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电动网】(特约作者杜威)电动车造车领域具备多重催化剂,在“万事俱备,只‘待’东风”的产业条件下,造车“大潮将至”。造车“新兵”兵分两路,一路是新能源汽车上游零部件等企业纵向整合进入造车领域,另一路是互联网企业跨界造车。
1.两种力量,电动车造车良机已现
1.1外部压力:史上最严法规渐行渐近
2012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简称《规划》)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根本大法”,《规划》明确提出了燃料经济性的改善目标。
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5.9升/百公里以下。到2020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4.5升/百公里以下。
为落实《规划》的要求,推动我国乘用车燃料经济性水平的持续改善。2014年12月22日,工信部正式发布了第四阶段标准方案(包括GB19578-2014《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和GB27999-2014《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第四阶段标准方案将于2016年1月1日起实施。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是我国汽车节能领域强制性国家标准,GB19578-2004《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是该规定的第一版,该标准规定在我国生产并销售的车辆必须满足相应的燃料消耗量限值。
图表2《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政策变化对比
GB19578-2004
GB19578-2014
降幅
整车整备质量(CM)
普通车辆限值
特殊结构车辆限值*
kg
L/100km
CM≤750
6.2
5.2
16%
6.6
5.6
15%
750<CM≤865
6.5
5.5
6.9
5.9
14%
865<CM≤980
7
5.8
17%
7.4
980<CM≤1090
7.5
6.1
19%
8
1090<CM≤1205
8.1
20%
8.6
6.8
21%
1205<CM≤1320
9.1
7.2
1320<CM≤1430
9.2
7.3
9.8
7.6
22%
1430<CM≤1540
9.7
7.7
10.3
1540<CM≤1660
10.2
10.8
8.4
1660<CM≤1770
10.7
8.5
11.3
8.8
1770<CM≤1880
11.1
8.9
11.8
1880<CM≤2000
11.5
9.3
12.2
9.6
2000<CM≤2110
11.9
18%
12.6
10.1
2110<CM≤2280
12.3
13
10.6
2280<CM≤2510
13.1
13.9
11.2
2510<CM
14.7
通过对比发现,新标准将更加严格,各质量段燃料消耗量限值普遍提出了20%左右的下降要求,对企业形成了较大的挑战。
为进一步完善汽车节能管理制度,我国于2011年制定发布GB27999-2011《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在单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目标值的要求,GB19578-2014是《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最新版本,将于2016年1月1日起实施。
图表3《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政策变化对比
GB27999-2004
GB27999-2014
普通车辆目标值
特殊结构车辆目标值*
4.3
4.5
24%
26%
27%
4.7
28%
4.9
29%
5.1
30%
5.3
31%
32%
5.7
33%
34%
6.4
35%
36%
7.0
37%
通过对比发现,新标准将更加严格,并且随着质量的增加,燃料消耗量目标下降幅度呈现递增的特点,体现了主管部门为抑制车辆大型化趋势所采取的“抓大放小”策略。
为了更清楚说明新标准的严厉程度,我们梳理了各车型级别销量靠前的车型情况:
图表4各级别主要销量车型油耗情况
级别
车型
质量最低
质量最高
油耗最低
油耗最高
燃料消耗限值
燃料消耗目标值
B级轿车
帕萨特
1435
1620
6.7
8.0,8.4
5.3,5.5
睿骋
1545
1595
8.4,8.4
5.5,5.5
A级轿车
桑塔纳
1100
1210
6.8,7.2
4.7,4.9
逸动
1280
1610
7.2,8.4
4.9,5.5
A0级轿车
瑞纳
1070
1088
6.5,6.5
4.5,4.5
悦翔V3
985
哈弗H6
1549
1710
8.2
8.4,8.8
5.5,5.7
途观
1500
1720
8.0,8.8
5.3,5.7
A0级SUV
