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000字,阅读需要20分钟。原创:Kluxury和瓜田fromWLabs
链游,顾名思义就是在区块链上运行的游戏。作为玩家或投资者来说,我们不需要过多了解游戏背后运行机制和技术问题,玩的开心赚的多就行了。但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的链游土狗跑路风波,让很多Gamefi玩家蒙受了不少损失。
链游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如何去判断行业中的一个项目值不值得投入,投入多少,生命周期有多长,真的值得我们好好研究。而一款链游项目的经济模型,就是项目里最难的课题,也是项目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好的,我们这就开始了!先划重点:链游经济模型是指游戏内部所有与经济现象有关的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好复杂,好拗口,是不是?好吧,别弃坑,这可能是这篇系列长文唯一一句貌似高深的话。我们接下里都会用大白话来写。
链游经济模型简单来说就是游戏内部所有NFT和token价格数量之间的变化。理解它,你就能知道整个体系靠什么循环,抛压又给了哪一方,什么情况下能正向螺旋,什么情况下会产生风险点。
这篇长文采用工科男的逻辑,分成三个层次去分析:
1、基础的主模型(单币、双币或多币);
2、模型的变异方式(defi的嵌套、NFT属性叠加等等)
OK,我们正式走起!
我们先从比较简单的单币模型开始说起:单币项目就是只有统一的代币,游戏内的经济循环都靠单币维持,典型的案例比如CryptoZoon、Playvalkyr、Hashland、RadioCaca等都是采用这种代币模型(ZOON是在后期才加了子币进去)。
从以上模型不难看出,单代币模型的产出和消耗都是tokenA,想要通过P2E获得收益,就需要源源不断有新玩家入场或老玩家复投,就是要100%做到外循环。我们根据单币模型的投入和产出用的是游戏的代币tokenA(“币本位”),还是市场上普遍认可的价值币USDT或BTC/ETH/BNB等(“金本位”,哪怕是过一道程序,要求用金换成币去买NFT,只要金的数量固定,也算金本位),把单币模型分成了四种模式:
这是2021年的Gamefi热潮开始时,项目普遍用的一种模型,就是用USDT或BNB去买NFT,通过游戏打出的是币(就是TokenA),发现没有,挖矿的Defi基本就是这种模型。特点就是入场门槛固定,收益随币价波动。
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土狗项目喜欢采用A模式:进到口袋里的是USDT等真金白银,发给玩家的是自己mint出来的代币。
我们对A模式链游的判断:初期涨幅高,生命周期短。要玩的话,建议玩家们挖提卖为主,一旦价格下降趋势出现,坚决卖卖卖。
因为A模式土狗用的太多,一些项目团队就开发出“金本位出”的B模式:你们不是怕打出的代币下跌的太快吗?我直接按照固定金本位的代币数量给你们代币不就解决问题了吗!比如定好了每天打出的就是100U,昨天币价是1U,那昨天给你的就是100个TokenA;今天币价变成0.5U了,那今天给你200个TokenA不就好了吗?
但是真的这么美好吗?没那么简单,B模式下的出金一般都会设定锁定期,比如上面案例中的200个TokenA,可能要求需要7天后提取,那么7天后的币价也许就不是0.5U了。
说一个在BSC上小有名气的案例:PlayValkyrio,女武神。他家就是典型的B模式:金本位进、金本位出,并且机制、画风、叙事都没有优秀的地方,但当时市场上金本位出游戏很少,再加上整体链游大环境欣欣向荣,让女武神也能在开始的两周内一直正向螺旋,之后才又用了两周开始进入下行的死亡螺旋。
我们对B模式链游的判断:收入稳定,不易暴涨暴跌,生命周期较长。要玩的话,建议玩家们在前期可以挖提屯一部分,待币价高后再出手,或许收益更客观;在看到新人进入速度明显减慢后,转挖提卖。
C模式的特色就是入场门槛和收益都随币价波动。在币价上升趋势中,C模式会极大加速老玩家的收益,C模式就是开挂的加速模型!举个例子,第一天TokenA的币价是1:1,门槛100个TokenA,玩家只要花100U可以入场,一天打出10个TokenA;第二天币价涨到了2U,老玩家还是获得了10个TokenA,价值20U了,但是新玩家的入场门槛也提高到了200U!
