家,操纵艺术市场的是画廊和艺术沙龙,艺术家不必画权贵喜欢的题材,而广阔的市场中有自己更大的选择,因此出现了新艺术的探索。对绘画艺术变革最早做出反应的是“印象派”,随着印象主义在绘画技法和题材上的改变,印象派画家开始在绘画中反映时展,利用光学发展的成功,改变固有的色彩体系,创造了一个视觉革命的神话。

当塞尚开始用色块的相互序列来构件物体的空间,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的时候,“立体主义”这个影响欧洲新艺术变革的绘画形式开始产生,它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现代建筑、现代产品和现代平面设计的形式基础。随着巴布罗·毕加索和乔治·布拉克的不断交流,探索,最终使“立体主义”在欧洲广为发展。立体主义的产生给当时正处在新城市不断建立,而又想摆脱传统束缚的建筑家门很大的启发。

二、绘画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1858年纽约当局希望在城市中央预留一块土地作为城市公园,旨在使城市之中有一片可供市民休憩的绿洲。后来被誉为现代景观之父的奥姆斯·泰德与同伴卡尔弗特·沃克斯的作品“草坪”赢得了组织者的青睐,自此开始了他的公园和景观设计之路。奥姆斯·泰德的设计把城市中的林荫大道、城市公园、城市医院庭园、滨水地带及城市广场以及各其他部分联系起来,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奥姆斯·泰德的设计不仅受到英国田园牧歌风格和优美如画风格的影响,还在其作品中充分表达了对空间的理解以及场地分割的处理手法都成为了今后景观设计中的经典。

位于西班牙巴萨罗那得居里公园,是西班牙天才设计师安东尼·高迪的作品,实际上这个公园他只完成了一半,最早的设计构思是有居里提出的,他希望高迪能帮他设计一个英式园林,而高迪则希望把这个公园设计成为和周围乡村环境和谐融为一体的公园。他在这个项目中身体力行,最具特色要数公园里那色彩斑斓的陶瓷镶嵌,高迪借鉴印象派绘画中“点彩”的技巧,运用细小的各色陶瓷来塑造形象、绘制画面,陶瓷片在阳光的照射下会产生混合效果使图案更加立体丰富,而且画面上的各种纯色会因对比关系而显得更加明亮。这种瓶贴方式具有巴萨罗那后来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大师胡安·米罗的风格,只不过高迪的画是立体的。有时真的难以界定到底是景观影响了绘画还是绘画影响了景观。

在从立体主义到风格主义、印象派、结构主义一步步抽象的过程中,进一步的发挥了立体主义的理性结构和特色,通过方形和矩形中填充三原色来把形式简化到只有纵横的线条和原色。蒙特里安认为:“黄色是光线运动的象征,蓝色是天空的象征,红色是黄色和蓝色在晨曦时的细语交谈。”彼得·沃克在他的作品中很好的阐释了蒙特里安的绘画理念,不论在他设计的德克萨斯的沃斯堡伯纳特公园还是德国慕尼黑的凯宾斯基酒店前院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用矩阵行列式布置的植物或穿插的道路来强调人工强化的自然已与野外的自然状态的完全不同了,运用色彩的层次来喻示空间的变化,同时运用不同材质色块的区分来强调人工环境对自然环境的升华。

三、结语

现代景观设计可以选择的材料越来越多,创造出的视觉效果也越来越丰富。随着科技的进步投影技术、激光技术、还有声光电等新科技的日益成熟,景观设计师们将有更多的选择。绘画艺术对景观的影响并不是近代才有的,我国古代园林就有将自然山水搬入院中的做法,“清风拂绿柳,白水映红桃。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对绘画与自然景观相互对照的最好描述,那是的园林让人分不清是在画中还是在现实中,一步一景的优美景致和如梦似幻的四季变换中的让人有在画中游得感悟与陶醉。

景观是一门在“大地上作画”的艺术,是艺术家在现实中对理想的表达,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和新的艺术形式不断兴起,景观设计必将更加迷人。

参考文献:

文学是所有艺术中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而影视出现的比较晚,被称为“第七艺术”。影视尽管从早先的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但它不是哪一种艺术的分支或变种,而是一门具有独特表现力的综合艺术形式。影视艺术依靠光学技术,已经从戏剧、文学等所创造出的表意手法和认识手段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形成一种独立于文学之外而又频频眷顾文学的生存状态。我们可以形象化地把文学看作是众多艺术发生发展的“母体”,而影视等艺术则是它养育的“子女”。它们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却又以不同的表现方式给人类提供着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愉悦。文学和影视各自生成的演变史大大丰富了文学与图像符码各自的叙事能力。它们之间血脉相连,具有一种内在互动的密切联系。

一、影视和文学在相互融合中变异与借鉴

法国理论家乔冶萨杜尔说过:“一种艺术决不能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产生出来,而突如其来的在我们眼前出现,它必须吸取人类知识中的各种养料,且很快地就把它们消化。电影的伟大就在于它是很多艺术的综合。”影视艺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综合了其他各门艺术的多种元素,并经过自身主体性整合而呈现出特有的艺术表达功能,具有时空统一性、声画可融性、表现综合性和形象逼真性的艺术特征。影视艺术是在文学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利用现代社会的科技手段才蓬勃发展起来的。它作为一种以线形方式来安排信息的“马赛克式”艺术,是通俗的、大众化的、生活化的。受众从中寻找知识、思想,也寻找感官愉悦,建立情感依托和精神支柱。正如宗白华所说的:“在这里,物的感性的质、光、声、色、热等不是物质所固有的了,光、声、色、热中的美,更成为主观的东西。”

