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行为理论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消费者行为理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主要是通过多媒体、传感器、无线通信等技术完成数据交互、云端交互以实现强大功能。目前市面上主要以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以及智能眼镜这三类产品为主。据调查显示,2015年全球可穿戴设备的零售市场规模为7200万台,同比2014年增长132%,到2016年全球可穿戴市场将达到1.14亿台的规模。

二、理论基础与模型建立

消费者购买行为是对消费者为了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而发生的购买和使用商品或服务的各种行为活动的总称。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刺激-反应模式,解释了刺激对消费者的影响。购买动机是在各种刺激因子以及复杂心理活动的作用下产生的,然后动机驱使购买决策的完成,最终采取购买行为,并进行购后评价。这一过程是在消费者内部自我完成的,因此被心理学家称之为“消费者黑箱”。

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将影响小米手环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归纳为“产品质量因素”、“参照群体因素”、“购买动机因素”、“品牌营销因素”、“消费者个性因素”、“个人特征因素”等6大类影响因素。以此构建了小米手环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理论模型,如图:

根据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产品质量因素对小米手环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H2:参照群体因素对小米手环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H3:购买动机因素对小米手环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H4:品牌营销因素对小米手环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H5:消费者个性因素对小米手环的消费者购买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H6:个人特征因素对小米手环的消费者购买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三、研究设计

问卷设计。本次问卷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受访者可穿戴设备的了解情况、小米手环消费者购买行为量表、受访者人口统计变量。第一部分,用户可穿戴设备的了解情况主要包括是否知道可穿戴设备、是否使用过可穿戴设备等。第二部分,基于已建立的小米手环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测评体系,设计出量表。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尺度(Liker5-PointScale)进行评分,范围从“非常不同意”至“完全同意”。第三部分,人口统计变量部分主要采集受访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我们在南京某高校对问卷进行了预调研,删除了某些不符合的题项,并根据老师的意见进行更改,正式调查时避开预测试人员。

抽样设计。目前可穿戴设备使用率最高的三个省份(直辖市)为广东省、北京市、江苏省。我们选取江苏省进行问卷调查。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口数均排在江苏省前列。最终,此次研究的样本框是南京地区小米手环的使用用户。在进行问卷发放之前,我们首先去小米手环的淘宝旗舰店以及官网对近三个月购买过小米手环的用户进行数据提取,然后采用数据采集工具提取南京用户,最终通过邮件以及淘宝私信的方式进行问卷的发放。在95%的置信水平下,以5%作为抽样误差,在男女各0.5的比例期望值的情况下,N=1.96^2×0.5^2/0.1^2≈96通过计算,得出理想的样本量应为96份。为了保证能够达到最低样本容量,我们假设问卷的回收率为1:1.4,计算出需要发放96×1.4≈135份,最终决定发放150份。截止2016年6月18日,我们共计收回问卷128份,剔除未完整填写与非正常性填答等不合格的问卷23份,共计得到有效问卷105份,问卷有效率70.31%。

四、数据分析

可靠性分析。在项目整体统计量表中,由于各分量表的Cronbach's值都大于0.7,且总量表的Cronbach's值大于0.9,故总量表和分量表的信度检验通过,该量表具有比较良好的信度。在95%的置信水平条件下,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sig值为0.0000.8,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此,指标体系的结构效度分析适用因子分析法。

S=0.347a+0.179b+0.376c+0.125

从回归方程中不难发现,购买动机对于顾客使用小米手环的购买行为影响最大,产品质量和品牌营销次之。

小米手环购买意愿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小米手环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整体比较高。在105份有效问卷当中,86名被访者表示愿意购买小米手环(占样本总数的81.5%),仅有19名被访者(占样本总数的18.5%)表示不愿意购买小米手环。紧接着我们根据人口统计变量对小米手环的购买意愿进行分析,通过卡方检验发现,消费者的性别对小米手环购买意愿没有显著影响。而随着年龄的增加,消费者对于小米手环的购买意愿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20岁-29岁的消费者购买意愿是最强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群对于小米手环的购买意愿是较高的,大学专科以下的人群购买意愿相对较低,说明受教育程度对小米手环购买意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不同职业中,在校学生、普通职员以及企业管理者对于小米手环的购买意愿极高,而农林牧渔以及离退休者的购买意愿明显降低,因此不同职业的消费者,其小米手环购买意愿也存在极显著差。

消费者行为房地产绿色营销

一、消费者行为概述

(一)消费者行为

对于销售而言,最关键的就是了解消费,只有消费才能带来销售,只有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才能将产品销售出去,因此很多学者都曾从不同角度对消费者行为进行解读。部分学者将消费者行为定义为:消费者评估以及取得使用具有经济属性的商品和服务时决策与行动。这种说法将消费者最为主体。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为了满足需求,而对商品和服务进行购买使用以及评价和处置的行为。最后还有一种比较普遍意义的解释,就是消费者在取得和消费商品以及服务的行为的综合,并且包括各个过程中的决策。这里我们可以将前几种解释总结来看,消费者行为是针对特定的产品而发生的,购买不同的产品,消费者的行为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种产品,消费者也会因为各种因素而有不同的行为。要了解消费者的行为,必须对消费者的消费过程进行全面分析,找到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因素。

(二)EKB消费者行为模式

EKB模式是由EngeL、Kolla、Blackwell三人于1968年提出,这一消费模式先后进行了七次修订,最后成为系统理论。这种理论对消费者行为的决策过程以及影响决策程序的因素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现有的消费者行为研究中,EKB理论是比较成熟和完整的一种,也是被运用最多的理论,尤其是在房地产行业方面运用最为广泛。这种理论以消费者决策过程为基础,主要包含了信息输入、信息处理、决策过程和影响决策过程四个部分,其中决策过程是核心阶段。

二、从消费者角度对房地产绿色营销进行分析

(一)绿色消费者的概念

所谓绿色消费者实际上是对建筑的生态环境有一定要求,对绿色住宅和绿色服务有购买意愿,并且具备购买能力的消费人群。由于不同人群对绿色的要求不同,可以将消费者的要求从高到低划分几个等级,大致可以分为深绿色消费者、中绿色消费者和浅绿色消费者。

(二)影响购买者消费的因素

(三)房地产绿色营销的分析

参考文献:

[1]聂志红,崔建华.消费者行为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意向

消费者网上购物行为由消费者网上购物意向决定,消费者网上购物意向主要受消费者网上购物态度影响,所以可以通过研究消费者接受网上购物的态度、意向的影响因素来研究影响消费者接受网上购物的因素。

一、消费者行为意向

行为意向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计划行为理论也清晰表现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消费者行为的决定作用,消费者必须产生明确的行为意向才会发生购买行为。

(一)计划行为理论

1.意义。计划行为理论(TPB)是由多属性态度理与理理论所结合发展出来的,由于理理论假设行为的发生,皆能够有个人意志所控制;可是实际的情况下,个人对行为意志控制往往会受到许多其他因素所干扰,而大大地降低了理理论中对个人行为的解释力。因此Ajzen便将理理论加以延伸,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期望能够对个人行为的预测及解释根据适当性。

2.计划行为理论的五要素。态度是指个人对该项行为所抱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

主观规范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的社会压力。

知觉行为控制是指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越多,所预期的阻碍越少,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越强。

行为意向是指个人对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机率的判定,它反映了个人对某一项特定行为的采行意愿。

最后导致实际行动。

3.计划行为理论构架。行为是指个人实际采取行动的行为。

计划行为理论假设“行为”是由行为意向与感知行为控制所影响,而行为意向则受到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因素加权综合来决定的。其中态度代表的是某种行为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感觉;主观规范代表重要的参考人群对个人是否采取行为的看法,例如朋友、家人等人的意见;感知行为控制代表个人能否有机会、能力或者资源去执行该行为。具体模型如图1-1下:

