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导论论文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导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包装材料对包装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有时甚至引起发展上质的飞跃。①高分子材料作为现代包装材料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包装工程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高分子科学导论主要包括高分子的合成与化学反应、高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高分子的分析与表征、典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质与应用,以及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前沿。②知识点多,内容繁杂,而教学时数只有48学时。如何安排好教学的内容、教学重点,按照包装工程专业是需求进行课程建设,成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课程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是包装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如何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1教学内容上,突出以专业特点为导向

2在教学方法上,辅助以案例教学

3优化考核模式,多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4结语

高分子科学导论的知识涵盖面非常广,学生在48学时里所接受的信息量非常大。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又拓展其专业知识面,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将塑料包装材料的基本理论与前沿知识相结合,合理取舍,不贪大求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优化考核方式,将会提升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国家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包装人才。

【关键词】材料化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

从“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总体要求出发,设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学校材料化学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五大部分内容构成。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教育,体育活动,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等。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类,自然科学和艺术类等知识体系。

专业课程包括:大类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和材料化学专业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材料化学专业方向性选修课程。

实践性课程包括: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材料化学专业实践训练知识体系。

二、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三、构建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材料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在教学计划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们优化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实验层次,注重基础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二是测量实验层次,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设置了课程设计、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三是综合实践层次,注重综合素质训练,设置了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践活动等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更新重组实践教学内容。

在2011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为35学分,占总学分的22.7%。实践教学内容重点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和重组了原四大化学(无机、有机、分析和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与结构,将实践教学内容分层次进行教学,确立了基础实验、测量实验和专业实验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涵盖了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等教学内容。同时,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方法手段的改革,减少验证性实验,积极创造条件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强化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的检查和指导;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安排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禹筱元,罗颖,董先明.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

>>2013年10月黑龙江自考真题

>>2013年10月黑龙江自考答案

2013年10月黑龙江自考科目(自学考试各个专业的考试科目不同,具体点击查看:自学考试科目)

>>2013年10月陕西自考真题

>>2013年10月陕西自考答案

2013年10月陕西自考科目(自学考试各个专业的考试科目不同,具体点击查看:自学考试科目)

>>2013年10月新疆自考真题

>>2013年10月新疆自考答案

2013年10月新疆自考科目(自学考试各个专业的考试科目不同,具体点击查看:自学考试科目)

关键词:文化学概念教学实践多媒体第二课堂阅读书目

文化学是探讨文化现象的起源、演变、传播、结构、功能、本质、规律的人文社会学科,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旨在培养大学生文化意识的专业基础课。鉴于文化的概念大而模糊,范围广而无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怎么学好文化学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刚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学生。下面我就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感想,请专家学者赐教。

一、利用多媒体增加课堂信息量,充实课堂内容。

三、开辟第二课堂,注重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基本的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它通过研究者直接考察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文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强调采用田野调查方法。对学习文化学的学生来说,进行科学的田野调查训练与实践,在参与特定的文化社区的生活过程中,观察和记录文化现象,感受特定的文化心理体验是必需的。尤其是对某一文化团体、一种文化现象的考察,通过调查可以掌握第一手的、未经任何人加工修饰过的原始资料,作为进一步的研究基础。这种基础上的研究更具有可靠性和权威性。

19世纪以来,欧美国家的一些文化学家就先后深入到一些还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人群中,对其文化现象进行考察,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进而写出了文化学的经典研究著作。学生虽不能像早期职业文化学者那样进行专门的田野调查和参与观察,但这并不妨碍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各种文化现象留心观察和思考。我们本来就生活在文化之中,但常常意识不到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对生活与心理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生活,却意识不到水的存在一样。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田野调查观察和品味各种异文化,反思自己的文化,并将文化学的一般理论应用于观察我们日常的生活实践,这对激活我们的思想大有好处。[2]在组织同学进行田野调查的教学实践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田野调查活动的规划和指导上面。具体说来,教师要负责制订田野调查计划,选择调查内容,还要对学生进行田野调查的指导和培训。如每年的寒暑假期间,在对学生进行田野调查的培训后,都组织学生在家乡进行实地调研,有时亲自带领学生到文化生态保护区进行田野调查。通过开辟第二课堂,学生在直观的现实生活和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加深对文化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四、推荐经典文化学阅读书目,提高自学效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1972年提出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看他学到了什么,而是看他是否学会如何学习。所谓“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就是掌握和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也就是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五、撰写学术论文,提高学生的思维。