而对文学来说却没有这么明显的优势,在这方面,它是以弱势出现的,因而影视的强势功能也慢慢影响到文学的发展。影视艺术确实带给文学诸多启示,仅就蒙太奇技巧对文学的影响就不可低估。自它诞生以来,格里菲斯、爱森斯坦等相继拓宽蒙太奇的实用领域,使蒙太奇成为当下影视中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而且影视中的其他技巧如平行剪辑、快速剪接、快速场景、声音过渡、特写等都开始被小说和戏剧借鉴而应用。

总之,当代中国文学的多种元素被影视所同化与吸收,发生了质的变化,使影视艺术成为时空综合的视听艺术,而影视的先进技巧也被文学所模仿和利用。所以,当代中国文学和影视艺术在“技”和“道”的层面上互相学习,互相渗透,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作出适合各自生存发展的明智的审美选择。

二、影视和文学在相互改编中各自坚守与创新

自改革开放以来,商业化和商品化的大潮荡涤着人民稳定的心理结构,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存状态乃至整个社会的行为模式都在解体中重构,实用功利主义原则抢占了话语霸权的制高点,并以强者风范渗透到包括文学、影视等艺术在内的一切精神和意识形态领域中,所以现当代文学与影视的默契在风雨飘摇中凸显出变异和凌乱的势头,而改编(以小说居多,不仅是精英小说,还包括武侠和言情小说)则成了这一桥梁的“捷径”。

然而,影视艺术作用的结果反映在人们对影视与小说关系的认识上,表现了小说对影视艺术的屈从和依附,于是便产生了“趋影视体”小说。就文体特征而言,“趋影视体”主要表现为叙事的大众化和话语的程式化。其结果是小说与影视剧本之间的差异被削弱,小说的“味中之味”被消解。这种文体在追求环境描写的视觉造型、简洁明快的对话和蒙太奇结构,更多地融入了影视艺术的技巧、技法,体现了鲜明的影视化倾向,同时仍保持小说的独立品行。特e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小说家在影视作品基础上进行再度创作,将视听符号向文字符号转换,这就是产生的小说“后生”现象。

三、影视和文学以不同的话语模式影响着对方的叙事方式

从符号学和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讲,观赏艺术(当然包括文学和影视)的过程就是受众对艺术文本的解读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要靠视觉暂留视像的生理机制,而且还依赖于受众的想象、联想与记忆,依赖于对形象与情景的再创造。受众对艺术文本信息的接受,是一个感知、理解、想象、情感多层次复杂构成的心理活动过程。

尽管在文本本体上影视与文学话语模式不同,但文学的叙事方式与其想象世界之间和影视的叙事方式与其虚构世界之间有不少共同点,即都可以采用各种组合切割的叙述方式。

进入21世纪,作为架上绘画的主要种类,油画及其创作在中国已呈现出繁荣的发展趋势。画家们从学习、研究油画的传统技法和以前的风格流派,到理解油画的视觉规律和表现形式,逐步认识到油画的理性和感性层面,以及影响力和冲击力,已开始介入抽象、半抽象、实验表现、行为艺术等的语言探索,许多较为独立的个体风格也逐渐形成和建立。油画的表现问题,尽管在世界艺术的发展潮流中已不再是一个争论的热点,但对于当今的中国美术界来说却并非毫无意义。由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普遍存在着有抽象意味的视觉传统,中国油画家在利用合适母题、意象、符号转换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创作空间。加之时尚文化的影响、个性的张扬、经济的需要、社会的认可度,油画这门在中国以严谨写实、纯客观表现为基础的艺术,已开始走向直觉表现和抽象表现。当然,表现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方式,探求其视觉世界的深层含义更为重要。

所谓视觉世界是指画面呈现给人的感观和刺激,其中包括了形体、色彩、线条、笔触、肌理等一系列的表层概念和由此产生的深度、层次、体量、质感和色调、氛围,更体现了作者的一种情感因素,是自身经验、造型能力、表现技巧的融合,这属于画面深层次的内容,是可以引起视觉兴奋乃至产生思想共鸣的东西;写实主义是指以“全因素”素描为基础,“印象派”色彩为表现方法,比较接近“照片”效果的一种“真实”和“纯客观”的绘画方式;直觉表现可以说是现代油画表现手法中的一种形式,也可以认为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一种自觉和不自觉的行为方式,在此不作理论和技法上的深入探讨,只是借用这一形式的大概念而已。Www.133229.cOM

写实主义与具象表现

情感需要与自然表达

直觉表现与意象再现

如何更深层次地发展,如何由客观到主观,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回复到另类感性,这是一个摆在每一个画家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想要寻找到“代表自然”的本质特征,自己必须通过视觉和大脑来整顿、梳理感觉,从自然中领悟出其内在的关系——固有的形式与秩序,进而生成既有理性结构又有直观意味的创作性意象。我们知道,视觉世界中眼睛对形和色的反应是有“记忆性”和“遗忘性”的,从人的精神领域或者直接说从人的视觉经验中,人只记住强烈刺激的景象。但是,油画的创作以及最后呈现给人的油画作品的画面,并不只是产生一种视觉上的强烈刺激,而是需要既有刺激,又能给人留下思索的余地,还要有愉悦之感,补充、缓和、松弛部分眼部神经。这就是油画的视觉世界的真谛。