二、电子商务模式下消费者购物感知与态度的形成

(一)态度

一般认为,消费者态度是指消费者对某一事物或观念所持有的正面或反面的认识上的评价,情感上的感受和行动上的倾向。

消费者态度主要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影响其购买行为。首先,消费者态度影响其对产品、商标的判断与评价。其次,影响消费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最后,态度通过影响消费者购物意向,进而影响购买行为,态度与消费者购买意图存在直接关系,抱有最善意态度的被试者怀有明确的购买意图;抱有最恶意的被试者,完全没有购买意图;漠不关心的消费者则对将来是否购买持观望和不确定状态。

网民对待网上交易的态度

网民对目前网上交易的安全性最为忧心,主要体现在对网上经营者的商誉和付款的安全性方面的担忧。有八成以上的消费者认为网上交易退货没有保障和付款的安全性无法保证。

现在网民参与网上交易主要是处于尝试和体验阶段,有7成多的网民认为网上购物值得一试,但仍选择传统购物方式,有4成多的网民认为他们习惯于传统购物方式。

(二)主观规范

表示个人在采取行为时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为个人的“规范信念”和“依从动机”的乘积函数总和。规范信念,是指其他个人或团体对于个人采取行为的意见。依从动机,是指个人对其他个人或团体意见的依从程度。所以,主观规范受到其他个人或团体对个人采取行为的意见,与个人依从意愿所决定。当主观规范越高,表示受到社会压力越高或是依从意愿越高,则行为意图越高。反之,当主观规范越低,表示受到社会压力低或依从意愿低,则行为意图越低。

在消费者进行网络购物时,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方式多种多样,加之信息的不对称,最易表现的就是从众,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趋向于与大多数人的一致,从而影响购买行为。

(三)感知行为控制

1.消费者感知有用性构成因素分析。消费者感知有用是指消费者把电子商务作为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新手段时,对电子商务改善其购物效果、提高生活质量以及提高工作表现程度大小的一种预期。

3.消费者感知风险构成因素分析。消费者感知风险是指消费者对由于在线交易的不确定性而造成损失程度的一种预期,这种损失可能是经济上、心理上,还有可能是产品方面的。如果消费者感知风险越高,其对电子商务的信赖程度和最终参与程度也就越低。

感知风险是消费者对在线交易的不确定性因素所带来损失大小的一种主观上预期,感知安全和隐私风险成为阻碍网上交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对电子商务信用产生消极影响。

一般而言,消费者感知使用便利对感知有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消费者感知使用便利和感知有用是在线信任的基础,并最终影响在线购物倾向和在线购物参与程度;消费者感知风险直接影响到在线信用,并对在线交易倾向和参与程度具有重要的影响,而感知使用便利和感知有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消费者感知风险的顾虑。感知有用性和感知使用便利程度越高,消费者在线交易倾向和网上参与程度也就越高,而且这也有利于在线信用的建立;感知风险越大,在线信任度越低,消费者在线交易倾向和网上参与程度也就越低。

三、消费者购买行为意向中的初始信任

初始信任即消费者信任一个没有接触过、不熟悉的网络商家。

在信任形成过程中,初始信任最为重要。初始阶段是潜在客户阶段的消费者了解和判断商家、决定是否将来与其交易的关键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消费者不熟悉商家,商家还不能靠商品和服务来向其展示自己是值得信任和可靠的,消费者主要依靠网站的因素或者商家的信誉等二手信息来作出判断。所以此时消费者对商家感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尤为突出。只有在初始阶段促进消费者对自己形成正面的信念和认知,进而建立起初始信任,才能把在线访问的潜在价值变为实际价值,否则这个消费者或许以后就不再愿意从这里购物了。所以,若是消费者对商家的初始信任强烈,很可能会导致购买行为;若是不发生信任,则不会产生购买。

而目前影响消费者初始信任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商家的声誉、个人隐私的保护、是否能提供有针对性地服务、网站的质量几部分的内容。

四、消费者购买行为意向中的品牌选择

品牌可以定义为:一个名称、用语、标志、符号、设计或以上各项的混合使用,以试图区别厂商的产品或服务,进而与竞争对手有所区别。品牌往往是品质和担保的象征,知名的品牌往往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令人满意的服务。

品牌是联系产品与顾客的一套独特承诺。它能为顾客提品或服务的质量保证,并具备良好的形象价值,更可以让顾客对品牌产生忠诚度,愿意为它付出额外价值,从而使得对于品牌的投入获得合理的回报。

第一,在网络环境下,由于品牌对于帮助消费者搜索信息有着重要作用,能够帮助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因此品牌对消费者行为影响增大。

第二,对于感官信息占商品信息总量较大部分的商品来说,品牌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力在网上比网下大。而且当购买感官信息占商品信息总量较大部分的商品时,消费者会结合传统与网上两种渠道搜集商品信息,以帮助决策。

参考文献

[1]陈林芬,王重鸣.网络消费者行为与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关系.消费经济2005(6).

[2]王建军.信息不对称下的消费者行为研究.经济师2004(5)

[4]张建鲁,葛禄军.电子商务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分析.企业经济2004(5)

一、研究现状

目前网上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购买行为的因素以及模型上。对预测购买行为的变量类型大体可分为网上消费者的特征、感知、技术特性和社会背景四类。

3、技术特性变量的研究。技术特性是网站的实际功能和特征。与基于网站的商品目录相比,纸制目录可以产生更高程度的顾客参与度。另有学者发现在目录界面设计、多通道界面设计和基于虚拟现实商店的界面设计之间在花费的钱数或购买产品的数量上没有显着差异。另外,购物比较、保证机制、网页下载速度、附加价值搜索机制、购物车、反馈机制和聊天渠道等技术特性对购买行为具有显着影响。

二、理论依据及分析模型

在过去的几年中,学者已经研究了各种情境下的网上消费者行为。营销学中的理论依据多来自于其他学科,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心理学中的计划行为理论、理理论、技术接受模型理论就是学者预测网上消费者行为时主要的理论模型。

理理论研究的是有意识行为打算的决定性因素,实质上可用于解释任何一种人类行为,对于不同领域的行为,它都能做出很好的预测和解释,是研究人类行为最基础的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根据理理论,一个人执行某项行为是由他/她的行为意向决定的,行为意向是由个人对所要执行的行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共同决定的。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理理论延伸而来的,计划行为理论与理理论不同之处就在于对行为意向的预测上。计划行为理论增加了第三个决定性因素——感知的行为控制。感知的行为控制是指个人感知到完成某一行为容易或困难的程度,它反映个人对某一行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

技术接受模型是运用理理论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时所提出的一个模型。技术接受模型提出了两个主要的决定因素:①感知的有用性,反映一个人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对他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②感知的易用性,反映一个人认为容易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的程度。技术接受模型认为系统使用是由行为意向决定的,行为意向是由某人想用的态度和感知的有用性共同决定的。

研究者独立或相互结合地使用这些模型或理论,考察它们的预测能力。

三、研究前景

在回顾文献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多数研究集中探讨网上消费者特征、感知、技术特性和社会情境等单类变量对购买行为的影响。学者把预测购买行为的变量分成四类,方便了研究的进行,是研究更有条理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研究的进行,对不同类别预测变量对购买行为影响的研究和同一类别不同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多。

关键词品牌购买TRA理论品牌承诺消费者行为

一、引言

二、TRA理论的内涵

TRA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他采取行为的意愿所决定的,而这个意愿反过来,是他对行为的态度和他的主观规范的函数。也就是说,预测人们是否将采取某种行为,最好的办法是了解其意愿,即是否打算去采取某种行为。

影响意愿的因素有二个:一是对该行为的态度(AttitudeTowardtheBehavior,简称AB),态度是人以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标准对事物的评价或行为倾向。态度会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产生影响,同样也会影响到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选择和行为意向。社会人的行为都不会是凭空产生的,即使个体可能不愿意承认,但作为一个社会人,每个个体总会在意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人们通常都会觉得“别人希望我怎么做”会比“我们自己的个人偏好”更重要。而主观规范正是用来描述“我们认为什么样的行为是别人更希望我们做的”这个效应。