文化学不仅需要了解丰富的知识材料,更需要严密的思维,可以说,思维水平直接决定文化学学习的效果。因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文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撰写学术论文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术论文的撰写是学生思维和知识的结晶,也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是学生自己能够看到的、直接感知到的东西。而且,撰写学术论文可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上,老师一般都会讲解有关论文的观点、介绍各种类型的学术性论文,但老师的讲解一般主要集中于论文观点的分析评价。学生掌握了学术论文写作的技能后,能够更准确、更全面地理解老师的讲解,也能够更好掌握文化学学术研究的发展。此外,学术论文撰写也有利于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和文字表述能力、信息检索和信息组织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非生物类专业;生命科学导论;教学改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强调教育必须是完整的教育,只有完整的教育才能培养更多具有完善知识结构、满足科学创新、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1]。生命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2005年教育部高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非生物学类专业生物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建议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生物学普及教育的核心课程为《生命科学导论》课程[2]。但是,生命科学的研究内容涉及面宽,对教与学都是一种挑战,如何在教学组织、教学体系优化和教学过程综合化等方面开展《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是目前教育领域内面临的主要难点。因此,作者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生命科学素质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研究,结合几年来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进行《生命科学导论》讲授的体会和感受,谈几点认识。

一、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重要性

《生命科学导论》是面向高校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一门综合性教育课程,旨在促进大学生不断提高对现代生命科技的认识,激起对生命科学热点问题的兴趣,加深对科学交叉、渗透、融合的理解,激发探索和创造激情,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开设是非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逐步改变着高校基础教学的结构体系。2002年国家教育部专门发文件积极促进非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生物教学的实施,要求具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必须面对全校非生物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以培养交叉学科的研究人才,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生命科学知识结合,产生新思路,开拓新领域,也为了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健康与环保意识[3,4]。所以,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另外,学生对部分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如分类、形态、结构等生物学专业知识,因此提倡一些“开放性”内容由学生自学,激发学生思考与自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如组织学生参观生物标本馆、生物园地等基地,以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考虑到非生物学类专业学生的生物学基础较浅,内容编排由浅入深,力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可启发学生思维,开阔思路。(2)从适合非生物专业文、理工类学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出发,选择以生命基本特征为主线,以生命活动的重要方面为主题,综合性地介绍生命本质,同时以生命科学的热点理论、应用和问题为切入点,采取专题综述、论证、探究等多种形式,在不同层次上启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和开展深入思考。(3)在各章节内容后附上思考练习题,便于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四、多元化的考试方式

考试是测评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必要手段之一,好的考试方式不仅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且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增加了过程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等多元化学生成绩评定方法,以利于促使学生注重自身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2]。通常采用平时考核(如专题演讲报告、课堂讨论和考勤等)、撰写课程论文和期末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不但评价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完成作业的质量,又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多元化的考试方式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的思想压力,且避免了少数学生平时不学习,通过考前突击准备获得较高分数,导致课程成绩不合理的情况发生[10]。

总之,为了提高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生命科学素质,在非生物类专业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在改革、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基础上,建立了本校非生物类专业《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体系,以期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发现学科间的交叉点,为今后的跨学科学习、研究奠定基础,从而促进科学研究更好、更快的发展。

[1]杨建明,杨艳燕.公共生命科学教育与教学课程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3,(2):84-87.

[2]宋怡玲,杨军.“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6,(6):37-39.

[3]张万海.高师院校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课程的思考与实践[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5):72-74.

[4]王玉芳.开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0-21.

[5]李弘剑.浅谈非生物类专业的生物学基础教育[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23):104-107.

[6]王国强,吴敏,丁鸣.非生物类专业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10):116-119.

