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审美性模板(10篇)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艺术的审美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艺术要求形式美和内容美统一和谐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美只是一种现实的客观存在,而成功的艺术作品不仅集中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审美属性,而且还寄托着艺术创造者的审美理想,从而让感受者更能纵情地驰骋自己的审美想象。如山人的水墨画中的鸟单腿独立于荷梗上,上面的荷叶似乌黑的盖子遮住这只鸟(如图2-13所示),这画作里喻含了无限情感和思想;他画中的石头让人感到总是头重脚轻,顷刻就会翻倒,给人以流逝之感;他笔下的兰花与荷茎,大都在飘忽中形影绰约,那黑白墨趣与线的动荡,透露出作者内心的不宁与哀思。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朱志荣.中国艺术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新时期古筝艺术文化审美属性的基本内涵

音乐本身的文化属性不但包括音乐在现实社会中的诸多表现,而且包括音乐对多个领域的重要影响。与音乐作品相比,音乐的文化属性内涵更为广泛,特别是在中国民族音乐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新时期古筝艺术,无论是其文化属性的构成内涵,还是其音乐表现力,都在我国文化艺术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2]与此同时,新时期中国古筝艺术也随着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在历经不同历史时期的重重考验之后,新时期的古筝艺术必然蕴含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审美属性。

新时期中国古筝艺术作为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一种完整表现,其重要功能是陶冶人类的性情以及记录现实的生活。所以,从一定角度去分析,中国古筝艺术形式就是一个系统的审美过程。具体而言,古筝艺术作品就是审美对象,古筝艺术的听众就是审美主体,由于不同听众的身份、地位、经历、爱好、受教育水平等不同,致使其对同一古筝艺术作品的审美反映也不尽相同,直接决定了古筝艺术的文化审美属性。而新时期的中国古筝艺术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其所表现出来的美学内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对应的文化审美属性也呈现出了新的特征与表现。

2新时期古筝艺术的文化审美属性

2.1技术美

与西方的贝斯、吉他以及中国的琵琶、扬琴、柳琴等诸多弦乐器相比,新时期中国的古筝艺术演奏需要多种演奏技巧,在演奏难度方面也远远高于其他种类的弦乐器。古筝的演奏需要应用到多种手法与技法,具体的表演形式也十分复杂,这就对古筝演奏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标准。古筝指法分为左手与右手,其中左手包括颤、滑、按等,右手包括挑、打、托、抹、勾等。这一系列指法经常被古筝演奏者应用,即便是最为轻微的指法变化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古筝演奏效果,因而新时期古筝演奏者必须具备扎实的指法技能。另外,除去古筝指法技能以外,新时期中国古筝演奏者还必须具备精准把握古琴力度、音色等方面的能力,即能够将一首古筝作品进行准确到位以致完美的演奏。新时期中国古筝技术的所有要求,体现了古筝演奏的难度,与此同时也使得古筝艺术在演奏技术方面体现了文化审美属性,不管是欣赏者还是演奏者,都能够通过古筝演奏技术深切感受到中国古筝艺术所蕴含的技术美。因此,新时期中国古筝艺术的文化审美领域中,技术美是最为突出的属性之一。

2.2现代美

中国传统古筝艺术历经两千年的悠久发展历程,其演奏技法与曲目作品等并非一成不变,历代古筝演奏者都不同程度地对古筝艺术进行了传承与创新,发展至今的古筝艺术已经融入了大量的现代化元素,为中国传统古筝艺术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任何文化艺术的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与支撑,伴随着新时期中国经济实力的持续提升,文化艺术也随之取得了明显进步。新时期中国古筝艺术在传承与发扬传统古筝艺术的基A上,在一系列现代文明的不断影响下也赋予了古筝艺术极具时代元素的现代美。[3]从宏观角度去看,新时期中国古筝艺术中文化审美属性的现代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古筝艺术演奏技巧层面的现代美;另一方面,则是古筝演奏舞台表现方式层面的现代美。新时期中国古筝艺术的现代化演奏技巧为广大古筝爱好者带来了集传统、现代于一体的完美音乐艺术,尤其是现代舞台艺术的诞生更是为古筝艺术增添了全新的舞台元素,进而让新时期的广大观众享受到了中国古筝艺术的视听盛宴。所以,现代美是新时期中国古筝艺术文化审美中的重要属性,也是推动中国古筝艺术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2.3民族美

民族属性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以及各个地区的所有艺术类型的生命所在,同时也是中国古筝艺术的根本与生命。中华民族的古筝艺术历史由来已久,根据有关史料记载,中国古筝艺术的发展历程长达两千年左右,已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古筝艺术作为中国古典音乐艺术的重要代表,必然会被深厚的民族美所浸润。从一定视角去看,新时期中国古筝艺术的民族美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古筝乐器的制作工艺、外观设计、曲目编造等,无不彰显出浓浓的东方文化韵味。[4]从某种层面上讲,民族美可以说是新时期中国古筝艺术的立足根本,也是中国古筝艺术最为突出的特色,更是中国古筝艺术走向全世界的主推力。因此,新时期中国古筝艺术的文化审美属性中最具特色、最为重要的一种属性就是民族美。

2.4艺术美

古筝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更是组成中国传统艺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因而与其他艺术形式相同,中国古筝艺术必然具备艺术方面的文化审美属性。与此同时,凡是艺术都有一定的技能,新时期中国古筝艺术也不例外,其对古筝演奏者的演奏功底、指法技能以及表演技能等有着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扎实的古筝演奏能力,才能更好地表现出古筝乐器的艺术属性,也才能让观众感受到古筝的艺术美。另外,新时期的中国古筝演奏者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只有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文化以及国外的文化艺术文化有着深入了解,才能准确把握曲目的核心与灵魂,才能真正地演奏出充满艺术美的古筝作品。

3结语

新时期古筝艺术的文化审美属性直接决定着其在我国文化艺术领域中所占据的地位及所发挥的影响力。对中国古筝艺术的文化审美属性进行研究,不但是对中国古筝艺术精髓的继承,也是对中国古筝艺术的有效保护。中国的传统古筝艺术很好地传承了我国古代艺术的文化审美属性,而新时期的中国古筝艺术不仅延续了传统古筝艺术的文化审美属性,而且融入了一系列现代艺术文化元素。由此可见,中国古筝艺术的文化审美属性要想不断发展,就必须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拓展新时期古筝艺术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双燕.探究新时期下古筝艺术的文化审美属性和艺术创新[J].语言艺术与体育研究,2015(04).