油画直觉表现就是基于此理论上的一种创作方式,凭直觉捕捉对象,可以无具象的形态,无叙事结构,无严谨的、纯客观的事物表象,只有显现的“心象”和“意象”。当然也可能完全进入“痕迹化”“点划式”“符号化”的地步,这是另外研究的话题。目前,我们所经历的直觉表现仍然要有或多或少的原型,以及客观事物的成分。随着信息文化和消费文化的产生,画家个人的处境与感受的强烈,为了体现对当代社会文化语境的反映,内心深处文化记忆的萌动、调整和升华,人们需要个性语言,需要抽象表现、需要直率表达,在这种前提下的油画表现,呈现出了一种新的气象。画面笼罩在优雅的调子之中,微微透出一些主观色彩,表现的是整体上的、印象中的事物,基本元素多层组合,减弱了空间的前后关系。某些方面作了概括性的装饰性处理,用光集中,画面中的物象自由组合,表现了世界的拥挤、无序、神秘而自然,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再现,更是一种内心强烈感受的表现。这种经过思索和整理后的直觉表现,手法轻松自如,尽抒心中意气,既让人愉悦,又能让人思考,是从物质感觉到精神结构的内在转换,是一种从混乱、相对、零碎,到秩序、绝对、坚实的视觉领悟和视觉世界的表达。

毋庸置疑,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的独创。面对新一轮的油画浪潮,每个从事油画创作的人都应该保持足够的反思与警醒。我们需要想的问题、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笔者认为,把握好油画在视觉世界里的规律和原则,无论是具象表现还是直觉表现——正如毕加索所说:“抽象艺术不存在,立体主义也不存在,作品的任何元素不过是另一种的表达需要。”——只要采用符合自己心迹的表现形式,大胆地创作,认真地思考,再创作,再思考,一定能创作出发自内心的能引起共鸣的艺术作品,直面世界,通过理解和感受进入艺术的冥想状态,从而实现自我内心世界的协调和完美,进入一种新的艺术境界。

[1]戴士和《标准样式质疑》

[2]谭天《新学院主义》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1年底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发表SCI论文12.75万篇(含港澳地区),排在世界第2位,但与美国同期SCI论文数量相差很大,中国的SCI论文数量在短期内不可能超过美国。

在科学界,“SCI”是一个耳熟能详牵动人心的名词,它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最主要检索工具,一个国家在国际科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及这些论文的被引用次数,通常根据SCI即《科学引文索引》来统计,是反映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着该国科学研究的质量或影响。

据统计,截至2011年11月,中国热点论文数量为196篇,占世界热点论文总数的9.9%,居世界第5位,比2010年上升1位,但热点论文排名第一的美国,其数量达到1070篇。2011年中国国际科技论文平均被引用6.21次,比上年度提高5.8%,而当年世界平均值为10.71次,比上年度提高1.3%。在这一评定标准上,中国只居于中流。

《科学》拒稿率达98%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武夷山介绍,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仍较低,在中国发表的所有论文中,有35%以上是零被引论文,也就是说,这些论文从未被引用过1次。

英国自然出版集团执行主编VeroniqueKiermer和美国《科学》杂志亚太分社主编RichardStone在访问中国时都谈到,中国学者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上的量近年来呈现激增趋势,但优秀的论文凤毛麟角。RichardStone说,《科学》杂志对论文质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只有拥有真正价值,并在某些领域改变人们思想的科研论文才会被发表,其中瑞士的用稿率最高,而中国论文的拒稿率非常高,为98%。

人才选拔模式是内因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曾多次“炮轰”过我国科技论文现状,他认为,论文数量与质量没有同步,两者之差越大,问题也越大,中国当前科学基础不够坚实,发展水平低于世界先进、低于历史纪录、低于经费增长、低于公众需求的水平。

一、前言

在充斥着欧美日韩风格的今天,如何从民族发掘设计灵感发展出中国特色的设计是非常迫切的问题。笔者也参加过很多讲座,每当提及中国设计的时候总会引起激烈的讨论,从学生到职业设计师都一直在探寻中国设计的出路。笔者认为,一种设计风格大抵上可以称为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此欲发展中国特色设计需承前启后地了解历史,探讨将来。

了解历史绝非简单认识和记忆文物的形状和图案,而是一种风格、一种技艺存在并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本文尝试在细致了解学习了岭南的历史、风土民情和工艺美术的基础上思考其对现代设计的意义和启示。

二、岭南独特的历史背景

岭南是指五岭以南地区。五岭指的是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位于湖南、江西南部和广西、广东北部交界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发五十万军民平定南蛮(即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统一了岭南,设南海、桂林和象郡三个郡来管治,增强了南北的交流,促进了岭南的发展。其中,南海郡就在现在的广东省境内,郡所在番禺(即当今的广州市)。

仰仗天然的屏障,岭南得以保留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WWW.133229.Com由于海岸线长,海洋资源丰富,广州还是最早的贸易港口。同时,历代君王皆把岭南作为流放之地,使得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皆在会集于此形成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并赋予其开放、兼容、多元化和开拓性的特点。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光孝寺、六榕寺、华林寺见证了岭南文化的深厚;海上丝绸促进了与波斯、天竺、阿拉伯以及南洋各国的商务和文化交流,充分反映了岭南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图1南越王博物馆