[7]朱振元.现代生物学导论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07,(2):56-57.

[8]向波,龙德清,王锋尖.关于我校《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探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67-68.

[9]段红英,丁笑生.高校非生物类专业开设生物学课程的现状及主要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2,(45):121-122.

《新德语文学学导论》与“文学学”

德语文论教材是这一辑的首要关切。“文学学”正是发源于德国。

在当代国外文论教材的汉译中,德语文论教材的引进可谓是一块短板。主要有沃尔夫冈凯塞尔的《语言的艺术作品》(1948年在伯尔尼初版,后多次再版)和埃米尔施塔格尔的《诗学的基本概念》(1946年在苏黎世初版,后重版多次)。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它们一直是德语国家“文学学”入门的必读书目。然而,这两部著作的成书年代毕竟是在上世纪前半叶,距今已有70多年。而在凯塞尔与施塔格尔之后,德语文论教材建设方面自然会有新的进展。

这部《新德语文学学导论》不仅提供出一个关于新德语“文学学基本知识的概览”,“按照对象、程序、方法和术语诸方面再现了新德语文学学的轮廓”,而且还“中立地展现文学学反思对象本身的全部景象”,对“文学学”的起源与发展、“文学学”的对象与手段、“文学学”的方法与技术,均有清晰的论述。《导论》告诉我们,Literaturwissenschaft的字面含义是文学科学,这个术语是地地道道的德语概念。“文学学”既不是指具体的文学个案研究,也有别于文学理论(Literaturtheorie)和文学批评(Literaturkritik)。文学学研究的是社会交流中的特殊情况:甲写作,乙印刷和传播,最终由丙来阅读。那个写作者是谁?他写作时想些什么?他写的东西有什么特殊之处,以至于可称作“文学”?传播的程序和技巧是什么?使用的是什么媒介?写出的东西传播给谁?谁在读?或者谁在听?如何读和在怎样的情景下读?阅读、理解和阐释究竟是什么?

“文学学”正是聚焦于这些问题而考察其演变。譬如,“作者”“文本”和“读者”并不具有绝对的含义。概念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长,它们是可变的。譬如,“读者”一词源于拉丁语legere,在这一词源中已具有今天依旧常用的两个基本含义:捡拾东西(果实、葡萄或者“采摘葡萄”),即从大量的一般性物品中挑选出特殊的物品,形成特定的秩序,可以视作区分和整理。“阅读”在今天更为常用的含义就是是将字母合成词语,从文本中读出各种含义。阅读过程本身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浪漫派的兴起形成了积极读者的构想:读者被看作是作者的继承者和续写者,成为交流的伙伴,读者自己也成为艺术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后来的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在文本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文学世界共和国》与“文学地理学”

基于这样一种相当新颖的“世界文学”观,卡萨诺瓦沉潜于充满竞争、博弈的“文学共和国”,细致地考察一些作家与流派进入“世界文学”的路径与模式,分析“文学资本”的积累过程与方式。这位法国学者以乔伊斯、卡夫卡、福克纳、贝克特、易卜生、米肖、陀思妥耶夫斯基、纳博科夫等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精华”的大作家的创作为例,探讨一些民族(“大民族”与“小民族的”)文学在“文学共和国”里的身份认同问题,探讨民族文学与民族之外的文学语境、世界文学语境之间复杂的互动机制,建构其“民族文学的文化空间”理论:一种旨在探索“世界文学空间生成机制与运作机理”的“文学地理学”。

作者认为,应将文学空间作为一个总体现实来理解。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本身说明事实上已出现了一个跨民族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要讨论文学的“跨文化性”。正是文学的“跨文化性”在建构“文学世界共和国”。文学世界的现实运行有自己的机制,对经济空间、政治空间而言具备相对的独立性。譬如,在18世纪,伦敦成为世界的中心,但占据文化霸权地位的却是巴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上,法国在欧洲经济中排名靠后,但却不容置疑地成为西方文学中心;后来,美国经济上的巨大成功并没能让美国成为文学霸主。

