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同质化竞争的内卷时代,需要更多的疯子来给世界带来惊喜。2023年,疯子计划再度起航,挖掘对设计、艺术、美学等事物热爱到骨子里、坚持做到极致的一群人,以主题策展、媒体专题等形式,表达他们对于“热爱”的执着、专注、认真、全身心投入的信念感;展现他们勇于突破固有的限制,打破常规,给世界展现更多可能性的与众不同。只有那些敢于疯狂的人,才能给世界带来真正的惊喜!
CRAZYPLAN
“疯子”人物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是否也有其独出心裁的设计智慧
盘踞乡土的木工师傅
是否也能把现代的房子盖的漂亮
乡村营建这项没有答案的课题
陈国栋和他的無名营造社
一直在实验一直在探索
陈国栋,無名营造社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2010年赴东瀛留学,硕士毕业于日本多摩美术大学,博士毕业于日本京都府立大学。乡村在地实践者,乡土建筑营造师。从事乡土建筑营造以及民俗建筑研究工作,关心木构建筑营造,致力于中国乡村创生领域实践。
#01
留在黔东南的海归博士
“在没有建筑师这个职业和建筑学这门学科前,那些默默无名、甚至称不上是匠人的人们,没有图纸,没有所谓专业训练,却造出了房子,他们是建筑师吗?”美国建筑师鲁道夫斯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策划的名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的展览引发了陈国栋的思考。
在100年前,中国还没有像现在定义的建筑学这门学科,也没有所谓的建筑师这个职业。但各地已有许多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比如西北的窑洞、地坑院,福建的土楼,以及贵州黔东南的木构建筑等等。这些建筑形式并不是由所谓的建筑师或设计师完成的工作,又应该怎么去理解它们的存在?
这个问题也让陈国栋对于现在定义的建筑师职业以及对建筑师的培养方式产生了疑问。
为了更好的寻找疑问的答案,陈国栋成立了無名营造社。
“我对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系统的保存和黔东南地区保存的木构建筑非常感兴趣,认为这是一个专业上非常吸引人的领域。”陈国栋觉得中国在民间木构建筑尤其生产性建筑的研究和地方木构的实践方面相对空白,而成立無名营造社可以在这个领域进行研究和实践,与匠人和村民一起创造房屋。
無名营造社2016年初创立于日本京都,自2017年6月归国返乡落户贵州黔东南乡村,先后设立贵州黔东南工作室和广东塘口工作室,由一群关心中国乡土·地方建筑实践的青年建筑师组成,是专门从事乡村建设的建筑设计事务所。
作为广东人,以设计为核心,他遍历山河,留学日本多年。聚落形态与文明起源等建筑设计与文化的研究,成为他主攻的方向。对日本传统与现代,乡村复兴与灾后重建的研究实践,到传统设计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的手法等,积淀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少数民族的多样性,非遗文化元素的多元化,木构建筑的完整留存,原生态农耕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共生生态的质朴智慧……对于一个醉心于乡村聚落形态研究和创新的人来说,黔东南仍保有的一种质朴和纯真,深深打动了他。
乡村建筑组团规划、民宿集群、生态厕所、微型剧场、休憩廊亭、公益性质的民居改造……陈国栋与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设计师、在地的掌墨师傅们,在山野之间开始了他们的乡村探索。
#02
传统建筑的独特思考
东方和西方在建筑理念和材料选择上的差异是很有趣的。西方建筑往往注重建筑的永恒性和持久性,而东方,特别是中国,更注重建筑与生命、自然价值观的关联。
陈国栋认为重新思考本土建筑和回应传统建筑的观念对于理解建筑并拥有自己的建筑认知至关重要,而参与木构建筑工作也能够开启对建筑的另一种认知和对本土化建筑的深层次理解。
“真正好的建筑是那些能够从土地中孕育出来的建筑。”对陈国栋来说,好的建筑应该与周围的环境紧密结合,不仅在外观上与周围的景观相协调,还在材料选择和建造技艺上体现出对当地资源和传统工艺的尊重。这样的建筑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与社区的风俗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相契合。
它应该是社区的一部分,能够为人们带来归属感和认同感。它们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具备功能实用性,并与当地的文化、社会和自然环境相融合,为人们创造宜居宜工的空间。
陈国栋将关于乡村传统建筑的独特思考,带入無名营造社的经营理念。秉承“挖掘在地民俗建筑营造智慧,传承并实践新乡土建筑营造可能性”的工作理念,無名营造社与在地默默无闻的乡村营造人士(村民、工匠师傅)共同劳作,尊重在地的营造智慧和营造习惯。
发现乡土建筑营造的智慧,重估乡土建筑营造的价值,为探索适应在地的新建筑空间形态的可能性而实践。为搭建城市与乡村相互对话的空间平台,构建适应于当代乡镇发展的新乡土建筑实践的路径与方法。
社会的发展和设计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社会系统的需求。在乡村发展方面,包括民宿和其他业态,面临着多元化的需求和当代社会结构的挑战。“现代乡村需要满足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这是合理的状态。”
正如無名营造社致力更好地发现乡土建筑营造的智慧,重估乡土建筑营造的价值,为探索适应在地的新建筑空间形态的可能性而实践一样,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讨论和设计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乡村的需求,并为乡村发展提供更好的前景。
“我们希望从一个常规的设计工作室转变为一个研发型的设计机构。向更多人传播木构建筑的知识,带领木构师傅们走向全世界,在不同的地方建造房屋。”
广东时代美术馆:
《河流脉搏-穿越边界交叠的世界》
無名营造社参展作品《禾仓移筑事件》
「关于疯狂,关于想法......这些,就让他自己说吧。」
▍成立无名营造社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是在黔东南?
