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非常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作为东道主,我代表公司同事欢迎各位来我们公司参观。我们这边也是一个挺好玩的地方,是一家专门做用户体验设计、交互设计的公司,今年正好是第十年。我们是一个比较年轻,工作比较多样化的公司,目前在北京跟厦门有两个Office,今年还会去上海开办新的公司。
许多人说我们是一家跨界公司,做过这样那样的东西,我觉得其实我们不跨界,我们在做的事情一直都是一种方向,是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去做的。我们可能做医疗、做物流、做航天,也做汽车,现在在做飞机场的取票机。做的方法其实都是一样的,去理解学习怎么用它,它们的功能怎么去做,技术是怎样的,然后去发现它里面有没有其他方式,去研究和探索更多可能性,最后把它变成实质性的产品。
我们曾经帮助神州租车研究如何去改善租车流程和体验,以及帮助搜狐设计输入法。因为我做了两年的输入法,所以我对汽车输入方面想吐槽的东西还挺多的。
我们在场的同事有很多,包括我自己,我们都是坐过特斯拉的,不过没有开过,因为不让上路。当你坐进去的时候,你把它当成一个ipad去玩,基本上玩两下就觉得好无聊,因为没有什么可玩的,就是那么几个操作和功能,比我们想象中的东西少了很多。但是,实际上我们必须要说的是,它是有道理的,因为它并不是一个真的ipad,我们要回归到它实际上是一个汽车车载系统,而不是一个拿下来就可以带走的ipad,这是根本不同。
手机的迭代周期大概是半年,半年就会丢掉这个手机,就要换一个系统。如果是一个应用的话,基本上就是两周,像我们做的一个应用有的时候在一个手机上呆三天就会消失掉。小米每个星期都会更新他的系统,换一个手机需要几千块钱,这些基本上没有替换成本。
如何对信息做一个好的分层,如何解决最短工作路径,如何对我们的需求进行管理,让操作更舒适,让反馈更合理,我们快速介绍一下。
第一:信息分层。为什么要信息分层?我们做手机、电脑、软件,做其他任何东西都要做信息分层。你要知道你的信息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不那么有用的,什么是彻底没用的,这些都要进行规划和整理。对汽车其实我们自己发明了一个觉得挺合适的词,叫“一瞥之间”。因为我们在开车的时候看外面的环境,看任何的信息,能够扫一眼就能够知道是什么,可能0.3、0.2的秒的情况下你就能够判断。不只是让人看到,不是说我要盯着字幕看半天才能解决问题,而是要让人迅速做出判断。
之前有一次开车,我老婆坐在旁边,我在找一个地方,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着。我觉得我开的挺直的,导航上的路也是直的,但是路不是直的。路稍微有一点偏斜,所以我差一点撞上去,这种情况发生过两次。所以,我们需要对这个信息进行快速处理和判断。我们先不谈信息,先谈一下这个仪表,无论是传统最老的仪表还是现在的仪表,我觉得可以借鉴它们让用户快速识别和理解的传统。
举一个例子,大家见过这个吗?这是某品牌的电动车,里面有一套养成仪表,我看了一下它的介绍,里面这个小姑娘可以通过你开车的方式去养成游戏一样的变化。这样的东西我不敢用,因为作为一个仪表它对我开车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我在用一个正常的仪表都有可能出事故的情况下,如果用这样的一套系统,我会更加担心。我不知道对它感兴趣的人,他们的情感是怎么融入其中的。同样还有一辆车载系统也非常酷,但我也不敢去用。因为没有办法看得清楚正常的操作信息。所以,这是一个在技术能力上花心思很到位,但是设计可能差一些的例子。
如果说你要从“bluetooth”到DVD的话该怎么办,你要先按上一步,有一个返回,再跳到DVD,然后你才能切换音乐,这个过程需要两步。但是大部分情况下,人们对使用这种路径是不确定的,而且往往会找最熟悉的,我自己在使用过程中就会不管什么都先按“source”,可能是iphone造成的使用习惯,我会先按“source”然后去选功能。这其实是一个很愚蠢的方法,但是我们真正使用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往往不是理性的,也不一定是线性的。
回到开车,你怎么去做这样的判断?如果你在实际驾驶过程中,你在跑高速,你在北京拥堵的公路上,该怎么去判断?所以我当时想,如果对它进行一个简单的优化,比如说多一个键,并把这个键拔出来,同时我们可以做DVD到“source”这样的切换,任务路径就被简化了。我们的收音机是一个独立部分,在我们不增加按键的情况下,可以为DVD、蓝牙设计一个互相切换的功能。
第四点:考虑用户感受。大家看到一个界面、一个面板,或者是一个信息、一个功能的时候,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是5个。如果包含5个以上的功能或操作时,人们对它的压力就会直线上升,并且判断力会直线下降。我们设计过一个洗衣机,它有12档水位。你洗三件衣服,是该定8档还是定9档?根本没法判断。天窗也是一样的概念,我开了55%和开了45%,或者说我从55%到58%有什么区别?没有区别。基本上甚至于我觉得现在的五六档都算是多的,而且这个使用的方式是很难的。
我曾见过一个有10档的天窗,但不是全天窗,它就这么大,10档去调节,那该怎么去判断?有没有必要做这样设计呢?其实这是我们对于操作舒适的理解,这个舒适我指的不是按键的舒适,而是对于他的判断心理是否舒适。
第五点:合理的反馈。前几年我们给一个车厂设计过一个仪表显示盘,我发现大家喜欢切换成越野模式、运动模式等。切换这个动作本身很正常,因为你不经常用。但是,一旦切换之后你不会记得把它换回来,这种状态是无法感知的,所以我们需要更好的反馈,可以从颜色等方面去提示用户。
另外,我们认为汽车一定要考虑到声音上的反馈。因为当你的视觉大部分被外界环境占用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声音是另外一个渠道。这说明操作一定要有一定的反馈,因为有的时候某种操作你是无法感知是否操作成功的。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则是警告,警告是一个需要我们去考虑的事情。我们公司也在做音效设计,会考虑人们对于声音抑扬顿挫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对于操作简单的按钮,需要一个线性的小声音,只要让人感受到就好。对一个成功的操作,需要有一个音量向上浮动的感知,让我知道我的操作得到了确认和反馈,这对司机来说是更容易接受的。再有就是警告的形式。
我之前举到一个例子,有一年北京下了雪,在北京高速我刚启动车,突然就听见一个非常像尖叫的响声。我以为是爆胎了或是门突然打开了,但找了半天也没有发现任何变化。后来,发现仪表盘有一个小小的雪花,告诉我现在户外温度是零下4度。当然,这个提醒是有意义的,但是这个反馈是不是合理的呢?当时我非常紧张地在高速上开车,天气又很冷,这样的反馈就可能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像这些反馈需要更好地去设计和管理,这才是好的体验。
虽然我们不是专业做汽车的,但我们可以把一些在设计过程中用到的经验带到做汽车的领域来,以让我们看到一些更实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