《道德经》云:“无名天地之始,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又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本是无形无状、无声无色的混沌状态。一切的有即万事万物皆由无而发生出来。因此,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事物发展得越多样或越具体就越会使人心绪茫然,判断失误,而简单纯粹才是大道之依归,保持智慧之根本。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要体系,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自洪荒世界混沌初开的蒙昧阶段走来,古人在自然界面前极感渺小,内心畏惧又崇拜。崇尚万物有灵,皆唯心思想,少有科学精神。多以云山雾海、风霜雨雪的渺茫为隐逸的寄托。古代文人深受儒、释、道三教影响。儒学以入世为动机,人生以实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准则,做入世圣贤楷模。佛家以出世为依归,以积阴德修来世为目的,讲因果报应,克己修身渡人。而道家讲清静无为,逍遥自在,此最与艺术思想的超脱无我之意境相吻合。所以,中国艺术思想体系的集中独立体现主要以道家思想为主要代表。

中国的建筑与园林同样典型地体现了儒释道的传统思想,主体建筑的式样采取对称式结构,以体现儒家的内圣外王、等级森严。园亭苑囿的布置与主建亦形成宾主仆从的关系,同时通过堆山垒石,植木栽花通疏新奇。与丘阜径廊、亭台楼阁等构成移步换景、以景生画的意境。虽为人造,宛自天开,这是中国人传统文化观、艺术观的综合体现。在具体而细微的事物或事物的相互组合中,处处体现出抽象画的意境。中国的赏石文化亦是一种高妙的审美样式。自隋唐发展至宋明达到了极盛。这是一种典型的抽象形态,由国人开发欣赏,而大受全世界欢迎。而西方抽象艺术画至20世纪初才开始发轫或被接受,才创造出所谓“摩尔石”式样的雕像。

近现代的大家如吴昌硕、齐白石的大写意,更是高度总结概括出笔墨意韵以替代现实平常之景物,使司空见惯之生活化为趣味横生、咀嚼耐品的高琴雅物。这既是艺术转换的魅力,亦是艺术家的尺度把握,利用通感与观众的交集以达到共识。齐白石自己说:“既要让专家见出传统中的变化,又要让大众见出变化有相像来。”黄宾虹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将所见所闻付诸笔端,初看乱墨一团,混浊杂乱,然正是他浑厚华滋的思想体现,亦是其具象中含抽象,抽象中见具象的理念,只惜时人多不识之。被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的张大千晚年出游欧美以后,画风变为大泼墨泼彩写意法,极富抽象韵味,最终成为其典型风格。至今我认为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等少数几位才是真正代表中国艺术思想的顶尖大师。

中国艺术以象征性的、意向性的手段表达事物,这使艺术家们可以将想象力与观众的共同经验发挥得淋漓尽致,以此达成共鸣。意向的思维方式与想象空间是国人表达意向艺术与欣赏艺术的共同桥梁。

一、影视艺术与戏剧

影视与戏剧有着密切的关系。戏剧既是一门综合艺术,又是表演艺术,戏剧艺术多年来在编导、导演、表演等方面所形成的艺术规律,为影视艺术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从历史的渊源来看,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出现了以梅里爱为代表的戏剧电影学派;我国最早的电影理论也是“影戏”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戏剧化电影美学观更是一度风靡世界银幕。影视艺术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在其成长初期,都曾从戏剧艺术中吸取了许多营养,不仅借用戏剧的创作题材和戏剧表演经验,而且将戏剧性矛盾冲突与戏剧性情景纳入作品之中。时至今日,虽然影视艺术更加注重发挥自身的艺术表现力,但影视艺术与戏剧艺术之间仍有着不解之缘。一些影视作品的编导、导演、演员,或者来自戏剧舞台,或者两栖于影视和戏剧艺术,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戏剧式结构方式更适应于大多数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因而在国产影视艺术作品中,它都将作为一种传统样式长期存在下去。但影视艺术毕竟不是戏剧,与戏剧相比,影视艺术自由转换的时空打破了戏剧舞台的时空局限性,影视演员自然、真实、生活化的表演取代了戏剧演员舞台程式化的动作,从而使得影视艺术能够更加逼真地再现现实生活。

事实上,电影是搬上银幕的戏剧,电视是搬上荧屏的戏剧。舞台、银幕、荧屏都是戏剧人物活动的空间和场所;不同之处仅仅是,银幕、荧屏比起舞台的空间更宽阔,机动的余地更大,布景与活动场所可以不受狭窄舞台的限制,能够充分地利用真实的生活环境,它给人物提供的环境和背景,比起舞台布景的人工痕迹更少,银幕、荧屏表现的内容和矛盾斗争的活动场所,更具有真实生活的性质。但是,戏剧影视人物矛盾斗争的基本行为方式及其产生的戏剧性,并不因此改变,甚至由于获得比舞台更有利的施展余地而显得更优越。因此可以说,戏剧的本质特性并不因为活动空间转移到银幕或荧屏而改变,电影、电视并不因为离开舞台而失去戏剧的本质特性。因此,戏剧、影视在本质上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二、影视艺术与文学