三、岭南主要工艺美术的现代思考

岭南艺术与岭南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艺术形式、艺术精神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地域性、时代性相辅相成。可以说,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岭南艺术的兴起和发展无不是社会、文化和商业共同促成的结果。

(一)广绣和广彩繁荣背后的商业意义

广绣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因其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

广彩相对历史较短,其始创于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早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解除广州海禁,对外贸易遂逐渐增多,外国对中国瓷器的需求亦随之增加从而促使了广彩瓷器的产生和发展。在初期无论是师傅、颜料、素瓷都是从景德镇来,或依景德镇彩瓷纹样,或来样加工,岁无定样,故的特色不太显著。

图2广彩瓷器图3广绣作品

广彩与广绣的繁荣虽已成为过去,然而仔细研究两种工艺的发展历程却可以为当今中国的设计发展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两种工艺中尤以广彩的发展较为典型。广彩的旦生缘起于外国人对中国瓷器的需求,遂形成将景德镇素瓷运至广州加工并出售的商业行为,此时广彩尚未形成。随着商业的兴盛,本地艺人更多地参与到瓷器的制作中,使制品的纹样和图案渐显岭南风情。同时,欧美文化及技艺亦进一步影响着广彩制品的色调和式样,最终使广彩成为岭南独具特色的工艺美术。

由此可见,一种设计风格的成熟离不开商业的推动与技术的进步,亦离不开本土文化的介入。由于我国的设计理论及设计技法大都由欧美引进,致使许多设计师难以从传统文化及技法中吸取精华应用于现代设计,从而使中国设计流于表面。广绣和广彩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切合商业利益、具备本地文化气息及使用恰当技术制作才有可能做出成功的中国设计。

(二)佛山剪纸艺术形式的启示

佛山剪纸主要分布在佛山市禅城区和南海区的部分乡镇,是我国三大剪纸流派中南方派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工艺及浓郁的岭南特色而著称,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中国其它的民间艺术一样,佛山剪纸深刻反映了地区生活习俗和特色,在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早在宋、元年间佛山剪纸已出现商业化的动作模式,至20世纪早期更是达到3000从业手工艺人的规模。

从现代的角度思考佛山剪纸艺术,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特色取材

2.简练和抽象和艺术表现形式

佛山剪纸极具简练的特色,因为剪纸是产生并流行了民间的艺术,其生产制作者也是普通民众,因而没有娇柔做作的装饰而是简练而抽象的表达手法。此外,在农村地区受制作工具的制作材料的限制,只能使用最简单的方式刻画物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高度概括和高度简练的艺术特点,其中的花鸟鱼虫等形象都是简练的线条概括表现特征(如图3所示)。

3.勾连的艺术手法

佛山剪纸也分为阳刻剪纸和阴刻剪纸。阳刻剪的特征是保留原稿的轮廓线,去除轮廓外空白的地方,每一根线条都是相互连接的,牵一根而动全身。阴刻剪纸和阳刻剪纸刚好相反,就是去除原稿的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地方,它的特征是每一根线条不一定是互联的,而作品的个体是块状的。

这种勾连的艺术手法具有浓郁的民族及古典味道,在设计制作中可根据主题结合现代设计方法把勾连融入作品中,如能配以色彩和传统图像元素的正确选用可制作中极具民族感的作品,如下图中国联通的标志。

图4佛山剪纸

图5中国联通标志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及工艺美术博大精深,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理念及创作手法。一个设计工作者不仅要学会现代设计理念和方法,更应深入研究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如此才能承前启后发展民族特色的现代设计。本文对三种主要岭南工艺的思考或许不尽全面,但愿为此类研究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一、中国书法艺术传播媒介的历史变迁

中国书法艺术的媒介传承变化始终受着社会发展的影响。本雅明说,在人类艺术活动中,“艺术生产关系也一般地决定于艺术生产力即‘技巧’,当艺术生产关系与艺术生产力发生矛盾、阻碍艺术生产力发展时,就会出现技术革命,新的艺术技巧(技艺)就会产生,打破旧的艺术生产关系,把艺术向前推进”。从文字诞生之初的龟甲兽骨、铜器、竹简尺犊、青铜刻石、纸张直至当今社会电子网络媒介,可以说书法艺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因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打破旧的艺术生产关系,催生新的传播媒介,以适应文化传播的需要,担负起书法艺术文化传播的重任。

进人当代社会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子网络传播媒介的出现和应用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书法在当代电子媒介的作用下已经进入了一个通俗化的阶段。此时的书法艺术借助电子网络媒介传播的优势也出现了视觉转型,书法艺术已从书法家书斋的案头艺术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书法艺术也不再是当代文人的身份标签,更不需要古代文人的深厚文化修养,只要能够认识汉字,就能进行书法创作,甚至借助电视的话语权而转身成长为“书法家”。书法家借助电视来推销自己,已成为当代社会书法家“增势”的一个捷径。同时,电视媒介也促使今人可以零距离地观摩学习古代书迹法帖,为书法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二、现代电视媒介让书法艺术走出书斋,走向世界