卡萨诺瓦倾心于世界文学空间运行相对自主自律的机制之考察。她以动态模式挑战“全球化”的平静模式。这一视界,对于动辄套用经济全球化的模式来考察“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文学之简单化的做法,不能不说是一种警醒。文学资本的积累与经济资本的积累自有关联,但并不能直接画等号。

卡萨诺瓦认为,由“边缘”走向“中心”是要讲究策略的。实际上,世界文学领域形成和统一的四个世纪中,各国作家为了创造和收集各自的文学资源,或多或少都是根据相同的逻辑进行斗争和采取策略的。两大策略是各民族文学中所有争斗的根基,一种是同化,也就是说通过对一切原初差异的淡化或抹煞达至融合;另一种是分化或差异化,也就是说根据民族性的要求肯定各自的差异。卡萨诺瓦对“同化”与“分化”这两大策略的分新,对于我们多年习惯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论断,显然是一种补充,甚至是一种超越。

《文学世界共和国》在其“文学地理学”的建构中,将“世界文学”的探讨转换成对“文学世界”的勘察,力图“解决内批评―――只在文本内部寻找意义要素―――和外批评―――只描述文本生产的历史条件―――之间被认为是不可解决的自相矛盾”,尝试在文学的跨文化空间中来定位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提出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新说,有助于开阔我们观察“世界文学”的视野,可以作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的一部教材。

《艺术话语艺术分析》与“文学文本分析学”

《艺术话语文学理论导论》(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ыйдискурсВведениевтеориюлитературы,Тверь:Твер.гос.унт,2002)系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理论诗学与历史诗学教研室主任、叙事学与比较诗学研究中心主任瓦列里秋帕教授(ВалерийТюпа,1945―)的一部讲稿,其授课对象为高校文科教师和研究生。这部讲稿以其理论视界上别具一格而颇受好评。讲稿的主题是“文学何谓?”作者在这里致力于克服文论教材中围绕这一论题而常常高头讲章的通病,选取简约而不简单的入思路径,深入浅出地阐述文学“三性”:符号性、审美性、交际性。如果说,文学的“符号性”要旨在于文学是一门派生符号系统的话语艺术,在于艺术文本的结构,文学的“审美性”要旨在于文学是一门情感反射的话语艺术,在于艺术性的模式;那么,文学的“交际性”要旨则在于艺术书写的策略,在于艺术性的范式。

多年在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一线耕耘的瓦列里秋帕力图建构一种独具一格的“文学文本分析学”。在《艺术分析文学学分析导论》中,作者以“科学性”为文学文本分析的旨趣,将文学看成艺术现实,来具体地解读文本的意义与含义。文学学领域的“科学性”有何特点?文学文本分析中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能否兼容?该书以其目标明确、理路一贯、多层次多维度的阐释和分析,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发人深省的启迪。作者致力于阐明“科学性”与艺术性、文本与意蕴、分析与阐释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记录、体系化、同一化、解释、观念化”5个逐渐递进的分析层级,且以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阿赫玛托娃的名篇《缪斯》为例,用清晰的语言详加分析,有理据地演绎自己的理论,其解读紧扣文本,其论述深入浅出,其路径令人耳目一新,深得学生和教师的欢迎。

瓦列里秋帕的力作《艺术话语文学理论导论》与《艺术分析文学学分析导论》,篇幅不大但内涵丰厚,既以新视界阐述“文学原理”,也以新维度展示文本分析,彼此有内在关联,堪称相得益彰的姊妹篇,在文学理论教材建设上具有开拓精神与创新锐气,值得引进。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A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条件下,仅仅依靠国家的投入已经不能够实现高等学校的发展目的。为此,为了促进高等学校的发展,一定要实施新的策略。产学研结合是企业实践和学校教学相统一的模式,跟其他模式的人才培养相比较而言,产学研结合对化工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思想,积极地探究跟学校的发展现状相符合的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和规律。