三、TRA理论在品牌购买领域的深化

品牌购买行为并非一般的商业消费行为,品牌购买行为中品牌本身也会对行为主体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对品牌购买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品牌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如果直接将TRA理论生搬硬套的运用到品牌购买行为的预测中,这显然忽视了品牌和消费者的关系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首先,为了保证TRA理论在品牌购买领域的适用性,考虑到品牌与消费者关系可能会给消费者行为意向带来影响,笔者认为有必要增加一个能够代表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关系的变量。在大量研读关系营销领域的研究发现,品牌承诺是衡量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的一个核心概念,品牌承诺这个变量能够直接预测消费者的品牌购买行为。关于增加承诺变量来预测品牌购买行为的问题,学者于丹(2006)在其研究中也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验证,研究结果发现加入品牌承诺的TRA模型的拟合情况非常好,所有的预测变量的参数检验均达到显著,最终模型的预测系数达到0.7以上。因此,本文在TRA模型中纳入“品牌承诺”变量。

最后,主观规范作为TRA模型中另一个影响行为意愿的重要的因素一直以来深受学术界的争辩。在大量的研究结论中集中表现为对“态度与行为意向”和“行为意向与行为”这两个关系的支持,而对于“主观规范与行为意向”的关系却没有获得足够的支持。Ajzen在其研究中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来检验TRA理论对行为意向的预测效果,其研究结果均发现主观规范的beta值比态度的beta值小多了,即主观规范的预测能力比态度的预测能力弱多了。

四、结语

本文在理理论的基础上,对于TRA理论在品牌购买领域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并考虑到品牌与消费者关系可能会给消费者行为意向带来影响的这种特殊情况,在TRA模型中加入了能够代表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关系的品牌承诺变量。同时,排除对于消费者品牌购买行为的预测较为不显著的主观规范变量。最终实现了TRA理论在品牌购买领域的拓展和深化,以期为解释和预测消费者的品牌购买行为提供理论基础和模型依据。

[1]于丹,董大海,赵明,王磊.银行个人客户的满意研究[J].预测,2006(01),47-51.

一、微观经济学在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

(一)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地位

从理论地位来看,微观经济学一直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研究内容。从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论证市场机制的运行效率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基础。马歇尔(1890)奠定了经典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在完全竞争、产品同质、信息充分等前提条件下,将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需求和供给相加分别形成单个局部市场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各种单个市场相互关联,形成了一般均衡的市场体系。萨缪尔森(1947)进一步夯实了市场均衡分析的微观基础。将消费者的需求看成是最大化效用均衡结果,将生产者的供给看成是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结果。微观经济学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一方面自我否定、持续更新,先后经历“垄断竞争”理论革命、“不确定性”理论革命、“信息、激励和不完全性”理论革命以及“异质性、搜寻、匹配与机制设计”理论革命,微观经济学不断放松纯理论的假设,理论愈发逼近现实世界。另一方面,相对于其他社会科学而言,突出的可证伪的学科特点使是微观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因而,微观经济学思维和理论逻辑被其他学科不断接纳,交叉融合后形成了许多新兴交叉学科,掀起了向其它学科渗透的“经济学帝国主义”浪潮。

(二)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地位

从课程体系来看,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至关重要。微观经济学对于许多经济管理类学科提供了重要支撑,能够为学习其他专业课提供有效地经济学逻辑训练和基础理论。许多专业课程都是微观经济学理论内容的细化、延伸和应用。消费者剩余理论和消费行为理论对于市场营销课程形成了直接有效的基础理论支撑;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正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深化和应用;而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创建的D-S框架正是对微观经济学垄断竞争理论的重大突破,也使之成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四大法宝”之一。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痛点梳理

基于前文所述,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其教学痛点无法回避,必须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出“其症结所在”。经过对于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充分调研,结合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科研的经历和经验,发现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可以数理为两大痛点。

(一)学生对于微观经济理论普遍理解程度不深

学生对于关键概念的含义和经济理论的经济含义理解不足,尤其是理论假设条件的内容与合理性。诸如机会成本概念和帕累托效率等重要概念,这些充分体现经济学理性人思维和社会福利分析思维的重要概念对于经济学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不少学生的掌握仅仅停留在应对考试的瞬时记忆。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深度往往仅停留在几个简单数学公式的演算中,如在消费者行为均衡求解中,学生能够由基数效应论和序数效应论分别求出最优消费数量,但并不能理解序数效应论对基数效应论的理论前提的改变和进步,更不能理解显示偏好弱公理和显示偏好强公理中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者行为相互推导的逻辑关系。另外,偏好和效用函数的关系理解不深刻,无法理解效用函数形式的正仿射变换除了简化计算优势之外的经济学本身的含义。

(二)学生对于微观经济学理论缺乏体系整体认知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个突出的现象:许多在本科阶段期末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在研究生入学面试时仍然基本不具备经济学的思维,不能够有效利用所学经济学知识来分析具体问题。经过课题组反复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的时候,一方面对于知识的记忆具有突出的碎片化特征,只是零碎地掌握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点、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却考出高分。另一方面,学生根本就没有理解微观经济学的逻辑体系,对于概念定义机械记忆,对于微观经济学逻辑框架缺乏整体认识。大多数学生记住市场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结论,知道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理论等内容,却没有形成微观经济学是如何阐明市场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逻辑论证,不清楚这些章节内容的逻辑关系。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痛点的四大根源剖析

(一)理论抽象与现实世界有距离,学生无法理解纯理论对于现实世界的抽象

微观经济学具有突出的纯理论特征。鉴于社会经济现象的多变性和结构的复杂性,经济学家们从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离出最本质的内涵和变量之间最基本的相互关系。运用相对独立于其他社会科学的范式,借助数学工具研究和分析基本经济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福利的变化。相对于其他经济管理类的课程,微观经济学更多体现出的是研究的理论平台和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更突出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因而,初学者接受起来需要清晰准确的理解其理论前提假设条件和理论内部的逻辑体系。从学生本身的情况来看,一方面,许多本科生刚刚经历了封闭式管理的高中阶段,缺乏对社会经济现象足够的观察和思考,社会认知和生活常识略显不足。另一方面,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抽象特征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许多文科教育背景的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抽象思维训练相对不足,从问题层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分析的理性认识往往遇到困难。

(二)经典案例与中国实践有距离,学生缺乏直观理解教学经典案例的土壤

(三)理论背景与理解能力有距离,无法形成经济学思维

学生对于关键概念的含义和经济理论的经济含义理解不足,尤其是理论假设条件的内容与合理性。诸如机会成本概念和帕累托有效等重要概念,这些充分体现经济学理性人思维和社会福利分析思维的重要概念对于经济学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不少学生的掌握仅仅停留在应对考试的瞬时记忆。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深度往往仅停留在几个简单数学公式的演算中,如在消费者行为均衡求解中,学生能够由基数效应论和序数效应论分别求出最优消费数量,但并不能理解序数效应论对基数效应论的理论前提的改变和进步,更不能理解显示偏好弱公理和显示偏好强公理中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者行为相互推导的逻辑关系。另外,偏好和效用函数的关系理解不深刻,就无法理解效用函数形式的正仿射变换并不重要,引入效用函数的目的在于利用严谨的数学推导和计算的优势。

(四)数学教学与学习需求有距离,容易挫伤学习积极性

>>B2C电子商务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研究B2C电子商务下商品逆向物流中消费者退货行为研究B2C在线折扣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探析B2C网络商店形象、消费者感知与购买行为B2C网络商店形象、消费者感知与购买行为B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研究消费者视角下B2C电子商务网站用户黏性分析基于SEM的影响B2C网络消费者购买服饰行为的品牌因素分析我国B2C模式下消费者感知价值理论研究评述浅析B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及对策研究C2C中商家因素对消费者选择行为影响研究基于消费者满意度的B2C网店营销策略分析B2C模式下服装消费者E忠诚影响因素分析B2C电子商务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分析浅论B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浅析B2C商务平台设计中影响消费者的因素消费行为理论在b2c网站设计中的应用B2C环境下网络消费满意度影响新因素实证研究B2C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选择实证研究基于结构方程的B2C模式消费者感知风险影响路径的探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符国群,佟学英.品牌、价格和原产地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3,6(6):80-83.