书法艺术由古代社会文人士大夫所必备的书写“技能”,到现代社会中“视觉文化艺术”身份的悄然转攀,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书法作为传播文化信息的手段还停留在“技”的层面时,受传统传播媒介的影响,它只能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媒介。此时的书法是“书法家”独居书斋相对封闭的个体劳动产品,因而它只是停留在传统的古代文人书斋的案头艺术品,人际传播是其主要传播方式,书法艺术精英化传播是这个时期书法艺术传播的常态。当科学技术发展催生电视等电子传播媒介成为当前社会主导传播媒介的时候,电视媒介强大的传播功能彻底打破了书法艺术这种延续千年的精英化的传播态势。同时,电视传媒强大的视听传播功能和跨越时空的传播特性,让书法艺术不再像往昔那样“深藏闺中”。借助电视传播的及时性、视听性、延时性、现场直播性和传播范围的广泛性等特点,书法艺术迅速从文人的书斋走向了人民大众生活,成为全民族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人人享有书法艺术、使用书法艺术、传播书法艺术已经成为社会常态。

从传播学的角度观照,电视作为一种现代的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由于其自身的广泛性与普遍性而使传播的内容具有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这种力量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是极其有力的,在适当的时候和情景下,这种无形的舆论力量会转化为不可扼制的物质力量显现出来。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借助电视媒介传播的功能,成长为书法艺术家的历程不再像古人那么遥远和艰辛。通过电视推广自己和自己的书法艺术则是当代书法艺术家首选的一条捷径,这种媒介的力量是生活在古代社会的书法大师们所不能想象的。古代书法大师要想在书法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是需要他们穷其一生来为之努力的。历史上王羲之有“暮年乃妙”,王铎尚需“五十自华”。试想,当明朝以董其昌为代表的一大批书法家为使自己的书法艺术流传千古而借助“刻贴”的传播方式来传播自己的书法艺术的时候,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在其身后数百年白娜代社会中,借助电视等现代传播媒介来推广自己书法艺术的广度和深度是那样的强大,社会的影响力又是那样的深远。

当代的书法艺术家们借助电视等大众传媒的优势和便利,再也不用拘泥于各自的书斋案头,他们放下了传统文人的矜持,在商业大潮的裹挟下,带着自己的书法艺术作品走进了社会大众生活的名利场之中,在作品价格的博弈中来彰显自己书法艺术水准的高低。此时的书法艺术家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是空前的频繁,交流的方式更加多元。通过书法展览、互联网络、电视媒介等形式传播书法艺术文化信息,从而促使书法的技艺空前地普及和提高。电视全程再现书法艺术的动态创作全过程的现场直播功能,更是把书法这一书斋文化带进了社会大众生活之中,让寻常大众欣赏书法艺术家创作书法过程的随时性,成为书法学习的常态。电视媒介的最大优点就是它不仅能逼真地传递书法作品,而且能够把书家的创作过程完整地记录保存下来,供学习者研究,这是印刷媒介所不能比拟的。面对无数“天下第一”书迹的仿真及多层面的视听解读,是前人所不能想象的。

三、电视媒介让人学习书法艺术,回归书法艺术原点

陶瓷装饰艺术是陶瓷艺术与陶瓷的完美结合,每件陶瓷都是由造型、装饰与材料三个要素构成,包含着物质与精神的两重文化因素。一件陶瓷作品在实用之外还具有观赏的作用。陶瓷装饰艺术大致归纳起来可以分为颜色釉装饰、釉上彩装饰、釉下青花装饰等等。陶瓷装饰艺术有着丰富多彩的图案,明艳瑰丽的色彩,独具匠心的工艺,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的陶瓷文化。从一开始的制作到最终的完成它包含着审美、创造与欣赏几个环节。在人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件完美的陶瓷艺术作品担任着传播陶瓷文化的重任,因此说陶瓷艺术不仅仅是一件蕴含着创作者独特审美情趣的艺术产品,更是一件包含着个人情感在其中的文化产品。中国陶瓷装饰艺术中的装饰纹样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就已经出现,我们充满智慧的祖先们细心感受生活,创作出波浪纹、编织纹,将其以二方连续的方式装饰在陶瓷器皿上。西安半坡遗址的那件彩陶纹盆就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件,他们将点线面有机的结合,装饰纹样的独特审美,从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已经开始对自然和人类有了些许的认识,敢于加进人们的主观想象。

一、首饰的特征及其在民族文化表达中的优势

1、首饰价格范围广。众所周知,首饰的价格有低到个位数的价格的,也有高到七八位数,甚至更高的价格。它在价格方面呈现的特点就说明了其受众面也是十分的广泛。不论性别、不论年龄、不论信仰、不论贫穷与富贵,每个人收纳盒里或多或少都有那么几件首饰。从购买力上讲,价格低廉的一件首饰往往会比一件服装低很多,因此首饰会同时购买多件,首饰的储存量往往远超衣服。

2、首饰佩戴部位多。首饰的功能之一是作为服装的配饰而存在,为了装饰与搭配,往往为了搭配不同的服装而购买很多的首饰。并且装饰部位广泛,一套服装可以同时佩戴多件首饰,如耳饰、发饰、手饰等等。所以,从佩戴数量上来讲,首饰比服装有很大的优越性,任何一件都可以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

3、首饰体量小巧轻便。首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体积十分的小巧,重量相对较轻。正所谓“浓缩的都是精华”,小巧的首饰便于携带,可作为旅游纪念品,被广泛的人群购买,得到传播;小巧的首饰便于随时更换,个人可依据喜好及心情随时进行更替。这种特点给首饰作为媒介,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4、满足人类心理需求。首饰装点显个性,极大满足佩戴者的虚荣心;首饰佩戴保安康,给人以舒适和安全感;首饰珍稀显高贵,被赋予了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功能。有研究表明,人类有三个基本弱点,分别是虚荣、迷信和追求有形的财富。这三个弱点与人类的出现同时生出,是与生俱来的,首饰则恰恰同时满足了人类在这三方面的需求,因而备受青睐。