1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

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且要切实增强双方的信任与了解。截止到目前,学校已经初步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化工人才教育基地。通过各种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建立了校企稳定和长期的合作关系,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为学生的实习建立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2产学结合,建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产学研合作,学校不但能够明确社会与企业对对人才的实际要求,而且能够把工科实验室的场地与费用问题解决,与此同时,还可以把高校教师弱工程化的问题解决。从而及时地调整课程的内容、人才培养的规格、招生的规模,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建立实践和理论相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

3研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4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应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人才,教师队伍是根本。由于高校的教师科研、教学的任务都比较重,致使一些教师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企业,因而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比较差。比如,教师缺乏把实验技术向实际产品转化的能力,或者是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低等。为此,通过制定政策和建立产学研基地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让教师走进企业基层,实时地洞察企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以及企业尖端科技的应用与发展现状,把实践和学习理论知识有效地统一起来,以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近些年以来,为了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滁州学院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与制度,比如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实习,以及激励青年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等,这大大地提高了教师实践与学习的热情。此外,注重让青年教师组织实习指导,在组织实习指导的过程中,实施产学研合作、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当作实习指导教师和实施老带轻的模式,以有效地提高化工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潘艳秋,张述伟,韩轶.密切产学研结合,培养化工创新人才[J].化工高等教育,2009,(6):42-45.

[2]李江,张莉.产学研结合长效性分析与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7,(3):23-26.

[3]李文军,李东升,毛成,等.校企优势互补,激活实践教学资源[J].化工高等教育,2010,(2):49-51.

一、“矿物材料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课程教材建设

2.课程内容优化改革

3.教学方法与手段

4.创新与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二、结语

关键词:双语课程;教材;互动式教学

双语教学是指将母语外的另一种外国语言直接应用于非语言类课程教学,并使学生同步获取外语与学科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1]。在世界科技水平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了解国际上前沿的科学发展资讯,提高专业技能,更好地把我们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教育部多次发文鼓励双语教学的开展。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校应积极推动以英语等外语进行的教学模式,明确要求各高等院校在3年内开设5%-10%的双语教学课程[2]。

2007年教育部了《关于启动2007年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7号),提出从2007年至2010年,共支持建设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不仅包括双语师资的培训与培养、聘请国外教师和专家来华讲学,还包括双语教材的引进、双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优秀双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双语教学经验的总结等等,其资助经费为每门课程10万元。清华大学的《生物化学》、北京大学的《应用分析》、华中科技大学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武汉理工大学的《船舶辅机》等等高质量的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将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中国高等教育实际相结合,为探索适合中国大学生英语和专业知识水平的双语课程教学积累了经验,对提高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分子材料是由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构成的材料,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塑料、橡胶等等,它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同是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材料。为了培养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高分子材料技术人才,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特开设了《聚合物形态与结构》等高分子材料类双语课程,从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化学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聚合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

本文从专业双语课程与专业英语的关系、教材的选择、中英文混合讲授和互动式教学等方面介绍了《聚合物形态与结构》双语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和认识。

一、专业双语课程与专业英语

英语教学是贯穿整个大学本科的。通常,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是安排在学生完成了基础英语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之后的,属于英语教学的范畴。而随后进行的专业双语课程教学是属于专业教学的范畴[4]。开设高分子材料类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专业词汇,培养学生阅读专业技术英语文献与撰写科技英语论文的能力,其重难点在于大量的专业术语、名词性词组、合成新词以及复杂的被动语态长句。高分子材料类双语课程是将英语作为一种获取高分子学科专业知识的工具来进行的专业学科的教学,其主要教学目的不是英语,而是专业知识的学习。

因此,专业英语课程是实现专业双语课程教学的铺垫和基石,专业的双语教学是专业英语教学的延续和提高。

二、教材的选择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了以原版英文教材为主,辅以经典的国内中文教材,使教学内容即符合教学大纲的深度和广度,又能让学生汲取外文教材中的精华。J.M.G.Cowie著的《Polymers:Chemistry&Physicsofmodernmaterials》一书共有17个章节,从高分子链构造、构型与构象,凝聚态结构,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离子聚合等方面对聚合物的形态、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内容深入浅出,结构安排合理,论述层次分明,图表简明清晰,是一本经典的高分子材料学科类教材,因此我们选择该书作为《聚合物形态与结构》课程的英文教材。

