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主义运动”与意大利现代主义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1918年至1922年间,意大利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政治、经济处于混乱状态,工业生产和国际贸易下降,强烈的通货膨胀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失业急剧增加,此期间有数届政府上台执政,都没有能够改变困难的局面。在这种不定的氛围中,1919年墨索里尼组织了右翼组织“战斗团”,1921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法西斯党,第二年便发动“进军罗马”的政变夺取了政权。20年代中期,法西斯势力镇压了政治反对派、独立工会与自由出版社,1926年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成为意大利的独裁者。法西斯运动得到了不少意大利作家和艺术家的支持,著名作家加波利尔·邓南遮效忠墨索里尼,曾获得“亲王”的称号。他亲自参与了法西斯政变。意大利诗人、未来主义运动的创立者马利纳蒂曾经利用自己的影响极力帮助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党夺取了政权。这些拥护法西斯势力的人当中有不少具有未来主义倾向的现代设计家。
意大利“理性主义”设计可以看成是强调功能、反对装饰、信奉标准化的观念、强调设计的精神性,而不是过于注重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与材料和生产工艺相协调的设计运动,它与欧洲各国的现代设计运动、尤其是与“包浩斯”的功能主义设计具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又有着许多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特点。“理性主义”设计在生产电器、办公设备、汽车和其他运输工具等新产品的工业中得到了部分的实现。新产品没有像传统产品设计那样注重装饰风格的采用,而是被视为现代的、前卫的、与未来主义运动相一致的象征。采用钢管等现代材料的灯具和家具,造价低廉又具有现代感,因此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但是“理性主义”设计的国际主义倾向和现代艺术倾向与法西斯主义的精神是很难吻合的,到了30年代中期,随着意大利经济的回升,“理性主义”设计不再受到法西斯政权和大企业的青睐,民族的、古典的、传统的、装饰的设计风格又重新流行,“理性主义运动”分崩离析,大大削弱了那些具有理性主义观念、坚持宣扬法西斯事业的现代设计的势力。1937年罗马的游泳池室内设计,便表现出古典和传统的设计倾向。
展览会是产品设计的重要展示场所,更是设计观念重要的传播场所。意大利最重要的展览是3年举办一次(原为两年一次)的“装饰与工业艺术展览”。1923年首届展览在蒙察市举行,10年后移到米兰,称为“设计三年展”或“米兰三年展”。蒙察最早被选作展出地点,因为它是一个高速工业化的地区,有一所新建的装饰艺术学院。30年代由于法西斯政权的需要,“装饰与工业艺术展览”在促进意大利的设计朝着注重装饰风格、注重更为传统的方向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是1933年第五届“装饰与工业艺术展览”移到米兰举行之后,这种趋势有了更加明显的发展。虽然由于展览移到工业城市米兰而出现较强的工业产品设计的要求,在这一届和后来的几届展览会上都展出了不少“理性主义”设计作品,但是企业家并没有去推动这一进程,如同他们很少有人去热情实现产品大规模批量生产那样。尽管30年代中期墨索里尼推行“国家至上”的政策,重新对现代设计与标准化生产发生了兴趣,但是在法西斯统治意大利期间,这种现代设计的倾向通常只是理论性的探讨,并未能在实际的生产活动当中扩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