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童谣里的老成都风情这些游戏你知道多少?
小孩手指也是歌
有的歌谣是作为长辈的奶奶、姥姥、妈妈在带小孩的过程中,轻声唱给孩子听的。比如捏着孩子的两根食指,一边碰,一边唱“斗虫虫,咬手手,外婆家,吃酒酒。飞到外婆菜园头。吃了外婆一窝菜,气得外婆骂妖怪!吃了外婆一根葱,气得外婆打倒栽葱。——虫虫呢飞了!”
或者捏捏孩子的小手,一边握,一边唱儿歌:捏馍馍,捏得圆,馍馍香,馍馍甜,吃了馍馍好过年。等孩子大些,还会一扳孩子的小手指,一边编“大指拇哥,二指拇弟,中三娘,四伙计,小身小(lang)巴,不争气。”小朋友之间,还会互相玩猜中指的游戏,这也有童谣“猜中指,辣辣皮,见家打你二十一。胡豆花,豌豆花,灶神老爷偷锅巴。偷不到,挖挖挖!”
盛夏纳凉童谣不断
盛夏的夜晚,凉风习习,旧时,一家老小都会在院坝里乘凉。大人们躺在躺椅上,孩子们就在一旁玩耍。月亮上来了,孩子们唱:月亮光光,芝麻烧香。也有小孩唱“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后面的内容,各地还有区别。
童谣多,也能见到两个小孩双手拉着,一边拉一边唱《扯锯还锯》:“扯锯还锯,家婆门口有本戏。请外孙,来看戏,没得吃,牛肉包子夹狗屁。”非常俏皮。天要小雨了,娃娃些会在院子里拍手叫:“老天爷,快下雨,保佑娃娃吃百米。一点一个泡,长年好睡觉。”起风了,娃娃们也有的唱:“风婆婆,莫起风,明天与你杀个大鸡公。”
房前屋后,江边坝子玩耍的孩子看到蚂蚁排队取食、搬家,也有儿歌唱:黄酥黄酥蚂蚁,请你家公婆吃点朒(ga)朒,先来的吃瘦肉,后来的啃骨头。刘孝昌说,还免不了有小孩专门打死一只昆虫,引得蚂蚁来觅食,看蚂蚁忙碌,自己唱童谣唱得乐不可支。
由于童谣的节奏感很强,押韵上口,所以小孩子们常常是一边拍手一边唱,甚至还会用脚打起节拍。比如孩子们会唱“点脚班班”:点脚班班,脚踏南山。南山大斗。一担二斗。猪蹄马蹄,四马攒蹄。每人缩脚,大枝花儿割只脚。
踢个毽子有花样
女孩子们的传统游戏就是踢毽子、丢沙包。踢的鸡毛毽子和丢的沙包都是小姑娘们自己做的。鸡毛毽子的底座是小钱,其实就是旧时外圆内方的铜钱。女娃娃们找二三个铜钱重起来,外面包上布或者皮,铜钱中间插一根鹅毛管,精心挑选的鸡毛就插在鹅毛管中。为了让鹅毛管缝得更稳固,底部要劈开,夹在几枚铜钱之间。踢毽子的习俗很久,宋代已经有了。女孩子们一起踢的时候,还要唱唱儿歌,比赛踢的个数和花样。颇有乐趣。
沙包需要的布比毽子要多,爱美的小姑娘想把沙包做得漂亮,布也要选好看的。刘孝昌说,在以前,经济条件没那么好,小女娃娃不可能去商店随意扯一块花布专门做沙包,所以一个沙包的布都是她们攒了好久攒下来的,像家里长辈做鞋子,邻居家里的婆婆婶婶做衣服剩下来的布头。沙包里一般装的是粗沙。如果有小女娃娃想沙包好用,拿米做填充物的话,发现后一定会被家里长辈骂败家。
踢毽子的儿歌很多,像“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儿,绕花线儿,里踢外踢,八仙过海,九十九个,一百。”或者“一抬,二抓,三拍手,四叉腰,五点灯笼,六接花。”等等。
逮猫猫儿的儿歌花样
成都人口中的逮猫猫儿,就是捉迷藏,可谓历史悠久。后蜀时期,花蕊夫人还写诗回忆:“内人深夜学迷藏,遍绕花丛水岸傍。乘心忽来山洞里,大家寻觅一时忙。”民国到现在,玩这个游戏的主要还是小娃娃些。
捉迷藏也简单,住在一个大院子或者一条街上的年龄相仿的孩子聚在一起,商量好了,划定一个捉迷藏的范围,也就是营盘,就开始分配角色,“耗子”要藏起来,当“猫”的要把耗子找出来。分角色的时候,有些小孩是猜拳,手心手背,有些是唱儿歌。刘孝昌介绍,这个儿歌唱的是“逮猫儿的重九九,不来的少腊肉。一九,二九,三九……”孩子们一个一个往下接,哪个唱到“九九”,哪个当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