1270
1290
6.9,7.2
4.9,4.9
昂科拉
1395
1510
7.6,8.0
5.1,5.3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上述车型几乎均没有达成车型燃料消耗量目标值,少部分车型没有达成限值,其中SUV车型居多,联系到中国消费者偏好SUV的消费趋向和车企不断增加SUV的供给,车企的节能降耗的压力将空前巨大。
1.2内生动力:电动车造车铁闸打开
传统汽车造车门槛极高,获取造车资质难。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9年修订)对新的汽车投资项目应具备的条件作了详细要求,包括投资规模、利润规模、生产规模等,达成条件难度极大。
图表5新建汽车投资投资项目应具备条件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9年修订)
投资规模
新建汽车生产企业的投资项目,项目投资总额不得低于20亿元人民币,其中自有资金不得低于8亿元人民币,要建立产品研究开发机构,且投资不得低于5亿元人民币。新建乘用车、重型载货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应包括为整车配套的发动机生产。
利润规模
应具备批量生产汽车产品的业绩,近三年税后利润累计在10亿元以上(具有税务证明);企业资产负债率在50%之内,银行信用等级AAA。
生产规模
新建乘用车投资项目的生产规模不得低于:装载4缸发动机50,000辆;装载6缸发动机30,000辆。
图表6新建电动乘用车企业投资管理要求
《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
新建企业投资项目的投资总额和生产规模不受《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有关最低要求限制,由投资主体自行决定。
新建企业可生产纯电动乘用车,不能生产任何以内燃机为驱动动力的汽车产品。
严宽相济,新建电动乘用车企业的研发和技术创新要求高。《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一方面鼓励多种社会力量进入,另一方面对研发和技术创新提出高要求。规定的出台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支持社会资本进入该产业,以形成高水平市场竞争。
图表7新建电动乘用车企业的研发和技术创新要求
具有纯电动乘用车产品从概念设计、系统和结构设计到样车研制、试验、定型的完整研发经历。
具有整车试制能力,具备完整的纯电动乘用车样车试制条件,包括车身及底盘制造、动力蓄电池系统集成、整车装配等主要试制工艺和装备。
我们认为,虽然更多社会力量能有机会进入新能源汽车申请环节,然而,只有高技术水准、高制造基因、高市场洞察力的企业才能顺利拿到牌照并获得消费者的认同。
1.3当前时点重大判断:多重催化,电动车造车领域“大潮将至”
图表8《汽车燃料消耗量管理办法》预计将要出台
政策
核心内容
2012年7月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
2014年10月
《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
2015年10月
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推进工作座谈会
要强化企业内生动力,研究制定燃油消耗量管理办法,建立油耗积分交易制度,形成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长效机制。
图表9中国新能源汽车积分交易制度试点加速推进
事件
2014年9月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期间,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处长李钢表示,发改委正在研究新能源汽车积分制度,在新能源汽车管理方面也将由政策向法制管理进行转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制定实施基于汽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的积分交易和奖惩办法。
电动汽车科技创新国际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吴卫处长表示,正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比如美国加州零排放汽车方案,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新能源汽车的积分制度。
2015年8月
合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上提出,合肥将申报国家新能源汽车的积分试点,已经通过第一轮审核,有望位列5个试点城市之一。