[3]周劲松.我国消费者对B2C网站信任度的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11):59-60.

[4]胡雨.影响消费者选择不同的B2C网站购物的因素实证分析[J].网络财富,2010(3):116-117.

[5]宁连举,张莹莹.网络团购消费者购买选择行为偏好及其实证研究――以餐饮类团购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404-409.

[作者简介]刘亚丹,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消费者行为学、品牌营销;李正雄,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与国际商务;杨萍,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网络营销。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心理生活方式

一、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的现状

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获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或服务所采用的各种行动,包括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

消费者研究(consumerbehavior),也称消费者行为研究(consumerbehaviorresearch),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消费者研究通常是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进行。在宏观层面上,消费者行为与消费生活方式概念相联系,通常是对消费群人口统计特征及消费行为特征的描述,这类研究更多的是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research)。方法是测量恩格尔等人提出的生活方式的四个维度,即态度(attitude)、活动(activity)、观点(opinion)、人口统计特征(demographic)来描述消费者的生活方式(Engle,Blackwell,andKollat,1978年)。在微观层面上,消费者行为则通常与消费者认知、态度、购买意愿以及决策过程等具体购买行为相联系,倾向于对消费者在具体的信息沟通、购买决策、产品使用、品牌态度等方面的行为进行解释和说明,多属于解释性研究。

中国早在1920年代就引入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但中国消费者行为实证研究从1990年代才开始真正发展。中山大学卢泰宏教授从1999年起,开始招收第一批“消费者行为与中国营销”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并致力于采用本土化的方法研究中国消费者行为。当前,很多研究者也致力于在某个领域内研究消费者行为,也有很多学者把消费者研究渗透到其他领域,如渗透到品牌权益(范秀成)、顾客满意度(赵平)、营销渠道(庄贵军)等。

二、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研究

1.消费者行为的一般心理研究

消费者行为的一般心理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和诱因;对信息的处理。消费者需要是指消费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匮乏状态,即感到缺少什么,从而想获得它们的状态。需要是和人们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需要有无限发展性,因而人的需要不会有完全被满足和终结的时候。动机这一概念是由伍德沃斯(R.Woodworth)于1918年率先引入心理学的。他把动机视为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张春兴在现代心理学中把动机定义为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作用。需要和动机之间的关系: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需要只有处于被唤醒的状态,才会驱使个体采取行动,仅有需要不能导致个体的行动。需要只为行为指明大致的方向,而不规定具体的行动路线。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只引起人体自动调节机制发挥作用,而不一定引起某种行为动机。即使缺乏内在的需要,单凭外在的刺激,有时也有可能引起动机和产生行为。

消费者对信息的处理:感知和学习。产品的客观情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费者对产品和品牌的感知。感知是消费对从环境中得到的信息进行感觉、组织和理解的过程。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它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来感受。环境中存在的物体或事件在专业上称之为刺激物。组织则是指将感觉到的刺激物与记忆中相似的产品类别搭配分组。理解是指为刺激物加上一个含义,形成一个“规则”来决定它是不是你所喜欢的。

消费者的感知有三个决定因素:刺激物特性、背景特征和消费者特征。面对大量的信息,消费者会对其进行选择。通过生理和心理对这些信息进行屏蔽和筛选。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是以获得有关购买问题的知识和信息为前提的。信息获取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而怎样或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获得信息,获得哪方面的信息,均需要借助于学习这一手段。消费者关于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态度,也是经由学习逐步形成的。消费者态度的转变,也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的,消费者的学习还影响到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态度是指消费者对某一事物或观念所持有的正面或反面的认识上的评价、情感上的感受和行为上的倾向。态度也是指对特定刺激的一般心理倾向,即以可预期的方式进行活动的倾向。态度的概念在社会心理学和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占据中心地位。

2.消费者行为的个体心理因素研究

个性、生活方式和自我概念的关系。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通常是从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入手,探讨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的消费者购买决策规律。其中,消费者个性、生活方式、自我概念等都是作为消费者的行为的影响因素而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些因素之间并非是相互独立的概念,它们分别描述了消费者行为系统的不同层次和侧面。生活方式的研究是由对消费者的价值观研究演变而来,因此,消费生活方式是消费者自我概念在行为中的投射。消费者气质和个性基本属于先天性心理基因,而价值观、生活方式等都是消费者先天气质基因在后天不同生活层面的具体表象。这些后天心理行为表象信息都浓缩在消费者自我概念系统机构之中。

3.内部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消费者心理因素包括一般心理因素、个体心理因素。前者包括动机、感知、学习和态度,后者则包括个性、自我概念和生活方式。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消费者的行为,即影响了消费者是否购买。

消费者的一般心理、个体心理、消费行为和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不是各实体模块简单加总,而是一个各要素普遍联系的有机过程。侧重其中任何一项,都是片面的。同时,消费者所有活动都是与其内(指身心环境)外(社会、自然环境)环境状况联系相应。离开消费者整体生活动态背景去研究消费者行为得出的结果是其表象。

消费者主体和消费品之间的关系。商品(服务)等消费客体与具体某一个(类)消费者主体的价值体系不可分离。因为,物是各个不同消费者眼中的物,它是否需要、是否被喜欢完全取决于各个消费者(群)特定时空下的心理和价值标准。特别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产品,消费行为和产品具有更强的联系和体现心理价值。因此,对企业来讲,理解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在可控制的变量中使产品成为消费者所需的商品。

企业要获得成功,就需要在产品和消费者之间建起一座有效的沟通桥梁。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和购买情况,必须对消费者进行深入分析,继而采取措施满足消费者需求。首先,通过对消费者背景资料的分析,对其进行初步分类。其次,把不同消费群体和产品联系起来,调查产品能满足他们什么样的需求,购买产品的动机是什么。再次,根据自我概念和生活方式对消费群体进行再细分,调查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对产品的认知和态度,产品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满足感。通过上面这些步骤,我们把消费者进行了分类。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营销人员可以通过对营销变量的有效组合来影响消费者。

三、结论

参考文献:

[1]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卢泰宏:《中国消费者行为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3]EngleJBlackwellRD,MinardPW.CoustmerBehavior,NewYork,TheDrydenPress,1995,4

[4]冯丽云:营销心理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关键词:虚拟低碳社区计划行为理论

引言

虚拟低碳社区

(一)虚拟低碳社区定义

一直以来在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都是从改变个体行为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近几年许多欧洲国家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构建一个社区,将消费者联合起来视为一个“组织”,运用营销的思路来改变消费者行为。Moloney(2010)指出建立新的社会组织来形成新的社会规范,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以社区的形式来促进行为的改变更有效且可持续性强。低碳社区(lowcarboncommunity)提供了一种新的情景环境来解决促进低碳消费行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从实践来看,有四类典型的低碳社区:基于地理空间的低碳社区(urbancommunity);基于企业、行业内部的低碳社区(sectorcommunity);基于共同兴趣的低碳社区(interestcommunity);以及利用网络技术的虚拟的低碳社区(virtualcommunity)。

虚拟社区是随着Web2.0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互联网上开始大量出现,并改变了社会的方方面面。Preece(2000)指出虚拟社区是由一群具有共同兴趣、相同目的的人组成的,他们彼此默认一定形式的规则、方案、仪式和法律,他们的互动遵循这种规则,成员借助计算机系统支持他们之间的互动,从而促进归属感的形成。针对参与者对虚拟社区需求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类社区:兴趣型社区,如各类论坛;关系型社区,如人人网;幻想型社区,如网络游戏平台;交易型社区,如淘宝网;创作型社区,如新浪博客。而虚拟低碳社区(virtuallowcarboncommunity)正是基于虚拟社区平台上的,一种具备相同兴趣、相同社会经济特征的团体或组织,个人通过参与团队的方式彼此合作,旨在减少成员的生活方式的碳强度,最终目的是逐步形成整个社会可接受的一种低碳消费模式。