影视艺术也受到文学的极大影响。影视艺术从文学中吸取和借鉴了许多叙事方式与叙事手段。文学融入电影、电视,构成了影视艺术深厚的文学基础。影视艺术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剧本,影视文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同时,文学的各种体裁都曾经直接或间接地对影视艺术产生过巨大影响。电影向诗歌学习,产生了富有抒情性的诗歌电影,如《城南旧事》《黄土地》,前苏联的《战舰波将金号》,美国的《金色池塘》,日本的《远山的呼唤》等;电影向散文学习,从而产生了散文电影或纪实电影,如意大利的《偷自行车的人》《罗马11时》等;电影还吸取小说的手法与结构形式,从而产生小说电影,如前苏联的《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等。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类似于我国的章回小说的优秀电视连续剧,已成为我国广大观众家喻户晓的优秀电视艺术作品。

三、影视艺术与音乐、舞蹈

四、影视艺术与绘画、雕塑

影视艺术从绘画、雕塑中汲取了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使得造型性成为影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绘画对光、影、色彩、线条、形体的独特处理以及如何运用二维平面去创造三维空间的艺术本领,尤其是强烈的造型意识,为影视艺术的画面造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影视画面如同绘画、雕塑、摄影一样,既是以造型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手段,又通过造型性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如电影《黄土地》采用一种深黄的色彩基调,表达对我们这个民族和这块土地的眷念之情,这部影片的画面上五分之四是黄土地,五分之一是蔚蓝色的天空,天边地平线上有几个小人物正弯腰拉犁,通过这种十分独特的画面造型体现出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红高粱》则采用一种大红的色彩基调,影片中的红高粱、红头巾、红绣鞋、红袄、红裤、红酒……大片大片的红色在画面上闪耀,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和心灵震撼。以红色为主的基调赋予这部影片生命色彩与酒神情绪,成为抒情表意的造型视觉符号。

五、影视艺术与摄影

影视艺术与摄影艺术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摄影的出现,也就不会有电影和电视的诞生。自从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摄影在技术与艺术两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对后来出现的电影和电视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影视艺术中的摄影师是影视画面的主要创作者,是摄制组的重要成员,他的任务是通过运用摄影专业的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充分发挥电影摄影和电视摄像的纪录功能、造型功能、表意功能。摄影师的作用除了在影视作品中塑造人物、描绘环境、烘托气氛、刻画细节外,还通过摄影造型和表意功能直接参与创作。

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影视摄影师的艺术是影视绘画艺术,摄影师是真正的影视绘画艺术家,以非常鲜明、真实而富于表现力的绘画形式来表现影片中各个镜头的思想和内容。优秀影视作品可以做到声画相融,有虚有实,有藏有露,视觉和影视作品设计的关键在于必须具有一个个性化的视觉解读。影视作品视觉化过程的第一步是设计包含有影片思想或剧本精神的画面,为影视作品创造一个整体的画面基调。《英雄》选择的是旖旎奔放的自然景观和沉稳厚实的秦王宫,空间横向调度气势磅礴,场面宏大,浓墨重彩的气氛渲染和造型视觉的张扬,营造了一种历史气度与人物的英雄悲歌。《无极》作为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影片,不仅色彩艳丽,而且时空写意,使得影片带有一种神秘虚无的诉求语境。

总之,影视艺术通过综合性美学特征吸收了各门艺术的精华,并将这些艺术元素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声画结合而获得新的特质,展现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新时期下,古筝艺术创新分析

1.1题材方面

题材与体裁作为音乐作品的血肉与骨架,传统筝曲多集中在写景、抒情等类型上,存在明显的单一性、规模小等特点。而新时期,筝曲在题材选择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朝着更为广泛的方向发展。[1]如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描写――《溟山》,选取湘西地方音乐素材为创作背景,将作品划分为四个部分,对演奏技法、节奏等进行重新排列和组合,能够呈现湘西深山的空旷感。另外,历史题材也成为古筝题材选择之一,如《临安遗恨》,作曲家将岳飞作为创作题材,将其对江山社稷的担忧之情描写出来。对传统结构进行了相应调整,突出作品主题。

1.2技法特点

对于技法特点的调整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赵曼琴先生编创的筝曲,大量使用了快速指序,颠覆了传统古筝单一的弹奏方式。随后至1983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银河碧波》中,正式将该演奏方式作为主要演奏方法进行推广。在演奏过程中,快速指序能够让右手的五个手指各尽其能,处于同样重要位置上。[2]在此基础上,无论是演奏、还是指序组合,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手指的功能,从而提高古筝演奏效果。另外,传统古筝演奏技法当中,仅演奏一个泛音,而新时期下,出现了连续泛音的演奏,演奏者左手小指需要轻搭泛音的琴弦上,以呈现出古筝的流畅性及宁静性。此外,多指摇、短摇等技法都是在传统演奏技法基础之上创新而来的新技法。技法多元化发展,能够赋予作品更强的表现力。

1.3弦序排列

随着古筝艺术的发展,到了20世界80年代,古筝作曲家将人工调试作为定弦主要方式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突破原有五音阶音程关系的局限性,可以结合创作的审美与情感需求对琴弦音进行相应的调整,促使古筝演奏能够呈现更加优美、动听的效果,满足不同作品主题与风格的要求。另外,通过对移动琴码的转调,将作曲家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渗透其中,更好地将作品的情感诠释出来,给听众全新的体验和感受,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1.4音色方面