二、民族文化艺术表达的元素

1、材质包罗万象。我国民族首饰用料上一度偏爱黄金与白银,且偏爱足金、足银,宝石材料上偏爱翡翠、软玉、珊瑚、玛瑙、砗磲、绿松石等,另外还有陶瓷(图1)、布、绳子、木头、泥塑等十分具有地域特色的材质。在首饰的设计中,往往将原有的搭配规则弃之不用,尝试新的组合方式。如,藏族人独爱绿松石、红珊瑚,是源于一个故事:数世纪前的藏族是一片大海,在海水退去后,他们用珊瑚、绿松石做装饰来表示对这段历史的纪念。在现代的首饰设计中常觅珊瑚、绿松石(图2)的踪迹,因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更因其展现出那份对民族历史难以割舍的情怀。

2、装饰别具一格。造型和图案是在首饰中最能体现民族文化,且最容易实现的设计元素。总体来看,往往用既代表我国民族文化又造型简洁便于工艺实现的纹样来设计首饰的外形及图案。如,常用如意云头、民族的图腾、龙、凤和“福、禄、寿、喜”吉祥含义的文字、动物生肖、草木花卉、盘长等宗教纹样、民族建筑、服饰艺术中的造型等等。如,以织锦为元素的项链(图3),整体造型是对少数民族织锦织造方式的解构和织锦的图案的提炼,选用金作为主要材质,花朵与金片由金线连接而成,给人一种奢华流动的现代美,细细品味更有一番少数民族女子一梭一线的辛勤劳作的自然美。

在色彩上,民族风格的首饰,常提取民族服装上的部分色彩,红、黄、蓝、绿,五光十色,以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对比搭配,色彩夺目、艳丽,反映出该族人民对自然的认识以及独特的诠释方式,用强烈的色彩来突显人的美与丽。另外,我国各民族喜用金、银,配以天然的材质,形成无彩色与有彩色搭配,用无彩衬托有彩色的天然之美,从中体味其对美的认识及内心感受。

3、工艺匠心独具。我国民族首饰以纯手工制作为主,经过一番精雕细琢,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注入了制作者的心血,反应了该民族对工艺的认识与文化上的倾向。铜走银、银走金、炸珠、掐丝、点翠、花丝、雕花、鎏金等民族首饰工艺以及刺绣(图4)、陶瓷、景泰蓝工艺等都是我国民族工艺的精华,应用在现代首饰设计中,使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如,《宝儿》系列首饰(图5),采用传统的景泰蓝的烧制技术将现代绚丽颜色以及弯曲的金银丝带结合在一起,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令首饰充满原始感,犹如记载着千年故事的壁画。

三、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

市场上的民族风格首饰种类多样,往往只看其美却不知其意,这份意就是传统的、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联系牵动着每个人,这需要设计师、传媒、消费者、文化学者承担起这份责任。

1、作为设计师,工厂虽然给了首饰生命,但首饰的灵魂是设计师赋予的。设计师不仅需要对首饰工艺的了解、生产流程的了解、消费者需求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只有良好深厚的文化修养,才能从纷杂的民族元素中吸取精粹,才能设计出有深度、有意境、有情调、令人爱不释手、百看不厌的首饰作品。

3、作为消费者,首饰评价的资格又取决于消费者。消费者不能始终处于被引导的地位,应变被动为主动,培养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消费者行动起来,民族文化才能传播下去。

4、作为文化学者,应该严谨治学,以科学的态度去研究民族文化艺术,用大众通俗易懂的方式把民族文化宣扬,切不可无理无据,令我们的民族文化被误读。

结语

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提取民族文化的精华元素、寻找新的传播载体、新的传播方式,来保护传承我国民族文化这一瑰宝。首饰具有小巧轻便、受众面广、满足人类心理需求的特点,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首选载体。在现代设计中,在材质、装饰、工艺等方面融入民族文化艺术元素,使民族文化呈现崭新的姿态和年轻的生命力,得以延续。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责任编辑刘小红)

[1]沈成D.金相玉质:首饰.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2]梦亦非.珠宝的前世今生.重庆出版社,2006

[3]郭新.珠宝首饰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4]滕非.身体的寓言:首饰设计.福建美术出版社,2006

1陶瓷装饰艺术的内涵

1.1陶瓷装饰艺术概念界定

人们看到的陶瓷艺术品大多是经过装饰的。所谓陶瓷装饰,是将客观世界的真实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再进行艺术创造,即陶瓷艺术家运用装饰规律和美的法则组织、安排陶瓷从器型到画面的关系组合,从而构建起一个新的视觉世界。例如,从原始彩陶图案可以看出线条在陶瓷装饰中的简单运用,虽然这种线条是稚拙的、草率的,但我们可以从这种随意的线条可以明显感受到人们意识的朦胧,以及一种对审美的原始时期的最初形态。通俗地讲,对于陶瓷装饰的理解,一般可认为就是对陶瓷器物进行修饰、打扮,它是通过釉色、纹饰来美化陶瓷造型,达到釉色、纹饰与造型的完美结合,用陶瓷装饰特有的语言表达作者的创意。