(二)虚拟低碳社区的发展

影响消费者参与虚拟低碳社区的因素

Ajzen(1991)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TheTheoryofPlannedBehavior)是基于“理理论”(TheoryofReasonedAction)之上延伸拓展而提出的,被认为是行为领域研究的经典理论模型,广泛用于分析和预测亲环境行为、健康饮食、体育锻炼等。

影响参与虚拟低碳社区的规范可以分为社区外的社会规范以及社区内的组织规范。社会规范是通过社会成员的交互演变而来,并通过技术、营销和媒体等商业体系来强化的,最终形成一个社会的消费模式,可以称之为“社会消费习惯”。因而目前社会普遍的消费习惯以及信息宣传将影响消费者参与虚拟低碳社区的决策。而虚拟低碳社区是一个相对的组织,其内部成员之间也有内部规范,有效的内部规范能够促进社区内成员的认可感,加强成员凝聚力,提高参与意愿。当成员具有归属感时,会愿意遵守社区内规范(徐小龙,2012)。

(二)知觉行为控制

(四)个人习惯

此外,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个人日常习惯在亲环境行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的发展与深入,发现习惯具有无意识的、自动的特点,同时是在特定情境-反应连接中建立的。实证研究发现把过去行为加入到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时,过去行为加强了解释度。因而消费者过去参与虚拟低碳社区的行为习惯强度越强,参与程度越高,在行为意向到行为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

结论

1.张浩.基于社区的低碳消费模式:国外的理论与实践[J].消费经济,2012.2

2.Moloney,Susie,RalphE.Horne,andJohnFien."Transitioningtolowcarboncommunities-frombehaviourchangetosystemicchange:LessonsfromAustralia."EnergyPolicy38.12(2010)

3.Heiskanen,Eva,etal.“Low-carboncommunitiesasacontextforindividualbehaviouralchange.”EnergyPolicy38.12(2010)

4.Preece,Jenny,DianeMaloney-Krichmar,andChadiaAbras."Historyofemergenceofonlinecommunities."EncyclopediaofCommunity.BerkshirePublishingGroup,Sage(2003)

5.Jackson,Tim."Motivatingsustainableconsumption."Areviewofevidenceonconsumerbehaviourandbehaviouralchange.Areportto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ResearchNetwork,Surrey:CentreforEnvironmentalStrategies(2005)

6.刘宇伟.计划行为理论和中国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J].中国流通经济,2008.8

7.徐小龙.消费者参与虚拟社区动机研究[J].商业研究,2012.7

关键词:促销效果市场调研

1引言

2促销与消费者行为理论

2.1促销的涵义与类型

美国营销协会定义委员会为销售促进所下的定义则是:“刺激消费者购买和经销商效益的种种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例如,陈列、演出、展览会、示范表演以及其他非经常发生的推销努力。”

由上述的定义可以看出,促销活动(SP,salespromotion)是企业为了有效达成销售目标,而进行地一系列诱导目标消费者购买某一产品或服务的活动。这个活动有三个主体:作为购买者的顾客、对顾客进行促销活动的批发商和零售商、生产商品的厂商。

2.2消费者行为的涵义:

对消费者行为的涵义,学界众说纷纭。Engel,Kollat&Rlackwell(1973)认为,消费者行为从狭义上讲是“为获得和使用经济性商品和服务,个人所直接投入的行为,其中包含导致及决定这些行为的决策过程”,而从广义上讲是指“除了消费者行为之外,还有非盈利组织,工业组织及各种中间商的采购行为”;Williams(1982)认为,一切于消费者购买产品或劳务过程中有关的活动、意见和影响,即是消费行为;schiffman&kanuk(1991)则认为是消费者为了满足需求,所表现出对于产品、服务、构想的寻求、购买、使用、评价和处置的行为;台湾学者林灵宏(1999)认为,消费者行为可以定义为消费者再搜寻、评估、购买、使用与处理一项产品、服务和理念时,所呈现的各种行为。

上述定义虽然在不同的角度对消费者行为做了说明,但仅仅强调在购买时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相互的影响。但实际上,消费者行为是一种持续的整体的过程,包括在购买前、购买时和购买后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所有因素。因此,笔者认为美国市场营销学会将消费者行为定义为“感情、认知、行为以及环境之间的动态互动过程,使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换职能的行为基础”的说法更为全面,这个定义强调了消费者行为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发生变化都可以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而且这些因素还是动态变化的。

2.3促销是如何影响消费者行为的

促销的本质是传递和沟通信息,能否起作用的关键是看消费者是否会对这个促销活动产生的利益出现反应。Chandonetal.(2000)研究认为,促销产生的利益主要为两类,一类是效用利益,具体又分为节省利益、质量利益、方便利益三种,节省利益指的是金钱的节省,质量利益指的是促销减让价格后,消费者可将消费升级到更高质量的产品,方便利益是指促销可以减少消费者的搜寻与决策成本,增加购物的便利程度。另一类利益是享乐利益,一般情况下可分为价值表现利益、探索利益、娱乐利益三种,价值表现利益是指消费者成功地利用促销而获益可以让人感到自己更聪明或者是更出色的购买者,探索利益是指促销会产生一个不断变化的购买环境,这提供了一个刺激动因来让消费者寻找最优惠的交易条件,以此满足了消费者的信息需求和浏览需求,娱乐利益是指利用促销或者是看到促销活动与信息会给消费者提供一种娱乐。

3实证研究

3.1调查研究设计

(1)样本对象确定。

为了保证研究的质量,我们通过随机抽样选择了W公司165名VIP客户作为我们的调查对象,这些人是公司的忠诚客户,合作态度好。本次调研共发出了问卷165份,回收156份,回收率为94.5%,扣除6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150份,有效回收率为90.9%。

(2)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问卷从消费者受到促销影响而产生的态度与行为两个方面为基础,分别测量消费者在四种促销方式下不同的反应,问卷共10个问题,主体部分为对各种促销方式的反应记录,答案记录采用数字1―4表示的4级量表,为了便于对比,每种方式的反应采用如下的评分法则:“1”为对某项促销反感,“2”为中性值,即这个值表示促销基本没有效果。“3”为有影响,“4”为反应强烈。得到的数据均值越大表示促销得到了正向影响越大。问题的答案经过收集整理后,采用软件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3.2数据分析

(2)促销偏好分析。

另外,为了进一步的了解公司的顾客对促销方式的偏好,我们要求调查对象直接选择她们喜爱的促销方式。并整理如表6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到,公司顾客最喜欢参与的两类活动是打折和送赠品。抽奖促销的参与程度不高,仅有11.33%的顾客认为他们喜欢参与,但它的行为反应均值较高(2.4269),说明这种促销方式对于参与者往往有较高的满意度。因此如何使这种促销方式更好地吸引的顾客值得公司的营销人员考虑。

4总结

(1)W公司所用的4种促销方式中效果最好的是折扣促销和赠品促销,公司的顾客群体还是把物美价廉放在第一位的,这说明对于中档产品的消费者来说,“价格战”还是一个比较受欢迎的促销手段。

(2)抽奖促销的吸引力较小,主要原因在于奖项设置不合理。不同的促销活动有不同的行为反应,同一促销活动也会因为操作上的原因而使效果大打折扣。在做促销活动时,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只要我们送的更多,让利幅度更大就能更好的吸引消费者。促销活动的成功并不单单是促销力度的问题,如何让消费者感觉到能够获利才是关键。公司的“衣+衣=车”的促销活动效果一般,主要原因是门槛高,中奖率低,使得顾客缺乏信心与信任,导致参与积极性不高,从这个教训我们得出一个经验:抽奖促销奖项的设置要根据品牌的价值与产品的价值制定一个合理的范围,在促销活动时要准确定位、适当的让利,让消费者感觉获利机会大才能成功。

[1]张自利.促销实战手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1).

[2]Engel,J.F.,D.KollatandR.D.Rlackwell,ConsumerBehavior,2thed.,RinehartandWinstonInc.,1973.