最早推出新能源汽车积分交易制度的是美国加州,2012年10月-2013年9月期间,Tesla通过积分交易获得的最高经济利益将达到1.87亿美元。可以预见,中国新能源汽车积分交易制度将给电动车制造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对电动车制造企业的发展形成重大利好。
图表102012年10月-2013年9月美国加州企业信用值积分交易情况
购买积分的厂商
信用值积分
售出积分的厂商
Chrysler
15034
CODA
101
GM
10539
Ford
433
Honda
9253
Mitsubishi
477
JaguarLandRover
2137
Nissan
714
LandRover
Polaris
34
Sabaru
1177
Suzuki
Volkswagen
1143
Tesla
37472
Think
22
Toyota
14500
2.两股势力,电动车造车领域群雄毕至
2.1核心逻辑:上下游快速发展将推动电动车产销
动力电池需求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推广呈现爆发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动力电池是最核心的部件之一,动力电池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之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引发对上游动力电池的巨大需求。2015年度动力电池产能、产量和产值均出现“飞跃式”增长。
图表11中国车用动力电池产能及产值(百万WH)
动力电池快速扩张的需求吸引资本力量的强势进入,也将由此推动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快速普及与行业的高速增长。2015年上半年,多家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或投资入股的方式扩大动力电池的产能。未来随着工艺的逐步成熟、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产能快速提升引起的规模经济,锂离子电池价格有望持续下降,将进一步促进锂离子电池下游需求的增长。
图表122015年上半年上市公司锂电池投资计划
公司
投资/定增
投资项目
6月3日
60亿
60亿全部用于铁动力锂离子电池扩产项目。公司已有动力电池产能约1.6Gwh/年,项目完成后将新增动力电池生产能力6Gwh/年。
曙光股份
6月2日
不超6.17亿
定增用于收购亿能电子70.42%股权,切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市场。
5月26日
不超52亿
投入9亿元用于新建10条锂电池芯生产线,达产后可实现年产6Gwh/年电动汽车40AH三元锂电池芯单体的生产能力。
多氟多
5月22日
6亿
募集资金全部投入到年产3亿Ah能量型动力锂离子电池组项目。
杉杉股份
5月5日
34.56亿
7.8亿用于年产35,000吨锂离子动力电池材料项目。
冠城大通
20亿
投资设立福建冠城瑞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动力电池、电池组及充电技术等研发、生产、销售运营管理,投资规模预计约20亿。
欣旺达
4月20日
2898万
政策重点鼓励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2015年是充电基础设施高速发展的元年。充电设施基础不完善是制约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重要因素,从2014年底推出《关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奖励的通知》开始,政策已重点鼓励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预计下半年《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发展规划(2015-2020)》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公布后,市场将掀起新一轮充电桩建设高潮。
图表13政策重点鼓励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
政策名称
2014年11月
关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奖励的通知
给予充电设施建设奖励,奖励金额与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挂钩,以加快系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
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年)
2020年满足1.2万座充换电站、480万台充电桩接入需求,为500万辆电动汽车提供充换电服务。
预计下半年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发展规划(2015-2020)
