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活动基本特征(精选5篇)

1、知识目标:学习了解有关鱼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特征,初步学习用中国画画鱼的基本方法,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用色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画鱼的方法和步骤,能大胆运用作画工具和方法,尝试用国画的方法表现生动、色彩鲜丽的鱼的形象,培养学生的绘画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以及组织画面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学期学过基本的彩墨知识和表现方法。在前一课又学习了“用彩墨画鸟”,为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能够用彩墨技法进行绘画,但用墨用色不够大胆,特别是在造型上比较单一。所以本课重点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认知鱼的特征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地用笔、用墨表现出具有造型独特又富于彩墨变化的鱼。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作品欣赏、分析以及教师的演示和师生互动,调动学生主动性,了解鱼的结构特征及用写意形式概括表现的方法,感受、体验中国画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写意画鱼的笔墨技法,以及画面的构图。

4、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笔、墨、中国画颜料、宣纸、调色盘、笔洗、报纸。

教师准备:笔、墨、中国画颜料、宣纸、调色盘、笔洗、教学课件等。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课件演示,创设情境。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览神奇的海底世界。播放《海底世界》的片段。

2、提出问题:

好,我们先欣赏到这里,海底世界中的鱼美吗?你能说出这些鱼美在什么地方吗?

同学们想不想用手中的画笔,画出这些美丽的水中精灵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彩墨画鱼。

活动2【讲授】融入角色、主动探究

二、

融入角色、主动探究

出示鱼的图片,带领学生一起了解鱼的基本特征。

鱼的结构分为:头部、躯干部、尾部;头上有鳃,身上有背鳍,胸鳍,腹鳍,身上布满鳞片。

2、欣赏各种鱼的图片,分析鱼的外形与色彩特点。

想一想:这些花纹该如何表现?

3、

学习两种彩墨画鱼的绘画方法:勾染法

没骨法(板书)

除了鱼儿,水中还有什么呢?——海水、水草、珊瑚、礁石……

欣赏学生作品

在绘画方法上,哪些使用了“勾染法”?哪些使用了“没骨法”?

你喜欢哪幅学生作品,这些作品哪些地方表现得好?说说你的感受。

2、

展示齐白石先生、韩美林先生的彩墨画鱼的作品,引导欣赏(课件)

对比两位艺术家的彩墨鱼的绘画技法。

这幅彩墨鱼是韩美林先生的作品,这幅画主要是墨线勾勒鱼的外形,再用墨和颜色进行渲染,结合的恰到好处。

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教师演示:讲解并演示彩墨表现鱼的方法步骤画法

(1)用线勾画:用墨线或彩线勾勒出鱼的外形,然后画出鳃、嘴、眼,再经墨线进行装饰,最后用彩墨或淡色渲染。

(2)线面结合:用泼色的方法画出鱼的外形特征,再用墨线或彩线勾勒具体特征。

活动3【活动】渗透技法、创作表现

三、渗透技法、创作表现

1、作业要求:

(1)用你喜欢的彩墨技法,表现一幅奇妙的海底世界。

(2)彩墨要富于变化,体现出笔趣、墨趣、水趣、情趣。

特别提示:调色后可以在试笔纸上试

一试墨色的浓淡,水份的多少。

染色后如果水份过多,可用废宣纸将水吸干。

画面构图要疏密得当。

2、学生实践,教师巡视指导

⑴、重点指导笔墨的运用,画面的构图

⑵、注意学生养成习惯的培养,如坐姿、画姿,及时提醒。

活动4【练习】作品评价、收获快乐

四、作品评价、收获快乐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结的方式进行。

同学们的作品都很精彩,现在把我们的画举起来。同学们互相欣赏一下。你能说出你的画是怎样画的吗?你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

鱼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鱼还有吉祥的寓意。欣赏清代《五彩鱼藻纹盘》、剪纸《连年有余》等表现鱼的不同艺术形式。