是不是很熟悉?对了,Raca就是这个模式的典范,项目团队一开始请到了马斯克妈妈和CZ共同搞了一场AMA,所以玩家源源不断的拥挤进来,新玩家不断的要用更多的U去买元兽NFT,变成老玩家了后又不断的拉新玩家入场,入场门票越来越高,所以一只元兽涨了几百倍屡见不鲜。
C模式最容易带来Fomo情绪,“造富神话”比比皆是,只要玩家基本盘够大,一开始很容易形成正向螺旋。其本质是老玩家不但享受了币价上涨带来的红利,还从新玩家高额的入场费里吸血。C模式是将外循环本质(老玩家挖了新玩家本金)体现最彻底的方式,也是有大量想一夜造富的盘子项目最常用的单币模型。
我们对C模式链游的判断:容易暴涨暴跌,生命周期短,除非基本盘够大。要玩的话,建议玩家们只冲头矿,同时判断清楚项目方还有没有不断拉新的能力,没有了就立刻出局。
目前好像没有项目用这种模式,对项目方对玩家都不友好。对于项目方来说,收到的是自家的代币,给出的是真金白银,好像没这个必要;对于玩家来说,一开始还是要用金去换币再去买NFT,增加了不确定性。所以目前几乎没有游戏用这种模式。
我们对D模式链游的判断:这是不懂行的团队搞出来的,除非这个项目在后续的变异或辅助上有特别强悍的功能需要一开始用到D模式。
用一张表格总结下单代币的四种模式,里面的评价都是基于一个假设做出的:四种模式下项目团队一样,市场环境一样,入场游戏玩家数量一样。
Axie的双代币模型是把抛压都给了子币SLP,丢车保帅。大家看看下面的两张图:母币AXS的价格是从2020年7月开始一路扶摇直上,因为AXS没有了挖提卖的压力;而SLP一开始出来就是受气的小媳妇,一路走平,赶上了牛市后有大量新人进来后拉高,然后就死亡螺旋,现在只能靠项目方进行中心化方案调整续命。前一阵子新的调整出来了,PVE的产出取消了SLP,所以SLP的价格又高了一波。
以上资料来自CoinMarketCap
公会的内容小组在讨论双代币模型的分类时,纠结了很久,因为如果再采用单代币的ABCD四种模式“X本位进,Y本位出”去归类,类别能出来好多好多,母币四种,子币四种,4×4啊,不现实,更重要的是现实项目中也没有那多种类的。进一步我们发现了一个现象:大多数比较新的双币模型都采用了币本位进,币本位出的模式,比如BinaryX的母币进,子币出;再比如Starsharks的子币进,子币出。
什么原因?我们小组的答案是:双代币模型下,模型调整的空间灵活性强,不需要做到金本位模式下的偏中心化的调整。金本位下是需要预言机机制去明确对应的代币数量的,双代币模型用金本位就复杂了。(一家之言,这个问题还是希望各位瓜友进一步探讨)
那怎么分类呢?K神用了一种思路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回归到我们揣摩项目方团队的小心思上:在创世NFT销售后,项目方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增加市场上的NFT数量,来满足新玩家的NFT需求。
一开始,大多数链游在创世阶段,都会在官方平台或币安NFT/Opensea等合作方平台上,采用售卖创世NFT的方式,来积累初始玩家,这是所有链游要经历的。而在后续NFT的铸造方面,我们发现市面上的链游基本采用了以下两种不同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第二代NFT和后续的NFT都来自创世NFT的繁殖,而官方不会再销售盲盒了。
爸爸妈妈NFT生成了小孩NFT,小孩NFT可以有不同的属性,供新玩家进场。繁殖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的代币,去铸造新的NFT,这是代币在该模式下的主要消耗手段。因此相对于单币模型来说,双币模型仅仅是在消耗及产出上,以不同的比例分配到子母币,来决定主抛压落在哪个币上。
