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了解并掌握几种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掌握美学学科的发展历史
本章教学重点:
1、美学学科的定义
2、美学学科的发展历史
3、美学研究的几种对象
4、美学研究的方法
5、审美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本章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审美关系”这一人类基本的关系,其本质特征是什么?
2、鲍姆加通是如何为美学研究找到专门研究对象的?
3、为什么对美学研究的对象有如此众多的说法,其原因是什么?
本章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提要:
一、“美学”学科的定义
美学,是一门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理解这一概念有两个地方需要注意:
其一,强调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了“动物”具有审美能力。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只有人才会劳动,而美恰是在劳动中诞生的,所以不会劳动的动物也就无法创造美,并和现实达成审美关系。但是,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做出自己的理解。人类的美感并不会空穴来风,它必然会建立在“动物的快感”之上,而动物的这种快感是否也可以称之为美感呢?在抛却人类中心主义的这一观念后,我们也许会看到,动物界的许多行为也是按照对称、调和等形式美的原则来进行的,这些恰恰是审美中的重要内容。
其二,这一概念突出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不是其他的关系。从感性层面来说,人从一出生就进入社会的复杂关系网络中,数量庞大,但从哲学的角度来划分,人与世界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其一,认识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本着求真的目的,研究和探讨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其结果就是科学的产生。其二,伦理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本着求善的目的,去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其结果就是伦理学。其三,审美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本着游戏的目的,去追求身心的愉悦,其结果就是美学。
在很多人看来,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世界建立起一种审美的关系,那么他的人生必然会是苍白的、刻板的,没有生机和活力的。审美关系就是一种自我的解放和自由,只有在审美关系中,人才能摆脱日常生活中的斤斤计较、蝇营狗苟和琐屑无聊,达到一个美轮美奂,令人沉醉的自由世界。这也就是人们为什么喜欢小说、美术、音乐、绘画和舞蹈的原因,这些艺术形式都是美的载体。它们将人的心灵和身体投放到一个更为自由、宽松和快乐的世界,尽管这种快乐有时候是以眼泪来表现的。
二、美学学科的发展历史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确立的。他在1750年所著的《美学》一书中,第一次将美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鲍姆嘉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活动包括三个部分,知、情、意,因此相应地就应该有三门学科来加以研究。“知”是理性认识,已经有逻辑学加以研究;“意”是道德活动,已有伦理学加以研究;而“情”则属于感性认识的部分,却一直没有相应的独立学科来研究,鲍姆嘉登认为这是一个缺憾,于是就写下了《美学》一书来弥补。正是从他开始,美学才真正有了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对于一门学科的成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他的贡献,人们将他视为“美学之父”。
实际上在鲍姆嘉通之前,已经有人开始了美学学科的奠基工作,而在他之后,美学学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鲍姆嘉登之后,康德把美学学科的建设推向了又一个高峰。康德是德国18世纪伟大的哲学家、美学家,他沿着鲍姆嘉登的思路,对应于人类的三种心理功能分别写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其中,前两本分别研究人的认知与伦理,第三本则致力于探讨审美问题,区分了“趣味判断”与“目的判断”的不同,进一步加强了美学对象的独立性,促进了美学学科的建设。
当然,只有到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美学学科才走向真正科学的轨道。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美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先,奠定了美学研究的科学理论基础,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其次,提供了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即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再次,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劳动实践观点,为我们认识美的本质和根源提供了科学的钥匙。