附:板书设计

第9课

诞生于两千年前西汉的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艺术形态,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它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具有较强的中国传统特色,简洁、朴实地反映民间生活。民间艺术源于生活,所以生活美是民间艺术的基本特征,是民间艺术的审美之源。

2传统的造型———形态美

3服务于大众———实用性

4精湛的技艺———工艺美

关键词:藏族舞蹈;基本特征;创新发展

藏族舞蹈是在藏族人民的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不仅具有强烈的审美特征,而且蕴含了藏族丰富的文化。例如,藏族人们的生活历史、性格特征、审美情感等等。我们在欣赏藏族舞蹈的同时,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还可以感受到藏族人们的生活气息。对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进行探讨,并分析它的发展路径,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1)藏族舞蹈的含义。我国民间性的舞蹈,大致可分为“谐”和“卓”两种类型。藏族舞蹈就是一种以“谐”的形式流传在藏族民间的一种集体式的歌舞。藏族舞蹈的类型主要又分为四种,即《果谐》《果卓》《堆谐》和《谐》。后来藏族舞蹈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以及队形变换等内容。在这些新形势下,藏族舞蹈逐渐发展成了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以劳动形式展现出来的歌舞。这种劳动式的歌舞形式发展至今,已经被表演者们搬上了舞台,并逐渐演变成了我国历史上纪念生产劳动的一种艺术形式。

(2)藏族舞蹈的分类。从总体上来看,藏族舞蹈大致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自娱自乐为主的民间性舞蹈;另一类就是带有宗教性质的舞蹈。例如,《羌姆》,是寺院用来祭祀的舞蹈,这种类型的舞蹈就是宗教舞蹈的典型代表。这两种类型的舞蹈,有着部分共同的特性,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无论是自娱自乐性的舞蹈,还是带有宗教性质的舞蹈,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并且这两种类型的舞蹈在表演过程中,都能体现出一种优美而潇洒的姿态。但是这两者类型的舞蹈又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例如,《羌姆》和《果谐》中的圆圈歌舞或者《堆谐》中的踢踏舞,在舞蹈的表演形式上、道具的使用上以及表演者的装束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2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

有位著名的藏族舞蹈家,用“颤、开、顺、左、绕”这五个字概括出了藏族舞蹈的动律以及形态特征。

(2)藏族舞蹈的基本形态特征。藏族人们在跳舞的时候,无论是落脚还是出腿动作,都以外开为美。例如,藏族舞蹈中的抬腿、踢腿以及跨腿、抛腿等动作,都会出现外开的脚型。另外,除了外开美,藏族舞蹈还具有很强的协调美。例如,在藏族舞蹈中,有不少动作是通过同手同脚来完成的。也就是说,藏族舞蹈的表演者在跳舞过程中,会经常使用手和脚顺边的运动。如果不从舞蹈的审美角度出来,我们会认为同手、同脚是一种很别扭的动作,但实际上,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顺边的运动是藏族人们在跳舞时用来保持协调感的一种方式。另外,在藏族舞蹈的表演过程中,女子比较注重前倾、垂臂等形态特征,力求通过肢体动作语言来给人一种典雅含蓄的美感。而男子则比较注重用懈胯、垂臂等体态特征,来表现一种豪放、粗犷之美。从以上这些特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藏族人们豁达开朗以及充满自信的性格。

3藏族舞蹈的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

(1)藏族传统舞蹈与现代舞相融合。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新的舞蹈形式不断地产生。藏族舞蹈作为一种传统的舞蹈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新时期,我国传统文化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应该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因此,藏族传统舞蹈就应该与时俱进,与现代舞相结合,吸收现代舞中的优秀成分,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从而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另外,藏族传统舞蹈与现代舞相融合,让现代舞继承藏族舞蹈中的精华部分,这不仅能够弥补现代舞中所缺失的文化内涵,还可以使藏族传统舞蹈中的优秀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总之,藏族传统舞蹈与现代舞相融合,可以帮助藏族舞蹈吸引更多现代人的眼球,从而推动藏族舞蹈的可持续发展。