比如上文说到的AXIE,在游戏中是非常明确的产出了大量SLP和极少量AXS,而繁殖消耗中只消耗了一定数量的AXS和SLP。随着NFT数量的增加,子币SLP的抛压也会越来越大,导致价格逐步下滑。
繁殖消耗型的游戏天生自带博彩性,大家都想碰运气去生一个高属性的娃,而且任何时候都可以生,中心化控制的思路弱,在各种NFT搭配作战上有乐趣,也更考验团队的模型设计能力。
繁殖消耗型总结:繁殖消耗型看抛压在哪个币上,就毫不留情的消耗它(游戏初期)或挖提卖(游戏后期);抛压少的币产出后,看新玩家的人数和交易量,可以适当屯一些,高位出手。
对比繁殖消耗型,盲盒售卖型就是简单粗暴:游戏中NFT的数量由项目方定,市场好了,加卖一波;消耗多了,加卖一波,所以中心化控制痕迹明显。在这种模式下,根据对盲盒定价方式的不同,一般分为U盲盒、母币盲盒、子币盲盒三种。从这三种定价模式上也能看出项目方对整个游戏的思路:
U盲盒:顾名思义,用U或ETH等价值代币买NFT。大量玩家进场会带来大量资本的积累,项目方可以拿卖NFT的资金进行币价托底、推广宣传、PVP比赛,或者,卷款跑路……U盲盒的方式会给项目方带来相对自由的资金,有机会创造爆款,当然对于玩家来说风险也相对更大一些,这也是大部分土狗链游采用的方式。
建议玩家采取策略:高风险高收益,以小博大。
母币盲盒:大量玩家进场需要用U换成母币,再去买NFT,对母币产生大量消耗,不管是燃烧还是流入项目方地址,都会对母币的价格带来向上的驱动力,并且项目方能更加容易的控盘:母币价格太高的时候,不利于新人进场,可以出售一些母币让价格回归。而项目方对于子币,要么是很有自信游戏机制有足够多的子币消耗,要么是干脆放弃子币造成无限抛压。
建议玩家采取策略:短期炒母币或许会更优于游戏打金。
案例验证:BinaryX用的就是母币盲盒的模式。可以看下BinaryX的母币BNX和子币Gold的走势图,母币从最低的4U到最高的200U左右,涨了50倍,而打金出的子币Gold的才涨了4倍。所以这种模式下,炒币大概率比打金香。但后期一旦母币价格撑不住了,游戏就走下坡路了。
子币盲盒:大量玩家进场需要用U换成子币,对子币产生大量消耗,这种模式跟繁殖消耗型有点像,项目方更希望从游戏内部平衡住子币的价格,尽可能的拉长游戏的生命周期,以开发更新出更多的游戏机制促成内循环。
建议玩家采取策略:安心打金,稳稳地幸福,直到入场人数明显减少。
通过我们的分类分析,你应该大概了解了双代币系统下,什么类型的游戏炒币收益多过打金收益;如果打金,是打母币还是子币。
因此,在定下游戏基本主模型的情况下,游戏机制的创新和变异+适合游戏自身的玩法,才是一款链游最精彩的部分。就像一颗大树,经济模型是树干,普通但起了支撑作用;而变异就像枝干上开出的花儿,美丽而绚烂。我们接下来就按照大家熟悉的大类别划分下变异模式。
2021年的大部分Gamefi项目,基本上都是把简单的Defi1.0产品代码拿过来,换了一层皮就上市了,这种模式已经比较low了,不是我们这章节定义的“Gamefi+Defi”的变异模式。
我们所定义的“”Gamefi+Defi”是先搭起了一个主体的Gamefi经济模型主干,再给模型主干叠加上一些Defi的机制,给部分代币进行赋能,是以Gamefi为主,Defi为辅。这样做的目的是:形成一层或N层的套娃,让资金更多的留在场内,减少对于代币的抛压。
Defi的核心就是质押挖矿,利用单币质押或是单币与稳定币U组成LP质押的方式,按照Defi挖矿的方式线性释放奖励。这种模式大多出现在双币模型中,因为作为治理代币的母币在游戏中的赋能较少,故采用母币和U组成LP质押挖矿的方式减少母币的流通量,企稳价格。
根据质押挖矿产出的不同,可以继续细分为:
第一,质押奖励为子币:
这个最简单,也是上个周期里较多项目爱用的方式。子币成为了垃圾桶:不仅是游戏内出金的标的,还承受了NFT生息产生的抛压,最后还需承受母币质押挖矿带来的抛压。在FOMO期,子币会拖着母币上行,但一旦游戏内子币消耗跟不上,子币供应量严重超标,游戏内打金收益和母币质押收益同时下降,资金出逃,其死亡螺旋的速度将会极快。
第二,质押奖励为母币:
以DNAxCAT为例,游戏初期在yooshi平台以稳定400-500%年化的收益吸引到大量资金质押,加以游戏一定的市场热度,其母币DXCT能在逆势下拉升3-4倍,但因游戏内繁殖等问题导致币价开始下行,并且高年化收益无法持续,LP收益降为100%左右时,玩家离场,大批资金出逃,加剧了项目的衰退。
第三,特殊的质押奖励:
这种方式不再直接的奖励Token,而是采用特殊的积分、权利、勋章等在游戏内部需要嵌入的“软通证”,这些“软通证”需要设计成跟游戏的玩法和内容紧密结合,并且玩家认可其价值所在。这是目前瓜田比较认可的一种质押方式,不直接对母币或子币产生抛压,而是自然的融合在游戏的运转中。
质押挖矿机制下的游戏案例有我们熟悉的BNX和Starsharks:BNX会将玩家打副本的一部分收益锁仓,只有质押母币的用户可以线性获得;星鲨原本就有母币锁仓机制,在最新的一次AMA中又提到,玩家将可以质押一定数量的母币后,质押鲨鱼NFT即可直接获得最高子币的打金收益,这个请瓜友们拭目以待。
最近的一些Gamefi经济模型的质押设计上,也出现了上述所说的Vetoken玩法,用来对游戏中的某些模块进行投票。比如雪崩上的青蛙Hoppers,就是通过质押代币FLY,生产了veFLY,而veFLY可以对四个不同副本进行投票,系统就会根据投票对不同副本进行额外的FLY奖励分配。
进一步想想,是否还可以投票决定哪个副本打出的token奖励更多呢?这样玩家对于自己喜欢或熟悉的副本,或者对自己的NFT卡组战队更适应的副本就有投票的冲动;再有,是否可以投票决定如何分配游戏金库(如有)的分配方案呢?对了,Vetoken就天然的把现在流行的DAO机制结合到的Gamefi里,下一篇“辅助”即将阐述的“DAO金库”就可以很好的运用起Vetoken。
还有更好玩的,瓜田上个月接触的一个游戏团队,正在准备把OHM的Ve(3,3)结合到Gamefi里,你不卖我不卖,大家收益都更高。不过话说回来,这样是不是离游戏的方向越来越远了?哈哈。
这种机制比较特殊,将Defi中的DEX、AMM等功能用游戏的形式呈现,并结合了一部分游戏自身内容,试图通过Defi和Gamefi的结合,先吸引到资金进场,然后靠游戏内容和Defi收益将资金留存。这种模式有点像教小孩学英语的软件,实质是学英语,但是通过了闯关升级的模型让你感到边学边游戏的乐趣。
放眼望去,NFT似乎成了目前所有链游的必备条件,没有一个游戏会说自己不需要NFT。对于项目方来说,除了Token可以换资金,卖NFT也可以进资金,只要有玩家愿意买单,何乐而不为?对于玩家来说,去年Q3开始的NFT热,使得拿到好的NFT白名单可以赚好几倍,有钱赚为什么不赚?在这种共识下,NFT在Gamefi里已经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个模块。
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下,Gamefi里的NFT从功能上看,应该分为三类:
另外一个经典的NFT门票案例就是“狼羊游戏”,其初代的玩法并不复杂:初始有1W个创世NFT供玩家Mint,其中玩家有90%的机会铸造一只羊,10%的机会铸造一只狼。羊可以进入谷仓以每天10000枚代币的速度挖矿,但当你需要获取收益时,需要上交20%的奖励给质押的狼,当你需要取回羊,必须保留2天的收益并且只有50%的几率能带回。后续玩家进场需要用一定的代币去mintNFT。而狼除了能获得收益外,每次有玩家mintNFT的时候,都有机会能够窃取这只NFT。