同时,我们还选用了JoelR.Fried著的《Polymerscienceandtechnology》和GeorgeOrdian编著的《Principleofpolymerization》作为英文参考书。中文参考书我们选取了在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上编辑得很好的国内高分子学科经典教材: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潘祖仁主编的《高分子化学》和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何曼君等著的《高分子物理》。

三、中英文混合讲授

中文和英文在授课过程中的比例一直是双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6]。《聚合物形态与结构》双语课程教学的首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形态以及物理、化学性能,为开发和设计新型高分子材料打下基础。由于学生对于很多专业英语术语感到生疏,因此,如果教师从课件到板书再到讲述全部采用英文,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将很容易不自觉地集中到对这些生僻单词的理解上,从而本末倒置,忽略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降低了学习专业知识的效率。同时,如果汉语过多地出现在教学过程中,那么学生将很难脱离母语环境,达不到培养学生用英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在首次授课时复习专业英语课程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介绍一些在高分子学科专业英语中常用的单位、常数、词缀、词根以及高聚物的名称。例如:通过对macro-+molecule(分子)macromolecule(高分子),poly-+ethylene(乙烯)polyethylene(聚乙烯),hydro-(水)+-philic(亲……的)hydrophilic(亲水的),nucleo-(核)+-phile(亲……)nucleophile(亲核试剂)等词汇的学习来复习词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二)在每次课临近结束时把下节课最重要的专业词汇用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提前预习。例如,在讲述《逐步聚合》这一章内容之前先将step-growthpolymerization(逐步聚合),polycondensation(缩聚),functionalgroup(官能团),functionality(官能度)等重要单词列出,授课时加以强调,并进一步地解释逐步聚合的反应机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授课时不受到生僻单词的影响,还能让学生在课前对讲课内容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掌握授课的重点,加深印象。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将图、表、视频资料和文字相结合,用英文和中文双语讲解最重要和最难理解的词汇、物质的结构和知识要点。如图1所示,在讲授自由基聚合链引发反应的时候,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授课内容。

(四)在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讲课的同时,适量的传统板书可以避免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疲劳,还能有效地调节课堂节奏,因此我们不能忽略传统板书在专业双语课程教学中的作用。通常,学生在学习公式推理较多的章节时容易觉得枯燥、注意力不集中,如果只用多媒体课件将整个推导过程展现给学生,学生将很难及时跟上教师的分析和推导过程。因此,在讲授高聚物的分子量、高分子溶液的热力学性质等章节时,不妨采用英文的传统板书来进行公式的推导和演算,再加以中文强调重要步骤的讲授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四、互动式教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合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和教师一起营造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简单易行,适时地提出“Why”,“Whatis……”,“Howto……”和“Whatdoyouthink”等问句,鼓励学生用英文回答,不仅可以起到提醒学生主动思考的作用,还能让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据此调节课程的进度。

另外,email、qq群以及教学博客也是增进师生间互动的重要工具[7]。这些新颖的交流方式很容易被学生接受,为师生间课后交流(特别是羞于当面问问题的学生)提供了便利,让教师能随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对该课程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地调整教案和教学方式。

五、结束语

[1]齐民华.地方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J].广东化工,2011,38(4):237-238.

[2]王小伍.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几个关键因素[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9):157-159.

[3]张琳琪.“高分子科学技术导论”双语课程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2010,(25):12-13.

[4]陈冬纯.论专业英语教学与专业“双语”教学――走出双语教学的误区[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6):30-33.

[5]高琼芝,王正辉.《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04,31(8):56-57.

[6]刘国生.推进双语教学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4(7):121-125.

[7]喻湘华,鄢国平,李亮,等.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化工时刊,2011,25(3):68-70.