陈国栋:那时候研究生刚出国,受到了两个观念的影响,对建筑或者建筑设计有了一些新的看法。第一个是日本学者今和次郎提出的“考现学”,这个学科让我对设计的理解和寻找状态有了新的思考。第二个是美国建筑师鲁道夫斯基策划的展览和展览出版物,给我带来了新的建筑研究的拓展。这些学术观点对我影响很大,激发了我成立自己的事务所的想法。
成立无名营造社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因为我在博士期间研究的是日本海沿岸的渔村和附属建筑物“船小屋”,而在贵州的黔东南跑的村庄结构和附属建筑物粮仓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参与了左靖老师发起的茅贡计划,受到邀请来到黔东南区落户。
我对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系统的保存和黔东南地区保存的木构建筑非常感兴趣,认为这是一个专业上非常吸引人的领域。我觉得中国在木构建筑的研究和实践方面相对空白,而成立无名营造社可以在这个领域进行研究和实践,与匠人和村民一起创造房屋。这是我选择落地在黔东南的原因。
▍这种实践的模式是否也适用于其他地方的乡村?
陈国栋:首先,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我们社会一直在注重推崇一种更加标准化、可复制的工作模式。然而,我认为这种模式与当前的发展有一定的冲突。我并不认为我们工作的模式或某种成功的模式可以在全中国推广,相反,我觉得在地方或乡村更需要的是一种独特性。我认为我们应该挖掘并强化地方的独特属性和性格,让他们成为独一无二的地方。这种工作方法反而可以为其他地方提供借鉴和启发。相对于所谓的模式来说,我觉得我们的工作实践方法和方法论可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掌墨师和建筑师二者的区别?
陈国栋:掌墨师在乡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可以被看作是木工团队的总工程师。虽然他们的身份不一定可以用设计师来定义,但总工程师的角色可能更为贴切。举个例子,如果要建造一栋房子,通常需要多个木工师傅来加工木材,大约是七八个人甚至更多。掌墨师在木材上进行定位和标注,其他师傅根据他的标注来进行加工,例如开榫口等。掌墨师是一个关键的角色,他们可以被视为木工团队的核心人物。
相比之下,现代的建筑师们很少亲自动手去建造房屋,他们更多地从事概念设计和空间规划等工作。掌墨师们不仅具有理论思维和空间想象的能力,还能用自己的双手将这些想法变为现实。与现代的设计师相比,掌墨师在实际动手能力方面可能更为出色。与同事们私下闲聊中,我们常常打趣道:我们(设计师)是掌墨师的眼睛,而掌墨师便是我们(设计师)的手,我们是审美与行动的共同体。这种结合可能会被认为是一种完美的状态。
▍你怎么解读乡土建筑营造师这个身份?
陈国栋:在传统教育中,建筑师的工作职能通常只局限于设计阶段,比如将设计行为基本终止于施工图阶段。然而,在乡村中,像掌墨师这样的师傅往往不需要绘图,他们与村民之间更多地通过口头交流来完成工作。他们能够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双手建造房屋。因此,他们的建造过程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和沟通。
▍吸引你坚持这项事业里面最大的因素?
陈国栋:东方文化在建筑中更注重使用木材,而西方文化则更早地使用石头。西方人往往将建筑理解为一种永恒和持久的存在,而我认为中国的建筑有着独特的思考方式。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受到了西方建筑观念的影响,这导致了对本土建筑和传统建筑的忽视。
我觉得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和重视本土建筑的观念和价值。木构建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它具有装配式建筑的基因,并且与现代的绿色建筑理念相契合。通过重新认识和回应本土建筑的特点和需求,我们可以推动对当代建筑的理解和我们从事的职业的重新认知。参与木构建筑的工作可以给我带来快乐和满足感,在野生环境中与师父们一起工作,与土壤亲密接触,对我来说是很满足和理想化的状态。
▍你觉得自己是个疯狂的人吗?
陈国栋:我自己觉得我不太会被外界视为外表或行为很疯狂的人。但是,我在看到这个问题之后开始反思,可能我可以被称为一个非常任性的人,坚持自己喜欢的事物并持续追求。从高中到博士阶段,再到参加工作,我一直在从事着自己非常热爱的专业工作。
这种工作让我感到快乐,并且与我个人的生活形成了一种平衡状态。我一直在享受这种状态,而且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能够找到并坚持自己喜欢的事物。对我而言,持续追求和享受自己喜欢的事物是非常重要的,这让我感到满足和充实。
▍你跟你的团队未来的计划和目标?
我们正在平行进行实践,并思考如何在黔东南工作室进行转型和定位。对于黔东南工作室,我们希望从一个常规的设计工作室转变为一个研发型的设计机构。我们计划建立一个关于黔东南木构建筑的基地,其中包括一个木构建筑学校,旨在向更多人传播木构建筑的知识。我们的梦想是带领木构师傅们走向全世界,在不同的地方建造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