通常来说,琴码以左为无旋律区,该区域没有音高、传统古筝演奏当中,仅将左手运用吟、揉及按等作韵技巧,表现古筝艺术。而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作曲家加大了对古筝艺术的研究,研发出一种新型的演奏方式,通过拍打琴弦或者琴面,以此来提升声音效果及表现力。通过应用此类技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音高、指法上的约束,给欣赏者全新的听觉感受。但是新技法的出现,对演奏者的专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1.5深奏形式

古筝艺术在新时期下得到了长足发展。古筝艺术改变了以往独奏乐器地位,体现在复调演奏及协奏曲方面,作曲家融合新的演奏形式,将古筝与其他乐器有机整合到一起,不仅为古筝艺术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且巩固了自身在民族乐器中的重要地位。新时期下,古筝艺术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这不仅是古筝艺术发展的具体表现,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必然趋势,一成不变意味着停滞不前,只有创新,才能够获得更多机遇。

2古筝艺术文化审美属性

2.1传统美

2.3技术美

不同于西方乐器,古筝演奏需要多元演奏技巧的配合,才能够实现对作品的诠释,决定了古筝演奏难度也高于其他弦乐器。演奏古筝过程中,常常应用很多技法、手法,使得表演形式更加复杂。一般来说,古筝演奏指法分为左手与右手,前者有按、滑及颤等;后者为勾、抹、托等,作为基本的指法,都是演奏者必备技能之一。任何一个指法的变化都会产生不同的演奏效果。不仅如此,古筝演奏只有把握好音色、力度等,才能够将古筝曲更好地诠释出来。总而言之,古筝演奏技法体现了古筝演奏难度,且也充分体现出古筝的审美属性。无论是演奏者、还是欣赏者,都能够通过古筝的演奏技法感受作为古老民族乐器拥有的独特魅力。

宋代苏轼曾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lw881.com即形似不是作画的目的,而是要求画家写出自己的心意,表现出内心不得不吐的胸中之“意”。这种审美准则,到了南宋时代,又被拓展为“意足不求颜色似”的新主张和倪云林的“仆之所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的文人雅兴。当然还有元代其他画家,如黄公望的“画不过意思而已”等见解,最终都归结为“画者从于心者也”的有我之境。这种“尚意”传统下的形态塑造正是中国画艺术的特色,也是研习中国画的学子必须掌握与彻底领悟的基本法则。由此可见,对造型观念建立在何种审美价值观的认识之上,并使其赋有个性的准则,进而反映出具体物象的本质意义,只有完成这种物象与内心感悟的视觉转化,真正理解与掌握中国画线造型的原理,才能真正做到写形、写心、传神,并将三者一以贯之。

线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技法之一,也是中国画最重要的特点,更是中国画的基础。无论是传统中国画,还是不断演进中的当代美术创作中的新理法,线造型的含义与性格都折射出中国人观察事物的独特眼光,更是阐明了中国绘画艺术注重人的理性精神,注重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若于具体作品而言,线造型的表现,则是以移动视角的态度来观察世界的一切。这种主观性,在学术上称之为散点透视。所以说,中国人主客统一的观察事物的方法,是善于讲究同时将几个视点及不同视平线内所观察到的物象综合在一起表现,并使人感到一种视觉感官上的舒服与满足。这种善于平面性处理事物的造型观正是源于中国的哲学、绘画工具的特殊性及建筑的空间样式与形式的特点而逐渐形成的造型观念。而线造型的观察、提取和纵深感的空间意识,所体现的是通过线势、线性、笔触、墨韵之微妙变化而达到,并体现出中国画造型的民族气质与风格。所以,以线造型既体现出中国画具有强大的视觉表现能力上的宽容性,同时又易于客观对象的提炼与概括,并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超越自然的绘画形式,并达到所创造的“第二自然”之理想境界。

线造型在水墨画与工笔画两种形式中则表现了不同的性格,其造型中用线的含义及艺术功能也各不相同。就工笔画而言,“线”取自物象受光时起伏变化的特定位置与事物自身结构上的边缘及组合,如此产生的线造型不但生动而且线性、线态符合艺术规律的表现。对于水墨画,线的提取与表现,更多的则是个性的精神符号语言,其观察与认识事物的方法更加主观与纯粹,这种造型则更多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及精神内涵、审美与个性、立场与气质。所以说,以线造型无论在形式选择上如何有别,则无不表现出民族文化艺术的传统性,这就是线造型所产生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及美学特征。

对于中国画家而言,如何从大自然中寻找表现自然形态的灵感,以不同的视角选择与心灵感悟去追求别具新意的艺术形态,可见证于历史上成功的画家无不借形态的特征表现,而隐藏着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人性丰富情感的物化。而这种艺术表现则以线造型的形式展现在画面上。线造型的另一方面,就是要表现非常规意义下的形态,并赋予其精神与生命,体现审美与个性,使之成为新的视觉艺术的启发点,并体现出其社会的功能及影响社会价值的作用。所以,如何运用以线为艺术语言手法来表现形态,使其自然、生动并赋有审美意识与学术个性,而对线在造型上的发扬,有着各种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透出对自然物象规律特征而表现出线性、线势的个性特征,并赋予自然形态无穷的力量与生机,使作品的画境产生出超越时空的艺术张力。

对于线造型的形式表现探索,在两宋及元初花鸟画的线的写实发展中得到过验证,也致使元明清以后写意花鸟的大肆发展。这种审美的转化及新技艺的表现与发展,使得中国画艺术在写生到写真的过程中进行了一次彻底性的革命,开创了有别于两宋传统的绘画风格。所以说,线的本质是个性的精神,这是其一。其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及民族的欣赏与审美习惯与造型风格是线造型表现的基础。同时,不同角度的选择也是影响线造型的基础。这一点无论古今,都是一致的。