2中国传统文化基本要义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我国历史文明演化进程中历经各个历史时期人物的创造产生、汇集,并传承下来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也可以归纳地讲,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我国先贤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在观念文化中,在历代陶瓷装饰艺术中,人们习惯将常见的动物、植物等,用图案的方式装饰在器物表面上。有时用人们爱听的谐音表达一句话,或是用图画的形式把这句话表现出来,都能形成一幅富有吉祥寓意的作品,如许多陶瓷艺术创作者通过描绘“鹭”表达“一路平安”。历代遗存至今的大量陶瓷艺术品,绝大多数都是中国吉祥文化思想的物化形象,也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得以传承、发展的载体。这也侧面反映了中国先民乃至当代人的观念文化和审美理念。

(1)历史文物方面

许多历史文物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冶陶技术及陶瓷装饰技法的精髓,如商、周时代是以青铜器为时代标志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陶瓷装饰和青铜器饰相似,刻纹白陶的烧制成功是制陶工艺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制度文化方面

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悠久的绵延不断的历史,以及丰富多彩的文明。

3现代陶瓷装饰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3.1辩证统一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引导、教育作用与陶瓷装饰艺术实现审美、美育的功用是辩证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功用在引导教育、教化,如《诗经》倡导“夙夜在公”,《尚书·周官》也有名言“以公来私民其允怀”倡导天下为公,以整个民族、社会、国家为重。而陶瓷装饰艺术则是通过含蓄的图案、纹饰加以表现某些思想、认识、理解乃至审美。中国美学思想是重“意”的。陶瓷绘画装饰则体现出美学中的“意”以古典美学为最高理想,这种审美理想反映着中国传统的陶瓷绘画的艺术本质。

如瓷界泰斗王锡良《黄山西海》作品如图1所示,作品流畅大胆,整个画面呈现一种“简约”的感觉。注重那种含蓄的美,展现自然恬静的感性韵味。随着陶瓷技术的进步,颜色釉与白胎的结合,粉彩艺术与雕刻、豆青、青花、开光等多种装饰技法结合,形成多种新的装饰形式,根据作品的要求,相互结合,达到整体设计效果,使瓷器装饰得更为完美。

3.2相互渗透的关系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艺术的发展,而艺术种类、载体的不断丰富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渗透到陶瓷装饰艺术领域,凸显艺术装饰中的文人雅韵,粉彩装饰中的文人画、山水画等。如现代粉彩艺人以竹林七贤、桃园结义、精忠报国、才子佳人、仙道神佛等故事传说进行艺术创作,在艺术创作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使得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再如,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宁钢创作的粉彩作品《鱼戏莲塘》(见图3),以泼釉的“形”作为画面的主体结构,如泼釉形成的密集的枝干,再在其间穿插梅花;通过泼釉形成几个大的抽象不规则色块,在其间绘制花鸟,不规则色块因所绘花鸟不同而可以看作是荷叶或其他之物,这集中表现了对佛教“莲花”圣洁与自由心性的赞美。

3.3相互促进的关系

现代陶瓷装饰艺术促进了陶瓷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传统的发展也促进了陶瓷艺术装饰的进步。因此,传统文化内容与现代陶瓷装饰艺术为相互促进的关系。

如在现代陈设艺术陶瓷装饰中要求无论是图案纹样装饰形式或绘画装饰形式,无论表现题材是人物、风景、花鸟或动物,它都必须巧妙的在碗、盘、瓶、罐等器皿上进行构图,并且是和器皿冰融于水的结合,更好地以画美物、以物托画。从而形成了的装饰形式,配合陶瓷绘画的技法、工艺手段、工艺材料,形成了特有的陶瓷装饰艺术语言和审美特征。