[3]Williams,T.G.,ConsumerBehaviorFundamentalandStra-tegies,St.PaulMinn:WestPublishingCo.,1982.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绿色消费;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方程模型

二、理论模型和基本假设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的观点,作为一种自利性与显著利他性并存的人类行为过程,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是: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态度、绿色消费主观规范和绿色消费知觉控制相互影响并共同影响绿色消费意向进而影响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如图2);其中绿色消费态度是消费者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喜欢和不喜欢的程度;而绿色消费主观规范则是消费者在思考是否和如何进行绿色消费时所感知的社会压力,是他人或团体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绿色消费知觉控制是消费者感知的执行绿色消费的可能性和容易程度,是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促进或阻碍因素的知觉。绿色消费意向则是消费者执行绿色消费行为的倾向;绿色消费行为则是消费者绿色消费的具体行动实施。这一理论模型包含以下7个假设:

假设1(H1):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态度与绿色消费主观规范之间正向相互影响。

根据Ajzen(1991)计划行为理论的观点,人对特定行为的态度与主观规范之间是相互正向影响的。绿色消费作为消费者的一种理性且受客观条件约束的行为,消费者的态度与消费者的主观规范之间也会相互影响,消费者对绿色消费越积极,也越容易感受到比较大的社会环保压力,而消费者感受到的环保压力越大,对环保的态度也越积极,绿色消费态度与绿色消费主观规范的相互影响是正向的。

假设2(H2):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主观规范与绿色消费知觉控制之间正向相互影响。

Ajzen(1991)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对特定行为的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主观规范越强,消费者越有可能为绿色消费做更多的条件准备,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知觉控制也越强;而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条件越充分,越希望环保规则得到更多人的遵守并形成更好的生态环境。因而绿色消费主观规范和绿色消费知觉控制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而且这种相互影响是正向的。

假设3(H3):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态度与绿色消费知觉控制之间正向相互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Ajzen,1991)认为,人对特定行为的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是相互影响的。对绿色消费行为采取积极态度的消费者往往愿意为绿色消费准备更多的条件,因而对绿色消费的知觉控制会比较高;而绿色消费知觉控制比较高的消费者更强烈期待一个美好的生态环境,对绿色消费的态度也更积极。因而绿色消费态度和绿色消费知觉控制之间具有正向相互影响的关系。

假设4(H4):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态度正向影响绿色消费意向。

人对特定行为的态度会影响人的行为意向,这是Ajzen(1991)计划行为理论的重要观点。绿色消费行为的发生首先取决于消费者对绿色行为的态度,消费者对它的态度越积极,他进行绿色消费的愿望也越强烈;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态度对其绿色消费的意向具有正向的影响。

假设5(H5):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主观规范正向影响绿色消费意向。

Ajzen(1991)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对某种特定行为的主观规范会正向影响人的行为意向,这是理的重要特征。绿色消费行为大多数时候也是一种理,消费者知觉的社会环保压力越大,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意向也越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主观规范会对其绿色消费意向产生影响,而且其影响是正向的。

假设6(H6):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知觉控制正向影响绿色消费意向。

Ajzen(1991)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对某种特定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正向地影响人的行为意向,这是客观条件约束影响个人行为的重要体现。绿色消费行为是一种受一定客观条件约束的行为,消费者感觉自己进行绿色消费的能力和条件越好,障碍越少,进行绿色消费的意向越强。因而绿色消费知觉控制对绿色消费的行为意向具有正向的影响。

假设7(H7):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向正向影响绿色消费行为。

在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都是人的行为意向的具体行动表现(Ajzen,1991),绿色消费行为也不例外,也是绿色消费行为意向的行动表现;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意向越强烈,消费者越有可能执行绿色消费行为,绿色消费意向对绿色消费行为具有正向的影响。

三、问卷设计和调查开展

(一)问卷设计

为了让受调查者更容易理解绿色消费的概念,本问卷把绿色消费具体化为绿色空调机的购买和使用,这主要是因为:首先,绿色空调可以显著减少氟利昂的排放并有效保护大气臭氧层,从而显著减少太阳紫外线照射导致的人类皮肤癌症;它不但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和推广,而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市场知晓度和接受度。其次是绿色空调是一种金额较高的耐用消费品,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时一般比较理性;最后,绿色空调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特征,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时一般都需要考虑其客观环境和经济条件的约束。因而绿色空调的购买和使用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绿色消费行为。

本问卷除了征询受访者的性别、年龄和收入水平等基本信息外,主要征询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控制和意向以及绿色消费行为。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态度设置X11、X12和X13共3个问题(变量),分别体现消费者对绿色消费行为结果的重要性信念和评价;主观规范设置X21、X22、X23和X24共4个问题(变量),体现消费者对绿色消费行为的规范信念和社会压力依从动机;知觉控制设置X31、X32、X33和X34共4个问题(变量),体现消费者绿色消费的内在控制因素的经济能力和外在控制因素的信息和技术依赖;行为意向设置X41、X42、X43和X44共4个问题(变量),绿色消费行为设置X01个问题(变量),也都分别依据Ajzen(1991)的计划行为理论进行设置(如表1)。

(二)调查方法和结果

本研究的预调查于2012年4月2日和3日(周末)在南宁市大学路的城市碧园商业街进行,由两名研究生执行,共收回有效问卷33份。问卷除了基本信息的征询外,分别根据绿色消费态度、绿色消费主观规范、绿色消费知觉控制、绿色消费意向和绿色消费行为等设置16个问题。预调查的结果为本次调查问题设置和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研究的问卷调查数据采集于2012年4月21日和22日(周末),采集地点是在广西南宁市的南城百货中心、百盛商业中心、江南华联超市、梦之岛百货中心、五象广场和巴黎春天百货中心等6个主要商业中心的周围。本次问卷调查的执行者是广西大学的17名研究生和本科生,调查方式是顾客接受随机抽样调查并现场填写问卷,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年龄处于30岁至60岁之间的青年和中年人。本研究发放问卷939份,共收回有效问卷909份。

四、模型拟合和假设检验

(一)数据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研究以909份有效问卷为基础,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16个观察变量进行信度检验,所获得的信度检验指标Cwnbachα值为0.905。此外绿色消费态度(X11、X12和X13)、绿色消费主观规范(X21、X22和X23和X24)、绿色消费知觉控制(X31、X32和X33和X34)和绿色消费意向(X41、X42、X43和X44)等4个潜在变量的分组信度检验指标Cronbachα值分别是0.826、O.838、0.696和0.867(如表2),都基本达到或超过了0.7的高信度值(荣泰生,2009)。而绿色消费行为由于只有1个测量变量XO(潜在变量和测量变量重合)而未做分组的信度检验。因此本研究的数据具有比较好的信度。

本研究用AMOS17.0软件对909份有效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绿色消费态度、绿色消费主观规范、绿色消费知觉控制和绿色消费意向分别对应的观察变量的标准化估计值(Std.Estimate)都超过了0.5的基准值,绿色消费行为对应的观察变量的标准化估计值为0.910,而且所有估计值都在P

(二)拟合结果和假设检验

本研究以AMOSl7.0为工具,将调查获得的909份问卷数据和绿色消费行为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拟合的主要适配度检验指标如表4。本研究的卡方值自由度比为4.031,处于理想边界值3和宽松边界值5之间,效果不甚理想。这主要是由本研究的卡方值较大(689.934)引起的。而卡方值比较大的根源可能在于本研究的样本量比较大,吴明隆(2009)认为,结构方程模型适配度的卡方检验最适用的样本数为100至200,当样本数较大时,往往造成卡方值偏大;邱皓政(2009)也认为,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所用的样本越大,其卡方值也越大,因而结构方程模型的适配度检验除了卡方统计量外还需同时参考其他指标(荣泰生,2009)。所以不能够仅凭卡方值自由度比不理想而判定本研究理论模型的拟合效果不佳。