书法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画线造型的审美情趣,同时也促成了中国画用线造型的技艺拓展及水墨写意画形式的飞跃。这种飞跃的本质在于画家调动艺术个性和内心情感,使线与面的表现有机地融合,这种突变的产生,有助于运用笔墨表现形态质感的审美效果,否则作品中的面总是被线造型应用的概念所取代,使人看到的总是线。同时,也应指出中国画的面与西洋画中的面不同,中国画是非常主观地注重情感,这一点与其观察物体注重意象是一致的,所以其追求的面也是柔软与模糊的审美感觉。所以,于书法的变化中所产生出的不同的线性特点及审美追求,创造出中国画诸多的艺术流派。

2现代纤维艺术造型观中的色彩表现

现代纤维艺术造型观中的色彩表现的创造应该以人为本,把营造整体空间色彩的审美心理为最终目的。纤维艺术造型观中的色彩表现是通过纤维艺术自身的色彩表现和纤维艺术的色彩与周围环境的色彩两方面关系的协调对比而共同完成的。色彩在纤维艺术中,是经过经纬色线的组合配置、在交织形成的点线面肌理的层次中体现的。纤维艺术的色彩不同于绘画对色光的追求,它强调的是空间混合的色彩交织效果。因此,在经纬交织中,色彩不但是形态的一部分,而且在形态结构中它又是最重要、最直观的部分。可以说色彩是一种重要的构成语言,它在材与质的交融汇合形与色的相得益彰中创造了纤维艺术的空间美。

现代纤维艺术有着诸多的表现因素,然而色彩的因素与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观。艺术家必须首先考虑纤维艺术色彩与环境色彩两方面关系的统一,方能营造整体空间的色彩表现美。

可见,现代纤维艺术造型观中的色彩表现的辉映是来自纤维艺术色彩与环境空间色彩的相互对比与相互协调。

3现代纤维的艺术审美

3.1现代纤维艺术的形态美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论述艺术“最优美的地方和最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表现运动。”因此,具有倾向性的张力是构成纤维艺术形态美的灵魂。

现代纤维艺术常运用力的重叠获得深度,产生比物理距离还要强烈的空间形态美;运用力的渐变获得序列,创造具有节奏韵律的形态美;运用透视的抽象变形获得张力,形成具有动感的形态美;更由于新材料的介入,使其具有不定空间、不定动静、不定虚实的形态特征。时而粗犷浑厚、时而细腻逼真、时而飘逸朦胧,可以说纤维艺术的形态美构成了纤维艺术的空间美。

因此,在纤维艺术的创作中作者叶材料的选择与对结构形态的把握,是决定作品在空间造就视觉美的成败所在。

3.2现代纤维艺术的空间及人们的心理因素。

3.2.1现代纤维艺术产生的空间感

建筑对于人来说,具有使用价值的是空间本身,而不是围成空间的实体的壳。壁面形态纤维艺术能使建筑空间与环境产生不同的精神寓意。如一个大厅既可被墙上巨大空间的纤维艺术作品装饰得气派豪华,也可被渲染得轻柔优美。

在建筑空间中,纤维艺术具有空间导向。它能引导人们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一方面保留着对一个空间的记忆,另一方面怀着对下一个空间的期待,使各空间层次与环境之间,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互相交流。如在大型建筑空间内,可通过楼梯处装饰高低错落有序的壁毯形式获取空间导向作用。产生这种空间感受的原因是“在建筑中,人是在建筑内行动的,可以这样说,是他本人在造成第四空间,是他本人赋予这种空间以完全的实在性。”[3]。另外,现代纤维艺术还可以利用随机性创造出巧妙和谐的意境,甚至利用纤维艺术品分割建筑空间,从而营造新的空间。

3.2.2现代纤维艺术的空间美

纤维艺术作品无论是二维的壁面形态还是三维的空间形态只要一经挂起,它的形态、色彩及肌理等因素就与周围空间的众多因素发生关系,艺术家必须从中去平衡协调,并使人们在越觉心理中产生审美联想,这样才最终完成整休的空间美。

美学是来自于艺术的人生智慧,掌握这种人生智慧,它不仅使我们在人生之途中更自由主动的学习和理解世界,而且使我们的人生因为美学的理论训练更丰富更深刻地向世界展开。在审美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与美学教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1]。怎样既充分发挥两个方面的不同作用,又切实把两个方面统一起来,互相促进,以实现审美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每个从事审美教育的工作者认真研究的课题。美学与艺术欣赏有着密切关系,但美学并不等于艺术欣赏。美学家叶朗先生在《大学生与美学》一文中指出:“从根本上说,美学是对于人生、对于生命、对于文化、对于存在的理论思考[2]”。美学不是普通的艺术理论,美学正是在世界观的层次上为人们提供一种对于人生世界的审美精神。艺术美学知识对学生学好其他基础课以及后续的艺术专业课具有重要意义,对后续的数字仿真动漫类艺术作品的制作课程起到了铺垫作用,艺术更会成为学生终身的精神家园,促使学生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通过艺术美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建立起关于对艺术基本原理的认识,培养学生艺术理论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对艺术美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为了跟上时代步伐,教师应从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理工科类学生入学前并没有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没有受过艺术欣赏与鉴赏的熏陶,更谈不上对艺术的审美思维了,因此对艺术美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从审美兴趣培养入手,启发学生对各门类艺术的区分与对各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深入理解,将枯燥的艺术美学理论知识讲得清、准、趣、活、启,为下一阶段课程知识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在最终的数字仿真动漫类艺术作品制作过程中遵循艺术规律。

