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建荣,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设计工程及自动化系主任、浙江大学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理事长,中国图学学会名誉理事长、教育部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先后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青年图形科技跨世纪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浙江省重点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浙江省新世纪重点培养人才”、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CIMS主题设计自动化专题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科技部十五863先进个人”、“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等荣誉和称号。提出了多品种大批量定制设计技术、多性能数字化样机设计技术和多参数分析与匹配设计技术,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高峰,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基础青年基金获得者;1991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博士学位,1982年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获硕士学位,1995年至1997年,在加拿大SimonFraser大学工程学院做高访;1995年至1999年在燕山大学任教授,从2000年到2004年任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和校长,2009年至2013年,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4年至今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何梁何利技术进步奖、美国ASME达芬奇设计发明奖、国家六部委颁发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先进个人奖、冬奥“滑雪六足机器人”被遴选参加二十大“奋进新时代”成就展,并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
洪军,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现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自动化分会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组技术分会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联盟轮值副理事长。长期从事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科研与教学工作,科研成果获多项国家与省部级奖。
高亮,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首届“科学探索奖”获得者,IETFellow,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大数据与智能系统分会主任委员。长期致力于智能优化与机器学习方法在设计制造中的应用等研究,尤其是智能设计与智能调度的研究上。
刘宇,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为电子科技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装备可靠性评估、维护决策与优化、不确定性下的产品设计方法。主持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防基础科研核科学挑战专题等。当选国际工程资产管理学会(ISEAM)Fellow,连续8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曾获国际质量与可靠性工程教学奖(IISEQCRETeachingAward)、邓稼先青年科技奖、中国运筹学会青年科技奖、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获部级科技奖进步二等奖4项。担任工业与系统工程领域国际顶级期刊IISETransactions副主编、可靠性顶级期刊IEEETransactionsonReliability副主编、ReliabilityEngineeringandSystemSafety编委、EngineeringOptimization顾问编委、中国运筹学会可靠性分会副理事长、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传动)专业委会副主任委员。
李宝童,1982年出生,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A类)。长期从事复杂装备热流结构拓扑优化领域的基础前沿与关键技术研究。研究成果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核能、兵器领域多型尖端装备的承载结构设计研发。先后荣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22年,排名第一)、陕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19年,排名第二)、陕西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1年,排名第三)、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排名第四)、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018年,排名第二)。
宋学官,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高性能精密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主要研究多学科耦合建模与优化设计、装备数字孪生,主持开发了数据驱动的云端优化设计软件DADOS(www.dados.com.cn)。
发表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3部。论文总引用5000余次,H指数39,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获2020年机械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排7)、2021年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2)、2022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1),2023年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2),2024年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1),及ASMEPVP国际会议优秀论文奖等论文奖励10余项。
任机械设计TOP期刊ASME《JournalofMechanicalDesign》副主编、优化TOP期刊《StructuralandMultidisciplinaryOptimization》编辑、《InternationalJournalofHydromechatronics》编辑、《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编委。被WCSMO-15、ASMEJMDWebinar等邀请做大会主题/主旨报告10余次。
01
微观几何设计制造的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引用格式:刘振宇,陈轲文,裘辿,李明,张雨豪,谭建荣,彭群生.微观几何设计制造的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J].机械工程学报,2024,60(13):268-280.
论文亮点:
微观几何学的基本概念与应用:微观几何学主要描述和刻画在微小尺度下的几何特征,提供了表征、设计、加工和测量微观特征的数学基础,尤其是在微尺度建模、跨尺度关联和局部形状控制方面的应用;
微观几何设计制造的关键技术:微观几何设计制造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微观几何的表示与建模、多物理场仿真、智能设计与优化、高精度制造和高效率测量等,所有这些都集中在如何提高制造精度和效率,解决微观几何设计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宏观-微观耦合的挑战与研究方向: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宏观-微观耦合的几何表征、材料-结构-工艺-性能一体化设计、原子尺度的几何表征与测量等问题。研究团队在复杂零件表面建模、产品装配仿真和微孔结构优化设计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
阅读全文:268
02
柔性手爪机构设计与变刚度技术研究发展综述
引用格式:潘杰,于靖军,裴旭.柔性手爪机构设计与变刚度技术研究发展综述[J].机械工程学报,2024,60(13):281-296.
