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装饰艺术运动时期海报设计中的女性形象
马慧铃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4年3月18日;录用日期:2024年5月30日;发布日期:2024年6月6日
摘要
装饰艺术运动(ArtDeco)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的英美、欧洲等地,对建筑、室内装饰、家具设计以及海报设计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尤其在商业海报设计中取得显著成就,成为艺术设计史上的重要篇章。女性形象是设计作品中常见的表现对象,尤其在19世纪末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海报设计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和刻画。随着社会发展和思潮变迁,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的女性形象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见证和记录。本研究将聚焦于分析装饰艺术运动时期海报设计中的女性形象,探讨其意义和文化贡献。
关键词
装饰艺术运动,海报设计,女性形象
AnalysisoftheFemaleImageryinPosterDesignduringtheArtDecoMovement
HuilingMa
CollegeofCommunicationandArtDesign,UniversityofShanghaiforScienceandTechnology,Shanghai
Received:Mar.18th,2024;accepted:May30th,2024;published:Jun.6th,2024
ABSTRACT
TheArtDecomovementemergedinthe1920sand1930sincountriessuchastheUnitedStates,Britain,andEurope,exertingawide-ranginginfluenceonvariousfieldsincludingarchitecture,interiordecoration,furnituredesign,andposterdesign.Itparticularlyexcelledincommercialposterdesign,becomingasignificantchapterinthehistoryofartanddesign.Femaleimagerywasacommonthemeindesignworks,especiallyinfluencedbythelate19th-centuryfeministmovement,resultinginfrequentdepictionsandportrayalsofwomeninposterdesigns.Withtheevolutionofsocietyandchangingtrends,theportrayalofwomeninArtDecoerapostersexhibiteduniquecharacteristicsofthetime,servingasimportantwitnessesandrecordsofcontemporarysocialandculturaldynamics.ThisstudywillfocusonanalyzingtheportrayaloffemaleimageryinArtDecoposterdesign,exploringitssignificanceandculturalcontributions.
Keywords:ArtDecoMovement,PosterDesign,FemaleImagery
Thisworkislicensedunderthe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InternationalLicense(CCBY4.0).
1.引言
2.装饰艺术运动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
2.1.大工业机械化生产热火朝天
2.2.一战后女性地位悄然改变
在工业时代开始之前,女性在社会中往往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社会对于女性的审美准则也是基于男性话语体系之下产生的,如欧洲社会对于女性“束腰”的审美以及中国旧时会对女性“小脚”的审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女性开始寻求自身的价值,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应运而生,女性们要求参与社会活动,谋求自己的政治权利。
一战期间,由于社会中的中青年男性大多上了战场,曾经囿于家庭中的女性开始走向工作及公共场合,这一时期的女性被鼓励参与社会生产、参加工作,这使得女性们的社会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现,女性价值意识初步觉醒。这场轰轰烈烈的女性主义浪潮自然也反映在了平面设计作品中。
3.装饰艺术运动时期海报设计的特点
装饰艺术海报设计作品深受与其同时发展的现代主义的影响,强调简洁的线条和结构分明的几何图形,但不同的是,装饰艺术时代的海报设计作品仍然有着强烈的主观装饰需求和对唯美艺术的追求。这一时期的海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Figure1.“L.M.SBestWay”
3.1.采用简洁的几何化风格
Figure2.“EtoileduNord”
3.2.灵活运用线条的装饰性
3.3.注重色彩的鲜艳明快
装饰艺术运动风格本质上依然是为上层阶级服务的装饰性设计运动,一方面鲜艳明快的色彩能够更好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使海报在繁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在当时没有电子媒体竞争的情况下,海报需要通过色彩来吸引观众,引起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其兴起和繁荣的时代是一个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充满活力和激情,鲜艳明快的色彩正好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时代特征和文化氛围。这些色彩体现了人们对于现代生活的追求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各种高饱和度的红色、蓝色以及金属色系以及代表工业化的黑白色、原色等都有广泛运用。如爱德华·科夫设计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鲜艳的色彩对比通过渐变形成层次丰富的色彩过渡,背景的彩虹用色鲜艳饱满,而前景的猛犸象在其背后高饱和的金色太阳光的衬托下更凸显了“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主题,也展现了前中后景的透视感。装饰艺术运动时期海报中也常运用明亮而饱和的色彩,来突出女性形象的魅力,体现特定的情感。
4.装饰艺术海报设计中的女性形象
女性形象,是各个时代艺术家热衷表现的对象与主题,19世纪末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孕育了时代的新女性,女性题材的流行成为了必然[2]。20世纪20、3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更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产中去,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的女性社会地位相对于从前有了更多的提升,这一时期的海报虽然强调简单的线条和结构分明的几何图形,不同于新艺术运动时期柔美的自然主义女性化风格,但也不乏女性形象出现在海报设计中,大多数为旅游海报、电影海报、舞台剧海报以及杂志封面海报,而这些海报中的女性形象又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Figure3.“Dunkerque”
4.1.摩登新式女性形象
4.2.载歌载舞女性形象
Figure4.“MarianForde”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一场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世界陷入了大萧条时代,这种时候人们反而将电影视作了精神寄托,影片中构建的乌托邦世界让当时的观众感到了安慰和鼓励,好莱坞的歌舞片在此时迎来了空前繁荣。这一时期歌舞片喜剧片的海报画风明朗,色彩鲜亮,如1933年的歌舞片《飞到里约》的海报,女主角身着舞裙,姿势充满活力与热情,其身后一众女性演员都摆出千姿百态的舞蹈动作,氛围热情乐观,在那样一个萧条年代,使用悦动的女性形象的海报总能吸引观众走进影院,享受片刻的慰籍。
这一时期歌舞剧海报中的女性形象多是俏皮轻佻的,象征着一种以自我为中心、享乐主义的女性气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后,很多女性开始追求自由解放和两性平等;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在社会文化中,女性通常被描绘成被凝视的客体,因此影视海报在表述两性关系时,也总会把女性描绘成欲望的对象,女性形象被视作商业宣传中的卖点[4]。海报作为反映社会文化观念的镜子,折射出了当时时代审美下的女性形象。
5.装饰艺术海报设计中女性形象的艺术语言
5.1.线条语言
Figure5.“VanityFair”
5.2.色彩语言
Figure6.“VichyComitedesFetes”
5.3.几何语言
Figure7.“PepaBonafe”
几何图形由于其简洁概括的特征又非常有象征意味,这一时期海报中的女性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女性,更是象征了许多社会寓意。如卡桑德尔为巴黎一份报纸设计的海报《不屈服的人》,他用有力的几何学造型勾勒出张嘴呐喊的女性侧影头像,象征着代表法国民众声音的玛丽安,玛丽安桀骜不驯,昂首呐喊,正是代表着民众的不屈服,向不公呐喊的声音。那时期的女性地位与男性并不是那么平等,而且女性也不能公开发表许多言论,而卡桑德尔却大胆地描绘了一个高声呐喊的女性间接来印证报纸言论自由的宣传特性,他运用简单的图形却表达出无限丰富的意义[6]。
6.结语
装饰艺术运动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设计风潮,为后来海报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女性形象作为设计史上永恒的主题,承载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表达。在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的海报设计中,女性形象呈现出多样化和不拘一格的特点,塑造出了新的女性气质与性格,为艺术语言开辟了全新的领域。这种革新对后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甚至当今的海报设计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展现了艺术的持续革新与发展。女性形象的多样表现和对美的追求激发了设计师们的创意,推动了海报设计的进步与繁荣,为艺术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