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对美、美感、悲剧、喜剧、典型等问题也提出了独到的看法,丰富了美学的研究。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两个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和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这是两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命题,需要好好领会。尤其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这一命题,是学好美学,以及钻研其他学问的根本。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
美学史上关于美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有许多种主张,归纳起来,大约有这样几种:
其一,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认为美学应该研究体现于艺术活动中的美的现象,因此美学就是艺术哲学。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其二,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这种观点认为,在众多的美的事物下面,肯定有一个“美本质”存在,正是它使得各种事物美起来。
其三,主张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个主张强调美既不在客观事物,也不在人的主体方面,而在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上。
其四,主张美学是研究表现活动的科学。这一主张的代表人为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他认为,美就是直觉,就是表现。因此,美学就是对表现(表象、幻想、直觉)的研究。
为什么对于美学的研究对象有如此众多的说法?其原因在于美学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
首先,对象的广阔性。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独有的审美现象,而人类的审美现象涉及广泛,包含了自然、社会和艺术在内的许多事物。
其次,对象的矛盾性。审美现象不仅复杂,而且常常会产生矛盾,增加了确定美学对象的困难。比如红色,它可以是美的,当它与花朵、与国旗相结合的时候就是这样,但是当红色与血迹斑斑的犯罪现场相联系的时候,它就又成了丑的。
再次,美的相对性。受历史条件、民族和阶层状况的制约,并因此造成了鲜明的审美差异。
最后,在审美活动中还存在着美丑相互转化的情况。这些都是造成难以确定美学研究对象的原因。
四、美学研究的方法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美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上而下”的方法,这主要适用于19世纪中叶以前,另一类是“自下而上”的方法,多见于19世纪中叶以后。
“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又称哲学思辨,是一种传统的研究方法。柏拉图、康德、黑格尔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典型代表。这种方法把审美现象作为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加以探讨,从某种既定的哲学体系出发,按照某种哲学原理对审美现象作哲学分析。
“自下而上”,又称经验描述,是19世纪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把美的现象作为一种经验事实,或者侧重于外在现象的描述,或者侧重于主体内在经验的分析,注重事物的外在和表面,强调吸收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对审美对象进行实证的考察。前者注重演绎,后者注重归纳。自19世纪以来的许多具体研究方法都可以归于这一类,比如说,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发生学方法等。
但是,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都有其内在的缺陷和不足,美学研究方法的真正出路在于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和运用。这一根本方法,可以细化为两个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几种具体的美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方法。从人类社会实践的角度来探讨美的起源、本质和特征等。把审美现象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习俗风气等联系起来考察,从中探讨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的变迁等问题。理论代表人,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学家——丹纳(泰纳),他将审美现象放在社会的三大要素下加以考察,认为人和审美现象都必然会受到种族、时代和环境的制约。他写了《艺术哲学》一本书,对此详加探讨,很有说服力。受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界的影响极深,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他在哲学家中服膺德国的黑格尔和法国十八世纪的孔提亚克。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论物质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都可以解释;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演变,消灭,都有规律可寻。他的治学方面是“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探求规律,证明规律”;换句话说,他在研究学问的目的是解释事物。