举个最简单的案例,YugaLabs的无聊猿,本身就是NFT圈子里的顶流了,所以他不管是上币Apecoin,还是找了Nwayplay正在做的的游戏,都不会对NFT本身的价值有太大影响,社区和共识才是影响这类NFT的关键。
无聊猿是NFT圈跨到Gamefi圈的案例,有没有从Gamefi圈跨到NFT圈,建立起自带价值的NFT案例呢?目前看来还没有,不过有些项目开始有迹象了,比如AVAX上的雪崩鸡Chikn,他家的模式也很简单,玩家拥有chiknNFT,质押可以生产鸡蛋,获得代币egg,质押egg的LP,可以获得饲料feed,feed可以喂养NFT,增加其体重获得更多egg,以此循环。
不难看出,相比于普通的双币模型,Chikn这套模式仅仅只是多了一层套娃,但其NFT本身具有的meme属性和多套娃带来的空间,开始让玩家对社区有了一定的依赖感,共识正在建立,导致的结果是NFT的价格并没有跟着其代币价格下降而降低。Chikn目前在雪崩链上依然存活,当然最初模型还是过于简单,所以后续模仿的项目都增加了许多自身的玩法,比如Avalant、Hoppers……
我们的判断:对比于门票性质的NFT,自带价值的NFT才是未来链游的发展重点,整个场景和经济模型要围绕NFT打造,给予NFT不同的外表及属性,围绕其开发一套游戏玩法。元宇宙场景的游戏,强烈建议从一开始就向这个方向去努力。
游戏中的一些“软通证”也可以用NFT去设立,但前提是要让玩家感到这些“软通证”是有价值的,或者是大家认可膜拜的(赋予了社交属性)。
瓜田前几天和一个游戏的CEO一直在讨论链游模型的代币种类问题,讨论中触类旁通,瓜田竟然对之前困扰的一个课题有了突破:公会战体系如何能和目前的双代币模型结合起来?之前的思路就是公会战奖励是母币还是子币甚至第三种代币,论证了好久都有问题。前天就想到了可以用一种特殊的NFT作为奖励,所有战胜盟的公会成员可以把这个NFT当做勋章,同时该NFT可以对游戏中打金给与加速或加倍的赋能。
我们的判断:游戏运转中的NFT,可以丰富和润滑游戏中不同模块的衔接,同时后续可以增加玩家的社交属性,而社交属性,才是游戏能长久持续的最重要因素。
以上介绍的两大类变异模式创新,只是这波链游发展过程中使用比较频繁或较为有热度的,并不代表全部。并且模式与模式之间也可以互相嵌套,比如文中提到的雪崩青蛙Hoppers,NFT有meme属性、跟TradeJoe合作有FLY的LP池、游戏内又用上了Vetoken的锁仓机制等等。
行业还很新,没有所谓的专家,希望更多有想法的瓜友们能加入有深度思考能力的团队,一起学习成长,同时站着就把钱给挣了。
相对于之前聊的模型主干和变异模式,辅助手段对于一款链游来说就是,就仿佛是在一块已经很美味的慕斯蛋糕上,加了一点芒果和草莓,并不会改变总体的口味,但会让其色彩更丰富,口感更诱人。
辅助手段映射在链游里,就是一些小手段和小技巧,越多的辅助手段,就会让整个链游看起来越复杂,这些辅助手段的核心点就是延缓链游的生命周期。没有绝对好用的辅助手段,更重要的是判断项目是在什么样的阶段,市场出现了什么样的异动,玩家出现了什么样的情绪,链上数据出现了什么样的趋势,你再采用什么样的辅助手段。
辅助手段多种多样,我们按照辅助手段的适用性程度,简单介绍以下几种:
锁定门槛:项目方会锁定玩家PlaytoEarn的收益,并设定一个固定的门槛才可提取,或者锁仓天数,或者锁仓Token数量等。
一看到“中心化”这三个字,很多币圈老玩家都嗤之以鼻,认为是偏离了区块链的本质。其实瓜田个人认为,“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没有对错,何况在整个行业目前都无法解决“不可能三角”的大环境下,链游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在不同阶段搭配使用,以求整体项目的平稳发展。