4推动藏族传统舞蹈创新发展的主要措施

(1)加大对藏族舞蹈团体的扶持力度,培养专业的舞蹈人才。藏族舞蹈表演出来,就需要专业的舞蹈人员,而这些高素质的舞蹈人员都需要通过专业的训练培养出来,培养这些舞蹈人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因此,要想培养出更多专业的舞蹈人才,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对藏族舞蹈团的资金投入。其次,要扩大藏族舞蹈的影响力。例如,在各大高校积极开展藏族舞蹈课程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将藏族舞蹈教授给学生。

(2)借助各种媒介,加强对藏族舞蹈的宣传力度。藏族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是藏民族人们生产劳动的智慧结晶。藏族人们通过舞蹈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以及传承藏民族的文化。与汉族舞蹈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舞蹈相比,藏族舞蹈具有其独有的特征,象征着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藏族舞蹈的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影响力,让藏族文化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例如,借助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传播媒介,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感受到藏族舞蹈的艺术魅力。

5结语

藏族舞蹈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中,感受到藏民族人们的生活状况。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推动藏族舞蹈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我国舞蹈文化获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孙婕.藏舞中膝关节发力特征及带来的舞蹈韵律探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48149.

[2]宋瑞江.从《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看藏族舞蹈的现代特征[J].艺术教育,2009(03):97.

[3]尕藏.浅谈对藏族舞蹈中核心动律“屈伸动律”形成的几点思考[J].文学教育(中),2010(02):4748.

电视艺术进入“平台期”

他认为,回顾我国电视艺术的发展历程,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是萌芽阶段,即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那个时候,电视还是一个非常小众的艺术形式,甚至还没有成为一个大众传播的媒体。究其原因,首先是电视机的数量非常少,私人家庭很少拥有电视机;其次就是电视制作能力很低,技术设备缺少,经济能力有限,还没有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第二是起步阶段,即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电视机慢慢增加,电视节目数量增加,但节目形式相对简单,经常是通过电视台播出话剧、戏曲、电影,可以说,电视正在借助‘兄弟艺术’的力量不断发展。这一时期,电视机开始进入到家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成立的。电视艺术的‘飞天奖’也在这一时期设立。”

采访中,张德祥不无忧虑地指出,如果说除了以上四个时期之外还将出现一个时期,那就是在未来的5到10年将会出现电视艺术所谓的“危机期”。“长剧遇到微时代,这是电视剧遭遇的新境况。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创新元素注入,在一个时期内的调整是必然的。但危机并不意味着衰亡,而恰恰是一种蓄势待发。”

张德祥进一步将电视艺术的“平台期和危机期”出现的根源归结为两个方面。

第一,创新乏力。80年代到90年代间,电视艺术辉煌阶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填补了人们的精神空白,人们在一个相对空白的领域里开发、拓展、创造,显得得心应手,但当各个领域都被占满之后,新的辉煌需要观念、体制等一系列的创新,这也是事物发展呈螺旋上升的必然规律。

电视艺术的基本特征

张德祥在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后,得出三点耐人寻味的结论。

首先,电视作为一种艺术的自觉,还欠缺一些必要条件。

张德祥认为,从总体上看,电视艺术的外部条件建设已经完备,而内部条件建设正在进行。内部条件建设主要是依靠好的节目来吸引观众。如今,电视正在走任何一门艺术在诞生之初都要经历的那种竞争格局。这一点完全可以通过回顾其他艺术门类在诞生之初时的状况来找到答案。比如,书法艺术在诞生之初很可能不叫书法,书法的艺术身份确立也经过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并且书法艺术的诞生也是依靠其他艺术门类如文学、绘画的发展而发展的,而最初也是没有所谓的书法家的提法的。一定是在一个相当广泛的范围之内,有那么一些人对依靠毛笔、墨汁在一些特殊材料上完成一种富于审美的创造充满了兴趣,当这些创造性活动给周围的人带来了美感,影响了周围人的思维,书法艺术就随之诞生了。人们都在研习这种艺术,彼此之间的对比成为一种竞争,竞争的标准往往来自于受众的观赏。这不就是电视艺术当前的状态吗?