预计计划到2020年计划发展充换电站1.2万个,建设充电桩450万个。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
预计将按照充电设施建设的投资金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
图表14充电桩/站规划(个)
政策的“强刺激”和未来较大的盈利想想空间吸引资本力量进入充电基础设施领域,也将由此推动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快速普及与行业的高速增长。2015年上半年,多家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或投资入股的方式进入充电设施领域,充电桩将获得飞速发展。
图表152015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充电桩投资计划
名称
万马股份
6月8日
5500万
与万马电气电缆、山东天恩成立合资公司,负责在潍坊充电设备的安装。
力帆股份
5月25日
资金用于智能新能源汽车能源站项目等。
特锐德
5月8日
8600万
与创投华鑫、天创鼎鑫设立合资子公司,公司快速建设汽车群充电设施,进行“互联网、充电网、车联网”的新三网融合。
6.9亿
收购川开电气100%股权,特锐德将实现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西部布局。
奥特迅
3月20日
4.2亿
构建大汽车充电产业生态圈,奥特迅提出“桩联网”概念,将业务延伸至下游充电网络运营领域。
阳光电源
3月10日
1亿
设立阳光电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充电站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和运营等。
众业达
1月30日
以10,000万元增资入股珠海银隆,将进一步推动与珠海银隆在充电桩建设与运营、电动大巴租赁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我们认为,当前时点无需纠结谁是鸡谁是蛋和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而是要认识到有更多的鸡才会生出更多的蛋,有了更多的蛋才能孵化更多的鸡。上游的电池环节快速扩产将促进电动车生产端的成本下降,下游的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铺开将提升电动车消费端的便利性和用户体验,上下游关键问题的快速解决将推动电动车产销环节的发展步伐。因此,在“万事俱备,只‘待’东风”的产业条件下,电动车造车端机会“大潮”将至。
图表16上游和下游快速发展将推动电动车产销
2.2上游公司纵向整合
由于上游公司以制造为主,对制造环节相对熟悉,所以上游公司布局造车领域主要以收购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再进行升级改造为主,知识和经验可迁移到造车环节。
图表17上游公司纷纷布局造车领域
重大造车事件
万向钱潮(000559.SZ)
2013年1月,万向集团收购电池生产企业A123,是豪华混合动力汽车制造商菲斯科的供应商。
2014年2月,万向集团完成对电动车生产企业FISKER的收购,完成新能源整车与电池布局。
2014年6月,A123公司收购莱顿能源公司的关键电池技术。
2015年7月,万向钱潮出资1.1亿元投资国内领先的混合动力客车系统总成提供商天津松正。
(002407.SZ)
2015年5月,公司在6个月内获得红星汽车的72.5%的股权(预计价格1.5亿元)。
2015年8月,多氟多公布造车计划:多氟多2015年底将发布面向私人市场的电动车、用于物流运输的面包车、针对城乡结合部的微卡。计划在2015年生产1000辆新能源车,到2018年达到产能10万辆。
杉杉股份(600884.SZ)
2015年5月,拟使用募集资金22.23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该项目包含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平台建设、动力系统研发平台建设、LIC(锂离子电容)应用研发及产业化等。
五龙电动车(0729.HK)
2014年2月,投资25亿元在杭州建立长江汽车公司新能源汽车制造项目,将实现年产能10万辆。
2015年6月,计划投资46亿元分三期在天津滨海新区建设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西部资源(600139.SH)
2014年2月,与江苏省欧瑞斯汽车有限公司签署新能源汽车投资协议,双发共同出资10000万。
2014年6月,拟与江苏恒能汽车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5000万元设立恒龙汽车。
2014年7月,拟以2775万元收购成都伟瓦节能科技有限公司51%股权。伟瓦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开关磁阻电机及控制系统研发、生产、销售、工程施工和合同能源管理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企业。