吴明隆(2009)认为RMSEA是最重要的模型拟合适配度评价指标。本研究的RMSEA值为0.058,而处于0.05和0.08之间的RMSEA值已属于良好范围。此外,本研究的其他重要适配度检验指标NFI、GFI、CFI、RFI、IFI、TLI和AGFI的值都大于0.9,而大于0.9属于非常好的拟合评价结果(荣泰生,2009)。本研究的其他主要适配度检验指标包括RlVlR(指标值为0.122)、NCP(指标值为297.080)、FIg_IN(指标值为0.435)、AIC(指标值为471.080)、EVCI(指标值为0.519)都处于比较好的适配度范围。上述主要适配度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和调查数据可以进行良好地拟合。

本研究的假设模型与调查数据的拟合结果还表明(如表5),绿色消费态度、绿色消费主观规范和绿色消费知觉控制相互影响的3个向量都在p

(三)检验结果分析

五、研究结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公平贸易;小型农业生产者;道德消费;溢价销售;道德购买缺口

一、问题的提出

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不仅没有改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小型农业生产者的生存状况,反而有逐步恶化的趋势,加之世界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滑,这种状况日趋严重。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国际公平贸易运动(FairTradeMovement),旨在在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和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者之间创造一个更公平、更合理的贸易环境,即一个有助于减轻贫困,并将交易各方视为平等合作者的贸易环境(Hulm,2006)。

公平贸易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国际公平贸易联盟给公平贸易下的定义为:公平贸易是一种在谈判、透明化和尊重的基础上促进贸易合作的一场运动,目的在于改善小型农业生产者的地位,促使国际贸易更公平。通过为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小型农业生产者提供更好的贸易条件,确保他们的权利,并通过对消费者进行宣传教育以培养其社会良知等措施,进而改变传统国际贸易规则(FTF,2003;Mooreatel.,2006;Renard,2003)。

近年来公平贸易组织在全球市场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00年以来公平贸易销售平均年增长速度超过20%,2007年在欧洲市场上的年销售额超过8亿欧元(FLO,2007)。对小型农业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全球气候环境来说,公平贸易体系都带来了切实的收益。2005年,公平贸易使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58个发展中国家大约120万农业工人和农民从中直接受益,500万人间接受益(马述忠,2007)。

那么,这种国际公平贸易的运行机理究竟如何是哪些因素使得公平贸易的产品能以更高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道德(ethical)消费0因素在里面究竟扮演什么角色除了继续强化道德因素外,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公平贸易发展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二、国际公平贸易运行机制的内涵

(一)国际公平贸易运行机制的组成

随着公平贸易运动的发展,一些较有影响力的组织先后出现,比如,国际公平贸易协会(IntemationalFairTradeAssociation,简称IFAT);公平贸易联盟(TheFairTradeFederation,简称FTF);国际公平贸易标签组织(Fair-tradeLabelingOrganizationsInternational,简称FLO)等等,它们对公平贸易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目前从事公平贸易的组织比较多,整个公平贸易市场处于比较混乱的局面,公平贸易面临着较为严峻的考验。但就总体而言,公平贸易的运行机制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公平贸易供应链和公平贸易标识。

(二)国际公平贸易运行机制为小型农业生产者带来的好处与机制自身的不足

三、公平贸易溢价销售的动因与道德消费理论

(一)公平贸易溢价销售的动因

全球化给农产品带来最大的问题之一便是价格机制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引导作用,加之国际农产品市场是非常接近充分竞争的市场,因此,产品的低价格已成为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通行证,这实质上是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生产者进行剥削的一种重要手段。农产品低价背后实际隐藏着发展中国

家小型农产品生产者的苦难:低人力资本投入、恶劣的工作条件、落后的基础设施、高成本的融资环境、落后的生产技术和运输加工设备、落后的医疗和教育条件等。全球化带来的充分竞争维持了低价,而低价只能使得生产者解决基本生存问题,根本无力改变现状。公平贸易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对全球化的一种反对。公平贸易的一个标志性动作是,公平贸易标识产品的价格普遍高于其他同类产品,即以溢价销售。其出售价格高于市场价格的1/4到1/3,有些甚至达到市场价格的两倍。

然而,公平贸易组织上述良好的愿望需经过“惊险一跳”,即消费者的购买才能最终实现。哪些因素促使消费者购买溢价销售的产品呢应该说道德因素在里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道德消费理论

Shaw等人对英国公平贸易消费者的调查研究显示,道德因素已成为人们购买公平贸易标识产品的主要动因(Shawetal,1999),这种以道德为基础的社会互动能够促进道德影响的扩张,并最终影响个人决策,包括消费选择。但就实际运行而言,国际公平贸易显然过高估计了道德因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作用。下面对道德消费理论作一简要综述,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国际公平贸易运行机制的内在缺陷。

诸多研究中,最早系统阐述消费行为中道德因素作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Ajzen,他提出了修正计划行为理论。

1Aizen的修正计划行为理论

Ajzen于1985年提出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该理论是在理理论(theoryofreasonedaction)的基础上延伸而来,阐明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Ajzen,1985),㈣其目的是建立影响个人行为的关键因素与途径。

但是该计划行为理论并没有涉及道德或社会因素。于是在1991年,Ajzen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调整,加人道德因素,能够更好的解释公平贸易中消费者的购买决策(Ajzen,1991)。道德因素体现个人对对与错的认识。实践证明,在原计划行为理论中增加道德因素能更好的解释个人的行为意向(Gorsuch等,1983)。Shaw等人对道德消费者研究的结果也证明,个人对他人拥有强烈的道德义务会影响他们的购买选择(Shaw等,1999)。研究还指出,原始计划行为理论还应该加入自我认同因素(self-Identify)(Granberg等,1990)。Shaw等研究指出道德消费者做出道德选择是因为道德问题变成他们自我认同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修正计划理论模式除了原理论模型中包含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之外,增加了道德义务和自我认同因素。

从该模型我们可以看出,道德因素只是众多影响消费者行为意向因素中的一个,其所起的作用受主体自身影响很大。

2公平贸易消费者行为分析

公平贸易消费者可以分为两个群体:经常购买公平贸易产品消费群和很少或从不购买公平贸易产品消费群(Ozealar-Toulouse等,2006)。识别和理解这两个群体的行为,特别是经常购买公平贸易产品消费群的行为,对于公平贸易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越大,导致道德性产品的快速增长(Dearle,2001)。

3消费者道德购买缺口分析

尽管修正计划行为理论能够解释消费者的道德购买行为,但是Cowe等人在英国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1/3以上的消费者认为自己是道德购买者,而公平贸易产品实际市场占有率却只有1%~3%,两者之间的差距被称为道德购买缺口(cOWe&Williams,2000),这是与道德消费相伴随的一个必然现象。造成缺口的主要原因包括:(1)公平贸易产品范围的有限性加之产品获得渠道的有限性,严重阻碍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转化为购买行动;(2)相对高的价格也使得一些消费者望而却步;(3)公平贸易过于注重生产者的利益,而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比较单一,主要依赖道德消费,而忽略了非道德因素的作用(Witkowski,2005);(4)消费者对公平贸易的不信任,产品缺少宣传等(NiehoUs,2002)。

四、公平贸易的改进对策

尽管公平贸易产品销售的增长速度非常快,但其市场份额小,根据美国公平贸易联盟数据统计,通过公平贸易标识销售的商品在国际贸易总量中占不到0.2%,在发达国家的实际市场占有率不到3%。应该说公平贸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此笔者拟从道德消费理论,特别是道德购买缺口分析的视角提出以下改进对策。

1继续强化道德消费的作用

2增强非道德购买因素的作用

调查显示,很多人确实认为购买公平贸易产品是一种正确的行为,但同时他们也指出即便公平贸易产品很容易被识别,也不一定会采取实际购买行动,因为在一般品牌产品与公平贸易产品之间除了道德因素没有其他理由选择后者(cowe&Williams,2000)。Auger等人的研究进一步讨论了道德因素在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他们发现大部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还是相当理性的,即产品本身的功能价值还是消费者最基本的考虑,道德价值只有在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基本功能的预期时,才具有显著性(Augeretal.,2003)。