丹纳举出许多显著的例子说明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而只是一个艺术家家庭的杰出的代表,有如百花盛开的园林中的一朵更美艳的花,一株茂盛的植物的“一根最高的枝条”。而在艺术家家族北后还有更广大的群众:“我们隔了几世纪只听到艺术家的声音;但在传到我们耳边来的响这的声音之下,还能辨别出群众的复杂而无穷无尽的歌声,在艺术家四周齐声合唱。只因为有了这一片和声,艺术家才成其为伟大。”他又以每种植物只能在适当的天时地利中生长为便,说明每种艺术的品种和流派只能在特殊的精神气候中产生,从而指出艺术家必须适应社会的环境,满足社会的要求,否则就是被淘汰。
以哥特式建筑为例,我们看到的将不仅仅是它的巍峨飞耸的气质,还有基督教盛行的时代观念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面貌亦深印脑中,甚至惊觉它与文艺复兴其实也有着摆脱不了的联系。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秀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然而这些还不是哥特式建筑给我们最深刻最具冲击力的印象。这些细部的构成其实都是为了表达同一个思想主题,即是以尖弓型为典型的主要特征充分表达出"让高耸的尖塔把人的目光引向虚缈的天空,使人忘却今生,幻想来世。"在这个主要特征支配下,其它细部上的处理都与之相呼应,甚至十四、十五世纪出现的所谓火舌式,更是令人心中充满动态,因为它那蒸腾的气势。
后来的马克思、恩格斯等人更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美学问题的代表。
心理学方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自近代以来,心理学的日益发达基础之上的。他强调把审美作为心理过程来观察和分析,把研究的重心从传统的审美本质,转到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和审美经验上。心理学本身就有不少流派,美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精神分析心理学方法、格式塔心理美学方法、实验心理学美学方法等。当然,我们要注意,审美过程并非完全是一个单纯的心理过程和现象,它还是一种精神现象。心理学方法的几个代表人。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传统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但弗洛伊德却揭示出,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无意识占有主导地位,而无意识主要是由童年开始就遭受压抑的“性欲望”组成的。这种无意识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自主地发挥作用,在黑夜它往往以梦的形式出现,在白天除了出神发呆的白日梦,更可以转化为艺术和审美活动。而心理分析美学就是从这个层面来探讨艺术和美的。
格式塔心理美学方法的代表人是阿恩海姆,他提出了很多富有见地的定律。
现象学方法。是现代西方现象学哲学提出来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主张排除一切先入之见,向着“事象本身”逼近。这一方方法被认为是解决“自上而下”的方法与“自下而上”的方法的有效途径。对于这一方法,代表人法国的胡塞尔提出过“三步还原法”,即所谓的现象还原、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所谓现象还原,就是将外在的事物还原为感官中的物象,主体的直觉、想象、回忆都参与进来;本质还原,是对头脑中“映像”的还原,从变化多样的意识中直觉到其不变的本质及其结构;先验还原,经过本质还原后,剩余的就是“纯粹意识”,包括自我、我思和我思的对象。)。带有神秘主义色彩。这反倒不如我国的老子庄子等人在几千年所提出的突破表象、达到事物本质的观物方法:“斋心”、“坐忘”;“堕肢体,去聪明”。后来的宗炳提出“澄怀味象”是对这一理论的继承。现象学方法在后来的波兰美学家英加登、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等人那里得到了发扬。
五、为什么学习美学
这个问题有点难回答。美学不像经济学、法律、心理学等,可以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但这并不表明美学毫无用处。对于美学的作用,不能从一般的经济学角度来考虑,美学是一种“无用之用”,作用巨大。
其一,美学可以使人认识到人的本性就是自由。人类总是能超越具体环境的束缚,指向更为宽阔的更为自由的世界。审美将使人意识到,人在本性上就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落日的余晖面前,懂得欣赏的囚徒要比坐在宝座上的国王还要富有。
其二,学习美学可以使人完善,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人不仅是经济的动物,伦理的圣人,还是审美的普通人。这实际上提醒人们,要能时常地走出狭隘的、经济的、功利的打算,以自由的、纯真的心态面对世界。
其三,学习美学可以培养审美能力,创造美的生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克罗齐也说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应该以艺术的眼光来打量人生,创造生活,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放射出更多的光彩。