柔性手爪在机器人系统中的优势与挑战:柔性手爪相比刚性手爪,在未知环境下作业、夹持几何非规则物体、夹持易碎物品和实现安全的人机交互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也面临结构刚度不足导致输出力小、操作精度差等问题,亟待解决;
柔性手爪的机构设计与变刚度技术:针对柔性手爪的机构设计和变刚度技术,本文从提升手爪形状自适应性和作业载荷能力的需求出发,详细分析了柔性手爪在这两个方面的显著进展和现存不足;
柔性手爪的多功能化与智能化发展:总结了柔性手爪研制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新的思路,以推动柔性手爪的多功能化和智能化发展,从而扩展其应用领域,提升机器人的整体作业能力。
阅读全文:
03
基于固有频率的运动冗余并联机构位置逆解优选方法
引用格式:吴震,李秦川,叶伟.基于固有频率的运动冗余并联机构位置逆解优选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24,60(13):297-307.
运动冗余并联机构的优势与挑战:运动冗余并联机构在避免奇异点、扩展工作空间和提升性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由于位置逆解的不唯一性,需要考虑性能指标来进行优选;
位置逆解优选新方法的提出: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运动冗余并联机构位置逆解优选方法,结合闭环矢量法和全局独立广义位移坐标法,进行运动学和弹性动力学建模,并选用第一阶固有频率作为弹性动力学性能指标,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位置逆解;
响应面映射模型与实例应用:利用多项式拟合技术建立最优位置逆解与动平台输出位姿参数的响应面映射模型,并通过具体实例——2PUPR-PRPU并联机构,验证了该方法通过基频对比来优化位置逆解的有效性。
04
一种五轴并联加工单元的参数与刚度优化设计
引用格式:何雨镐,谢福贵,解增辉,王金斗,刘辛军.一种五轴并联加工单元的参数与刚度优化设计[J].机械工程学报,2024,60(13):308-315.
“大范围定位+局部五轴精雕细刻”原位加工模式的提出:针对大型复杂构件的高精加工需求,提出了“大范围定位+局部五轴精雕细刻”的原位加工模式,并开发了由“全向移动平台+高刚度定位机构+高精度五轴并联加工单元”组成的移动式混联加工机器人,以满足高精度加工需求;
运动/力传递性能和刚度的优化:通过运动/力传递性能评价方法,进行了结构和尺寸参数的分层优化,使得五轴并联加工单元的运动/力传递性能提高了48.37%。同时,采用虚拟铰链法和有限元法,揭示了各构件刚度对末端刚度的影响,并通过刚度逐级优化方法对机架进行了结构优化,使其刚度提高了63.83%,刚度质量比提高了52.06%;
优化设计结果与新一代移动式加工装备的研发基础:基于优化设计结果,设计了运动/力传递性能和刚度性能更优的五轴并联加工单元,为研发具有更优加工性能的新一代移动式加工装备奠定了基础。
05
工业机器人全域误差场精细化建模方法及其误差补偿策略
引用格式:张德权,李星奥,张宁,宁国松,韩旭.工业机器人全域误差场精细化建模方法及其误差补偿策略[J].机械工程学报,2024,60(13):316-329.
工业机器人误差补偿方法的提出:针对工业机器人在全寿命周期内受多源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导致末端执行器位置偏差,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非运动学标定原理的全域精细化误差场建模方法与误差补偿策略,通过训练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构建定位误差场,并结合交叉验证和粒子群优化算法提高模型精度;
误差场建模与补偿策略:利用建立的误差场预测工业机器人任意点的定位误差,并通过编辑控制器设定值增加预偏置实现误差补偿。该方法能在较少样本下准确构建误差场,提升补偿精度;
实验验证与工程适用性:针对三款不同额定负载的国产工业机器人进行误差补偿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误差场模型比基于误差相似性原理的模型更为精确。补偿后,三款机器人绝对定位误差显著减小,验证了该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适用性。
06
大型全可动射电望远镜结构设计进展与挑战
引用格式:冯树飞,班友,连培园,王伟.大型全可动射电望远镜结构设计进展与挑战[J].机械工程学报,2024,60(13):330-344.