任何一种艺术在诞生之初很可能都和艺术没有关系。不管是报纸、电台还是电视台,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其在诞生之初都是传播消息和新闻的一种工具,所以电视的诞生、电视艺术的诞生、电视艺术学科的诞生,都是一个渐进过程。

其次,应当认识到电视作为一种媒体和作为一种艺术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个事物往往会有两面性,电视既是一种媒体又是一种艺术,二者辩证统一。报纸分不同版面,副刊上有散文、诗歌等,电视也分不同栏目,有新闻、电视剧等。电视从诞生起是新闻媒体,之后转变为文化媒体,就像网络一样,诞生之初是为了传播信息,后来可以传播很多东西,包括书法、新闻、电视、电影、戏剧等,只是一个载体。

再次,情景性和连续性是电视艺术的基本特征。

艺术观念与文化精神

着眼于对电视艺术观念与电视文化精神的责任意识,张德祥对电视艺术领域的热点问题均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比如,对于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张德祥总结出两种倾向,“其一,对电视剧艺术规律至今认识不清,导致内功不足。电视剧固然是表演的艺术,但更是语言的艺术,生活的艺术。电视剧吸引人主要靠人物的魅力,靠情节的生活化和生动化。因此,编剧的功力决定一部剧的艺术质量……很多,剧作家寥寥。其二,淡化了‘真善美’,粗俗盛行,厚黑彰行,缺乏完美的艺术形象。”

对张德祥的采访最终以如何更好地实现电视艺术学的“中国梦”为落脚点,其将这个“梦”归结为电视艺术领域的三个具体目标的实现。

第一,电视艺术领域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制;

第二,电视艺术学领域建立起统一的、细化的、标准的学科建制;

教材分析:《大花鸡》一课选自冀美版四年级上册第六课。自古以来鸡就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朋友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人们还利用“鸡”的性情,以及和“吉”的谐音赋予了鸡“吉祥”“勇敢”“准时守信”“平凡勤劳”等象征意义,受到人们的喜爱。鸡也是艺术创作中常被表现的形象。本课选取了表现“鸡”的剪纸、绘画、泥塑、刺绣等美术形式,一是让学生欣赏我国多姿多彩的表现“鸡”的美术形式,学习装饰的表现手法。二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吉祥文化的丰富内涵,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学情分析:我校地处城郊的农村,学生主要来自周边的农村,他们对美术课很感兴趣,并且喜欢表现自己熟悉的事物。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绘画水平和美术鉴赏能力,但他们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渗透文化理念就非常必要。

1、

欣赏美术作品中鸡的形象,了解它们的艺术特点。

学习运用美术艺术手法,表现大花鸡。

通过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表现大花鸡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表现大花鸡。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引趣

谜语导入:一朵红花头上栽,一件花衣身上盖,一到天亮就唱歌,一唱千门万户开。

出示课题——大花鸡。

讲授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花鸡吗?为什么?(学生交流感受)

2、艺术家也非常喜欢大花鸡,他们以鸡为题材,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想不想看看他们的美术作品?(通过欣赏不同美术形式中的鸡的形象,初步体验艺术作品中鸡的感染力。)

3、你们喜欢这些作品吗?谁来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说说它们的造型、色彩、表现手法上的特点,进一步了解鸡的表现形式)

4、说一说,为什么人们喜欢以鸡为题材进行创作?