二、艺术美学教育现状

艺术美学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艺术技能或技巧的培训,比如绘画、音乐、舞蹈技能的培训,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掌握和操作一、两种艺术形式的创作或表演;二是艺术理论知识的培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门类艺术的基本理论和艺术技能知识,比如让学生掌握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特征、艺术的起源等理论知识和历史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切实有效的艺术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兴趣,使他们有更高的热情、更多的机会参与艺术创作活动,而且把学生从自发的艺术爱好者、欣赏者提升为自觉的艺术活动参与者和艺术鉴赏者。这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化过程,不仅使学生对艺术活动的关系(态度)产生从被动到主动、从观赏到创作(批评)的变化,而且,它是一个把艺术活动从单纯的娱乐活动深化为培养、塑造学生艺术品格的素质教育行为。培养学生敏锐的感觉力(观察力)、活跃的创造力(想象力)、宽厚热情的心胸、面向世界的自由精神等积极的心理(人格)素质的综合品格[3]。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艺术创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应有的创造性思维和自我思考能力;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缺少自己的观点、独立欣赏性差、抄尽收眼底现象十分普遍;在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中艺术理论功底欠缺;“重技术应用、轻艺术理论”现象明显。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我们的传统授课方式已经适应不了当前学生的需求。为此我们通过调研,征求学生们的意见,梳理出一套较为合理的教学方式。艺术美学课程是一门充满了各种复杂和深奥理论的课程,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理论课,所以初期在开始听课的时候,学生们由于自身的艺术修养以及艺术知识储备的缺乏,多少会感觉有些吃力,甚至感觉到枯燥乏味。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逐渐融入到艺术的海洋中。面对工科起点的大学生,要想讲授好这门课程,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授课技巧和教学方式,我们更多的是采取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方式,启发式教学,通过艺术作品个案分析点评,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三、艺术美学教育方式的五个环节

针对艺术美学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对教学方式提出更高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与之相适应。为此,采取以下五个环节,作为具有启发创新性的方法进行艺术美学教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

1.清——体系

艺术美学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从授课之初就要让学生们认识到这门课程体系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为后续的动漫类等艺术作品制作奠定基础,所以涉及到的知识要点必须清晰,能通过老师的归纳总结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大体把握。因为艺术美学中抽象的东西比较多,需要多理解多体会,学生自己看书总会碰到许多难题,这就要求老师讲授教材的同时,还要以艺术个案进行讲授,需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现实艺术实践,整理成具有艺术特色的课件,起到引导和启发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清晰思维。工程思维训练的是严谨的逻辑思维,而艺术思维培养的是形象思维,创新思维。工科类学生走向社会后,多数为工程师,所从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行业都是在追寻美,任何形式、任何一项工程都离不开美,为了避免简单的重复性的匠气十足的设计,需要艺术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艺术思维在日后的工程设计以及产品创意中所带来的优势。

2.准——定位

3.趣——手段

教学手段多样,注重教学手段的更新,在教学中,也应不断设计出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大胆展示自己见解的情境。例如:在讲到中篇艺术种类的各章节时,教师让学生不仅掌握到各门类艺术的特征,还要学生准备ppt材料,谈对该艺术审美特征的理解,使得学生兴趣很浓,教师可以抓住时机让学生展示艺术才能,有的上讲台吹一段竹萧,演奏一段吉他曲、有的来一段舞蹈动作表演、写一幅书法字帖等等,尽管艺术技巧很幼稚,但还是给学生机会把自己入学前已掌握的艺术技能或爱好展示了一下,还有的学生借此机会展示一下自己家乡的艺术特色。通过这种展示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以此来理解消化该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很受学生们欢迎,它符合现代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也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规律。使之达到师生精神愉悦,在兴趣中完成教学任务。

4.活——思维

面对工科类学生,讲授艺术美学课程的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师不仅仅只是讲好艺术理论的知识要点,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技能或技巧,要会实际操作。这门课的特点是感官性很强,且实践动手能力也很强。例如: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同学们在兴趣这一环节中所展示的艺术作品,必须一一进行点评,在点评讲述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该种类艺术的本质与特征,明白其艺术规律与其他各类艺术之间的关联性,如书法与绘画、舞蹈与音乐、文学与戏剧、建筑与雕塑等各类艺术,逐渐认识到形象思维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与体现。在艺术学教学中,还可以再做深入思索,寻找出更多、更合适的切入点来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整合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有助于学好艺术美学知识与技能,提高审美创造能力的关键。作为教师要善于调动和调节课堂的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5.启——内心

尽管学生们没有受过专业艺术技能的培养,但有些学生还有艺术悟性,如何启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艺术潜力,是教师的责任。每当学生完成了一个艺术作品时,教师除了点评以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去欣赏学生,在这过程中启发学生的艺术悟性,以此来增加学生的艺术审美兴趣。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个性素质与创新精神,善待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表演欲,教师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塑造个性和发挥创新的环境与氛围,允许学生失败,在失败中摸索经验,鼓励和引导学生勇于创新、张扬个性,反对一味地追求良好的教学课堂。要利用学生在学习阶段活跃的思维与认识,引导学生追求独特的艺术表现方法,并大胆的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传达出来,通过艺术作品宣泄内心的真情实感,这将有利于个性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艺术美学是专业基础理论课,要让学生在文化理论与艺术修养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特色与风格,通过“清-体系、准-定位、趣-手段、活-思维、启-内心”五个教学环节,鼓励和尊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发展,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

对于艺术的鉴赏,无论是创作艺术的人,还是欣赏艺术的人都需要从功夫中来成就。书法艺术和中国的绘画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东方艺术独具魅力的重要表现。在对书法作品进行艺术性审美研究中,欣赏者要通过书法作品的艺术表现来摄取营养,从而形成对书法艺术的鉴定能力。书法作品的审美判断与作品本身的价值是一致的,一方面要从审美者自身的审美修养、审美经验中来取得;另一方面要从书法作品的鉴赏方法上,从陶冶人的思想、情感、审美趣味中来呈现。可见,对于书法艺术鉴赏者,同样需要从文化素养、书法基础、道德品质、哲学水准等方面进行修炼,以满足对书法作品的领悟要求。