3树立公平贸易及参与者的品牌形象

Keller(1998)的基于顾客的品牌权益模型(customer-basedbrandequity)指出,消费者的品牌知识对品牌的建设和管理起到核心的作用。消费者的品牌知识取决于品牌认知和品牌形象。提高品牌认知就是尽可能的将品牌暴露给消费者,而树立品牌形象则使得消费者对某品牌形成更强烈、积极以及独特的联想(Keuer,1998)。据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加强公平贸易品牌建设:一是提高公平贸易品牌认知;二是树立公平贸易品牌形象。

在提高公平贸易品牌认知方面,公平贸易组织已经取得明显的效果。如公平贸易认证标识的出现就是一种提高公平贸易品牌认知的有效途径。公平贸易组织围绕标识进行的消费者教育和宣传活动大大提高了消费者对公平贸易品牌的认知和理解,使得消费者能够很快的识别哪些是公平贸易产品,并获知购买这些产品具有道德意义。品牌认知首先影响消费者对情境的认识,即对生产者生产过程的认识,然后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最后使得消费者对其购买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性做出判断(Nicholls,2006)。这是公平贸易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的主要原因,也是其今后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尽管提高品牌认知有助于公平贸易产品接近其目标市场,然而光靠品牌认知而忽视品牌形象的树立并不足以将消费者对公平贸易持有的积极态度转换成购买意向和购买行为。公平贸易组织必须重视品牌形象的树立,才能确保其长期稳定发展。事实上,在公平贸易供应链的零售商环节,已经开始注重品牌形象的树立。如目前最成功的公平贸易零售店家福(cafedirect)已经开始应用传统市场营销理论,在注重公平贸易产品固有的道德价值的基础上强调产品差异和质量,大大提高了其品牌形象并增加了销售额。公平贸易服装企业人树公司(PeopleTree)也已经成功树立起品牌形象,其产品得以在英国的大商场销售。然而,这些都只是个例,整个公平贸易的规则并没有发生改变,对于提高品牌形象还缺乏战略性努力。目前,不仅是水果等品牌效应不强的产品存在该问题,甚至咖啡等品牌效应强的产品也缺少一个统一强有力的品牌。此外,有些零售商利用公平贸易标识谋求不当利益,损害了公平贸易形象。因此,各环节必须重视品牌形象的树立,确保将公平贸易精神

贯穿供应链全过程,以使其长期稳定发展(NiehoHs,2006)。

4加强公平贸易供应链的专业化管理

目前,公平贸易各供应环节相对独立,管理水平总体落后,不仅包括上游生产者也包括各分销环节,导致消费者对公平贸易总体印象较差。为解决该问题并提高总体运行效率,有必要充分发挥包括FLO、FIT、IFAT等公平贸易组织的协调和管理能力,对供应链各环节加强统一管理,引进专业化管理理论和方法。

要实现公平贸易模式的稳定和规模的进一步扩张,还需要克服实际运行中存在的矛盾与不足,以及加强FLO、FTF、IFAT等公平贸易组织横向合作等。

THE END
1.事实行为的基础理论研究pdf,mobi,epub,txt,百度云盘百度网盘...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下载次数:1788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发布日期:2024-11-08 连载状态:全集 书籍作者:常鹏翱 图书编号:9787301268957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目录 导论第一章 法律事实的意义辨析——理解事实行为的起点第一节 引言第二节 对事实说的评析第三节 规范说中的法律事实第四...https://read678.com/book/index/226745
2.研究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激励理论的基础()研究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激励理论的基础() 查看答案https://www.shangxueba.com/ask/21294789.html
3.基础行为理论及技巧.PDF基础行为理论及技巧.PDF,基礎行為理論及技巧 ■■ 基本的行為理論 ■■ 分析行為的方法 ■■ 如何改變兒童的行為 ■■ 建立良好的關係 ■■ 使用行為技巧常見的問題 五. 基礎行為理論及技巧 II. 分析行為的方法 參考光碟第五章 遇上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及早識別和向家長建議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428/102952591.shtm
4.张雪门“行为课程”的理论基础是()。教师资格证张雪门“行为课程”的理论基础是( )。A.杜威实用主义哲学B.建构主义心理学C.人本主义心理学D.行为主义心理学https://m.233.com/teacher/202303/112133172166.html
5.张雪门“行为课程”的理论基础是()。张雪门“行为课程”的理论基础是()。 A.杜威实用主义哲学B.建构主义心理学C.人本主义心理学D.行为主义心理学 参考答案: 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单项选择题 在五指活动课程的内容中,植物的培植、动物的饲养、自然现象的观察属...https://m.ppkao.com/tiku/shiti/5afd66de05b640958f641c8fa3342a37.html
6.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是()___ 于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是美国第一个将巴氏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的基础的人。https://www.xilvedu.cn/yiwei/BB219591.html
1.2024管理学考研重点分析:激励理论2024考研复习备考开始了,很多刚开始备考管理学的同学搞不清楚有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学姐已经为大家整理了2024管理学考研重点分析:激励理论的内容,帮助大家了解激励理论的分类,全面掌握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赶紧跟着学姐一起来看看吧。 激励理论总的来说分为三大类,包括:行为基础理论、过程激励理论、行为强化理论。相信大家复...https://m.kyzs.com/article/14780.html
2.管理学基础:9.5领导行为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就是通过对领导者的行为特点与绩效关系的研究,寻找最有效的领导风格。教材介绍了三种领导行为理论。 1. 勒温的领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将领导者的行为方式分为三种类型:专权型领导、民主型领导和放任型领导。 勒温认为,专权型领导虽然通过严格管理能够达到既定的目标,但组织成员缺乏责任感,情绪消...https://course.le.ouchn.cn/mod/page/view.php?id=38193
3.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行为治疗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巴甫洛夫首创的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和桑代克、赫尔及斯金纳所创立的操作条件作用的学习理论,以及60年代末期由班杜拉等人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观摩、示范和模仿学习)。因为上述三种学习理论构成了行为治疗的理论(实验)基础,所以有人又把行为疗法称为条件反射疗法或叫学习疗法。 http://www.hzldxl.com/show_content.aspx?fn=665.html
4.聚焦绿色低碳行为研究,探索企业和居民绿色低碳行为的基础理论全书综合运用管理学、行为经济学、复杂网络、博弈论、大数据分析、社会心理分析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理论方法,结合大量统计资料及多维度的问卷调查数据,探索企业和居民绿色低碳行为的基础理论,建立中国特色企业和居民绿色低碳行为的管理新体系,理论基础扎实,研究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丰富和发展了绿碳行为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呈现出...https://www.yangtse.com/zncontent/2277426.html
5.物权制度的理论基础——物权行为理论初探内容摘要: 物权行为理论是物权制度的理论基础,本文从物权行为的主要内容为出发点,简单的阐述了物权行为理论的三大原则:独立性、无因性和公示性原则,并简要的分析了物权行为理论的一些优缺点。 关键词:债权行为 物权行为 独立性 无因性 公示性 …… 物权行为谓之物权之设定、移转、变更或消灭为目的之行为。 也即...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061124183723_6017.html
6.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结果,原来的条件反应会更迅速地被消除(与单纯消退训练比较)。这样一种操作程序称为“抗条件作用”。抗条件作用就是沃尔普所说的“交互抑制”,它是几种重要的治疗技术如厌恶疗法、系统脱敏训练的理论基础。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 虽然许多与情绪反应相联系的行为和习惯可能是应答性条件作用的结果,但人们普遍认为,人类更...https://www.yjbys.com/xinli/shuji/64804.html
7.浅谈共同侵权行为理论共同侵权理论是在一般侵权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针对一类行为主体具有复合性、行为结果具有同一性并以法定权利为损害对象的侵权行为进行研究。如果要追溯其源头,可在古代罗马法中找到其雏形,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内新的民法典制定进程的加快,有关于侵权体系中共同侵权这部分内容的探讨类文章著作...https://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3/12/id/11548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