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历时5个月建设的知识城南北大门正式落成,知识城南、北,以及增城界3座门户标识景观建成2座,拓展丰富了知识城景观内涵,优化提升了知识城城市形象。
知识城北大门作为我区与白云区之间的标志性门户节点,成为2020黄埔马拉松终点。知识城南大门处于创新大道上,在广汕公路黄登村路段,北大门处于开放大道上,在九龙大道白云区与我区区界以南约200米处。
设计内涵丰富
知识城北门建设内容包含
一座新建钢结构拱门
5座13.5米至23.6米艺术雕塑(智慧树)
装饰工程
电气工程(夜景灯光)
配套绿化
造型设计共有六层内涵
“无限可能”的发展空间
拱门上方知识城LOGO采用立体雕塑形式,准确传达知识城莫比乌斯环LOGO无限可能的寓意,彰显知识城快速发展的无限可能及美好未来。
突出“知识就是力量”
拱门设计从“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名言中汲取灵感,整体线条呈扭转形态,突出力量感,以艺术美表达“知识”语言。
展现中新合作广州成果
拱门两侧的五株“智慧树”,造型融合了新加坡著名景点“超级树”和广州“小蛮腰”的形态,呈向上生长的形态,寓意中国和新加坡在知识城的合作成果多、前景广阔,既丰富了景观节点的形态,又提升了景观节点的内涵。
彰显中国智慧,增强文化自信
拱门选用海蓝色,既象征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港文化(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黄埔港是兴旺发达的千年良港),又寓意黄埔区融入大湾区建设,书写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蓝色拱门与背景天空蓝呼应,体现天地呼应、“天人合一”的中国智慧。“智慧树”数量为“五”,呈不同色彩,隐寓“五行”这个中华传统文化的“根”。
构建命运共同体
俯看南、北门整体景观,智慧树犹如五个圆环(代表世界五大洲、寓意全球化),通过蓝色拱门进行联系,整体组合寓意世界命运共同体理念,升华景观节点的内涵。
体现数学艺术美
北大门拱门东、西半幅尺寸均采用着黄金比例;南大门拱门内线应用了“最速曲线”。
设计施工难度大
知识城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创新载体之一,是我国与新加坡共同打造的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和国际化知识创新平台。知识城南北大门在设计立意上,紧跟国家战略步伐,按照“以知识引领发展,以科技创造未来”的总体要求,站在知识城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以及中新双边合作战略高地来综合考量,紧扣“知识创造新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湾区创新策源地、开放合作示范区”战略定位,设计元素采用中新合作、广州、黄埔、知识、智慧等元素,着力打造湾顶明珠城市形象新名片。
北大门、南大门
整体长度分别达86米、65米
高度分别达到19米、16米以上
且中间不设支撑
在道路上设置
大跨度的异形钢结构构筑物的做法
极大地增加了设计和施工难度
对此,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通过创建3D模型,对结构安全、摆动幅度等多项参数进行多次验算,协同考虑制作安装过程的可行性。
前期由设计单位综合考虑行政区界、地铁线位、自然环境、规划及现场条件等因素,提出多个版本的选址比选方案,同步组织规划、建设施工、街道、东城路政等部门和单位,通过多次专项研究、实地勘察等方式,前后历时1月余才最终确定选址。借助无人飞机模拟等科技化手段确定南北门拱门的设计高度。
一方面,基于南北大门拱门异形结构复杂性,施工单位全面提升材料切割、编号、加工、空中定位、焊接等系列制作工艺精度要求,有效提升建设品质和建筑美观性。
另一方面,在拱门钢管焊接上,针对管径大、钢壁厚情况,采用二氧化碳保护焊,确保焊缝质量,提升建筑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5个月完成安装工作
项目于疫情期间
2月17日完成招标
4月中旬完成选址
6月份进场施工
到11月底全面完工
累计历时约5个月
由于南北大门的拱门跨度大,需采用分段吊装方式,出于施工安全考虑,必须选择风力5级以下的天气实施吊装施工,且吊装到位后的骨架焊接、加固工作必须在持续晴天天气下完成,施工窗口机会少、作业难度大。
合理配置人员。拱门吊装焊接、次骨架、LOGO、字体、智慧树拼装、灯光安装等工作涉及大量高空作业,对此,要求施工单位细化施工人员安排计划,加强人员安全施工培训教育,做到责任到人,安全到位。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中新广州知识城环境景观建设水平,优化营商招商环境,我区坚持“以景识城”,立足知识城粤港澳大湾区顶部、“一面靠山、接壤三区”的独特区位优势,依托“一核一轴四组团”的总体空间布局,全面提升知识城环境景观,打造“知识引领、创新驱动、开放共赢、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绿色智慧城市形象。
一方面,构建便捷高效交通网络,建设绿色市政基础设施,打造一条从科学城到知识城,“科技、生态、文化、知识”相交融的现代科技智能大道。
另一方面,构建“三山屏障、一廊骨架、蓝绿脉络、绿园点缀”的生态绿地结构,结合城市组团布局以及城市重要公共空间和标志性建筑,打造城市空间景观廊道和景观节点体系,营造和谐发展的生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