2015年7月,变更主业做新能源汽车,以作价约13亿元整体打包转让所持有的阳坝铜业100%股权、银茂矿业80%股权、三山矿业100%股权及凯龙矿业100%股权。
比克电池
(CBAK.0)
2012年7月,与富奥汽车零部件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电动车用电池模块及高功率电池产品。
2014年9月,深圳比克、四川省客车公司、四川禾嘉(实业)集团同四川大邑签订合作投资协议,拟投资30亿元,在四川大邑经开区新建新能源客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基地项目。
亿纬锂能(300014.SZ)
2014年11月6日,亿纬锂能与青岛特锐德签订《合资经营协议书》,共同出资10,000万元成立惠州亿纬特锐德汽车充电有限公司,主营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网络的咨询、设计、建设及充电运营服务。
2015年4月21日,亿纬新能源汽车项目获得仲恺高新区重大项目投资审批绿色通道特别服务卡资格。
2.3互联网公司横向“跨界”
电动车是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电动车是汽车智能的良好载体,布局电动车是抢占行业未来汽车“入口”并抢夺话语权的的重要路径,也是互联网巨头布局电动车的重要原因。
由于互联网公司对制造环节相对不熟悉,并且互联网普遍采取“轻资产重运营”的方式,所以互联网公司进入造车环节基本不涉足生产制造,而是采取与传统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此种方式既是互联网公司的优势,也是未来潜在的风险:一方面互联网公司可以摆脱“重资产”的负担,但另一方面传统汽车制造企业目前仍是产业链的主导方,并不甘心成为互联网公司的“代工厂”,如何协调互联网公司和合作汽车制造企业的长期利益需要更妥善的利益安排。
图表18互联网公司造车动态
乐视
(300104.SZ)
2014年12月,乐视推出SEE计划,将复制乐视生态垂直整合的成功模式打造互联网智能电动汽车。
2015年1月,乐视超级汽车(中国)公司成立,并公布由UI和乐视云共同打造的智能汽车UI系统。
2015年3月,北汽与乐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乐视将为北汽提供互联网智能汽车智能系统、EUI操作系统、车联网系统,北汽贡献乘用车的整车、研发能力,共同打造智能汽车生态系统。
2015年8月,发布“乐视云计划”,首次提出“汽车生态开放”概念,目前已着手启动申请电动车生产资质。
腾讯
(0700.HK)
2015年3月,腾讯与富士康、和谐汽车共同签订“关于互联网+智能电动车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腾讯主要负责互联网开放平台,富士康专注智能电动车核心技术,和谐汽车负责解决商业模式问题。
阿里巴巴(BABA.N)
2015年3月,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共同宣布,将合资设立10亿元互联网汽车基金。
百度
(BIDU.0)
2015年6月,高级副总裁、技术战略委员会主席王劲表示,百度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无人驾驶汽车。
小米
凌云汽车
2014年,祝凌云与3名合伙人成立凌云工作室,在同年打造出中国第一款两轮电动汽车。
2015年7月,完成A轮1000万美元融资,由极客帮创投、红杉中国、真格、高瓴等九家创投机构合投。
3.两类样板,以史为鉴知兴替
图表19Tesla发展历程
3.1.1互联网思维+汽车制造基因
采用直销的销售模式是Tesla互联网思维的集中体现。这种创新的营销模式,节约了渠道成本,新车销售价格更加透明实惠,从试驾、订车、交付到售后的一体化服务提供更多便利,并且极大降低了车主在汽车整个使用周期中的拥有成本。
图表20Tesla创始人及Tesla销售模式
图表21Tesla积累制造业基础
3.1.2产品为王,最酷的电动轿跑车
汽车行业产品为王,TeslaModelS定位为最酷的电动轿跑车。特斯拉的成功并不是是因为它是一辆电动车,而是因为它是一辆超酷的、超跑的、实用的、时尚的、不贵的汽车。真正弄清楚用户的需求非常重要,用户一定不会为一个所谓的“电动”概念买单。
图表22世纪之车-TeslaModelS
跟同价位的豪华汽油车相比,TeslaModelS有明显的差异化产品优势。特别是在最核心的动力性能、加速性能上,而这些优势与TeslaModelS打造的“酷酷的”产品形象相一致。
图表23TeslaModelS与竞品核心参数对比
TeslaModelS与竞品核心参数对比
参数/型号
ModelS
宝马535Li行政型
85
P85
运动豪华型
风尚设计套装
quattro豪华型
指导价格(万元)
73.4
85.25
77.9
79.76
74.26
引入方式
进口
国产
动力
电动机
3.0T涡轮增压汽油机
最大功率(kW)
270
310
245
225
228
