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活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一)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就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艺术就是人在自然界的活动中,通过对自然界的认识、感悟,加工和提炼,并用一定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的东西就叫艺术。比如音乐既可以表现奔腾啦哮的黄河,又可以表现直插云霄的雪山高原;戏曲通过唱念做打和手眼身发步既可以表现风情万种的男欢女爱,也可以表现烽火连天的战争场面;绘画既可以描绘沙鸦翔集、锦麟游泳的美景,又可以表现古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的凄凉。由此可见,艺术不仅可以检释美丽的自然,也可以尽情的表现美好的生活。反过来,生活正是因为有了艺术的滋润,才会变得如此的富有情趣和诗意。
(二)生活永远是艺术的唯一源泉
(三)艺术是生活的反映
被称为史前艺术的法国拉斯科洞窟岩画和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是人类用朴实的手法表达生活、反映生活的最早例证。纵观人类的发展史,艺术家在表达和反映生活时,无不是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灵感,从而完成了一件件令人惊叹的杰作。也正因为此,一个个顶级大师才会应运而生。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用它他们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看似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美”。可以想见,如果没有罗丹对生活的真切观察和感受,那就不可能有伟大的《思想者》问世。梵高是热爱生活进而表现生活的高手,我们仅从油画《播种者》就能深切的感觉到他对生活的无比渴望和对阳光的无限热爱,也正是因为梵高对自己的艰辛生活和本人不幸命运的独特体验,才使他取得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成就。也由于列宾曾经艰辛的童年生活经历,才可能有《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艺术精品的诞生。
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远古人类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存和生活,他们所进行的劳动不带有任何审美性质,当初的原始艺术萌芽与原始生活应该是一体的,当然也无所谓有谁高谁低的问题存在,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则是伴随着人类生产劳动的不断变化,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们知道,人类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以后,艺术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日臻完善,一直到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希腊艺术开始进入到了它的黄金时代,伟大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和得漠克利特先后提出了“艺术模仿”学说,这一学说不仅奠定了希腊艺术实践美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成为了当时文艺界艺术创作的准则。而在“模仿说”理论的探讨过程中,亚里斯多德通过对他的老师柏拉图唯心主义的批判,并且在他的《诗学》著作中对模仿作了详尽的论述,首次提出了艺术高于生活的观点,他认为模仿不应当是被动的抄袭自然,而应当是根据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自然理想化,也就是说,艺术不仅仅是模仿自然,而且是要超越自然。
四、脱离生活的瞎编乱造,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五、走现实主义创作之路,“礼失求诸野”
艺术家也是人,而且是现实中人,他们所创造的精神产品是为了满足社会某一方面或某一阶层的特定需要的,或者从其自身角度而论,则是为了在社会活动中情感和思想交流的自我表白。作为人,就必须融入或依赖于他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其艺术体验和创作过程同样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即使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不可能与社会完全脱离干系。所以,作为艺术家自身的鲜明社会属性,都决定其与社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家的生活、经历、思想和艺术表现等,都必然与时代存在瓜葛。
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生活而一味的凭空想象,即使是个天才,也不可能生下来就注定成为大师。历数人类历史上那些大师们的经典杰作,都是后天无比丰富的生活体验和艺术实践之后的结果。事实上,艺术创作不可能脱离现实,也只有到现实生活中去不断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一切人与自然、社会等的现象和联系,只有经过这样长期的观察体验,然后在特殊的条件下,所谓的直觉、非理性和灵感等才可能爆发出来,否则,“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孔子说:“礼失求诸野”。传统社会应对礼乐崩坏的办法是向民间求教,从基层民众那里获得变革的方法和灵感,重建新的生活和文明。针对目前艺术创作领域的轻狂和浮躁之风,我们更有必要倡导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深入生活,虚心求教基层民众,从广大人民群众和现实生活中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同时以“拿来主义”的学习方法,批判的接受外来的先进文化,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胸怀,海纳百川,为艺术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六、艺术作品是人创造的,应该首先考虑让人能够接受
七、草根民众也是艺术创造者,同时也应是艺术的享有者
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活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不仅包括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同时也包括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传播、接受和消费等。在艺术作品被创作完成之后,并不等于艺术活动的完成,因为艺术作品必须要到现实生活中被接受和消费,否则艺术创作与艺术作品是不可能真正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对于艺术被接受和消费的问题,必须从我们国家的国情出发,考虑到国家独特的社会现状和复杂的国民结构问题,如果艺术创作根本不考虑占人口大多数基层民众的感受,而只一味地去迎合少数所谓精英或“市场”的口味,那么艺术作品将会被束之高阁,成为少数人孤芳自赏、高处不胜寒的摆设,或者是艺术的审美价值完全丧失而成为赤裸裸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