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青岛地区历来就有张贴年画的习俗。春节来临之际,无论是殷实富户还是拿苦之家,都要在自己的居室墙壁贴几张年画,借以烘托节日的热闹气氛。年画的张贴处一般为屋门(门神)、窗榜、炕围,内容多为麒麟送子、莲(连)年有鱼(余)、五子登科等。因为需求者众,年画的创作也就随之繁荣起来。
平度宗家庄木版年画具有构图饱满匀称、线条流畅刚劲、装饰性强、色彩鲜艳的独特风格,并随时代的变迁而易。主要形式有窗榜、窗顶1门神、围桌、站童子、毛方子等形式,内容多用寓意、夸张、象征的表现手法。以人们司空见惯的鹿、鹤、鱼、石榴、莲花、佛手等吉祥图案与画面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巧妙的组合,借以表达人们的愿望和理想。如喜庆有鱼(余)、鹿鹤(六合)同春。其中也有历史故事,如《回荆州》1《空城计》;寓言故事民间笑话,如《老鼠娶亲》等。同时还有反帝反封建的作品,如表现辛亥革命的《攻打南京》、《湖北军事图》和揭露帝国主义侵华罪恶的《日本攻打青岛》等一批新年画,这些年画既是艺术瑰宝又有珍贵的史学价值。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留学生相继到宗家庄考察,使宗家庄木版年画誉满海外。
胶南年画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画面充满着喜庆、欢乐、祥和的气氛,以直观好看为标准,不强求形似而力求神似。如鸡鸭牛羊身上绘有的装饰图案,大小肥瘦根据画面而定,不受实际情况限制,创造出一种具体与抽象共存的风格,使画面色彩既完整统一又丰富多彩,既鲜艳夺目又不粗鄙俗气。胶南年画的代表作有《祖国万岁》、《回娘家》、《丰收场上》、《采标本》(《扎糊棚》、《大年初一》、《小药圃》等等。
1986年,胶南被人民美术出版社定为“年画基地”。1989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绘画乡”。此后,许多年画作品进入国际文化市场,不少精品被海内外美术馆、博物馆及个人收藏。
剪纸剪纸在青岛地区农村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剪纸的参与者多为妇女,工具只是一把剪刀,材料为羊毛纸,因多用于喜日节庆烘托热烈的气氛,故
以大红色为多。也有以黑色油光纸剪花装饰居室顶棚的,因其底色用红色或粉红色,显得质朴美丽。驱邪避灾的剪纸则必用黄色。
莱西剪纸莱西民俗古朴,剪纸亦然。其图案刀法无论是粗犷简洁还是纤细工巧,都透着齐文化独有的力的气度。形式主要有窗花、条子、窗心、墙花、鞋花、灯笼花、盒子花及天棚花等。结构严谨缜密,如《苏小妹三难情郎》、《辕门斩子》,在仅有尺余的篇幅中娴熟地用“二度空间手法”表现了一个完整的传说故事,有着浓厚的文化意蕴。另一个特点是题材繁多,寓意美好。窗花类中,《金鱼缸》寓意“金玉满堂”,《猴》反映了人们企望靠建功立业得到封“侯”的思想。《鸡》与“吉”谐音,又言其食五毒,可以驱灾避邪。《荷花》象征着夫妻生活和美幸福。
装饰顶棚的图案,四周一般为“蝴蝶”、“云头”,当中一个团花,用五个蝙蝠组成的团花称为“五福捧寿”,取“蝠”与“福”谐音。以“喜鹊穿梅”取“欢喜”、“美好”之意。图案两两对称,线条粗重流畅,布局浑然一体。最具代表性的动感剪纸是斗鸡。将一对争斗的公鸡剪纸悬于室内窗户正中,一线透过窗纸联系户外一纸鸢,风吹纸鸢动,牵动户内剪纸公鸡争斗,类似皮影戏,分外有趣。
黄岛剪纸剪纸是当地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节庆日还是男婚女嫁,墙上有喜花,窗上有窗花,顶棚上有顶棚花,炕边镶炕围花,镜子上贴镜花,连送喜的饽饽(馒头)上也贴有饽饽花。黄岛剪纸以辛安镇为中心,延及四乡,尤其是青年姑娘,每年腊月农闲时互相学样,春节前结伴将作品拿到集市上出售。