峰值扭矩(Nm)
440
600
480
400
百公里加速(S)
4.4
极速(km/h)
200
210
250
253
长度(mm)
4978
5021
5047
5015
宽度(mm)
1964
1854
1860
1874
高度(mm)
1487
1491
1455
轴距(mm)
2959
3014
3108
3012
3.1.3痛点思维下的人性化服务
对续航里程的焦虑和对电动车安全性的担忧,是电动车产品的两大“痛点”。
TeslaModelS除了提供400公里以上的超长续航里程,另外还通过多种充电模式和方式、发达的充电桩网络来解决续航里程的“痛点”。Tesla的充电方式包括家用充电器和公共超级充电站两种方式,两种充电方式包含1个小时充满到30个小时充满五种模式,充分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用车需求。特斯拉的充电解决方案是“以家庭充电桩为主、目的地充电桩和超级充电站为辅、通用移动充电器为补充”,所以在未来,成为标配的“家用充电桩”、“通用移动充电器”连同“目的地充电桩”和可免费充电的“超级充电站”,是特斯拉的全方位充电方案,从而帮助车主真正实现了充电的“随时随地”和“充电无忧”。
图表24五种充电模式+遍布全美的充电网络
Tesla完善的售后服务为车主解决了对电动车可靠性的担忧。(1)颠覆性拥有体验。对于新客户和保有客户,特斯拉将为ModelS的驾驶单元提供不限里程数的质保,并为电池组提供8年的质保。(2)提供最好服务和保障。比如,如果车主在服务站所需的服务耗时较长,特斯拉将免费提供一辆最高配的ModelS或者Roadster供车主使用,而且这种ModelS都出厂不到三个月,如果喜欢可以马上买走。(3)保值承诺服务。在车主贷款购车三年后,若车主有车辆回购需求,特斯拉在经过条件审核后会以约50%的购入价格回购车主的ModelS。(4)业界首个实现家庭充电“全程无忧”服务的汽车品牌。即在售前免费为用户现场勘查家庭充电安装环境,在售中提供电缆长度30米内的免费家用充电桩基础安装服务,在售后提供家庭充电安装的2年免费维保服务等。
图表25完善的售后服务,解决后顾之忧
3.1.4从上到下的产品战略路径
推进以上三步的同时,提供零排放的电力能源。为了降低电池的成本,特斯拉将会在美国选址建造电池工厂GigaFactory,预计2017年让电动车电池成本降低30%以上,2020年年产50万套电动车所用电池组件;目前特斯拉的电池供应商松下已经确认和特斯拉共同建设这个电池工厂。
图表26由上到下的产品战略路径
3.1.5由点到面的车-电-生活生态圈
Tesla在电动车用电环节形成完整闭环,构建车-电-生活生态圈。Tesla电动车、充电桩和充电站、家用电池能量墙以及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构成完整的车-电-生活生态圈。
(1)第一步,Tesla逐步建设覆盖全国的充电网络。Tesla超级充电站网络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且发展规模最快的电动车充电网络。在美国,2014年底有208个超级充电桩,覆盖80%的人口;而在2015年底,将建成258个超级充电站,几乎覆盖所有人口,驾驶ModelS横贯美国东西海岸成为可能。
图表27Tesla美国用电网络
图表28星火燎原Tesla2015年在中国的超级充电网建设规划
(2)第二步,2015年Tesla发布特斯拉能源(TeslaEnergy),它将为家庭、商业和公共事业提供一整套电池方案,以逐步培养一个清洁能源的生态系统。这套方案共包含三个部分——家庭电池能量墙(PowerwallHomeBattery)、特斯拉能源商业版、特斯拉能源公共事业应用。通过特斯拉电池,家庭、企业和公共事业均可贮存可持续、可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管理供电需求,提供备用电力,并增强电网的供电弹性。
特斯拉能量墙是被设计用来在居民住宅里存储能量的可充电的锂电池,它将实现转移负荷(可以在电力需求低谷的时候低价充电,在电价更高的需求高峰时段输出电能)、电力备份(在断电的时候提供电力保障)、以及太阳能发电自给(电池能够存储过剩的太阳能发电,以便在没有阳光的时候使用)。能量墙包含特斯拉锂电池包、液态热量控制系统,和一套接受太阳能逆变器派分指令的软件。这一整套设备将被无缝安装在墙壁上,并能和当地电网集成,以处理过剩的电力,让消费者灵活使用自己的能源储备。
图表29从点到面构建车-电-生活生态圈示意图
(3)需要指出的是,SolarCity为Tesla提供太阳能发电系统。SolarCity创立于2006年,主要为太阳能发电系统提供设计、融资、安装和监控等服务,商业模式创新之处在于光伏租赁业务通过与终端用户签订能源采购合约(PPA)收取租赁费,与投资方共同享受政府的返现、税收补贴。Tesla的创始人ElonMusk
是SolarCity的董事会主席。
图表30SolarCity简介及主要客户
3.2下里巴人平凡路:比亚迪模式
比亚迪在20年间,把握中国手机、汽车行业爆发式增长的契机,实现了从电池-汽车-新能源汽车的跨跃式发展。2008年,巴菲特认购比亚迪2.25亿股股份,是比亚迪竞争力的有力证明。
图表31比亚迪迈入国际新能源汽车第一阵营
企业品牌排名
车型品牌排名
企业
排名
制造商
7月销量(辆)
15年1-7月(辆)