项目方有限度的中心化控盘会怎么做?一种情况,项目方可以通过游戏内部的机制设定,并辅以一定参数的调控,来延缓NFT或Token的通胀速度。比如BNX的挖矿和副本的收益率参数调控,比如Daofarmer(Dao农)的PAAS机制释放的NFT数量和价格。
另一种情况,项目方通过早期的代币调控,对LP进行做市,稳定Token价格,尽量维持玩家恒定的回本周期。比如最近在点对点推广方面做的不错的PokeMoney,我们团队根据链上数据的分析,发现项目方高度控盘了子币,将玩家的回本周期固定在30-40天,以保持项目在强销期的热度和稳定。
善意项目方的中心化控盘项目,套利空间普遍较小,但生命周期较长。玩家更应该先去判断项目方的能力和背景,以及做这个项目的核心意图,再确定是否进入这个链游。
金库就是项目方将部分盲盒收入、市场手续费或交易滑点等协议收入存放到固定地址,作为游戏金库供游戏后续发展使用,目的就是告诉玩家:团队很敞亮,取之于玩家,用之于玩家。
不管金库是用了哪种方式,其目的都是善意项目方向玩家表达的良性信号,降低了项目表面上RUG的风险,以增强玩家共识。比如DNAxCAT曾经的2000WU金库、又或是最近DAOfarmer的800WU金库,都能在项目走下坡的周期里,挽留住一部分老玩家。
工科男的谋划能力还是不错的,最后一个篇章正好是第十章,小得意下。说下感言吧,这个系列是瓜田公会内容组成员的第一次合作写稿,主体架构和初稿是Kluxury(推特号是@LuxuryWzj)主笔,大概每篇1500字,然后瓜田增加自己的内容和文字润色,再加上1500-2000字,每篇控制在3000-3500字左右。
在提笔之前,整个系列的思路和基调都已经在公会内容组里讨论了很久,这里也感谢下内容组的成员老吴,贡献了很多案例和观点。大家在取得了共识上的一致后,才开始的创作。
到目前为止,已经从我个人的角度将当下链游的经济模型拆解完毕,其中也涉及到很多曾经主流的一些项目。虽然我们常常调侃现在的链游就是一个盘子,庞氏骗局,但Gamefi从本质上讲还是一款游戏,游戏玩法和经济模型缺一不可,仅仅只是当下的环境、技术、用户群体等各方面因素的原因,导致经济模型被过于看重了一些。
最后是瓜田个人风格的一些总结:
整个《链游经济模型大揭秘》可以看成是一个沙滩上的比基尼小姐姐,(一)到(五)说的经济模型主干是小姐姐的身材,身材好是吸引眼球的根本;(六)到(八)说的变异手段是比基尼的样式和颜色,和身材搭配好了就是出水芙蓉;最后说的辅助手段是比基尼上的点缀,可能是一只蝴蝶,也可能是一朵花,有了这些会让人眼前一亮。
但是整个系列讨论完,写完,分析完,瓜田是怅然若失的,因为得到了一个之前有些感觉到但是又不愿意去承认的个人判断:目前基于代币模型(token-economics)为主体打造的链游经济模型迟早会陷入死亡螺旋,整个系列说的只是如何去延缓而已。
我一直在想:Axie代表的PlaytoEarn的Gamefi模式真的完全代表了链游的所有赛道吗?应该不是的。不能说Axie带偏了玩家,只能说Axie在2020年的双代币模型的引入是一个极大的创新,但到了2022年以后需要有更完善的模型去更好的诠释链游。
那接下来链游需要怎么做才能尽量摆脱死亡螺旋,回到一个游戏正常的生命周期?瓜田先抛砖引玉,提出三种思路:
就让我们一起期待和创造更好更丝滑的链游经济模型吧。
特别感谢链上数据平台FootprintAnalytics团队的数据支持,我们喜欢和数据控们每天交流;还要感谢CryptoPlus+社区的Nathan大大的大力推荐!期待着能和更多的朋友们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