【关键词】材料化学;改革;探索

现代高科技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才的培养,因而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专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备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历史赋予的使命。近年来,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学院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教学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践表明,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而展开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支持、配合以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笔者结合本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材料化学》课程进行了定位,并讨论了该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材料化学的定位

(一)材料化学的定义

材料化学是一门研究材料的制备、组成、结构、性质、应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核心内容。材料化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在学科的生长和发展中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下形成的,是作为基础学科的化学更直接地介入到材料科学中的一个具体体现。因此,可以说《材料化学》课程是化学基础课和材料学专业课程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

为打破原有专业划分的界限,在制定《材料化学》的教学内容时,必须进行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和加强实践训练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改革;在课程建设中,必须结合实际,明确了《材料化学》课程的定位:通过对这一课程的理论学习,使学生在掌握材料化学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学习运用基础化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二)材料化学教材的选择

二、材料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虽然材料化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但随着材料科学的飞速发展,材料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逐渐得到应用。例如Motorola、保洁等公司每年都会招聘材料化学方向的人才到其研发中心进行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因此,从培养创新型人才角度来看,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增强材料化学理论知识与科研、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材料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其教学主要以教师、课堂、教材为申心教学模式。该模式过于依赖理论教学,由于材料化学综合了材料学,普通化学等方面的内容,涉及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内容较为难懂,因此,单纯地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很难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降低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建立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体系,因此,进行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1)采用循环式教学方法,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循环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从生活或生产实际出发,让学生了解一些材料的性能及应用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基本理论的兴趣,再运用材料化学基本理论来解释材料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凝炼出材料设计与制备的原理和方法,并以此原理和方法来设计和制各出有一定社会需求的新型材料。这种循环式教学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实施三结合教学方式,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我们采用自创三结合教学方式,即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讲授与自学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小论文相结合。我们改革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建立了“启发式”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为引导”的方式,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_陛,随时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共同讨论,以此不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问题的理解、认知和表达能力。通过我们有意识地将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较大力度地变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最新的科研成果往往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在相应的章节教学中,我们会及时有效地插入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数据,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开拓知识的能力。

通过近几年教学实践表明,我们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新思维和新思路方面发挥了独到的作用。通过三结合教学方式进一步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以及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互联网也是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将主讲教师的电子信箱告诉学生,学生可以给教师发电子邮件谈学习、谈思想,交流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习、生活中的感受和困难,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拉近师生间以及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内容改革探索与实践

材料化学是从化学的角度研究材料的制备、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它既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化学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性质,并且是材料科学的核心部分,具有明显的应用理科性质,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优化课程结构

2、教学内容与特色学科建设相结合

材料化学以普通化学基础和材料学理论为基础,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从学习的角度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宏观的概念转化到微观。如从电子,原子、分子水平来理解材料的基本性能。因此,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单纯地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会导致理论与试剂脱离,增加了教学难度,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我院材料学科建设的特点,拓宽教材内容,结合我院材料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我院金属材料、无机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以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增强教学效果。同时结合材料的最新研究动态,理论联系实际地将新兴材料的最新进展向学生介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3、教学内容体现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针对材料化学课程特点,依托学科特色,围绕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显个性的人才培养理念并结合本专业现有的教学科研条件,对材料化学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材料化学教学内容的选材要体现基础宽、起点高、内容新、知识活的原则,强调从化学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教学内容应让学生了解材料学科的概况和发展趋势;了解材料制各过程中的化学现象和反应特征;了解所制得材料的形貌、物相和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掌握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化学原理与方法:了解材料的化学改性方法和新材料设计和开发的研究方法,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践证明,通过改革,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得到提高。