书法是基于语言文字的变化,从点、画的结构中来表达艺术韵律和神韵。同时,不同时代下对书法艺术的历史演进,从真、草、隶、篆、行等多种书体的表现中又形成多样的艺术风格流派,从而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审美境界,也给书法艺术性审美创造了发展空间。

一、书法艺术中的线条美

二、书法艺术中的结体美

结体是书法作品中的结构。赵孟\提出“书法是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沿;用笔千古不易”。不同人在书法结体上是迥异的,用笔的灵活性也是有差异的。按照书法中形随势生的原则来看,对于书法中的变法,讲究平正中求险绝,参差中求跌宕,对称中求夸张,以此来追求书法作品审美中的艺术性和视角感染力。在书法作品艺术性表现上,无论是楷书还是行草,在结字上都讲究自然。所谓自然就是天成之法,被书法家所推崇并践行。所以,要想达到结体自然,对字形的变化要稳中有巧,姿态变化有呼应,浑然一体而仪态流畅。

三、书法艺术中的墨法美

墨是书法作品韵味表现的主体,墨的浓淡燥湿在运用中更能够表现书法作品的美学意蕴。朱和羹提出“要知画法、字体本于笔,成于墨”。从书法艺术表现中,笔与墨是基石,墨法的运用更能凸显书法艺术的灵动性。“浓欲其活,淡欲其华”,墨法在千变万化中为书法作品增添了意境。墨分五色,浓、淡、枯、润、焦,而五色皆有黑色衍生而来。因此,在书法艺术创作中,要从墨法的多层次性来表现书法的变化无穷,就需要从墨法中来表现。我们常说,浓墨滞笔,淡墨伤神。如浓墨宰相刘墉,淡墨探花王文志都是讲究墨法的名家。墨的运用从视觉上来看,浓墨显得厚重、朴实,淡墨显得明快、飘逸,湿墨显得空灵幽深,渴墨显得苍劲刚阳。

四、书法艺术中的章法美

对于一幅书法作品在谋篇布局上讲究分布,如对于正文、落款、提拔、钤印等都需要结合不同书体来进行布势。如在篆书中,一般以横成列,竖成行,在整幅作品风格上讲究古拙雅致;对于隶属一般采用横向取势,字间距较大,在整幅风格上讲究疏朗;对于楷书在书写上多采用纵向取势,行间距要大于字距,整幅风格上多肃穆、端庄;对于行书、草书,则多以错位摆动,特别是在草书上,讲究开合大起大落,参差跌宕的效果。也就是说,章法是构成书法篇幅的关键,在运用中要发挥势、意、力之妙。当然,对于书体的选择,不同书体在追求势、意、韵中,要结合书法的内容,从构建书法作品的艺术情调和价值取向上,凸显书法创作的态势、典雅和气韵。如“知白守黑”“虚实相生”“疏密错落”“离合聚散”等等,正所谓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对于章法中的意蕴,多从书法谋篇布势上讲究寓意和境界。我们来看王羲之的《兰亭序》,从章法上表现力极强,起伏流走,揖让顾盼,气贯神通、形断意连,可谓是古今望其项背之经典。同时,在表现书法作品的章法时,对于书法中的运动感、节奏感及感染力上,优秀的草书为鉴赏者提供了九曲黄河的蜿蜒之貌,也让鉴赏者从中感知到深层次的意境和风采。

五、书法艺术中的神采美

[1]张景业.论书法的意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2]杨梦茜.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点[J].艺术科技,2015(07).

[3]余珊,涂继E.论高校书法艺术教学的心理学意义[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4]张浩.对生命的感动――析图解读艺术创作的本源[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

[5]马鸿民.书法产业化背景下为展览而创作的偏失[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6]马健.心的交点――浅谈艺术创作与欣赏的联系[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0(Z1).

[7]王克俊.解析夏俊娜的艺术创作[J].晋中学院学报,2006(04).