THE END
1.美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PPT课件经管文库(原现...美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PPT课件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2564715-1-1.html
2.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精选15篇)健康的心理对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社会生产、社会发展中,人际关系必不可少。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就是心理关系,其属于人们之间心理距离的一个真实反映。研究表明,人在集体中深受欢迎的个性品质,与心理健康的标准保持一致。相反在集体中受到排斥的个性品质,也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悖。由此可见,人的...http://m.bylw.yjbys.com/qitaleilunwen/110425.html
3.是生活反映论?还是精神反应论?艺术本质理论的新突破是生活反映论?还是精神反应论? 艺术本质理论的新突破 有没有艺术本质?如果有艺术本质它到底是什么? 这是中外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自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集中地、以各种学术思维角度提出反本质主义后,人们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 近来,介聂先生在他新出版的文艺理论专著《艺术本质和精神完善》...http://xz.jsjc.gov.cn/tslm/wenhua/201803/t20180320_315191.shtml
4.艺术的本质是什么?然而,对于艺术的本质,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有些人认为艺术是小众的,不应该掺杂其他成分;有些人则认为艺术是为了讨好某个人。这些观点都反映了艺术的多样性和主观性。 什么是艺术,刚刚踏入艺术院校大门的学生大都会产生讲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也需要伴随她,几年的大学生活甚至会伴随他将来作为一个艺术...https://www.meipian.cn/5701tr2e
1.美术的价值和意义艺术的力量与情感表达美术的价值和意义艺术的力量与情感表达 为什么我们需要美术? 在这个快节奏、科技驱动的世界里,人们常常被忙碌和物质主义所包围。然而,美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它以其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力,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在探索美术的价值和意义时,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它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自我以及周围世界的一种方式。https://www.gntpa.com/yi-shu-shi-chang/373581.html
2.探索艺术的本质创造表达与感受的交响其次,艺术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达手段。无论是文学、绘画还是音乐,每一个作品都承载着作者的情感纠葛,无声地诉说着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与反思。这种情感通常超越了日常交流所能达到的人际沟通层次,因为它直接触及到人的心理深处,使人们能够共鸣,从而产生共享的情愫。 https://www.zxcod.cn/tao-ci-gong-yi/374876.html
3.艺术是什么?很多艺术家进步飞快,其实与其说是情感,不如说是由生命力支撑起的情感,因此在艺术中会创作出生机勃勃的作品,包括雕像的饱满鲜活。 红楼梦里说:“女孩少女时期是颗宝珠,后来沾染了市侩之气,就成了干瘪的鱼眼珠子,宝气尽失”,这样的女性对生命失去了热情,因为在很多艺术活动中,她们表现平平。 https://www.jianshu.com/p/71f49824b13d
4.陈岸瑛《艺术概论》思考题艺术基本原理第三章至第八章(总结内容均...15、如何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古典模仿论,都是在认知的角度来认识文艺。近代的再现论,尤其是后来流行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反映论,也强调文艺的认知作用。例如,“艺术源于生活”是指艺术要反映社会现实;“艺术高于生活”则强调艺术不应该照搬现实,而应该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进行认识。 https://m.douban.com/note/819004994/
5.美育铸就和谐生活的艺术之光美育铸就和谐生活的艺术之光 美育的定义与历史 美育源于西方,起初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与理解。它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方法,旨在通过学习、实践和体验等方式,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随着时间的推移,美育不仅局限于艺术领域,还扩展到科技、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等多个方面。https://www.0qspqb6p.cn/yi-shu-shi-chang/425485.html
6.美术作品中的形象教案(通用12篇)因此,美术创作是对现实生活的能动的反映,它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不同于生活原型的"第二自然"。 总起来说,美术形象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而创造出的成果,各种美术形象,不仅以审美功能为主的绘画和雕塑形象,还包括具有审美和实用双重功能的工艺美术与建筑艺术形象,都是美术家的审美认识和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的...https://www.ruiwen.com/jiaoan/4426535.html
7.艺术的基本概念1.艺术的认识本质:艺术的掌握方式,或者说,认识世界、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是运用形象进行创造性想象活动,认识世界的重点是事物的特征个性和美,以高度概括的具体可感的形式和形象揭示事物的特征本质和普遍性,是在个别之中显示一半,在特殊之中表现普遍。艺术也掌握真理,但它掌握的是具体形象的真理,即艺术美,所以,艺术认...https://www.360wenmi.com/f/filevnk2bl2e.html
8.高二美术教案1、 篆刻和书法是如何融入绘画艺术的。 2、 有些学者说“盛世出人物、花鸟画名家,乱世出山水名家”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你如何看待? 高二美术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花鸟画的社会意义及审美价值。 2、理解花鸟画画家“缘物寄情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特点,感受画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https://www.unjs.com/jiaoan/meishu/20230308114313_6612783.html
9.展示非遗魅力激发文旅活力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非遗保护工作重要理念就是见人、见物、见生活。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的非遗保护命题,本质上是文化传承如何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挑战。政府的核心任务是,努力保持文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平衡,帮助传承人提高传承实践能力,扩大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对非遗的认知和参与。 http://www.sass.cn/109002/63953.aspx
10.马轲:中国现代绘画向西方学了一百多年,仍被挡在塞尚的门前1990年你考入天津美术学院学习的是西画,之后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的又是传统艺术,你如何思考这两种文化传统对你的影响? 马轲:现在想想都比较混乱,我凭着纯粹的感性和热爱来学习绘画,但直到我大学毕业三年后,大概到了1997年,我感觉对写实绘画有了一个理解和掌握,好像我才真正用脚踩住了一块石头。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875393
11.高中美术教学反思高中美术鉴赏课是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因为优秀的美术作品是时代精神的文化结晶,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关系到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所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真...https://www.jy135.com/jiaoxuefansi/1007526.html
12.分析写实性油画论文(共13篇)……但我不是简单的追随者,我去透视这复杂的迷一样的时代。我要使自己的艺术适宜表达正在发生的思想感情、意识活动和人的真实存在,并以此获得艺术形式的高度敏感,我将逐步把我内心中壮阔的自然图景和人性的悲怆变成激越的绘画。”②这就是朝戈艺术的宣言――对生命个体本质和价值的追问。https://www.hrrsj.com/wendang/lunwen/686253.html
13.艺术收藏是为人生挑勋神伴侣这种意义源自艺术为人们提供了对生活不同时期的新的理解。在张霏看来,这种理解往往也表现为艺术家基于人们相似的生活经验来表达艺术理念,“生活是最基本的土壤,艺术无法脱离生活而存在,哪怕再激进的艺术,也渴望被大家所认可和理解”。她以艺术家鸿敏创作于疫情期间的作品《绿马进行曲》为例,“我们都知道此马非...https://www.cls.cn/detail/917577
14.江苏绘画史第六章南都荣景——明清时期绘画艺术的鼎盛在线免费...李着画技为沈周亲授,对文人画之理解当不在文徵明、唐寅之下,却在南京不得不拜倒在吴伟一派门下,足见吴氏艺术在当时之流行,而这种局面至晚明时文人画在苏淞士人的持续推动下迎来鼎盛之后才开始改变,故成书于明末的《无声诗史》称,“北人于平山画视若拱璧,鉴家以其不入雅玩,近亦声价渐减矣”(16) ,但称...https://fanqienovel.com/reader/7302255390459169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