教师总结:我国古人重“吉”,由于“鸡”与“吉”谐音,自古以来,鸡被看作“祥禽”,表达美好的寓意(也就是借物言志),所以鸡的形象不断出现在各种美术作品中。

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有关谐音的美术作品?连年有余、喜上眉梢、耄耋富贵、事事如意、吉祥如意等。

对比生活中的鸡与艺术作品中的鸡,说说艺术家是怎样进行装饰和变形的?(以一幅作品为例,以点带面,深入了解、研究表现鸡的艺术手法,突破重难点)

教师总结: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1)造型——夸张

变形

概括

教师示范:教师手绘表现大花鸡的变化。(直观感受,解决重难点)教师适时总结:不管怎么变化和装饰,我们都能看出鸡的样子,为什么?这是因为艺术家抓住了鸡的基本特征。

鸡的基本特征:头、鸡冠、鸡坠、脖子、身体、翅膀、腿、鸡爪、尾巴。(深入了解鸡的特征,层层递进,循循善诱)

(2)色彩——鲜艳

丰富

对比强烈

(3)装饰——添加

美化

寓意

6、欣赏韩美林《百鸡图》:艺术家能用这些艺术手法创作出一百只姿态各异的鸡来,只要我们肯动脑筋,运用我们学到的方法还可以创作出更多、更漂亮的大花鸡来。你们想不想也来创作一只别具一格的大花鸡?(启发创作)

三、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作业要求: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艺术手法,创作一只独特的大花鸡形象。