窗花。黄岛剪纸申,窗花最为丰富,佳品也最多。图案上配以文字充实内容,如花鸟图案配以“四季平安″、“幸福家庭”、“美满生活”等等。在门窗玻璃上,人们还喜欢剪贴一对小狮子,既能增加威武之感,又有驱恶避邪的涵义。
喜字花。内容上都赋于一种美好的寓意,如“并蒂莲花”、“双鱼戏水”、“鸳鸯戏荷”、“双蝶飞舞”等。形式上多采用“花中套花”,还有的在喜字对称的两边剪上游龙戏凤或凤凰牡丹等等。
饽饽花。是贴在节庆祭祖或馈赠亲友的饽饽(精粉馒头)上的一种装饰性剪纸。喜日祭祖的图案中间必须带“喜”字,两边装饰以“全”字图案及幸福美满字样。饽饽花的花样很多,有的像雪花,有的是匀称协调的团花,最富代表性的就是“全”字图案。黄岛房内的顶棚大都是花纸裱糊,中心的团花剪纸多采“五福捧寿”、“金鱼戏水”、“凤凰戏牡丹”,加上一个“全”字图案,搭配得阴阳有度、虚实得当、层次分明,非常有节律感,堪称一绝。
玩具青岛地区的民间玩具均为自制的自娱性娱乐用品,按其材料分可为布类、泥类、竹木类、秸杆类等等,材料易寻,制作简单,许多上升到了工艺品的高度。
泥塑玩具春节期间,村头及市街热闹地方都有卖泥塑玩具的,从造型看,有老虎、知了等十几种。造型古朴,形象逼真,色彩鲜艳,明显受潍县年画的影响。这些泥塑玩具不但有形,而且有声。泥老虎,制作者在其腰部粘一圈牛皮纸,当中安装一只竹哨,其鼻孔为出气孔,玩者一按腰部,牛皮纸的气体就会吹响竹哨,发出“汪汪”的叫声。再如知了,在其腹部做成小鼓,一橡皮筋别一小棍于腹中,玩者手擎处有一泥齿轮,手摇泥知了转动齿轮带动小棍敲击小鼓,发出的声响如同知了。
蹦哒猴蹦哒猴是青岛地区早年就广泛流行的一种自制玩具。做法是,取两根30厘米长的秫秸,当中的1/2处横一道10厘米的秫秸,做支点,成一支架。用硬纸剪一个15厘米高的小猴子或用秫秸做一个同样大的小猴子,两臂处用线交叉串起,栓于支架一端。玩时用手握支架的另一端,使线绷动,促使小猴子上下蹦哒,俗称蹦哒猴。
丫丫葫芦葫芦是一年生草本攀援植物。青岛地区有两种,一种大葫芦,一种小葫芦,后者直径在5~10厘米左右,上下有两个相联的凸鼓肚,俗称为“丫丫葫芦”。因其小巧玲珑,十分逗人喜爱,是种天然的玩具。又因“葫芦”与“福禄”谐音,人们对此寄托了美好的愿望。莱西的“丫丫葫芦”是一种经过精心加工的传统工艺品,在民间小孩过“百岁”时,有亲属长辈送上一个绘有龙虎图案的“丫丫葫芦”,既是玩具,又能讨个“福禄”的吉祥。
作为工艺品的“丫丫葫芦”通常有绘画与雕刻两种,也间有半绘半雕的形式。绘画主要是彩绘,绘以龙虎或“八仙过海”`“唐僧取经”等人物故事。雕刻分为浮雕和镂雕,民间艺术家们依据葫芦的自然形状巧夺天工地雕刻出各种楼室亭阁、人物故事、花鸟虫鱼。雕刻的刀法纯熟,粗细有致,风格千变万化。
布老虎布老虎是用黄布缝制,内填充料而成。大者长达30多厘米,可做儿童枕头,小者仅有寸许,可做小摆设或儿童玩具。其造型夸张生动,饱满威武,头圆、尾硬、腿短,其眼、鼻、嘴都是用色纸剪好后贴在头部的,嘴边粘羽毛为胡须,以纸剪“王”字贴于额头。胶州新亚工艺厂每年做布老虎在广州交易会上销往海外。
荷包荷包是以绸布和丝线制作而成的。大者数寸,小者仅有三、五分,造型秀美,绣工细巧,内装香料,下垂流苏,颇受少女和儿童的喜爱。
绒孩绒孩是一种高级手工艺品玩具,在胶州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占它用细金属丝和苘毛扎制,着彩色,大的高约13厘米,小的约3厘米,丁般取材于戏剧人物、仕女或动物。初时,绒孩的头部为布制,效果一直不太好。1930年前后,艺人徐高氏将其改为墨鱼骨制作,使绒孩更加精致。建国后,她创作的绒孩群像《回荆州》曾出国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