THE END
1.美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PPT课件经管文库(原现...美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PPT课件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2564715-1-1.html
2.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精选15篇)健康的心理对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社会生产、社会发展中,人际关系必不可少。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就是心理关系,其属于人们之间心理距离的一个真实反映。研究表明,人在集体中深受欢迎的个性品质,与心理健康的标准保持一致。相反在集体中受到排斥的个性品质,也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悖。由此可见,人的...http://m.bylw.yjbys.com/qitaleilunwen/110425.html
3.是生活反映论?还是精神反应论?艺术本质理论的新突破是生活反映论?还是精神反应论? 艺术本质理论的新突破 有没有艺术本质?如果有艺术本质它到底是什么? 这是中外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自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集中地、以各种学术思维角度提出反本质主义后,人们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 近来,介聂先生在他新出版的文艺理论专著《艺术本质和精神完善》...http://xz.jsjc.gov.cn/tslm/wenhua/201803/t20180320_315191.shtml
4.艺术的本质是什么?然而,对于艺术的本质,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有些人认为艺术是小众的,不应该掺杂其他成分;有些人则认为艺术是为了讨好某个人。这些观点都反映了艺术的多样性和主观性。 什么是艺术,刚刚踏入艺术院校大门的学生大都会产生讲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也需要伴随她,几年的大学生活甚至会伴随他将来作为一个艺术...https://www.meipian.cn/5701tr2e
1.美术的价值和意义艺术的力量与情感表达美术的价值和意义艺术的力量与情感表达 为什么我们需要美术? 在这个快节奏、科技驱动的世界里,人们常常被忙碌和物质主义所包围。然而,美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它以其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力,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在探索美术的价值和意义时,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它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自我以及周围世界的一种方式。https://www.gntpa.com/yi-shu-shi-chang/373581.html
2.探索艺术的本质创造表达与感受的交响其次,艺术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达手段。无论是文学、绘画还是音乐,每一个作品都承载着作者的情感纠葛,无声地诉说着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与反思。这种情感通常超越了日常交流所能达到的人际沟通层次,因为它直接触及到人的心理深处,使人们能够共鸣,从而产生共享的情愫。 https://www.zxcod.cn/tao-ci-gong-yi/374876.html
3.艺术是什么?很多艺术家进步飞快,其实与其说是情感,不如说是由生命力支撑起的情感,因此在艺术中会创作出生机勃勃的作品,包括雕像的饱满鲜活。 红楼梦里说:“女孩少女时期是颗宝珠,后来沾染了市侩之气,就成了干瘪的鱼眼珠子,宝气尽失”,这样的女性对生命失去了热情,因为在很多艺术活动中,她们表现平平。 https://www.jianshu.com/p/71f49824b13d
4.陈岸瑛《艺术概论》思考题艺术基本原理第三章至第八章(总结内容均...15、如何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古典模仿论,都是在认知的角度来认识文艺。近代的再现论,尤其是后来流行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反映论,也强调文艺的认知作用。例如,“艺术源于生活”是指艺术要反映社会现实;“艺术高于生活”则强调艺术不应该照搬现实,而应该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进行认识。 https://m.douban.com/note/819004994/
5.美育铸就和谐生活的艺术之光美育铸就和谐生活的艺术之光 美育的定义与历史 美育源于西方,起初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与理解。它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方法,旨在通过学习、实践和体验等方式,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随着时间的推移,美育不仅局限于艺术领域,还扩展到科技、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等多个方面。https://www.0qspqb6p.cn/yi-shu-shi-chang/425485.html
6.美术作品中的形象教案(通用12篇)因此,美术创作是对现实生活的能动的反映,它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不同于生活原型的"第二自然"。 总起来说,美术形象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而创造出的成果,各种美术形象,不仅以审美功能为主的绘画和雕塑形象,还包括具有审美和实用双重功能的工艺美术与建筑艺术形象,都是美术家的审美认识和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的...https://www.ruiwen.com/jiaoan/4426535.html
7.艺术的基本概念1.艺术的认识本质:艺术的掌握方式,或者说,认识世界、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是运用形象进行创造性想象活动,认识世界的重点是事物的特征个性和美,以高度概括的具体可感的形式和形象揭示事物的特征本质和普遍性,是在个别之中显示一半,在特殊之中表现普遍。艺术也掌握真理,但它掌握的是具体形象的真理,即艺术美,所以,艺术认...https://www.360wenmi.com/f/filevnk2bl2e.html
8.高二美术教案1、 篆刻和书法是如何融入绘画艺术的。 2、 有些学者说“盛世出人物、花鸟画名家,乱世出山水名家”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你如何看待? 高二美术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花鸟画的社会意义及审美价值。 2、理解花鸟画画家“缘物寄情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特点,感受画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https://www.unjs.com/jiaoan/meishu/20230308114313_6612783.html
9.展示非遗魅力激发文旅活力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非遗保护工作重要理念就是见人、见物、见生活。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的非遗保护命题,本质上是文化传承如何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挑战。政府的核心任务是,努力保持文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平衡,帮助传承人提高传承实践能力,扩大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对非遗的认知和参与。 http://www.sass.cn/109002/63953.aspx
10.马轲:中国现代绘画向西方学了一百多年,仍被挡在塞尚的门前1990年你考入天津美术学院学习的是西画,之后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的又是传统艺术,你如何思考这两种文化传统对你的影响? 马轲:现在想想都比较混乱,我凭着纯粹的感性和热爱来学习绘画,但直到我大学毕业三年后,大概到了1997年,我感觉对写实绘画有了一个理解和掌握,好像我才真正用脚踩住了一块石头。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875393
11.高中美术教学反思高中美术鉴赏课是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因为优秀的美术作品是时代精神的文化结晶,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关系到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所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真...https://www.jy135.com/jiaoxuefansi/1007526.html
12.分析写实性油画论文(共13篇)……但我不是简单的追随者,我去透视这复杂的迷一样的时代。我要使自己的艺术适宜表达正在发生的思想感情、意识活动和人的真实存在,并以此获得艺术形式的高度敏感,我将逐步把我内心中壮阔的自然图景和人性的悲怆变成激越的绘画。”②这就是朝戈艺术的宣言――对生命个体本质和价值的追问。https://www.hrrsj.com/wendang/lunwen/686253.html
13.艺术收藏是为人生挑勋神伴侣这种意义源自艺术为人们提供了对生活不同时期的新的理解。在张霏看来,这种理解往往也表现为艺术家基于人们相似的生活经验来表达艺术理念,“生活是最基本的土壤,艺术无法脱离生活而存在,哪怕再激进的艺术,也渴望被大家所认可和理解”。她以艺术家鸿敏创作于疫情期间的作品《绿马进行曲》为例,“我们都知道此马非...https://www.cls.cn/detail/917577
14.江苏绘画史第六章南都荣景——明清时期绘画艺术的鼎盛在线免费...李着画技为沈周亲授,对文人画之理解当不在文徵明、唐寅之下,却在南京不得不拜倒在吴伟一派门下,足见吴氏艺术在当时之流行,而这种局面至晚明时文人画在苏淞士人的持续推动下迎来鼎盛之后才开始改变,故成书于明末的《无声诗史》称,“北人于平山画视若拱璧,鉴家以其不入雅玩,近亦声价渐减矣”(16) ,但称...https://fanqienovel.com/reader/7302255390459169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