大型射电望远镜结构设计的挑战与难点:随着射电望远镜口径和工作频率的不断增长,如何在复杂环境载荷下满足望远镜的性能要求,成为大型全可动射电望远镜结构设计的关键难点;
射电望远镜结构设计的成功经验:综述了国内外典型大型全可动射电望远镜的结构设计特点,展示了等刚度思想下的保型设计和机电一体化设计的成功实践,强调了这些设计理念在提升望远镜性能方面的应用;
下一代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的设计研究趋势:针对下一代大型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面临的超高精度挑战,提出了未来研究趋势,包括保型拓扑优化设计、多组件耦合设计、光机电一体化设计、可靠性设计、机/结构创新设计和精准建模等方向的研究重点。
07
在轨组装空间天线模块化单元设计方法
引用格式:李欢笑,吕胜男,马小飞,李昊,林坤阳.在轨组装空间天线模块化单元设计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24,60(13):345-353.
模块化单元在轨组装技术的重要性: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单次展开的空间天线已无法满足大尺寸天线的需求,基于模块化单元的在轨组装技术成为实现大尺寸空间天线的有效途径;
多构型拓扑天线模块化单元设计方法的提出:为解决传统设计方法无法准确表征通用空间天线结构构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构型拓扑的天线模块化单元设计方法,能够高精度模拟多种天线构型,如平面、球面、旋转抛物面和抛物柱面等;
设计方法的验证与可行性:通过对研制的原理样机进行收拢展开试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模块化单元设计方法在实现大型空间天线在轨组装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证明其为可靠的技术。
08
机电复合传动主谐次扰动相位自适应补偿方法
引用格式:张伟,刘辉,刘金刚,严鹏飞,傅兵.机电复合传动主谐次扰动相位自适应补偿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24,60(13):354-365.
机电复合传动系统的扭振问题:由于发动机曲轴扭矩的剧烈波动,机电复合传动系统会产生扭振,影响车辆的行驶平稳性和系统使用寿命。传统的机械减振装置无法实时调整,导致减振效果受到限制;
基于电机转矩自适应补偿的减振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机转矩自适应补偿的车用机电复合传动系统扭振减振方法,通过重构扰动信号解决了发动机主谐次扰动前馈补偿信号的时滞问题。该方法通过双电机前馈调控方案优化补偿条件,并采用PI调节器进行自适应时滞相位修正;
仿真与实验验证:通过数值仿真和硬件在环(HIL)测试,验证了该自适应PI调节器方法能有效消除时滞相位误差,降低驱动系统的转矩波动幅值,显著提升了动力系统的平稳运行性能。
09
3.9GHz超导高频腔调谐器的结构设计
引用格式:甄亭亭,相升旺,张乐,孙森,邓荣兵,陈锦芳,吴晓伟.3.9GHz超导高频腔调谐器的结构设计[J].机械工程学报,2024,60(13):366-374.
高精度调节器设计:为满足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3.9GHz超导高频腔调谐器在真空、低温、辐射等严苛环境中的高精度调节需求,提出了整机设计思路,采用同轴叶片式结构,并通过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确定了叶片的尺寸和数量,以保证强度、刚度、稳定性及调节范围等性能要求;
制造工艺与疲劳和辐射测试:在制造过程中,严格控制加工工艺和尺寸精度,避免因刚度非对称性导致结构扭转。同时,进行叶片组件的疲劳测试和关键元件的辐射测试,确保调谐器在极端条件下的长期运行可靠性;
样机测试与验证:通过整机仿真分析和样机在常温、低温下的运动测试,验证了同轴叶片式调谐器的精密调节性能,确保其能够在模拟运行环境下满足设计要求,为超导腔系统的水平测试和工程设计定型提供了基础。
责任编辑:杜蔚杰
责任校对:张强
审核:张强
JME学院简介
欢迎各位老师扫码添加小助理-暖暖为好友,由小助理拉入JME学院官方群!
寻觅合作伙伴
有一种合作叫做真诚,有一种发展可以无限,有一种伙伴可以互利共赢,愿我们合作起来流连忘返,发展起来前景可观。关于论文推荐、团队介绍、图书出版、学术直播、招聘信息、会议推广等,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