(三)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校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所高水平大学必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师资是衡量大学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和要素。由于材料化学课程是介于材料学和化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所涉及面较广。单纯有纯化学背景的教师或纯材料学背景的教师上课,由于知识面的问题,会导致教师教的费劲,学生学得困难。对于材料化学课程教师队伍应该持续充电,完善知识结构。要鼓励材料材料化学课程教师积极对外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科交叉和吸取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同时还要做到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紧跟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不仅仅是单纯地讲述课本上的内容,这样就使本来很单调的内容变得比较有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到最新和最现代的知识和技术。因此,在材料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中,必须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THE END
1.社会学概论第一讲绪论课件经管文库(原现金交易...社会学概论第一讲绪论课件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2549677-1-1.html
2.《社会学概论》教案20231014.docPAGEPAGE1《社会学概论》教案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要求本章是整本书的引论,目的是为初学者提供一个入门的途径,认识社会学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位置,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通过学习,掌握社会学学科的意义、特点、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以及社会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二、教学重点、难点1、马克思主义论“...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95317843.html
3.《社会学概论》教案最新版本.doc《社会学概论》教案最新版本.doc,PAGE PAGE 1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 社会学的 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社会学的 创立与早期代表人物 社会学创立的 历史前提: (1) 社会变革的 需要 (2) 自然科学发展的 鞭策 (3) 社会思想和社会履历研究的 产物 创立期间代表人物: (1) 奥古斯特. 孔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1106/8100035066004032.shtm
4.《社会学概论》教案.doc文档介绍:《社会学概论》教案镇海电大姜玉春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 着重掌握社会学这门学科的意义、特点、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 一般掌握什么是社会,社会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一、社会和社会学 1. 中国古书中的社会“社”是指用来祭神的一块地方,“会”就是集会。两个字合起来,就...https://m.taodocs.com/p-56833914.html
5.《美学概论》教案《美学》教案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这一章,要求了解美学学科的概况,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系统掌握美学学科的性质、美学研究的对象 和方法 ,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情况。尤其对于美学学科的性质和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应当深刻理解。二、教学重点、难点 美学学科的性质。2.美 学研究的对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https://www.360doc.cn/document/79930059_1129803821.html
6.2021年上《概论》集体备课计划专业建设二、学情分析 本课程教学的对象是所有专业二年级学生,她们积极向上,思维活跃,乐于参加实践活动,但理论功底较薄弱。要帮助他们筑牢基本功,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充分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学会用辩证的眼光思考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寓教于乐,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http://www.xnyesz.com/189/4380.html
7.2018级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能够识别服务对象心理、社会健康问题 能够针对各种不同服务对象提供心理护理 沟通协调 群体、个体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能够关注服务对象的家庭及社会支持 能与医生、护士及职能部门、医技科室人员进行沟通协调 健康 保险 健康管理服务 能够进行访视及心理疏导 健康管理学 管理学基础 社会学基础 营养与膳食 药理学 中药...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56.htm
1.《广告学概论》教案《广告学概论》教案 周次 第 1 周 第 1 次课 教学 时数 2 章节 第一章 广告概述 (第一节 广告的概念、第二节 广告的分类)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广告定义的多样性; 2、掌握广告的基础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关广告定义的界定。 难点:广告概念的流变。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手段 教学方法 讲授...https://doc.mbalib.com/view/3bf3a47686bd68adeb10e7028d8085f8.html
2.庞树奇长忆蹒跚共启蒙:关于社会学的点点滴滴我有幸成为社会学系的一员,并不知天高地厚地承担起了《社会学概论》这门基础必修课的教学任务。为此,袁先生给了我一年的时间,让我作准备。我利用这段时间,跑图书馆,搜集资料,撰写教案。但现在回想起来,给我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却是在书本之外,甚至是在社会学之外,在“贵人”的帮助之下,在1979年秋冬之交,...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723/12/76326846_987852633.shtml
3.法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21年版)教育通识监狱学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法理学、宪法学、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犯罪学、社会学、监狱学、矫正教育学、矫治心理学、狱政管理学、国外矫正制度。 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国际经贸规则、司法警察学和社区矫正等四个特设专业的核心课程均增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https://www.163.com/dy/article/GR1PL1TA05149C2O.html
4.老年护理学本科教案(精选6篇)篇2:老年护理学本科教案 4.能掌握老年人心理评估的内容,评估方5.能掌握老年人社会、生活质量评估的内容和方法老年 常见心理问题护理 1.能系统阐述老年人的心理特点、理解老年期心理发展矛盾 2.能了解老年人的常见心理问题、准确判断相关的影响因素 3.能积极维护并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老年 日常生活护理 life 生活质...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svl72r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