THE END
1.活动油画Lab:大大的水果——儿童油画棒创意临摹【临摹大师作品】 现场将展示贺慕群水果系列作品作为参考,小朋友可以对大师作品的色彩、构图和笔触进行临摹。 【 创意发挥】 我们鼓励小朋友发挥创造力,你可以画出自己最爱的水果和食物,并选择喜欢的颜色,创作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 【艺术指导】 油画棒质感厚重、色彩浓郁,非常适合呈现贺慕群的艺术风格。活动现场,指...https://web.shobserver.com/sgh/detail?id=1456711
2.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开展“五色润心·植物染艺”心理美育活动在手工创作过程中,同学们融入了个人情感,亲手制作了手帕、围巾、布艺等独具个性的染色作品,大家不仅体会到了染色艺术的乐趣,还收获了成就感和自我表达的满足。 “五色润心·植物染艺”心理美育活动是电信学院“一院一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项目之一。项目以传统文化南京云锦为载体,结合美育教育,通过一系列富有...http://www.njitt.edu.cn/2024/1108/c496a82487/page.htm
3.关于古诗《草》教案(通用15篇)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养成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 二 重点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2 通过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查找有关诗人的资料和作品,词典字典。 https://xiaoxue.ruiwen.com/shici/101941.html
4.第1课《染色游戏》教学设计12篇(全文)展开染色生宣纸,观察水粉色发生的变化。①引导学生观察染纸作品,色彩变化的效果。②小结:色彩间相互渗化的现象是水粉色的特性 5.提出要求,学生染色。(1)作业要求: ①自主选择折叠方式。 ②运用不同的染法晕染一至两张染纸作品呢。③装帧染纸作品。 (2)学生尝试染纸,教师巡视指导。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sjxrcroj.html
5.美术染纸教案14篇叫学生把自己刚才折好的纸用你喜欢的染色方法染色。 学生练习,老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染得好的,展示表扬。 3.学生自我评价 抽几个同学谈谈自己的感想,说说自己今天学得如何,对自己的染纸作品是否满意? 学生讲完,老师收集并展示一些学生的优秀作业,说明这是同学们染的第一张作业,做得很不错。再具体说明...https://www.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230310100732_2514452.html
6.(2024年)染色游戏美术教案.pptx通过染色游戏,孩子们可以学习到色彩搭配、图案设计等美术基础知识。染色游戏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是一种寓教于乐的美术教育方式。染色游戏美术课程背景42024/3/26 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学生应掌握基本的染色技巧和色彩搭配原理,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染色作品。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https://m.renrendoc.com/paper/322456842.html
7.染色游戏美术教案4篇(5)获得染色作品 3、探究纸张的创意折叠方法: (1)出示四种纸张折叠方法:“井”字折法、“米”字折法、“田”字折法、“十”字折法。 (2)学生尝试其他折叠方法(3分钟尝试时间) 4、教师挑出学生有创意的折纸,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折法(可让学生上台演示)对能力较高的班级,可以根据折法出示相应的染色作品,分析色...https://www.jy135.com/jiaoan/881532.html
8.染色游戏美术教案(5)获得染色作品 3、探究纸张的创意折叠方法: (1)出示四种纸张折叠方法:“井”字折法、“米”字折法、“田”字折法、“十”字折法。 (2)学生尝试其他折叠方法(3分钟尝试时间) 4、教师挑出学生有创意的`折纸,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折法(可让学生上台演示)对能力较高的班级,可以根据折法出示相应的染色作品,分析...https://www.wenshubang.com/jiaoan/2421748.html
9.幼儿扎染艺术教案(通用10篇)3、教师讲解:扎染是一种古老的纺织染色工艺,主要盛行于我们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如云南、贵州等地。它是用线、绳对织物进行紧固结系、捆挷、缝扎,然后放进染液中进行煮染,由于扎结的外力作用,使得织物染色不匀拆除扎线洗去浮色后,织物上即可显现奇特的彩色花纹。其作品色彩朴实,自然大方,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https://www.oh100.com/kaoshi/jiaoan/584561.html
10.染色游戏美术教案(精选8篇)(1)创意折叠宣纸并染色。 (2)注意色彩搭配和谐美观。 (3)创意运用染色作品,制作新的`装饰品。 (4)清洗干净颜料,整理好工具,保持桌面整洁 学生运用染色作品制作剪纸、花卉、蝴蝶等富有装饰美感的作品 6.教学检测 (1)同学先介绍自己的作品: 我用()折纸方法,()色彩规律,制作了染纸作品。 https://www.unjs.com/jiaoan/meishu/20221109202132_5915399.html
11.美术剪纸教学随笔(通用10篇)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利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美术造型的能力。 五、学生作品评价与教师总结。 1.组织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感受自己的作品,或分组、或个别。 2.教师和学生一起对作品的分析、修改、调整。 让学生作简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选一选哪一小组在学习中比较认真,作业效果也比较好。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u5405746.html
12.20210530梅兰芳戏曲史料图画集书籍装帧特点书中图片展示了对形式和内容之间如何结合的探索,表现形式婉约而深情。书的整体观来自摄影家与文学家之间相互默契的审美观。整体设计节奏平静而有韵律,在平静的背后,细腻地展示了湘西独特的历史性、美学性和社会性。版面图文和谐一致,字体排列错落有致,各种元素包括纸质的选用,很好地展示了作品的细节和层次。https://blog.csdn.net/qq_39027095/article/details/117401023
13.幼儿园《爱国主义》教案(精选19篇)2、给国旗染色。 用深红色的蜡笔给国旗涂色,注意不把颜色涂到黄色五角星上。 四、展示幼儿的制作的国旗。 请五角星位置粘贴错误的幼儿纠正,涂色不够的幼儿再次加工。 观看同伴的国旗,作出正确的评价。(重点是五星粘贴的评价) 通过展示作品与评价作品,也是巩固幼儿对国旗的正确认识。 https://m.yuwenmi.com/jiaoan/youeryuan/3374199.html
14.美术听课评语和建议(精选14篇)对学生来来说熟悉的事物却未必容易表达,所以,在新课一开始,吴老师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收集到的跟昆虫有关的知识。然后让学生欣赏昆虫的有关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样子,颜色和特点。接着吴老师让学生看看昆虫在画家的.笔下是什么样子的?吴老师通过展现形态万千的昆虫实例,让学生感应,认知,培育了学生的欣赏能力...https://m.cnfla.com/pingyu/627657.html
15.苏少版三年级美术上110课教学设计美术6、学生进行创作练习,教师针对性辅导。 学生观看全过程,并随着老师的演示动手尝试各过程,了解创作步骤和方法。 四、展示评价 1、展示学生作品。 2、互评: 你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内容等方面分析评价作品。) 3、自评: 向大家介绍自己作品的构思; ...http://www.zpxx.wj.czedu.cn/html/article12737.html