14年
车型品牌
7月销量
(辆)
1
比亚迪
5183
25592
三菱欧蓝德PHEV
4169
21425
2
三菱
4551
24117
比亚迪秦
4030
20507
3
日产
3312
30417
特斯拉ModelS
3115
24867
4
大众
3130
18786
11
日产聆风
3073
28143
5
特斯拉
宝马i3
1807
12339
6
宝马
2333
15469
9
1611
8361
33
福特
1828
11548
雪佛兰沃蓝达
1530
7900
雪佛兰
1592
9793
大众e-Golf
1233
8437
21
雷诺
1330
13586
北汽E系列
1161
6964
16
10
886
10149
雷诺Zoe
980
9508
3.2.1依托电池业做大做强,驰骋汽车业并购路
在做大做强电池业务的基础上比亚迪通过并购方式快速布局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市场,抓住汽车行业发展机遇期。比亚迪的并购路有两件里程碑式事件:(1)2003年初,比亚迪公司以近3亿元人民币收购西安QC汽车有限公司77%的股份,成为中国汽车行业首个民企收购国企的经典案例,从而走出了汽车产业结构多元化整合、重组的第三条道路。2005年4月15日,比亚迪汽车新基地在西安落成。新厂房包含冲压、焊装、涂装及整车装配等广泛运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生产线,同时引进订货、采购、生产、配给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使生产效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2009年,比亚迪斥资6000万元收购湖南长沙美的客车的全部股权,由此获得巴士及客车的生产资质。通过此次收购,比亚迪将可把产品线向商用车领域扩展,并将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延伸到大巴领域。
图表32比亚迪依托电池踏上汽车业“收购路”
3.2.2“爆品”思维,产品快速迭代
“爆品”思维,是比亚迪产品得以克敌制胜、比亚迪品牌得彰显四海的重要“法宝”。2013年12月17日,比亚迪第二代DM双模混动技术的车型——秦正式上市,售价区间为18.98-20.98万元,考虑国家和地方补贴后,价格与同级别汽油车相当。秦概念车式型酷设计、超低的油耗、强劲的动力、省心的售后保养政策,使得产品推出之后,迅速成为点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品”。
图表33比亚迪第一款“爆品”——秦
图表34秦占中国新能源汽车整体市场份额
唐、宋和元都属于比亚迪542战略车型:百公里加速小于5秒;搭载极速电四驱;百公里油耗均在2升内。比亚迪切入增长最快的SUV市场,三者成为“爆品”可能性极大。
图表352015年比亚迪快速迭代新“爆品”
3.2.3渐进式创新战略:“跟随”式创新到战略性技术创新
创始之初,比亚迪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跟随”式创新“捷径”。其早期推出的多款产品,均有其他成熟车型的“影子”,但由于低成本优势形成的价格优势,仍相对竞品有较强竞争力。
图表36比亚迪的“跟随”式创新
比亚迪多年来的代工经验,使得其在模具制造、表面加工以及电池制造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更将精细化的制造标准带入其中,这都为比亚迪制造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提供了便捷和保障。
在技术层面,比亚迪通过双模混合动力技术快速的进化,保持对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2008年,比亚迪推出了采用第一代双模混合动力技术的F3DM车型,2013年底推出的秦和2015年上海车展上亮相的唐、宋、元和商同样采用了第二代DM双模混合动力技术。到2017年将会推出采用第三代双模混合动力技术的SUV明,实现了双模混合动力技术的快速迭代。
图表37比亚迪快速迭代的双模混合动力技术
比亚迪已初步建立新能源汽车产品体系,并将向全市场推进。2015年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覆盖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纯电动乘用车以及纯电动大巴等多条技术路线和产品线。2015年上海车展,比亚迪发布新能源车“7+4”全市场战略布局,将电动化进行到底,力争把中国道路交通领域所有用油的地方全部用电搞定。
图表38比亚迪战略性技术创新推向深处
4.两条主线,一体化深度布局+多方合作高度协同
电动车造车领域具备多重催化剂,在“万事俱备,只‘待’东风”的产业条件下,造车“大潮将至”。造车“新兵”兵分两路,一路是新能源汽车上游零部件等企业纵向整合进入造车领域,另一路是互联网企业跨界造车。
作者系广证恒生汽车行业研究员
作者:杜威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