其五,思维的训练。很多人都曾指出,东方文化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模糊思维”和“诗性思维”,这种思维导致了中国艺术的辉煌,但却使得我们的逻辑思维很薄弱。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哲学、历史、艺术理论等,大多不是求助于逻辑思维的演进,而是通过艺术化的语言进行意境创造,从中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从根本上说,美学是一门“人学”,它告诉人们,生活质量和生命状态的提高不仅在于物质条件的改善,更在于是否拥有一种审美的心态和人生观。
六、审美意识的起源
巫术说。巫术是原始人类的活动方式,贯穿在原始人类的吃喝住行等一切活动中。就其核心来看,巫术是一种万物有灵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有灵魂、有生命、有感情的,而且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贯穿于各种灵魂之中,控制并驾驭着灵魂和生命的发展,而人们相信通过巫术活动可以获得这种神秘的力量,从而达到控制世界、服务生活的目的。巫术世界的特征:第一,人的生命与万物的生命未分离,它们之间是相通的。是一个受一种神秘的但普遍的生命活力支配的整一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彼此关联。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就是这种整体性的表现。第二,人的生命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交互影响的,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就是这种巫术思想的产物。比如,人的生育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第三,巫术世界是一个“存在”与“非存在”不分的世界。即便是梦、幻觉、想象的东西,他们也认为是存在的,并采取相应的行动。第四,巫术是一个隐喻的世界,只要控制了事物的一个不分,就等于控制了该事物的整体。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1854-1941)曾指出,巫术的运作有两个规则,一个是“相似律”,一个是“接触律”。在今天看来,这些观念带有迷信色彩,但在原始人看来,巫术是切实地发生作用的。实际上,即便在今天,巫术世界也还有其迷人的地方,不仅在人们的生活中时有发生,甚至成为当前影视剧中的重要表现题材(诸如《指环王》、《哈利波特》)。在主张“巫术说”的学者看来,原始人类时期所谓的舞蹈、岩画(1879年在西班牙发现的阿德塔米拉洞野牛尤为著名)、歌唱、纹身等,在那个时候都是因为巫术活动而产生的,并服务于原始人特定的生产、生活的目的,而那时的舞蹈、岩画、歌唱等正是今天各种艺术门类的前身。
“劳动说”。在有些人看来,审美意识的源头不是巫术,而是人类的实践劳动。在他们看来,劳动不仅是获取食物的生理行为,还是一种集体的社会行为。在劳动中产生了两个可喜的结果,一个是“自然的人化”,另一个就是“人的人化”。就前者而言,人类通过劳动切实地改变了外在自然界的面貌,而且人类的这种改造能力越来越强大,当人类面对这些劳动产品时,他们自然会为之高兴,这些产品身上体现了人类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敢力量。在这种兴奋和愉悦之情中,人类的审美意识就诞生了。就后者而言,人类在劳动中改变了人类自身,在外貌上,当代人类的面孔显然已经不同于古人类。更为重要的是,人类的各种感觉、思维结构和能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精巧细致,越来越脱离具体的物质享受,带有了精神层面的特性,产生了精神愉悦的要求。从根本上说,人类的审美意识是一种精神需要,而非物质需求。正是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这两个变化,使得人类越来越成为一种高级的动物,具有了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
客观地说,这两种起源说都有其合理性。“巫术说”强调了人类主体的创造能力和构形能力,人们一方面在体验世界,另一方面又通过符号生产来解释世界、控制世界。“劳动说”则从客观层面强调了社会现实对审美意识的促进作用。因此,两者可以做到相辅相成,并统一于原始人的现实活动之中。
七、审美意识的发展
审美意识的发生尽管从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在其发生之初,审美意识还不具有独立性,往往被淹没在实用功利意识之中。无论是远古的绘画,还是舞蹈,它们并不是为单纯的娱乐而创造的,而是有着十分现实的功利目的,是为了衣食住行等物质性、生理性目的而存在的。
其次,从远古考古器具上看,许多器物的出现往往首先从使用角度来考虑的。如取水的三足器,如原始人的断发纹身,等等。
再次,从古代的具体艺术类型看,在初始时期,其审美价值往往掩藏在其他价值之中,表现得很不纯粹。如,雕塑大多以佛像为主,服从于宗教;绘画以帝王将相为主,服从于政治;诗歌以“言志”为主,服从于社会伦理道德,到了魏晋之后,诗歌的审美功能才得以突出,由“诗言志”转变为“诗缘情”。
那么,审美意识是怎样从功利意识中独立出来的呢?其中,“人类的观念”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中介作用。原始人用毛皮、兽齿来装点自己,开始并不是由于这些东西的颜色和形状,而只是由于它们体现了个人的勇敢、力量和智慧。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渐提高,物质产品的渐趋丰富,人们逐渐淡化了对象的功利性内涵,而注目于形式本身,比如颜色、形状和结构等,开始取代物品的实用内容,成为激发想象、增进情感的东西。
也就是说,当物品被赋予新的观念的时候,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就相对地形成了。随着时光的推演,最终形成了今天专门供人娱乐审美的各种艺术,这些艺术彻底摆脱了各种生理和物理意义上的实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